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摆脱失眠困扰:了解失眠并找到解决方法

摆脱失眠困扰:了解失眠并找到解决方法

时间:2024-03-18 07:13:46

相关推荐

失眠了怎么办》是许多人长期困扰的问题,而失眠带来的疲惫和焦虑也严重影响着生活质量。本文将通过深入的研究和专业的观点,带领读者了解失眠的成因和症状,同时提供实用的解决方法,帮助人们远离失眠的困扰。文章将介绍失眠对身体和心理的影响,探讨常见的失眠原因,并提供改善睡眠质量的方法和技巧。此外,读者还将了解到一些日常生活中可以采取的简单措施,以及专家建议的医学干预手段,让人们能够更好地应对失眠问题,获得更好的睡眠质量。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将更深入地了解失眠问题,掌握有效的应对策略,以实际行动远离失眠的困扰。

在现在快节奏的生活当中,我发现很多人都会有失眠的表现,症状或轻或重,尤其是压力较大的中青年群体多发。

最近也有很多人说自己晚上睡不着觉,或者睡着后一点轻微的外界扰动就容易惊醒,或者经常夜间2、3点钟,3、4点钟就醒了等等,问我怎么办,所以这次我就系统地讲一下失眠了该怎么办。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失眠的定义:

西医失眠症是指睡眠困难症,症状如感觉疲劳、烦躁、情绪失调、注意力不集中和记忆力差等,常常表现为不能入睡,睡不稳、早醒和睡醒后不能恢复精神。失眠症的病因多种多样,可由精神、心理和身体疾病所引起,入睡困难或起始性失眠往往常伴有焦虑、恐惧或抑郁等情绪障碍。

失眠主要分为:1、短暂性失眠,即失眠时间少于一周。2、短期性失眠,即失眠时间在一星期与一个月。3、慢性失眠,即失眠时间在一个月以上。部分慢性失眠患者由暂时性失眠延续而来,另一些是由于躯体化焦虑状态所致,如忧虑、不安、过度警惕、反复思量等。

失眠在《内经》中称为“目不瞑”、“不得眠”、“不得卧”,现在中医病名为“不寐”,主要是由于情志、饮食内伤,或病后及年迈,禀赋不足,心虚胆怯等病因,引起心神失养或心神不安,从而导致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症。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以及不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与精力,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

《黄帝内经》:"阳入于阴则寐,阳出于阴则寤。"

《素问·病能论》曰:"人有卧而有所不安者,何也?……脏有所伤及,精有所寄,则安,故人不能悬其病也。 "

《1、医宗必读,不得卧》:"一曰气盛,一曰阴虚,一曰痰滞,一日水停,一日胃不和"

而我们的正常睡眠又分为两个时相:快波睡眠和慢波睡眠,两者可以相互转化。由一个慢波睡眠和一个快波睡眠组成睡眠周期,每个睡眠周期历时约90分钟。人们每晚的睡眠通常经历4~6个睡眠周期。慢波睡眠 慢波睡眠由浅至深又可分为四期(S1~S4期)。第一、二期称浅睡期,第三、四期称深睡期。深睡期对恢复您的精神和体力具有重要价值。

西医对失眠的治疗主要是以治疗原发病为主,如甲亢、贫血、焦虑状态、精神疾病等等其他疾病引起的失眠,则往往以治疗原发病为主,失眠症状自然会好转。西医治疗原发性失眠(原发性失眠是指没有任何因素导致的失眠),以病人自己规律作息、放松心情、自我暗示等疗法,严重的会予以安眠药治疗。

中医治疗失眠是以辩证的基础上予以中药、针灸等治疗,中医主要是分五种证型,具体如何区分及相关治疗,以及我们日常生活中如果失眠如何自己简便处理,参照下面的论述:

肝郁化火:心情急躁易怒,不想吃东西,胃口不好,口渴,喜欢喝冷水,嘴巴干,口苦,小便黄,大便干结难解。舌苔的颜色是黄的,或者舌苔黄腻,脉弦而数,或者脉弦滑数。中医治疗会予以疏肝解郁、清热泻火等治疗,中医针灸处方一般也是以清肝经火热、疏肝解郁为主。我们自己碰到这种情况,可以试试自己按揉安眠穴、风池穴、行间穴、侠溪穴,按揉力量以感觉按压穴位处有轻微酸胀感即可,每个穴位按揉3-5分钟。(各穴位定位在文章最末尾处)

痰热上扰:心里烦躁,喉咙里面痰多,或者咳嗽多痰,会有胸闷,泛酸恶心,口苦,头重,看东西感觉旋转等等,嘴巴里面会感觉黏黏的,舌苔黄而且黏腻,脉滑数。中医治疗会予以清热化痰等治疗。这种情况可以适当按揉丰隆、中脘、内庭等穴位。按揉力量以感觉按压穴位处有轻微酸胀感即可,每个穴位按揉3-5分钟。

阴虚火旺症状:心烦,心中悸动不安,伴有头晕耳鸣,健忘,腰酸梦遗,手脚心发热,感觉手脚心热的不舒服,嘴巴干燥想喝水,嘴巴里面津液少。舌头红,舌苔薄,或者舌苔干,脉细数。一般中医治疗以滋阴降火、养心安神为主。这种情况我们可以自己按揉三阴交、照海、神门、太溪等穴,按揉方法如前面所讲。

心脾两虚症状;睡觉多梦易醒,心悸健忘,头晕目眩,没有精神,浑身乏力没有力气,饮食无味,面色少华。舌头淡,舌苔薄,脉细弱。中医治疗以健脾养心、益气补血为主。按揉穴位:心俞、脾俞、足三里、安眠等穴。

心胆气虚症状:睡不着觉,多梦,非常容易惊醒,一点小小的声音就能够被惊醒,胆怯心悸,遇事善惊,呼吸短浅、说话声音低气息短浅、倦怠,小便清长。舌质淡,脉弦细。中医治疗以安神定志、益气镇惊为主。按揉穴位:心俞、胆俞、神门、百会、安眠。

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失眠症状比较严重,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最好的办法就是去正规的医院寻找医生,尽早正规治疗,并且建立信心,切勿急病乱投医。

附穴位定位:

长度衡量方法: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四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处为准,四指横量作为3寸,食指与中指并拢为1.5寸。

安眠:取俯卧位或侧伏位,安眠穴位于项部,当翳风穴和风池穴连线的中点。(翳风穴:位于颈部,耳垂后方,乳突下端前方凹陷中)

风池:位于后颈部,后头骨下,两条大筋外缘陷窝中,相当于耳垂平齐。

行间:在足背侧,当第一、二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侠溪:在足背外侧,当第4、5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丰隆:位于人体的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八寸,条口穴外一寸,距胫骨前缘二横指(中指)。

中脘:位于人体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即为此穴。

内廷:在足背当第2、3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

三阴交:在内踝尖直上三寸,胫骨后缘

照海:位于人体的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

神门:位于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陷处。

太溪: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

心俞:在背部,位于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脾俞:在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足三里: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犊鼻:屈膝,在膝部,髌骨与髌韧带外侧凹陷中。解溪: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中,当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胆俞:在背部,当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百会:后发际正中上7寸,当两耳尖直上,头顶正中。

END

如果觉得《摆脱失眠困扰:了解失眠并找到解决方法》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