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趁热吃致癌!求求你不要再叫人“趁热吃”了!这真的不是谣言

趁热吃致癌!求求你不要再叫人“趁热吃”了!这真的不是谣言

时间:2023-07-17 13:27:11

相关推荐

趁热吃致癌!求求你不要再叫人“趁热吃”了!这真的不是谣言

“趁热吃”是中国人吃饭时

一句礼节性的“口头禅”。

有人觉得,饭“趁热吃”不伤胃、对身体好;

同时,也有砖家提出长期“趁热吃”,

可能会得食管癌。

那么,究竟哪一种说法才是对的?

其实,“趁热吃”看似只是一种礼节性的口头禅,其实是一个“致癌魔咒”。迷信这句话的人,可能离食管癌越来越近。

作为全球八大常见癌症之一,食管癌和中国人非常亲。

中国食管癌新发病例数约32万,占全球总数(约60万)的54%,排在全部肿瘤的第六位。也就是说,世界上超过一半的食管癌在中国。这其中就有“趁热吃”的功劳。

好好的食管,是怎样被“趁热吃”毁掉的?

我们的口腔、食管表面有娇嫩的黏膜,它们对温度比较敏感。

#温度对口腔黏膜的影响:10 ℃~40 ℃ 最合适50 ℃~60 ℃ 勉强能耐受65 ℃ 以上会造成烫伤

当吃太烫的食物,食管内壁就会升温,让黏膜上皮细胞受伤。

受伤后的黏膜上皮细胞就会及时脱落,新生的细胞则不断增生。偶尔烫伤,问题不大,因为黏膜细胞会自我修复。但如果长期吃太烫的食物,反复刺激食管黏膜,就会产生慢性炎症刺激作用。

食管在长期循环“损伤 - 修复” 的过程中,发生不良修复的几率增加,可能加快“异型性”增生速率加快,也就是上皮细胞在形态学和排列结构方面出现异常,进而增加癌变几率。

世界卫生组织(WHO)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在将65℃以上的热饮列入“2A类致癌物”,也就是说有确凿对动物致癌的研究证据,对人类也极有可能是致癌原因。

研究表明喜欢喝 ≥60℃ 热茶的人群,比喝茶 < 60℃ 的人,得食管癌的风险增加了 41%。泡完茶不到 2 分钟就喝的人,比泡完茶 6 分钟以上再喝的人,食管癌风险增加 51%。爱喝「非常热」的茶的人群,比喜欢喝温热或冷茶饮的人,食管癌风险更是增加了 141%。——(来源:《国际肿瘤杂志》)

总是吃得太烫,还可能引起口腔溃疡,把口腔上壁前部烫伤。

在我国也有类似的例子。据中国癌症统计数据显示,潮汕是食管癌的六大高发地区之一。

而这与潮汕地区人们爱喝滚烫的工夫茶有很大的关系。潮汕地区的功夫茶讲究趁热喝才能品出茶香。每喝完一杯茶还要用滚烫的茶水洗一次杯子,好让杯子保持热度。许多人都不知道,这样的茶文化给他们的健康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温度在食物里,给人的感知会没那么烫。实验告诉我们:

#实验结果常温下,一颗刚煮出来的牛肉丸,中心温度能有70℃。得放2.5分钟才能降到65℃。一碗白粥,刚盛出来是92℃。要放17分钟才能降到65℃。刚烧的开水倒进杯子里,温度是 94℃ 左右 ,放置了约 15 分钟,才降到 65℃ 。

生活中,很多人根本等不了这么久,就把很多烫的食物放进嘴巴。烫食对口腔和食管的伤害也随之而来。

年长的爸妈似乎更喜欢热饮热食。明明还冒着热气,甚至摸起来烫手的食物,他们都能面不改色的咽下去。

这可能跟父母对“烫”的感知,跟我们不太一样有关。这其中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1.吃饭的速度

烫,是温度带来的一种痛觉。正常情况下,吃到太烫的食物,口腔里的热温度感受器会被激活,向大脑传递刺痛感。而口腔里热温度感受器分布密度高于食管黏膜,更容易感到烫。

很多父母平时吃饭速度比较快,热食热饮刚吃进嘴里,就被快速吞咽进食管,而食管对烫的感受度没那么敏感,就感觉好像没那么烫了。

2.感知能力

随着年龄增大,人对热痛的感知能力会轻微下降,再加上长时间接触烫食,会让新生黏膜细胞发生像“皮肤老茧”类似的角化改变,对温度的感知不那么敏感。

习惯了吃烫食的人,确实不容易感觉到烫,也更容易把食管的伤害不当回事儿。

吃饭的时候遇到这些食物要小心:

1.中心比较烫的固体食物

灌汤包、红豆派、糖包子、汤圆、豆腐、炸丸子、烤红薯等。

2.各种热饮

热汤、热茶、热豆浆、热咖啡、热牛奶等。

3.其他食物

火锅、麻辣烫、砂锅粥、煲仔饭、石锅饭、热汤面等。

65℃ 的食物在生活中非常常见,

但多数时候被忽视了。

如果,你身边也有喜欢吃烫食烫饮的,

记得提醒他们:

晾一会儿再吃,

才对身体更好!

—— END ——

资料来源 | 丁香医生、腾讯医典

版权说明 | 本文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整理,侵权请联系删除;内容仅供健康知识科普使用,不能代替执业医师当面诊断。

如果觉得《趁热吃致癌!求求你不要再叫人“趁热吃”了!这真的不是谣言》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