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为重压人群提供精神防护

为重压人群提供精神防护

时间:2020-10-15 01:01:11

相关推荐

为重压人群提供精神防护

伴随金融危机冲击、升学就业压力加大、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社会中出现了遭受精神重压的各种群体。本次全国政协委员的提案中,以精神防护为关键词的提案频频跳入记者眼帘。针对这些群体,委员们建议从内心世界给予他们呵护,并提出了“救心”药方。

运用各种形式对大学生开展挫折教育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来自共青团上海市委的陈凯委员不免为求职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担忧,“大学生满怀信心地读了四年大学,毕业后却面临几近四处碰壁的形势,难免产生较大的心理落差。”他说,年轻一代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就被父母捧在手心里,碰到挫折机会较少,这就造成许多年轻人遇到重大问题束手无策,心理承受能力非常差。

“应该加强大学生的挫折教育。”陈凯认为,除了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大学生更应树立一个正确的挫折观,通过正确的引导,让大学生意识到“有挫折是常事,没有任何事情可以一蹴而就。”为此,他提议,在社会上应更多地宣扬成功人士背后的坎坷经历,而不是一味吹捧荣誉;其次在学生课程的设置上引入互动式、体验式、启发式的游戏或活动项目,“既然是游戏,就肯定有输赢,通过这种游戏或活动,进行无声的引导。”

而“挫折故事会”是陈凯为挫折教育想出的另一个点子:学校可以布置学生以近期经历的“挫折”为题,在班级里开展故事会。学生把最近遇到的挫折,自己当时的心态,克服的方法串成故事进行评比。陈凯认为,经过这样的磨练,即使遇到挫折,年轻人也不会觉得很突然,一下子承受不了。

把心理危机干预纳入公共危机管理

随着社会转型和社会压力的增加,有失眠、抑郁症、神经衰弱、焦虑症等病症的人不断增加,这引起了蓝闽波委员的关注。他认为,经济危机、升学就业、社会竞争、社会分层等问题都会成为人们的心理压力。令人担忧的是,目前社会精神救助网络和体系并不完善,因此在中学、高校、社区、企事业单位、公共场所等建立精神救助体系迫在眉睫。

在蓝闽波看来,目前我国社会救助还仅仅停留在物质救助层面上,精神救助十分薄弱,应尽快转变社会救助理念,由单一物质救助向物质、精神二元复合性救助体系转变。

为了使精神救助常态化,他建议,建立公益性公共精神卫生中心服务平台与网络,比如由政府设置公益性心理社会救助电话,帮助社会上需要帮助的心理疾病患者及时得到救助,在此基础上,联手120、110、心理专业机构建立及时干预平台和应急联动机制,并通过立法把社会心理危机干预纳入国家公共危机管理体系之中。

如果觉得《为重压人群提供精神防护》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