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长沙高桥家具市场 长沙高桥家居批发市场

长沙高桥家具市场 长沙高桥家居批发市场

时间:2020-02-25 13:12:10

相关推荐

长沙高桥家具市场 长沙高桥家居批发市场

65岁父亲给儿子56套房,15个门面,每月租金6万多,征收分到134万、12套房。他糖尿病加重,2个儿子让他租房住,贱卖了他的新奥迪,拿了他的存折,每月只给生活费。儿子:他花100多万扶贫。父亲:我是报恩

65岁的唐文华,是长沙高桥汽配城的老板,去年征收,分到134万、12套房子。

因为新房子没装修,大儿子主动邀请他到家里住,几天后,开车带他到株洲玩,大儿子把他扔在高速收费站,独自开走了他新买的奥迪。

没多久,他又被儿子赶出家门,出去租房。这时,他才发现自己的存折不见了。

老唐气坏了,大儿子私下贱卖了他的奥迪,还偷偷拿了他的身份证和存折。

他打电话到电视台,希望儿子迫于舆论压力,交出存折。

当天中午,记者一行人找到大儿子家,但敲门20分钟,始终无人回应。

唐文华走出小区,恰好碰到两个儿子正朝小区的方向走来。父子三人当即坐在路边理论。

两个儿子承认确实把贱卖了父亲的奥迪车,卖了10万,但是已经给了父亲2万,剩下的钱会每个月给父亲4000元做生活费。

卖车是因为父亲有糖尿病、高血压、心梗,医生不建议开车,而且卖车也是经过父亲同意的,并非背着父亲操作。

听到儿子的说法,唐文华气愤地说,4000都不够买药,儿子还悄悄从他账上转走20万。

对此,两个儿子大方承认,但又说20万是用于给父亲装修房子。

两个儿子都已成年,为何执意管父亲的钱?

记者一再追问,大儿子唐小光爆料:前,堂叔和父亲一起做事赚钱,堂叔遭遇车祸,父亲把一起赚的3万元都给了堂叔治病。

堂叔去世后,父亲又帮助堂叔的老婆投资产业,在株洲建猪场、林场,已经花了上百万。全家都觉得父亲的帮助已经越界,才干涉父亲。

听到这里,唐文华连连解释:年幼时,父亲去世,堂弟的父亲曾帮助母亲带大6个孩子,这次,堂弟去世,孩子还小,经济条件又不好,他为了报恩才扶贫,但两个儿子受老伴挑拨,百般刁难自己。

到小儿子家住,小儿子一副苦瓜脸;到大儿子家,大儿子骂骂咧咧。自己患糖尿病,一天要打160ml胰岛素,肚子、屁股都烂了,儿子也不管,妻子更是看见自己就骂。

为了自证清白,唐文华邀请记者到堂弟媳高燕家里看看。

到了高燕家,高家只有三间房,家具都是旧的,根本不是唐家哥俩说的别墅。

高燕说,堂兄确实在自家屋前屋后投资了猪场和花木,但市场不景气,没挣到钱。

听说有记者,高燕的邻居赶来凑热闹,邻居说:唐文华给弟媳扶贫,把柏油马路修到弟媳家门前,所有人都深深佩服。

不料,唐文华紧接着邻居的话茬,表示自己会坚持扶贫到底,和两个儿子断绝关系。

兄弟俩一气之下,开车离开。

记者问高燕,丈夫去世,她30岁出头,为何没有再婚?

高燕说:她和丈夫关系不好,所以不想再结婚。但记者却注意到,高燕的左手无名指带着一枚钻戒。

记者又问唐文华和弟媳到底什么关系,唐文华解释:自己65岁,堂弟媳40岁,没有不正当关系,只是为了帮堂弟留住一双儿女。在金钱方面,自己和堂弟媳不分你我。

为了了解真相,记者找到了唐文华的妻子。

老人表示:丈夫年轻时,常年在外打工,每月给她2000元,她承担家里所有的事务,好不容易老了,丈夫还是不回家,忙着扶贫。

大儿媳一边抹泪,一边替婆婆打抱不平。在她看来,这一切都是因为婆婆心善,常年隐忍。

第二天,唐文华和2个儿子到节目组调解。

唐文华表示:妻儿伤害了自己,在家里,等待他的只有冷漠和误解,反而,外面的人对他评价很高,所以不如破罐子破摔,离婚,让儿子还钱,还车。

小儿子说:兄弟俩一直感恩父亲,有了父亲铺路,才有了哥俩的今天。如今,父亲年岁已大,只希望父亲能回归家庭,好好休息,和母亲安度晚年。

经过一番调解,最终,唐家兄弟俩提出:每月给父亲4000元,等新房装修好,父亲搬到新房,和母亲一起安度晚年。带父亲去做一个全面的检查,如果身体没问题,哥俩会给父亲买一辆二手车代步。

唐文华同意了儿子的要求。一家人持续的纷争告一段落。

@

堂弟去世时,高燕30岁,唐文华为了报恩,专注扶贫,耗资上百万积蓄。关键问题是,高燕和逝去的丈夫关系也不好,唐文华却要看在堂弟的面子上扶贫。

唐文华说在家里,他得到的只有被冷落,所以,要破罐子破摔,离婚。在儿媳眼中,公婆走到今天这步,完全是因为缺乏沟通。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大多数人也有类似的经历,把最好的一面给了外人,却把最坏的留给了家人。在外人眼中,我们仗义、有爱心,在家人眼中,我们自私苛刻。

一家人生活久了,爱情早已变成了亲情,在亲情面前,我们可以随便流露,误以为亲情不需要经营,不需要沟通。日积月累,误解最终摧垮了亲情。

唐文华和妻儿的相处估计也是如此,但他的帮扶是不是越界了呢?这段矛盾,只有唐文华有错吗?

花风散文:《家务事》

写下“家务事”这三个字的时候,脑袋里立刻出现了《追捕》结尾的那个画面:

真尤美:完事了?

杜丘一脸无奈:哪儿有个完哪!(一边戴上墨镜)

真心喜欢杜丘那个无奈又酷酷的样子。

家务事,只要你想做,就永远没个完!

搬进新家的时候,我们(我和我先生)达成协议:他负责洗衣拖地,其余一切归我。

但是没过多久,他就不肯拖地了,理由是:没有好拖把!

好嘞!我拉上他去双安市场(那个时候,双安可是超火的哦),花298大洋,买了他最心怡的一支拖把(那个时候,298元对于我们可是很大一笔开销哦)。

但没过多久,他就又不再拖地了;理由么,也说不出。好罢,我拖地吧!

洗衣服倒是持续了好多年,直到有一天,他把所有衣服一股脑扔进洗衣机,把我的一条夏天穿的白裤子全部染花了。

我哭了,那是守璞亲手作了送我的,洁白,穿上很飒爽的那一种;然而,花了。

他也不说什么道歉的话,只是嗫嚅着,钻进小书房,做他自己的事情去了。

从此就是我来洗衣服了:反正用的是洗衣机、反正他洗衣服每次都还是由我来收叠!

买菜做饭我还是很愿意的。

外出旅游,我最愿意逛的,不是什么古刹名川,大河高桥,而是--各地的菜市场,占地越广阔的越喜欢:当地所有的风物人情、吃穿用度、奇食土味,喏,就都在这里一、一陈现,你只需看、摸、尝、买就是了。

但北京远没有这么亲土,大大的集市,都在帝都外围,去一趟吧:坐公交太慢,打滴太贵,就只好做罢了。要什么时候,我能住在面积有如天安门广场那么大的一个大市场的旁边呢?

退而求其次,一般般的也还可以吧!于是去市场采购,也就成了我的业余所爱之一。

做饭我是绝不含糊的,做得了,只要我自己觉得好吃,别人自是赞不绝口。譬如包饺子吧,我先生永远吃第一锅,我在厨房煮第二锅的时候,远远就会传来他的喝彩,他吃口是很刁的呢!

我于是很得意,像是中了头彩。

我不讨厌尘土。静静地码字的时候,沉思中,目光会无意中落在桌面的一粒尘土身上。想:这是很遥远、很遥远的地方飞来的么?这一粒小小的微尘身上,有没有我所爱的某位古代诗人的因子呢?又或者,只是因为我爱他们、敬他们、愿与他们探讨诗因,从而集结为一粒,刻意地落在我的书台上了呢?

--有洁癖人的家里,是不去做客的,即便他们下死力地邀请我,我也不去;如果要交接一件东西,也只是敲开了门,把东西塞进去扭头就走,硬拉也拉不进去。

不能跟微尘亲近的人,多半也是薄情寡义的。

但我不拒绝打扫房间--在我心情愉悦的时候。

疫情迁延,相聚无期,人情寡淡,当然就有比较无聊的时候,于是去网购;可喜在一平台购得“尘刷”一物,遂成为我家中一宝。“刷面”是某种化纤的,洁白的,绒绒的,每一根都细若游丝;从平面柔柔地抚过,微尘们便付阙如,而“绒宝”依旧是白白的,绒绒的,一副极可爱的样子。我于网上购物,一向有各种小小不以为然,独于它,却爱而不肯释手了。

我于是叫它“兔宝宝”--藏身在“兔宝宝”里面的微尘,大概也如藏身在我心里面的古诗人们吧,知道他们在那里,这就足够了。

天气凉爽而阴沉,短裤令人腿寒,我翻找长裤的时候,无意中又翻到了被“染花”的这一条。

家居随意,绵布轻柔,可身又洁净,我穿上它,同时也是在告慰逝去的、我的先生:我早已经不怪他、原谅了他了……

(图片来自网络)

(115)上海模子往事系列。

谁能告诉我,为啥男人不坏,女人不爱?爱了又骂男人渣,有道理吗?

(接上期114)

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

摆渡船到了泰同栈渡口,走上来没多远就来到了浦东大道,这是整个浦东,一纵一横两条主干道的一条,东西走向,从陆家嘴可以走到高桥镇。

浦东主要建筑和生活区,都顺着两条干道延伸开来,越过浦东大道向南面,就可以见到大片大片的农田,在市区人眼里,那里就是浦东乡下。

靠近农田的边上,有一排六层公房组成的小区,叫潍坊小区。

有一条机耕路可以进入小区旁边,时常有一些陌生的面孔在这里进出,里面有一幢底楼的一户人家,将自己家的边墙开了一扇门,人就从这里进入。

两居室的户型里面,并没有其它多余的家具,只有三张台面,两张台面上有人正在打麻将,另一张台面上,几个人用扑克牌博眼子,后面围着几个在飞苍蝇。

今天博眼子的几位,输赢不算小,面前都放着好几张十元纸币,有一个人手上有一对黑桃a,另一个人手上是对老k,两人都摸了第三张牌,在那里博第三张牌的大小,慢慢地捻着牌角口中默念,后面的人手上抓着钱,紧张喊,“揩特,揩特”。

里面一个房间也是一个麻将桌,四个人都抽着烟,房间里烟雾腾腾,小钢板伸出手在垒好的牌上摸了一个,用右手拇指食指捏住牌,伸中指在牌面上一摸,然后嘿嘿笑出来,他将手上牌往桌子一扣,将自己面前牌推倒,“糊了,辣子。”

其他三个人伸过头来,果然见面前是一副清一色的万字,不由叹道:“侬今天手气真好。”,“册那,上家已经看死了,一个牌都没下去,伊还自摸。”,“今朝伊已经自摸了好几把,我带了五百元,差不多立正了。”

老板娘杨丽君走过来,一屁股坐在小钢板大腿上,“哟,让我看看这牌手气哪能介好,二五八万三叫。”

杨丽君三十多岁年纪,肤色雪白鼻梁高挺,大眼睛在脸上不停闪动,像刚刚剥开的荔枝般水灵,身材前凸后翘,走动起来让人眼睛一眨不眨挪不开。

杨丽君年轻时候是附近有名的一枝花,结婚后她看不惯老公本地人那种老实巴交的样子,用她的话就是“寿头寿脑”。

加上双方没有生育,索性直接离了,家里这套房子,她拿来做地下棋牌室,不管谁输赢,她都要从中抽头一份。

她本身人长得漂亮,结过婚后更是浑身少妇风韵,就像一块鲜肉放在板上,赢得附近垂涎欲滴之徒纷纷围着她转,显得八面玲珑。

小钢板趁势在她大腿上捏了一把,杨丽君夸张叫起来:“要死啊,小钢板侬只赌鬼,最近运道来了是伐?”

小钢板喊了旁边观战的一人替了自己,将桌上的钱拢了进口袋,说:”侬替我来几把,我肚皮饿了,叫杨丽君到后面给我下馄饨吃。”

另外三家输急了,连忙说,“快去快去,侬让阿拉换换手气吧,阿拉几个输了裤子都没有了。”

小钢板嘎嘎笑着,搂着杨丽君进了后面的小厨房,杨丽君从新买的绿色上菱冰箱里,拿出包好的馄饨,在炉子上烧水。

小钢板拿出一叠十元卷了卷,看见杨丽君穿的羊毛裙,走上前去,一把拉低了她裙子领口,露出里面杨丽君半截白花花的胸口。

“侬做啥?侬做啥?”杨丽君故意压低声音惊呼,小钢板直接把钞票塞进杨丽君的内衣里,然后把杨丽君压在冰箱上,杨丽君半推半就:“要死啊,前面介许多人,你胆子太大。”

小钢板不管不顾,抱住杨丽君,一歇歇就不动了。

杨丽君咯咯笑着:“呵呵,侬看侬,一壶水还没烧开。”

……

(待续)

19的除夕夜,旧上海的天空正下着细细雪花。位于西藏南路的上海中法学堂里,却热闹非凡。一条上万人的乞丐“回”之形队伍正依次排开,每个乞丐脸上都乐开了花,笑得合不拢嘴。只见他们每人手里拿着一只红包,每只红包里装有四角钱。一个穿长衫的瘦高个男子正指挥手下人,让大家排好队,依次领,并且告诉大家,每人都有,千万别挤。

那个男子就是赫赫有名的上海青帮老板杜月笙。他每年都要在除夕夜举行这样一次善举,帮助无家可归的乞丐们过个年。灾年时,红包发至3万个。

自从19夏天,杜月笙购买“施德之”痧药水和“雷允上”行军散在他的家乡浦东高桥发放之后,杜月笙就开始了慈善之路。这两种药是当时针对霍乱等传染病最有效的救命良药。当年冬天,杜月笙又买了1000套棉衣、棉袄送给家乡的贫困人家。此外又拿出7000大洋重建高桥观音堂,并在高桥重建、修复石桥23座。并且捐建一座小学,一家医院和一个图书馆。让当地的孩子免费上学看书。

杜月笙自己心里明白,入青帮、卖鸦片、开赌场,是人生永远抹不去的污点。他希望以慈善来重树自己形象。

同年,杜月笙决定,在上海市内:凡死者遗属贫苦无以殓丧,都可以请杜先生免费施送棺材衣食。这个善举,杜月笙一直坚持了20多年。从此,杜月笙就和募捐结下不解之缘。

1924年曾任“国务总理”的孙宝琦刚刚下台寓居上海,此时浙江遭受水灾,已有灾民流至上海。孙宝琦当即成立“救助乡亲赈灾会”,想着上海筹款氛围浓厚,应该能轻松筹集一万大洋。然敲锣打鼓一月有余,只有千把块。孙宝琦脸上挂不住,于是拿出私家的3只印度大烟土,亲自送到杜月笙门上。杜月笙说,这是上等烟土,一定很贵吧。孙宝琦说,不贵不贵,大概一千大洋一只吧。杜随即命账房送上一万元的支票。等孙宝琦回到自己车上时,司机告诉他,三只大土杜先生派人送来了。孙由衷感叹,“真是名不虚传,杜月笙真会做人啊!”

1928年至1930年间,陕西连年大旱,灾民人数过千万。杜月笙联合虞洽卿、王晓籁等人募集赈灾款,不到半年筹集善款39万大洋,杜月笙安排人手,每收到一笔款项,就立即购粮送达灾区,从而救人无数。

1928年“济南惨案”引发全国各地掀起反日浪潮,杭州学生举行反日大游行。途中,学生们看到一群日本人在湖滨别墅办公,便蜂拥而上,把别墅内的家具装饰砸了个稀巴烂。这个别墅正是杜月笙的“杜庄”。时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的张道藩派人查了受损情况,然后亲自到上海的“杜公馆”拜访。向杜道歉。杜月笙笑道:张厅长今天大驾光临,给我很大的面子,赔偿就不必了。”张道藩坚决要赔,杜月笙便说:“就赔3000银圆吧,请张厅长代为转送浙江救济院,开张收据给我就行了。”张道藩暗自惊讶,心想:“损失至少有10万,这也未免太慷慨了吧!”他走后,杜月笙自掏腰包,拿出10万大洋,嘱人去杭州修复。

1930年夏天,东三省遇水灾,他与夫人姚玉兰登台献艺,演出三天共募款35000元。

从1931年起,杜月笙与烟、赌决断,开始办银行、建实业,涉足面粉、棉纱、和航运。

1931年7月,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普降大雨。17省受灾,灾民近亿。杜月笙招呼众人募捐到260万元,其中有他个人的53万元。

1937年抗战爆发后,杜将他的新家免费给“上海公债劝募委员会”作办公场地,并把所有办公用品都包了。然后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派人按名单逐一登门募捐,两个星期,就捐到3000万,他自己先后共捐45万。最终这场募捐达7500万。

1946年春,苏北连遭暴雨,300万难民无家可归。按当时物价,救助300万难民需20亿法币。当时杜月笙正在病中。但听闻难民事件后,当即慷慨应允。因数额巨大,所以他分二步走,一请上海高层领导现场出席并讲话,自己带头捐。二别出心裁搞个“上海小姐”的评选。开始报名者寥寥。于是杜邀请电影明星周璇、王丹风、白杨及京剧名伶言慧珠、童芷苓等人带着报名,并让各种记者跟踪采访,大势宣传。评选分初选、复选、半决赛和总决赛,每选一次都要购买选票。最终,“上海小姐”王韵梅出炉,募集款20亿元也到位。

1947年六十大寿也用于募捐。本无意做寿的他,当年又是暴雨连连。160多个县被淹。灾民达1400多万。各方又找到这位募捐大师,杜于是邀请梅兰芳、孟小冬等名家,连演10天大戏,场场爆满。票价从3万至50万不等。孟小冬的票被黑市炒到100万一张,还一票难求。所来之客都是流水席,只供应四菜一汤,且皆素食:素鸡、素鸭、素鱼、素火腿,每人一碗面。最后集得百亿巨款,全部贡献给灾民。

时至今日,无人知道他一生捐了多少。但杜公馆的老账房黄国栋说过一组数字,1935年1月至1937年10月,从他手里支付的各项善款就达150万法币。还曾将杜公馆房产抵压贷款捐。最后账上还亏了200万。

真是很独特的一个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自行删除) 参考资料:《上海滩》

上海本地人因为80万彩礼闹分手。

对的,你没有看错,真人真事,坐标上海,我表弟和他女朋友因为彩礼的事情谈不拢快要拗断了。

很多人可能认为上海是没有彩礼的,其实这个说法是不准确的。上海市中心的家庭大部分确实没有彩礼一说,可近郊远郊地区的上海人家庭,大部分还是有的,但一般来说,都是象征性的,不会像很多地区农村里那样动不动大几十万。

可我表弟找的这个女朋友家里真是奇了怪了。事情是这样的,前几个月我表弟相亲找了个女朋友,小姑娘很好看,89年的,和我表弟同年,高挑白嫩,身材苗条,是高桥人(浦东三高之一)。特会打扮,也很粘人,很会发嗲,一看就是情场高手。表弟呢比较单纯,这小姑娘这么主动,完全趟不牢,很快就谈婚论嫁了。他本来是准备找个90后的,因为我表弟虽然长得一般,但家里条件不错,有四套动迁房。

恋爱很顺利,由于年纪都不小了,家人也很着急,很快安排了双方父母见面。表弟父母是金桥本地人,很朴实,很好说话。交谈中也说到自己家有四套房子,可以卖掉一套把婚礼搞得好一点,毕竟都是独生子女。女方家里呢,挺奇葩的,父亲面目狰狞还染了一头红毛,母亲呢一把年纪了化浓妆穿金戴银的。家里条件还特别差,高桥那块9几年就拆了,他们只拿了一套房子和一些钱,父母又是普通工人,平时也没存到什么钱。不过谈下来都还算顺利,主要是表弟坚决认准了这妹子),男方决定拿出一套大套做婚房,卖掉一套中套用来装修买车买首饰等等。女方意思意思配点家具什么的就可以了。表弟父母想这样他们还有一套可以出租,租金也给表弟,他们小两口以后日子有保障。

就这样,男方家立马行动起来了。房子很快就卖掉了,然后花了50多万买了辆宝马,装修也能用好的就用好的,表弟还和女友去了趟香港买了十几万的首饰。

就当快一切就绪的时候,表弟女友竟然提出要80万彩礼!这顿操作令表弟家里匪夷所思。女方妈妈还特地来了一次,说他们高桥那边都有收彩礼的习惯的,女儿以后嫁出去了,他们也想改善一下生活,这不房子卖了还有剩余,就当彩礼吧。还明确表示收了是自己家用的不会补贴给小夫妻两。后来又交涉了几次,怎么说都不让步。但表弟又很喜欢这个女朋友。

你们说该怎么办呢?

#上海# #彩礼#

现在的九零后、零零后没经历过90年代。

我是75年的,90年代的时候我正好20多岁,可以告诉你们,真的是很美好的年代。

首先整体来说90年代,有点武断。因为那十年基本是一年一个变化,90年代初和90年代末差别很大,90年代初是80年代的延续,90年代末则和现在差不多。

90年,北京开亚运会,阵势很大,我印象里和的奥运会差不多,非常重视。亚运会歌曲是刘欢和韦唯唱的“我们亚洲,山是高昂的头……”,有个吉祥物叫做熊猫盼盼。那年我高一,骑自行车上下学。我得到了一双耐克鞋,是我舅妈外派出国用外汇券买的。然后我们同学放学后骑着车去小树林抽烟,其中比较潮的同学会学郭富城留个蘑菇头,穿上水洗绸的衣服。家里住着单位分的房子,水泥地面,白墙,老家具。

91、92年,印象不深了,社会情况好像和90年代差不多。当时流行王朔的小说,《各持一词》《过把瘾就死》,拍成电视剧《过把瘾》,王志文和江珊演的,流行贫,流行一种文化衫,就是大T恤上印上字。说起电视,当时刚从黑白电视过度到彩电,高端彩电叫“平面直角二十一遥”,啥意思呢?就是大包的那种显像管电视,屏幕是平的(之前是曲面),二十一寸,有遥控。我家没有平面直角二十一遥,只有一个不能遥控的索尼老彩电,下狠心配了一台松下录像机,用录像机的遥控器来遥控电视。

93年印象深刻,因为考大学了。那一年高考改革,北京用的是“三南”试卷,就是和云南海南湖南一样,理科语数外化物5科一共750分,录取率1:2.7,一本线490,大概670以上能考上清北,但也看运气,那时候不是平行志愿,报考策略不对也有很多高分落榜的。大学学费是300一年,住宿费50一年,住的是6个人的宿舍。我上学后经常骑车去海淀图书城买书,一本书大概几块到十几块。

94年,我在大学里,告示栏上有俞敏洪贴的托福、GRE辅导班的小广告。学校有伙食补贴一个月60块,加上我有二等奖学金一个月30块,90块钱基本够用了。学英语基本上人人都有一个爱华的小随身听,家庭条件差点的同学可以打工,好像也不怎么困难。上课讲经济学,叫《西方经济学》。对了,这个时候电视上有“卫视中文台”“MTV台”,播日剧和动漫,我那个时候知道了高桥留美子、浅野温子、木村拓哉、福山雅治、加势大周,上大课的时候在作业本上画乱马和九能带刀。

95年,大概和94年差不多。记得一件事是我妈妈单位奖励她去了一趟新马泰港澳,但是算是豪华游,一人一万多,要不是单位花钱我妈妈是舍不得去的。她说同去的团友里有老板和老板的小蜜什么的。单位给她的置装费,她没舍得买衣服,给我姐买了条金项链三千多快钱(金价80一克),然后她看见堡狮龙打折,认为这是个大名牌,花了几十港元给我买的堡狮龙的大背心,穿了好多年直到穿破了。

95年第一次考托福,记得报名费要700还是800,很多,考了608分。当时托福是老托福,满分670我记得。

96年,别的事情没有印象了,有印象的事情是国家宣布大学毕业生从次年起不再分配工作,比我们大一届的学生高兴的说“下一届这些学生该发愁了”。

还有一件事,96年我家买了第一台电脑,是去中关村海龙攒的,1万左右,这可是个大件。这一年有了瀛海威,不过我们上网用的是电信局的电话线拨号上网,还要买一个东西叫“调制解调器”,上网按分钟算,很贵。

97年,1月考研究生没考上。然后开始找工作。当时找工作有几个渠道:校招(很少),报纸招聘广告,我记得在报纸广告上看到过阿联酋航空公司招聘,投过简历没消息;在静安庄国展开的招聘会,规模很大,但单位质量并不高,对应届生也不友好,能投到的单位主要是卖保险的。

98年,我找工作半年后经亲戚介绍去了一个单位,第一个月工资300,第二个月工资500。五险一金谈不上,但是好像没那个概念。然后98年金融危机,这还罢了,主要是国务院部委分流,我之前进了部委的同学们被分流到下属事业单位了。

99年,路上的自行车已经少了,自行车道被撤销了,浩浩荡荡的自行车流开始没有了。单位的老同事都有BP机,平时招人都用电话打BP机呼,急事还“连呼三遍”。我单位领导给自己配了台大哥大,但平时舍不得打,当寻呼机用。

2000年,工资涨了点,大概有800块还是1000块。我家附近盖了一批高档商品房,价钱大概是1800块钱一平米,我家人表示不可思议,一套房子十几万二十万,还贷款,还要利息,这不是要还一辈子吗?!

这个是我经历的90年代,不像现在那么好,但远远不是有的答案说的或者你们年轻人以为的那么差。

互联网进入家庭大约是96年,更早只有科研院所有互联网。96年就可以去电信局开户用电话线拨号上网了,没有宽带,而且计时费很贵。上网不敢多耽搁,看完一个东西赶紧下线,或者下载下来看,因为每一分钟都是钱。

如果觉得《长沙高桥家具市场 长沙高桥家居批发市场》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