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关羽华容道义释曹操】华容道义释曹操 成就了关云长的美名

【关羽华容道义释曹操】华容道义释曹操 成就了关云长的美名

时间:2021-02-20 18:48:07

相关推荐

【关羽华容道义释曹操】华容道义释曹操 成就了关云长的美名

赤壁之战,周郎成大功,何其痛快!诸葛亮也没闲着,羽扇轻摇,百般取巧,派出多股小分队抢夺战利品。棋从断处生,将军决胜又岂止在战场?他是习惯做“渔翁”的。曹操可就惨了,正所谓时来上下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溃逃路上,被众多猛将兄呼来喝去,魂飞魄散,屁滚尿流,误入华容道,遇到关云长,捡了一条命。这就是《三国演义》第50回叙述的故事。

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任何事件作为结果,一定有它的原因。关云长义释曹操之结果,刘备早有担心,诸葛亮早有预料,任其纵虎归山,原因何在?刘备志向高远,一心匡扶汉室,前有衣带诏使命,后有丧家犬之辱,擒杀曹操,正是其多年来所独沽之一味,何故又止于华容?

之前依据正史,学界曾流行过几种解释。其一,无力说,如《资治通鉴》载:“公(曹操)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主动撤退,实力未损,虽然走了华容道,但并没遇上关羽;可见孙刘弱小,仅考虑如何挫败以自保,尚无力捉曹。其二,制衡说,如《三国志》详细介绍了曹操南下前在军事上和政治上所做的种种准备,意在铺垫一个道理,就算曹操死了,刘备仍然没机会,曹操活,三家才能维持一个相对平衡。其三,迟缓说,如《三国志》记载曹操至华容道确曾大笑,笑刘备虽有计谋却行动迟缓,等等,可见怨不了个人之习性,还是历史命运之安排。但是,咱们分析的是小说,而不是历史,其中的原因,还得另辟蹊径。

小说提及,玄德曰:“吾弟义气深重,若曹操果然投华容道去时,只恐端的放了。”孔明曰:“亮夜观乾象,操贼未合身亡。留这人情,教云长做了,亦是美事。”玄德曰:“先生神算,世所罕及!”

夜观天象云云,那是“大师”惯用的唬人说辞,诸葛亮想必自己也不信;送人情给云长去做,庶几近似于儿戏。自古以来,文有文道,武有武德,狗屁倒灶的事儿,主帅是不能做的,送人情,直说好了,搞激将法,还立军令状,岂不是多此一举?当关羽无功而返,帐前请罪,诸葛亮又假意欲斩,待刘备说情,方才就汤下面,饶了。

先来说说军令状是个啥玩意。

军令状,就是生死文书,完成任务者生,反之则死。其格式末尾一句,通常是“如若不能,愿听军法处置”。军中无戏言,涉及军法,焉能等闲视之?比如草船借箭时,诸葛亮立下军令状,鲁肃很是担心;后来“挥泪斩马谡”,也是因为马谡守街亭,立下了军令状。

事关自己,诸葛亮严肃得要命,临及他人,就儿戏了,让刘备承担治军不严、偏袒义弟的责任。枉法,具体到刘备,不过是有雄才而无大略;具体到诸葛亮,就值得推敲其存心了,恐怕不足为外人道也。此一次枉法的后遗症,在其后若干年里都不曾痊愈,如“大意失荆州”桥段里,傅士仁与糜芳的投降助敌,孟达与刘封的见死不救,或多或少,都跟此事有些关联。

另外,曹操真的该放吗?

孙刘阵营内,“操乃汉贼”的呼声,沛然莫之能御,孙权写信给曹操,就直言“你不死,孤不得安”。孙权对刘备,真是没说的,《三国志-武帝纪》载:“十二月,孙权为备攻合肥。”为了减轻刘备的正面压力,人家不顾生死的进攻合肥,你倒好,私放曹操,就不怕冷了合作伙伴及诸将士的心?

要说制衡,按照小说的叙述,也不尽然。

诸葛亮多牛啊!一个人可以撑起一片天。舌战群儒,孙权的智囊全趴下;三气周瑜,统军的主帅命呜呼。如果还有不服的,那也没关系,最多骂死王朗的桥段提前上演。总之,就算曹操死了,北方乱了,区区东吴又何足道哉!

对汉献帝而言,放曹也是不合适的。汉献帝小姐落难,成了使唤丫头,诛杀曹操,于他是如大旱之望云霓。《隆中对》里刘备说“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痛心疾首,溢于言表,他要帮助汉献帝摆脱傀儡之命运。这一点,诸葛亮也认同,提出天下三分之策,实现“霸业可成,汉室可兴”之目的。归根结底,都是以汉献帝为唯一正统。可是,明明有机会让主上不再蒙尘,他却主张放曹,既是打脸,又是存心。

这或是曹操的抱残守缺,给了诸葛亮空子。

《资治通鉴》记载道,曹操大军到了新野,荆州阵营曾就是降是战的问题做过讨论,章陵太守蒯越及东曹掾傅巽等劝刘琮降操,曰:“逆顺有大体,强弱有定势。以人臣而拒人主,逆道也;以新造之楚而御中国,必危也;以刘备而敌曹公,不当也。三者皆短,将何以待敌?且将军自料何如刘备?若备不足御曹公,则虽全楚不能以自存也;若足御曹公,则备不为将军下也。”琮从之。

“以人臣而拒人主,逆道也”,这句话颇切中要害。

如果曹操挟持汉献帝御驾亲征,刘备怎么自处?诸葛亮怎么应对?恐怕也只能诉诸于哀怨的小媳妇情绪了,别说孙刘联盟无法形成,开战且亦无名,还谈什么捉放曹?所以说啊,有时候过于自信,也是害人害己,曹操就是例子,他是被官渡之战、绥靖辽东的重大胜利给冲昏了头。

那么,诸葛亮的存心,到底是什么?

我个人以为,不外乎读书人的那点“事功之心”,心理学中又称“目的理性行为”。此存心的最大特点是自私,集中表现在先秦策士这一群体身上,诸葛亮也未幸免。遇到事情,常以单个主体的视角出发,追求自己的成功;考虑问题,也常以自我为中心,把他人作为实现自己目标的手段和工具。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反正满脑子里都是竞争、博弈、算计和谋略。

策士伐谋、伐交的意义,固然不容抹杀,如果着眼于庙堂之高、江湖之远的话,如果着眼于国家前途、全民利益的话,都是值得肯定甚至应该弘扬的。但是,如果仅仅考虑自己或者别有所图,目的(事功)一旦理性,理想和精神会被束之高阁,很可能沦为文化之弊端,历史之笑柄。

小说中,曹操输得心服口服,所谓“一将无能,三军受累”,他认栽了,回去后乖乖做周公,得陇而不望蜀,重整山河待后生吧。得意而不忘形,固然不易;失意而不消沉,才是大丈夫!以此,曹操堪称大丈夫。

诸葛亮的心思就远没那么简单了,他是要辅佐刘备取代汉献帝的,所以,一切按部就班,巧取豪夺,借荆州不还,占巴蜀,霸汉中,将刘备推上了成功之巅。因为他知道,他的个人成功,依附于刘备,取决于刘备,不能不有所存心。枉法放曹,一可以拔高自己的智慧,潜台词就是:离开我,你不行。这个,他做到了,刘备如鱼,他如水,鱼儿离不开水;二可以实现事功的最大外化,----如果曹操死了,汉献帝坐大,重新洗牌,还有他什么事?这个,他也做到了,汉献帝如期逊位,刘备如期称帝,他的千古名相也坐实了。

然则三分天下,数十年战乱频仍,民生凋敝,他无预见乎?

一人之事功,万万人受罪,于小说之叙述,不免令人大跌眼镜;于历史之真实,亦不免大煞风景吧。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读书人的那点存心,老天爷又怎么会知道,修合的也只是一份“心安”而已。

古人云:“欲为身好,先为心好,心乃身之帅。”战场上少扔些王八拳,心里面多想想老百姓,可以心安。华容道义释曹操,成就了关云长的美名,更成就了诸葛亮的事功,然而小说到底不是信史,不过是文艺家的文艺抒情罢了。

如果觉得《【关羽华容道义释曹操】华容道义释曹操 成就了关云长的美名》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