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山绿起来 村美起来 民富起来

山绿起来 村美起来 民富起来

时间:2023-04-12 21:32:46

相关推荐

山绿起来 村美起来 民富起来

生态是底色,发展是动力。

近年来,毕节市围绕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创建,守好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以造林绿化和资源保护工作为抓手,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截至目前,毕节完成造林绿化2177.25万亩、石漠化综合治理1751.25平方公里,全市森林面积229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7%,在构筑长江、珠江上游生态屏障发挥了积极作用。

生态文明建设,污染防治是重中之重。

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毕节市的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显著成效。

蓝天保卫战初战告捷、碧水保卫战稳中向好、净土保卫战成效明显、固废治理推进有力……

该市深入开展柴油货车、工业企业等污染治理行动,淘汰老旧车11071辆、取缔燃煤炉灶389个、关闭“散乱污”企业15家、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8.7%。

目前,毕节17个县级以上、249个千人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4个国控、15个省控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达100%。

咬定青山不放松,毕节市持续不断擦亮生态文明“金字招牌”,让生态红利助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初秋的金沙县岚头镇三桥社区千峰竞秀,万木葱茏。岚头镇的三桥社区,8000多亩绿油油的茶园为黄土地穿上了新装。社区党总支书记何荣华告诉记者,如今该社区生态茶产业年产值达6000多万元。

从曾经“黄烟滚滚,村民不敢开窗”的村庄变成如今窗明几净、遍地翠绿的宜居乐园,根本原因是发展理念的改变。

岚头镇铁矿资源储量大,过去为促进经济发展,该镇开办多家铁矿厂,群众漫山遍野大面积挖矿,导致山间沟壑纵横,对生态破坏很大,三桥社区也是“受害者”之一。2001年,社区开始组织群众植树复绿。“我们社区初步实施了连片植树造林530亩,每亩地补助群众300斤粮食,大家积极性很高,此后我们每年都组织群众植树。”何荣华说。

经过近的生态修复,如今三桥社区规模化管理的森林有1万多亩。

植树造林让家园美起来后,三桥社区开始向“绿水青山”要“金山银山”。通过“党支部 合作社 龙头企业 群众”的组织形式发展茶产业,合作社组织群众务工和管理茶园,龙头企业负责产销。群众除了每年领取土地流转费外,参与管理茶园每亩有管理费300元,在基地务工每天工资有100到300元。此外,村集体每年可分红16万元。

岚头镇茅岗村,碧波荡漾的穿洞水库滋养着数千亩农田,湖畔樱桃树、茶树郁郁葱葱。

“以前的茅岗村,貌如其名,满山都是黄土和杂草。后来通过植树造林改变生态,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又发展精品水果、茶产业,才有今天的新貌。”67岁的茅岗村老村主任付德一说。

如今,茅岗村种植茶叶1000多亩、樱桃300多亩,仅剩的20多户贫困户已全部脱贫。

“我在村里做护林员,工资800元,自己种植了几亩樱桃,家庭年收入3万多元。”村民王发敏笑着说。

,岚头镇森林覆盖率为50.4%,如今已达62%。“我镇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助农增收,今已种植福鼎大白、春雨一号等生态茶1.85万亩,建起了茶叶加工厂,年产值8000多万元。我们将进一步做强生态产业,将岚头镇建设成养眼、养颜、养肺、养心的农旅特色镇。”该镇党委书记吕良军说。

立秋后,金海湖新区响水乡青山村千亩玫瑰园依旧生机盎然。“玫瑰花可从夏季采收到秋季,今年我们家已卖了2万多元。”说起种花带来的效益,村民龙金芬喜笑颜开。

,青山村是贫困村,山旮旯里刨食的村民不但收入低,还破坏了生态。,该村开始发展玫瑰花产业,以“龙头企业 合作社 农户”的组织形式种植玫瑰花1826亩,覆盖农户358户,其中贫困户107户。

花开村美,但群众增收不能只依赖卖花。“我们村紧邻毕节机场、高铁站和金海湖城区,交通优势明显。发展农产品加工,依托玫瑰产业和民俗文化发展乡村旅游,才能更好促进群众增收。”村党总支书记张齐龙说。

目前,该村投资350万元的玫瑰花加工厂正在建设,今年内将投入使用。依托彝族火把节等民俗活动发展乡村旅游,建成彝族风情农家乐5家、民宿5家,床位达到170个。,该村接待游客8.2万余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10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890元。

在金海湖新区的梨树镇上小河村,青瓦白墙的黔西北民居在一片翠绿中若隐若现,田园里果树、庄稼长势良好,荷塘莲叶随风起舞,桥下流水潺潺……

“我们村森林覆盖率70%,山水自然风光优美。村户籍人口1255人,80%是白族。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浓郁的民族文化风情,为发展乡村旅游奠定了坚实基础。”村党支部书记张军说,如今该村30公里的林下健身步道已完工,修建了生态停车场、民族文化广场,还安装了健身器材。这个曾经的贫困村,现已是3A级景区。

在该村同心民族文化广场旁,村民武秋霞依托自家600多平方米的房子开起了“田园农庄”农家乐,集KTV、民宿、餐馆于一体,每到周末都有游客前来光顾。她笑着说:“我们美好生活的希望,在田野上。”

毕节市持续不断擦亮生态文明“金字招牌”,给更多的群众带来了幸福的生活。近年来,毕节投资242.08亿元建设国家储备林280万亩,发展经济林37.58万亩,目前共有森林面积2182.75万亩。,毕节造林125万亩,治理石漠化土地169.82平方公里,林业经济产值达315亿元。

“森林卫士”杨少荣:守望青山带富群众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汪瑞梁 通讯员 彭良义

每天傍晚,百里杜鹃金坡乡锦星村62岁的党支部书记杨少荣最喜欢的事就是去山上走走,看看长大的树苗,听听山间的松涛声。

这里的每寸土地都留下过他的脚印,每一点翠绿里都有他的心血和汗水。

20世纪80年代末,锦星村森林资源锐减、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恶化。

“以前每年雨季一来,山体沟壑纵横。那时的房屋也不是钢筋水泥浇筑,下雨天根本不敢在家里住。”杨少荣说,“土层薄,农作物产量低,大家能想到的唯一增收方法就是开垦荒地,但是越垦越穷,种了几大坡,收得几箩箩,是村民生活的常态。”

2000年,国家号召加大西部地区生态建设力度,这让杨少荣看到了希望。他打破组与组、户与户的界限,按照“谁造林、谁管护、谁受益”的原则,鼓励群众承包荒山植树造林和实施退耕还林。大家背上水壶、带上干粮,一大早就出门种树,直到晚上才回家。

就在大家干劲十足的时候,一个新的问题摆在杨少荣眼前:购买苗木运输折损和运输成本过高。为此,他特意到县林业局购来马尾松种子,自己掏钱雇人挖岩灰做营养坨育苗,一年便成功育苗20多万株,全部无偿发放给村民种植。

经过3年的努力,锦星村种植了柳杉、华山松、马尾松等树苗3000多亩,仅杨少荣一家就种了200多亩。加上1700多亩天然林和后来退耕还林的3452亩林地,目前锦星村森林覆盖率达到85.37%。

如今,8250亩山林价值超过7000万元,全村人均下来有52000多元。杨少荣也因此被国家林业局授予“全国退耕还林优秀农户”称号,还获得贵州省绿化奖章,全省、全市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山绿起来了,杨少荣又带领锦星村群众大力发展林下种植。7月24日,锦星村118户农户拿到了种植的冬笋项目分红,金额23600元。

也是在今年,杨少荣依托锦星村少数民族妇女制衣的传统手工艺,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新建民族服饰加工厂,着力于将特色民族文化资源推向市场,让村民通过传承发扬传统手工艺走上新致富路。

脱贫出列后,锦星村马不停蹄,紧扣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目标大胆探索、联动发力,实施140头能繁母牛养殖、228箱蜜蜂养殖和40亩冬荪种植。此外,该村还按照“鼓励群众、量化到户、滚动发展”的方式建立利益联结机制,100万元集体资金入股百里杜鹃旅游集团,加上集体公益林补助等资金,实现村集体经济年增加10万元以上,绿水青山换来了“金山银山”。

斗转星移,现在年过花甲的杨少荣步履不再那么轻快,坚毅的面庞也布满了皱纹,但唯一不变的是守望青山带富群众的决心。

如果觉得《山绿起来 村美起来 民富起来》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