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七雄争霸兵种相克表 七雄纷争兵种搭配

七雄争霸兵种相克表 七雄纷争兵种搭配

时间:2019-01-05 03:36:54

相关推荐

七雄争霸兵种相克表 七雄纷争兵种搭配

要知道战国七雄中其余六国落败的原因?首先我们要先了解战国七雄是那七雄?

战国七雄,是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的统称,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周王室名义上为天下共主,但已名存实亡。诸侯国互相攻伐,战争不断。三家分晋后,赵国、魏国、韩国跻身强国之列,又有田氏代齐,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别是:秦国、楚国、齐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

毫无意义,后期以秦国国力最强,最终以一己之力灭六国,一统天下。

为何秦国可以一统天下,接下来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讲解:

一、地理位置

长达近三百年间,秦国的国土一直大致稳定在今陕西关中地区。这一区域位于当时华夏文明区的最西端。相比其他六国,具有突出的地势地形优势:

(一)位居高原,控扼黄河上游,对整个东方有以高凌下之势;

(二)周围山围水绕,外敌难以入侵,未战而先立于不败之地。

区划设置

秦国实行的是郡县制

为什么实行郡县制原因有三:

(一)环境因素。秦处于西陲边境,较少受周朝带有封建性的礼仪制度的影响,对分封制度较为陌生;

(二)历代秦君善于反思。深知到分封制的缺陷,认为诸侯都是不可靠的。

(三)化解内外威胁。一是一直与犬戎等游牧民族有着战事,秦国要以实行郡县制来应对强大的外来威胁。二是秦国出现动乱局面。秦国要以实行郡县制来化解秦国内部频频出现的“君臣乖乱”的政治危机。同时还需要以实行郡县制来维护新兴的地主阶级的利益。

三、重视人才

一是秦国的公子与东方诸侯国中的公族截然不同。春秋秦国的卿大夫中有百里奚、蹇叔、公孙枝、由余、王豹,武有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均为外来人才,未曾见一位公族。

二是重用客卿。客卿享有较高地位的政治地位。比如商鞅被封于商,范雎被封为应侯,吕不韦被封为文信侯等。

四、重军事

(一)秦的兵役制度,兵役年龄是从十七岁到六十岁,形成全民皆兵的状态;

(二)制定严明而系统的训练管理制度。秦军队训练形成了一定的体系,有专职教官负责训练,并且不同兵种有着不同的训练任务与要求。与此同时,秦国统治者还制定了严厉的军事刑罚来保证军队训练有效进行。

(三)建立完备的后勤保障制度。一是以优惠政策招三晋民众来秦,免除他们三代的徭役赋税。二是秦境内的山林水泽十年不受赋税。三是秦人在外打仗,新民在国内进行耕作,解决了军粮供应的问题。

(四)秦国武器先进。

一是秦国的青铜剑,是用最先进的青铜制造出来的,它的长度锋利度以及柔韧度,都堪称一流。二是远程武器秦弩,在那个时期,堪称世界之最,射程相当远,杀伤力强。秦朝的弩在设计方面很独特,它是中空箭头,其锋利度是可以刺穿盔甲的,内部结构也可以让对方受伤后,很难治愈,还会血流成河。三是秦国的防御装备也很出色,软甲可以抵挡不少致命伤。

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国力大增。具体内容有:

(一) 第一次变法:颁布垦草令。主要内容有:刺激农业生产;抑制商业发展;重塑社会价值观,提高农业的社会认知度;削弱贵族、官吏的特权,让国内贵族加入到农业生产中;实行统一的税租制度等改革方略。第一次变法扩大了国家赋税和兵徭役来源,为秦国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的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 第二次变法:

1.规定“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强令成年之后的男子必须独立居住。通过这一办法,迫使好逸恶劳、靠吃大锅饭的懒惰成年男子,必须独立勤奋耕种才能养活自己。这就间接提高了粮食产量,从而提高了国家的税赋收入。

2.就是规定“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全国共设31个县。加强对土地和人口的控制和管理,有利于封建制的孕育和发展。

3.“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废除奴隶制时代土地国有的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化,并按照统一的标准、根据田亩数量征收税赋。

4.“平斗桶权衡丈尺”。统一量具标准,确保买卖和征收粮食、布匹公平无欺。这有利于社会商品的流通、生产和社会财富的积累。

5.“初为赋”(公元前348年颁行)。此时所谓的“赋”,已经不是先前意义上的田租,而是一种名为“口赋”的人头税。这一法令,应当是对第一条法令的补充。新法再施行5年,“秦人富强,天子致胙于孝公,诸侯毕贺”。从此,“诸侯卑秦”的历史一去不复返。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旧制度被彻底废除,经济得到了发展,秦国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后来秦王朝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图源网络,侵删

弓与箭

春秋时期,战车兵是战争的主角,步兵仅是辅助兵种。弩出现以后,这种传统的战争形态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强弩在前,锬戈在后”,装备弩之后,军队的远战能力大大增强,从而将步兵从战车的压迫下解放出来。此后,战车没落,步兵和骑兵逐步成为战争的主导力量。

战争的步兵化和骑兵化,使战争的适应性更强,非接触性的远射杀伤力,则使战争形式更加复杂多变。兵不厌诈的新式战争,令所有的传统和墨规都变得愚不可及,也显得更加血腥与残酷。

就战争史而言,一种新武器的登场,最为立竿见影的表现就是,战争的杀伤能力往往会被突然放大许多倍。可以说,正是弩的广泛使用,才导致了一个杀人盈野复盈城的战国时期;这就如同马克沁机枪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上百万人死亡一样。

弩的横空出世,使中国最早进入依靠单兵与策略的步兵时代,精英战争随着战国七雄中六国的灭亡而成为历史。

步兵战术要求军事组织具有自上而下的、严格的权力结构,以步兵为主的社会具有较为明显的集权化趋势。可以说,步兵化的大众时代,成为秦帝国的最大贡献。

与传统时代的精英战争相比,大众时代的战争规模更大,也更加残酷:杀人,或者被杀;生,或者死。

弩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也延缓了骑兵对战车的取代作用。

相对于新兴的骑兵而言,战国时代的步车方阵在机动能力上大为逊色,特别是在横向移动方面是极其艰难的。弩以其强大的远程杀伤力与威慑力,适时地弥补了步车军团这一缺陷,使步车组合产生了可怕的攻击能力,即使面对冲击力强大的骑兵也岿然不动。

可以说,如果没有弩,就不可能出现“以车制骑”,战车将彻底被骑兵取代。

随着攻守战的增多,弩开始走向大型化,这进一步提高了其攻击力和杀伤力。

《墨子·备高临》中的“连弩之车”,所用箭矢如同长矛,长达1.9米,在攻防战中,可以射穿敌军工事、楼橹和战车。这种巨弩在长矢的尾部有绳,射出之后,还可以收回再用。秦始皇最后一次南巡时,就在东海用连弩射杀“大鱼”。墨子称这种射法为“弋射” 。

虽然弓箭是杀伤力很强的武器,但它有一个最大的缺陷,就是箭镞的消耗量极大。

与子弹比起来,箭矢不仅制造起来更加复杂,而且体积和重量也都大大超过子弹,因此一个人所带箭矢的数量极其有限。

根据考古发掘,商代每名士兵携带10支箭,西周是20支。《荀子·议兵篇》记载,魏国弩兵“负矢五十个”。秦俑的弩兵每人负矢达100多支,比魏卒高出一倍。在秦俑挖掘中,共出土弩机220余件,发掘的箭镞却将近5万枚。徐州汉墓出土的兵马俑比秦俑小得多,以弩兵为主,最显眼的是,背上都有一个装箭的大背包。

一个好的弓箭手,可以在短时间内连续射出很多箭,甚至能保证好几支箭同时在空中飞,因此对箭矢的消耗极大。在战争中,一旦箭矢用尽,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步兵负重往往达到身体极限。

唐朝放弃重装,以轻骑兵为主,每个骑兵都装备有弓和胡禄(箭箙),每个胡禄中装30支箭。步兵也有弓和胡禄,但同时还配备一个更大的箭篓,背在身后,装箭100支,还有一把弩。可以想象,这个背篓分量不会轻。

宋朝骑兵少步兵多,装备“神臂弓”的弩兵占很大比例,士兵的平均作战负重达到32公斤。

在古代波斯帝国,骑兵每人装备羽箭120支,另外还有两支标枪。蒙古骑兵每人备箭60支,近战的重箭与远射的轻箭各30支。契丹骑兵每人配弓四张,箭矢达400支,金兵应该与其相仿。

宋金小商桥之战,南宋将领杨再兴战死,死后“焚其尸,得箭镞二升”(《宋史·杨再兴传》),可见战争中箭镞的使用量之大,因此常常有“箭如雨下”的说法。

五代时期的后唐名将符存审身经百战,从身上拔出的箭镞就多达百余枚,他曾以此来教育自己的儿子。

弓箭作为一种远射兵器,与现代战争模式比较相似。可以说,箭矢的数量决定了作战的火力。在人体负重受限的情况下,辎重与补给就极其重要,这直接决定着前线的攻击力量。

汉匈大战中,孤军奋战的李陵军团因为没有后勤补给,箭矢用尽而大败。

在罗马帝国和安息帝国(帕提亚)对战的卡莱战役(Battle of Carrhae)中,帕提亚的弓箭手将罗马重步兵包围,帕提亚人用了1000头骆驼运箭,在充足的供应下,帕提亚弓手向罗马人射了整整一天,才将不可一世的罗马军团击溃。

到了罗马帝国末期,罗马军团竟然轻松打败了帕尔米拉弓箭手—他们等对方将箭射光后,再展开屠杀。

一个没有箭矢的弓手,只能用手无寸铁来形容。

在一些弹尽粮绝的特殊情况下,迫于无奈,有时甚至会把正常箭矢截成几段,这样一支箭就变成好几支小箭,以此来增加箭矢数量,但小箭的杀伤力无疑也大打折扣。

在金朝对蒙古战争中,金国将领强伸因洛阳城中“兵器已尽,以钱为镞,得(蒙古)大兵一箭截而为四,以筒鞭发之”

冷兵器时代,劳师袭远,千里馈粮,坚壁清野就够了。跑过来非战斗减员就得一半以上,基本没什么战斗力了,连蒙古骑兵的年代都不敢长期停留,只得烧伤虏掠,变成攻坚战持久战就是死路一条,何况那种步兵方阵。

正史里面讲得很清楚,亚历山大东征最远到了印度河流域,因为破解不了印度象兵而停止了东进。印度军队啥水平?唐朝一个外交官在印度受辱,从吐蕃借了几千兵马就把印度几十万人的军队打趴下的存在。在中国的将领眼里,是没有破不了的阵型的。

秦人骑着马,跟着他让他慢慢走,不信他不上厕所,不吃饭,走累了才下手,当然可以让士兵随意练练箭术。

对马其顿方阵秦军弓箭手先来一阵猛烈射杀,随后弩骑兵绕阵再针对射杀,35000人所乘已不多,留下的叫做秦军马其顿方阵。至于是否正面交锋?让孙武与白起来说吧。

有来无回,欧洲人就是死脑筋,直到一战还是列着方队进攻,中国几千年来打仗都是避实就虚,灵活多变,对外战争都是赢多负少

方阵这种作战方式对同时代的列国军队来讲,已经是极其落后且被淘汰的列阵,百对列国无论哪支军队,马其顿都是要被降维打击的。

他们来了不只是面对秦国,还有其他诸侯国,我们可以内战,也可以联合抗敌,春秋五霸时候霸主就组织抵抗外敌盟主,口号尊王攘夷

就是这支队伍到底存没存在过亚历山大这个人到底有没有还两说着呢?再说了,后勤补给这些装备怎么带?长途行军,遇到偷袭的,那几米长的大枪有什么用?这种方阵守城阵地战,野外遇到偷袭就是被杀的份。

亚历山大如果进入中国,当时是秦国,亚历山大劳师远征面对秦军没有优势,很可能是惨败!全军覆没!

秦军百万雄师,打个啥意思。如果对百万没有概念,把万去掉 冷兵器时代100打4,何等碾压。 秦军拿出4万对4万也赢。

亚历山大对阵当时大秦,可以这样说根本就不在一个档次。无论军队的数量、质量、兵种、作战方式、武器等都有较大差距。

冷兵器时代,想用几万人和几十万的虎狼之师对抗,本身就是以弱对强,再不要说武器装备、军事理论、本土优势、大战经验。

秦国抵挡住了匈奴200余年,让匈奴人不能进入华夏半步,直至大汉把匈奴打残后,残败的匈奴人跑到欧洲去,直接把欧洲人打成狗粑粑!所以谁强谁弱已有定论!

假设真的进入中国也不是一件坏事,说不定就能促成中西方文化交流,也说不定现在全世界使用的都是中文。

别说亚历山大了,就这么说吧,三皇五帝到大明成祖朱棣,西方那些正统拉丁和日耳曼系,只要是对等时期,来了都是死路一条,秦皇汉武包括大唐初期哪个不是一汉挡五胡啊,被中原打得狗一样的匈奴和突厥到了西方不照样虐菜他们。倒是北欧维京那些疯狗可能还凶悍一点,不过要是正面作战还真不是中原王朝的对手。别忘了我们老祖宗是尚武的,孔子他老人家都说君子六艺。只不过到了宋朝以文治武得太厉害了,

亚历山大虽然4万部队出发,光看数字很少。可是干掉了波斯帝国,当年波斯帝国打希腊联邦的时候可是出动了50万大军,不知道亚历山大打过来的时候波斯有多少部队,但是波斯是本土作战,调动的部队绝对数量庞大,而且波斯除了骑兵步兵还有一只特殊的部队,象兵!秦国灭楚国的时候王翦带了60万秦军,那可是秦国几乎全部的作战部队了。亚历山大不可小觑,非七国合力不可轻言取之!

先不说谋略和战斗方式,战国七雄里面随便挑出几个将领都能把他们收拾了,项燕,李牧,吴起,哪个不能他们手拿把掐?更不用说秦国的终极杀人王白起了,不过估计白起不惜的搭理亚历山大,因为白起三十万以下的单子不接

每当有外敌入侵的时候,就算国内打得再欢,那时都会一起抵御外敌!这就是中华民族延续了5000多年的精髓所在,如果亚历山大当时来到中国,那揍它的就不是秦国,是整个国家,它根本没有还手之力

雄才大略的赵武灵王#战国历史故事# #你所知道的历史冷知识# #夏日大作战#

公元前326年,赵雍继承了父亲赵肃侯的侯位,他就是战国史上赫赫有名的赵武灵王。

赵雍在赵国四面强敌、风雨飘摇的局势下继承了父亲的权位,不仅没有窃窃自喜,反而是如履薄冰,深感压力山大!

赵雍十分清醒,赵国势力弱小,在他的父祖辈时代曾经遭到外敌多次入侵,在战国七雄中只有韩国没有侵略过赵,是因为赵韩两国盟友关系。秦、齐两大强国对赵国更是虎视眈眈,时刻都有吞灭赵国的野心。

面对强敌环视的局面,赵雍积极调整外交策略,赵、韩两国结束了与魏国的长期对抗,赵、韩、魏重新结成三晋联盟。

同时,赵雍又主持魏、赵、韩、燕、中山五个国家结盟,互相承认对方“王”的称号,即“五国相王”,共同对付秦国和齐国的威胁。

赵武灵王在公元前3参加了由楚怀王主导的合纵运动,与楚、魏、韩、燕组成联军攻打函谷关,由于联军各怀私心,这次伐秦草草了事。次年秦齐为报复五国合纵伐秦,对三晋展开进攻,大败赵军,赵武灵王十二年,中山国突然袭击赵国,占领了赵土数百里。公元前3,秦国再次攻赵,赵国大将赵庄被俘,蔺城失守。 赵武灵王连遭败绩,痛定思痛,他深刻的认识到,真正能解除危机的办法唯有强国强军! 国家的命运应该掌握在自己手里,而不是靠别人!

赵武灵王冷静地反思了自己这几年的政策方针和赵国周边的环境,赵国的周围是东齐西秦,南魏东北燕。这些国家都是大国,以赵的国力奈何不了,赵国的发展空间唯有向北打败中山、林胡、楼烦的胡人部落,获得更多的土地和人口,赵国才有壮大的可能。

中山是狄人国,是少数民族统治的政权。何况中山之前曾经侵犯过赵国,攻占了部分土地,赵武灵王要攻打中山可以说师出有名,而且还能打着“攘夷”的旗号,中原六国不会抵制反对的。

为了吞并中山与北方胡夷,赵武灵王实施了一个在历史上影响深远的军事改革——胡服骑射。

胡服骑射,顾名思义就是仿穿胡人的服装,学习胡人骑马射箭。

中原古人历来是宽袍大袖,行军作战极为不便,而胡人是紧衣长裤,骑马作战,行动极其迅捷。

赵武灵王一改祖传服饰,学习推广胡服骑射。 “师夷长技以制夷”!

这样的军事改革自然是阻力重重。

中国历史上的每次改革,如吴起改革、商鞅变法都是阻力重重,各种势力都是以“祖宗法制不容更改”的守旧思想予以阻挠。

赵国的一众王公大臣、军中耆宿个个引经据典予以抵制。

巜战国策.赵策二》中对赵武灵王在改革中遇到的阻力记述得很详细,由于篇幅的所限,这里不一一列举。

所幸,赵武灵王的相国肥义,这个先王老臣是极力支持赵武灵王的。

在肥义的支持下,赵武灵王说服了王叔赵成,批驳了宗亲赵文、赵造,以及老将牛赞;力排众议,上至王室贵族,下至平民百姓,“胡服”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骑射”在全军中训练。

赵武灵王用王权以铁腕手段自上而下在全国推行“胡服骑射”的军事变革。

“骑射”兵是赵武灵王建立的战国第一支骑兵部队。

在此之前,我国古代军队只有两个兵种,即“车兵”和步兵,自赵武灵王之后,军队多了一个兵种——骑兵。

赵武灵王通过征伐北方胡人,缴获了大量的马匹,用以装备这支新的兵种,在马上练习射箭的本领。

战国时期,韩国的弓箭闻名天下,而赵国的弩不弱于韩国的箭。赵弩射得远,而且还有瞄准装置,更有利于骑兵作战。

赵武灵王的军事改革,极大地提升了赵国军队的战斗力,新型骑兵成为后来军事行动中的一支重要的突击力量,在中国军事史上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赵武灵王的勇敢进取的强军思想,振奋了赵人尚武为国的精神,不久,赵武灵王挥师北进,吞并了中山、北胡、楼烦等北方少数民族,拓展了赵国的生存空间,使赵国成为战国晚期唯一能抗衡秦国的国家!

战国初期 ,最有希望统一华夏的君主: 赵武灵王

。公元前326年 ,赵肃侯去世,年仅十五岁的赵雍继位就面临巨大的挑战,楚魏秦等五国大军准备瓜分赵国 。年轻的赵武灵王不惧强敌,积极备战,五国讨不到便宜而撤军,少年赵雍经受住了考验顺利接过赵国的大权 。

此时的中原霸主还是魏国,秦国逐渐崛起 ,在七雄中赵国国力弱小只能自保 。 魏变法而有魏武卒,秦变法有锐士 ,赵武灵王也渴望建立一支新军,于是在赵国发起胡服骑射改革运动,建立一支从未有过的兵种-骑兵。

不同于其他先王争霸中原,赵武灵王开疆拓土选择北上 。率领新军相继攻灭中山国,楼烦、林胡等胡人部落,使赵国拓地千里,一跃成为秦国比肩的强国之一 。政治谋略上 ,赵武灵王帮助燕国公子职登上国君之位,是为燕昭王 ,从此燕国采取了亲赵的外交策略,大大改善了赵国强敌环绕的周边关系 。

强盛后的赵国始终压制秦国,赵武灵王积极准备着攻灭秦国的时机。为了了解秦国 ,赵武灵王做了一件非常大胆的事情,就是乔装成使臣入秦 。

亲自考察秦国,并见到了秦昭王 ,等秦王反应过来赵武灵王已经回到了赵国 。

回国后的赵武灵王 ,为了能不受掣肘统兵作战,继续为赵国开疆拓土,又做了一件前无古人的事情,希望能将赵国一分为二,由自己的

两个儿子统领 ,自己作为主父统领赵国 ,这样国事由自己的2个儿子治理,自己专注于开疆拓土 。 可是这也埋下了悲剧,这种理想化的治国方式在血腥斗争的战国时期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果不其然 ,赵武灵王的两个儿子开始夺位,父子变成了对手,沙丘宫变,一代雄主活活被饿死 。 赵武灵王戎马半生,以这种方式结束了自己辉煌灿烂却又结局黯淡的一生 。

如果赵武灵王还在, 秦国不会这么容易东出,更不会有后面的长平之战 。

如果说秦王奋六世之余烈统一六国, 赵武灵王如果赵国策略得当,一统天下未必是秦 。

中国古代除了明朝,为何都是北方统一南方,而南方无法统一北方?

纵观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战争史,你会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除了明朝之外,基本上所有的大一统王朝都是北方统一南方,而不是南方统一北方,这是为什么呢?

从中国地形图上看,整个中国西高东低,所以战争的中心基本上都在中东部地区,而从南北来看,北方的地形中,兵家必争之地都集中在几个平原地带,而这些平原地带的周边往往都是一些大山。

比如中国六大古都里的长安,西面是六盘山,东面是潼关和黄河,南面是秦岭,北靠北山,中间是被称为八百里秦川的关中平原。这样的地形,才能够有效地抵御外敌,建立起真正的政治中心。

其余五大古都也皆如此,比如洛阳西抵崤山,北守邙山,又有黄河洛水等河流为险。

而南方基本上为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平坦,一马平川,无险可阻。北方的骑兵可以横冲直撞,单单一个地形原因,就不太可能实现南方统一北方。

俗话说:大炮一响,黄金万两,经济实力直接制约了一个地区的军事实力。

中国的经济是从北方开始的。从夏朝开始,我们的先民们就在中原地区开始进行农耕生活。随着政权的稳固,经济也开始不断发展,春秋时期,五霸争雄里北方占了四个,战国七雄里,北方占了六个。

由于北方地区开发比较早,加上先进的生产工具的普及以及农耕技术的进步,中国北方地区的经济实力一直比南方要强大得多,一直到了南宋时期,北方的老百姓为了躲避战乱,大批迁往南方定居。

而全国性的政治中心也第一次迁到南方,南方的经济才真正超过北方。因此北方的经济实力一直是北方统一南方的物质基础。

从人口数量来看,西汉时期,北方人口998万户,占全国总人口的81%,南方人口247万户,只占全国总人口的19%多一点。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人口经济科技军事都是世界第一,当时北方人口有514万户,占全国总人口的56.8%,南方人口392万户,占全国总人口的43.2%。

也就是说,整个中国古代一直到唐朝末年,北方的人口数量都超过南方,直到北宋时期南方人口才第一次超过北方。

如果说人口数量只是兵员的基础,那么人口的素质,或者说单兵素质则更能说明南北方军事实力的对比。

北方因为常年受匈奴、蒙古等游牧民族的骚扰,在漫长的战火纷争的年代,涌现出来一大批优秀的兵种。

比如周朝的虎贲军,战国时期魏国的魏武卒、赵国李牧的边军,西汉的细柳营,东汉的青州军、白马义从、陷阵营,隋朝的骁果卫,唐朝的玄甲军等等都是出自于北方政权。

而南方长期处在和平年代,哪怕五胡乱华时南方也没有太多的战乱,反而成了北方百姓的避难地。兵员的素质直接决定了军事实力的强大,如此安逸的南方政权遇上凶悍的北方士兵,岂能不一败再败?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成为了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而儒家思想的源头就在北方的山东,因此一大批士大夫儒生开始学习并信奉儒家思想,再加上自秦始皇封禅泰山之后,泰山也成为了衡量一个政权合法性的神之产物。

所以靠近北方并且赢得北方士大夫的认可就变得尤为重要起来。而北方的儒生也越来越把北方作为正统,任何一个定都南方的政权都被认为是偏安一隅的不完全政权,所以在这种思想倾向下,北方统一南方就变成了一个名正言顺的过程,就变成了师出有名。

明朝由南向北统一中国是农耕文明对游牧民族的一次反击。

元朝是唯一一个当时没有被同化的少数民族。为了维护自身统治的正统性,元朝统治者把百姓分成了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其中汉人指的是当时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以契丹人为主,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汉族人。

而真正意义上被迫投降的南宋汉人被称为南人,这才是最不得人心的一个统治手段。南人不许习武,不得参加科举考试,不得担任要职,如此对待南人,元朝岂能得人心?

更荒唐的是,元朝统治者还要求将北方大片土地改成草场,方便蒙古人放牧,根本不顾老百姓的死活,这使得双方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到了元朝末年,各地农民起义不断,朝廷的军队已经不能应付各地揭竿而起的农民起义军。而元朝统治者在北方地区实行的高压统治,让北方的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而南方的经济相对保持比较完好,这在客观上为南方农民起义的爆发提供了物质基础。

徐寿辉、陈友谅、韩林儿等农民起义的不断高涨,为朱元璋的明军带来了不可多得的成长机会。

在三人分别称帝后,元朝统治者将主要精力全部放在了他们身上,在双方拼得两败俱伤之际,朱元璋终于积蓄够了所需的力量,一鼓作气拿下南京,战败了陈友谅,建立了大明王朝,此后一举统一中国。

值得一提的是,明朝的第三代皇帝明成祖朱棣继位不久,就把首都迁往北京。北方再次成为全国的政治军事中心。正因为如此,所有南迁的政权都不爱偏安一隅,因此北伐就会成为他们唯一的选择。不管是祖逖还是岳飞,北方仍然是他们心目中最正统的政治中心。

我以前喜欢历史是觉得历史非常有趣,但慢慢我自己得出一个结论:看历史,懂现在,知未来。而史学大师钱穆也讲过:人不懂历史,只能算有知识的人,而不能算有知识的国民。所以在这三年的读研的时光里看得比较多的还是历史类的书籍。在这周里我读完了《战国原来是这样》,以前听过谢老师说过中学的历史教科书讲的都是战争史,其实战争史比较少,大部分的时间都是相对和平的。除了关注军事战争之外,还应该多了解历史的其他方面,如文学,哲学,科技史,建筑史,生活等。

下面我来聊一下战国时代我曾经不知道的事情。春秋战国时代,从春秋到战国的标准事件,可以按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也可以按田氏代齐开始。战国的政治制度是逐渐从奴隶制向封建制度转化过程。在这里过程中,新兴的地主阶级逐渐掌握国家的权利机器。而国家的经济改革主要是废井田开阡陌,从法律上废除的井田制度,确立了土地私有制。而开阡陌是允许人们开垦无主荒地,并且国家立法保护和提供农具,这从而提高农民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了国家的税收。而战国农民也是有区别,可以分为自耕农、佃农、雇农。佃农主要是租地主家的地来耕种,有自己的农民,每年的收成需要交一半到地主,这类农民大部分都是从奴隶转化而来的,但生活境遇比奴隶好一些。最惨就是雇农,不仅没有土地,也没有农具,主要是给地主家做佣工,甚至农忙时节的时候还给富裕的自耕农帮佣。生活水准和奴隶差不多。

战国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从而使得国家能发动几十万的大型战争。其他就是铁质的农具大量使用,让以前难以开垦的荒地都可以开垦出来,从而使得国家的钱粮储备多了起来。另外战国的水利工程的建立,最为著名就是李冰修建的都江堰了,使得土地的肥沃增加的同时,没有了水灾的侵害,保持了量产的稳定性,从而使得秦国敢于和赵国打消耗战。另外农耕技术再不断发展,有了“粪肥”的概念,同时战国时代开始了牛耕技术。由于秦国发家就是从养马开始的。所以秦国的畜牧业非常发达,拥有大量的马和牛,从而使得秦国的牛耕方式迅速推广,提升了国家的经济实力。另外战国的商业发展也较为繁荣,在春秋时期商业还是比较低贱的职业,但在战国也有一些高官贵开始做生意,比较著名就是魏国的前国相白圭。另外王室贵族也做起了放高利贷的生意来。

另外从武器的发展,战国时代的弩箭有了很大的发展,最利害能达到800米的射程,而当时论弩箭的发达程度韩国是战国七雄之最。不过这个国家太弱了,被秦国反复虐打。秦国在打赢韩国后,抓了很多韩国的工匠为秦国制作弩箭,后来秦国的秦弩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成为了秦军非常重要的作战武器。另外攻城等武器不断发展,让春秋时代的战车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其作战的兵种开始有骑兵、步兵、弩兵等组合而成。

再谈谈建筑方面,在春秋时代其城市只是国都才有概念,后来到了战国时代,其经济的发展,导致城市逐渐多了起来。拿齐国的都城临淄,史书记载有7万户,人口大概有35万左右。仅出土的城墙的总长度,就有近42000米,大小城门接近10个,主干道宽8米,而且还拥有完整的排水系统。

在文化方面我们都非常熟悉的诸子百家,在战国时代齐国的稷下学宫可算是当时中国的最高等学府,让各种学派相互辩论,互相补充。大家相互学习。其氛围可谓是相对自由,而且齐国的国君给的待遇非常对。对于那些名士可谓是要车给车,要房给房。另外也拥有参与国事的权利,齐王都十分的恭敬地去听课,甚至和齐王辩论,把齐王哑口无言。正是这种包容的文化让战国时代的文化绚烂多彩。其实纵观历史从了明朝末年的闭关锁国之前,中国文化都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各取所长。因此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就是开启崛起之路,别人好的东西,我们就学习,学习当然就是从模仿开始,所以其他国家所中国不重视知识产权。其实这个就要提到中国传统农业道德。我们是不允许偷东西,但看一下是完全没有心理负担的。

其中比较著名的学派有我们非常熟悉的儒家,墨家,法家,兵家以及现在了解的农家。在战国时代最受欢迎当然是法家和兵家。在这里我就要提到商鞅了,商鞅除了是法家之外,还是非常厉害的兵家。所以中国人的学派不能单纯划分一种派系。就像汉宣帝刘病已教育自己的儿子的时候所用治国思想是霸王道,各种思想的集合。尽管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实里面披着外儒内法的衣服在治国。#历史趣聊# #春秋战国#

如果觉得《七雄争霸兵种相克表 七雄纷争兵种搭配》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