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小说面面观》读后感1000字

《小说面面观》读后感1000字

时间:2022-02-07 13:56:07

相关推荐

《小说面面观》读后感1000字

《小说面面观》是一本由(英) E.M.福斯特 (E. M. Forster)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5.00,页数:-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说面面观》读后感(一):海在雨里,雨在海里

国王死了,然后王后也死了,这是故事,国王死了,然后王后死于悲痛,这是情节。一针见血,锋芒辟里,福斯特的讲座汇编稿自不必过多介绍,这本小巧精致的书本,有着丰富的路途,和遥远的四边,我们会在路上看到很多,也会在每一次的阅读中,看见一个新的我。从小说出发,有故事,有人物,有情节,有幻想,有预言,有模式与节奏,面面俱观。这么多的经典,堆积在一起的时候,才显得读书的匮乏,从一些点评里,引起更大的兴趣去阅读这些经典,而书中的书单巧合的满足了这个需求。从一面到面面,也很少有人能达到这个境界了。语言极富魅力,生活如小说,小说道生活,命运大概就是如此。读罢此书,生活都豁然开朗。

不同的小说都描述了不同的画面,不同的用语和文化素养,形成了每一次的评判。我说不出什么冠冕堂皇的论调,也读不出最好的文学素养,只有看着一字一句慢慢充斥贫瘠的脑门。文中有关于战争与和平的论述,我们自己心中的青春似乎有更大一部分随之死去了,那为什么战争与和平不令人感觉沮丧呢,回答是空间感总是令人兴奋的,对俄罗斯地域的描写震撼着每一个读者,战争与和平是对声音的描写。清晰而深刻,小说的精神和感动都可以在文字的评判下,留下更有画面的句子。

小说的发展意味着人性的发展,评判好像更能留下深刻的解读。我们在独行的每一天里,寻找生命的意义,然后会忘掉来时的每一条路,但是,路在哪里呢。我们执着寻找着人性,也在每一次的茫然,转身,和前行里,走向每一次的路,我会时常感叹,人生无常,世事无常,但是那又怎样呢,谁又会在乎一个陌生人的自怨自艾,而小说就不一样了。开朗的王子,和魅力的公主,在每一次黑夜来临之前,会拥抱着道别,环境映照下的故事,都显色出伤感和独行的悲伤,我们习惯风调雨顺,也喜欢朝阳漫天,彩霞落幕,美景从不盛收,美丽也从不见怯懦,故事就如此,小说却不会。带着情绪的种子,他们欢喜的离开,或者再也不见。悲情的人生永远是主色,小说有很多面,那你是哪一面。

那一年大雨滂沱,那一年风雨交加,那一年湿透的衣物,好像每一次的离开都是有征兆的,小说中对环境的描述,从来都不是无缘无故的,如果生活正好应验了这些,是不是故事走进了现实最好的比照?画面还在脑海里,可故事里的人已经消失,不知道是时间太快,还是时光总留不住前行的人,如果你不能留下,能不能不要相遇,如果你不爱,能不能告诉我一声,如果你不想,能不能不要开始,故事的旋转和小说的讽刺,都是相映相成。

《小说面面观》读后感(二):经典的小说理论

《小说面面观》是福斯特的讲座汇编稿,这是他在剑桥三一学院举办的讲座整理的。福斯特的讲座非常受欢迎的,可以理解为是福斯特对文学的批评,这本书在出版之后,成为了炙手可热的小说理论批评入门书。其中涉及到很多的文学理论,而他的文字是非常幽默机智诙谐的。福斯特是一个英国著名的小说家,他写过一本被誉为经典的《看得见风景的房间》, 《小说面面观》这本书是从故事、人物、情节、幻想、预言、模式和节奏等方面讲述的,主要讲述了小说的一些基本特点,他还把很多作家的代表作在书中进行客观的比较,找到了各自的特点和规律。引领我们深入这些著名作家的创作境界,欣赏他们创作的文学特色,深入浅出地指出存在的问题,从读书兴趣并读出味道,可以弄清楚在小说创作中一些奥秘。这本书也就让读者非常受益,这也是这本书吸引读者的原因了。

读了这本《小说面面观》,使我们对小说有更多的理解。福斯特在书中对小说的解说是非常深刻的,特别是他讲到创作小说的最根本的要素:其中的想像最为重要,作为一部小说,作者想像是天马行空般的,而内涵是很丰富和繁杂的,当然是需要合理的想像,这是小说创作中最重要的要求之一,没有想像力也就没有小说的存在。而小说的想像主要还是来自于生活,没有深入生活是无法写好一部小说的。一部好的小说是可以当做人生的指南或者是我们生活中的百科全书。其次是小说的语言能力,要把想像充分表达出来就要有语言的表达能力,这是需要文学的词汇,必须准确的表达人物的形象和生动语言,小说中的语言是重要的文学艺术,要把故事和想像形象生动的叙述并且表达出来。所以,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重点是讲究想像力和语言要生动,这就是欣赏小说基本的知识问题。

这本书讲得最重要的还有的是人物,福斯特提出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的问题。扁平人物是单一不变化的,是理念般的描写;而圆形人物是人物自己活动的、不受作者控制的、也是可以让读者自己不断挖掘的。福斯特讲到小说人物的真实感,他给下的定义却是:“当小说家对这个人物的一切无不了如指掌时,这个人物就是真实的。”只有这样,小说人物也就比现实的人更加真实、更能让人理解,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在读者的面前了。福斯特在谈到人性时,他认为,人性的变化发展会带来新的叙述方式,是揭示人性的具体表现。小说对人性新的视角和了解将会更加透彻,使我们更懂得小说这门艺术。

福斯特的《小说面面观》,被文学理论界评为是一部关于小说理论的研究专著,也是上世纪研究小说艺术的三大经典著作之一,对小说写作的方方面面,以及对很多世界名著进行了非常中肯的评价,还是一部语言非常生动的散文作品。

《小说面面观》读后感(三):换一个角度看小说

《小说面面观》是一部文学评论作品,是二十世纪公认的小说美学经典。读这本书,有一种相见恨晚,醍醐灌顶的感觉。

作者E.M.福斯特是英国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和批评家,曾22次提名诺贝尔文学奖。此书起源于福斯特应剑桥大学的邀请,进行了一系列“克拉克讲座”。

福斯特认为不能按照时期去看待小说,要让文学超越年代。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但是艺术是静止不动的。他做了一个大胆的设想:我们不妨想象所有小说家都在一个圆形房间里共同创作,让他们在同一时间内各写各的小说。

福斯特认为阅读是吸纳书中内容的唯一方法,读者必须亲自与作者“交谈”。他打破传统小说“三要素”的原则,将小说中的重要因素分为7个,分别是:故事、人物、情节、幻想、预言、模式与节奏。这同时也是进入小说的七条途径。

那么“什么是故事?”

福斯特认为:故事是依照时间顺序排列的事件,是构成小说的基础面,也是小说最根本的部分。“国王死了,然后王后也死了”这是故事,我们会问:后来呢?“国王死了,然后王后死于悲痛”,这是情节,我们会问:王后到底是怎么死的?故事是小说的初级形态,而情节是小说的高级形态。

相比散文、诗歌,明显有更多人喜欢读小说。

我们喜欢读小说,真的是因为跌宕起伏的情节吗?还是像一些学者专家所认为的“人类有美学需求”?

我认为,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的总结很到位,他说喜欢读小说并非是美学原则,而是一种心理上的需要。简言之:读者的心理上更倾向于读小说。

福斯特举了一个例子:由于叙事需要,小说中的人物是完全开放的,他们在读者眼中是透明的。在阅读过程中,我们会不自觉地放下在现实生活中树立的心防。

然而,在现实世界,处于防范心理,我们对他人是有所保留的。正所谓“知人知面不知心”“逢人只说三分话”。在生活中,我们想认识一个人太难了!想要跟别人推心置腹是多么难以达到的境界!

但是小说中的人物就很容易做到这一点,可以让我们完全卸下防御,与他坦然相对。这就是小说人物的魅力。

在“人物”这一章,福斯特主要谈论两个话题:一个是小说人物与现实人物的区别;另一个是“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这两个词语被后世的评论家经常引用)。

当然,小说中的人物不可能存在于现实中,因为他们属于内心清晰可见的虚构世界,是叙述者与创造者合二为一的世界,他们在现实中是格格不入的。

《小说面面观》是业内的权威著作,剖析了虚构类小说的底层逻辑。这本书虽然不厚,文字也挺直白,但是蕴藏在书中的思想却很难把握,阅读起来如同一位学识渊博的人在同你交谈。

《小说面面观》读后感(四):福斯特的小说课

几年前偶然的机会我看了一部海伦娜的“老”电影《霍华德庄园》,那古典的英国电影给我留下了不错的印象,特意查了下原著是E•M•福斯特,那是我第一次接触福斯特。最近碰到了福斯特的这本《小说面面观》,就决定拿来看看。

《小说面面观》书如其名,是对小说写作各方面的分析解读。如作者所说,这是福斯特在剑桥三一学院一系列讲座的合集,福斯特选取了故事、人物、情节、幻想、预言、模式以及节奏这7个方面分别对小说进行解读,对每个方面都掰开了揉碎了去讲。

值得一提的是:即便如福斯特所说英国小说并不是世界范围内最伟大或者说最出彩的,但作者基本上仍围绕英国的小说展开了解读。正如他自己所说:

但这却很对我的胃口,毕竟我最喜欢的小说是《傲慢与偏见》,那也是我初中最早读的几本名著之一,算是启蒙之作,随后便对英国女作家的作品极为青睐,《简爱》、《呼啸山庄》、《海浪》……而这些作品福斯特在本书中也多有解读。

先说故事,如福斯特所说,小说最基本的功能就是讲故事,故事是小说的脊梁,没了故事,小说也就不称其为小说了,小说首先要把故事讲好。而要讲好故事,时间顺序是必不可少的,作者详细讲了几种不同的时间架构,当然也有反例,他介绍了格特鲁德·斯坦因,她尝试让小说脱离时间的枷锁,可是最后失败了。

再说人物,人物(即角色)章节在本书中篇幅不小,作者先从人的5个基本属性:生与死、饮食、睡眠、爱开始阐述,描述了每一个属性在小说中是如何体现,有什么作用,或者说其重要性,其中作者还着重讲了爱这个属性。

人物这一章讨论的关于角色的塑造,除了“是否可以把现实生活中的人物转移到小说里”,还要“适应”创作者的其他要求:“第一种方法是采用不同类型的人物,第二种则是与描写角度有关。”福斯特将小说中的人物分成了两类: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扁平人物感觉就是创作者需要推动情节发展或者有其他需要时安排出场的人物,“除此之外,他没有其他存在的价值,没有快乐,没有私人的欲望和痛苦。”似乎像是“工具人”,扁平人物一是比较容易识别,读者能够分辨得出来,另外很容易被记住,因为出场的作用很明显,很多还是“关键”的不可或缺的,这里福斯特举了几个例子,比如他说狄更斯作品中的人物几乎都是扁平人物。圆形人物是相对于扁平人物的,福斯特没有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他觉得他的听众或者学生通过对前面扁平人物的讨论能够领会个大概,福斯特举了《战争与和平》、陀思妥耶夫斯基、普鲁斯特等的一些例子,并总结道:

第二种方法描写的角度,福斯特阐述了如何选择视角的问题以及视角按照需要进行转换的问题,也都一一进行了举例说明。

至于后面的章节:情节、幻想、预言、模式与节奏这里不再展开讨论了。

读完这本(用福斯特的话说,很多书是可以或者说是需要“读”出来的,读出来更能体会到书的意境和力量)《小说面面观》,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找一本小说来体会一下福斯特的理论,想来想去还是拿福斯特自己的书来吧,就赶紧从图书馆借了《霍华德庄园》,打算与当年看的电影相互印证一番。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因为是讲座,福斯特在书中引用了大量的作品原文示例,而且通常是两部作品一块引用,对相近的或截然相反的方式进行对比展示和讲解。由于福斯特是掰开来分别按照7个方面进行评论,这无疑会把很多作家的作品的“弱点”展示在读者面前,其中不乏伟大的作家和伟大的作品,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狄更斯、亨利·詹姆斯……但正如福斯特自己所说,这不影响一部作品的伟大,一部作品是一个整体,作者会有自己的创作习惯和侧重点,使得作品有自己的闪光点和伟大之处。也正因此被福斯特种草了很多作品,想读的书单又要增加好几页纸了。

本书的最后,福斯特鼓励创作者们不要固守,要勇于创新,从而推动小说创作的发展,他虽然按这7个方面对小说创作进行了评论,但他并不希望创作者们过分拘泥于这些条条框框,这些方面更像是给初学写作小说的人的一部指南。每个创作者都是不同的,每个读者也是不同的,创作应该保持创作者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也正像伍尔芙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所说:“独立性才是一个读者所拥有的最重要的品质”,创作者亦如是。

如果觉得《《小说面面观》读后感1000字》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