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中国传统民族文化 西南民族节日 它的五种类型特点

中国传统民族文化 西南民族节日 它的五种类型特点

时间:2023-12-14 03:15:49

相关推荐

中国传统民族文化 西南民族节日 它的五种类型特点

本文乃作者梦梦聊文化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我若对西南民族节日的本体做的概括,其主干的内容构成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种类型:A.祭天、祭祖、祭祀最高神及年节,此类往往是各民族最盛大的节日。 B.农事祭祀节日。C.男女交游节日。 D.集贸节日。E.综合性节日或演化复合型节日。这五类节日的划分,主要是根据内容及节日活动的表象、仪式。在这些节日中,除节日习俗的展现外,还蕴涵着各自的节日观念。

以A类看,祭天、祭祖是西南许多民族普遍的文化现象。天神、祖先神奠定了现今世界的基础,其创造人类、文化及万物,理当受到敬奉,被尊为至上神只,以本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典来祭祀。祭祀举行时间往往与各民族年节重合,从而形成本民族最盛大的祭典,兼具祭天、祭祖、年节职能,是祈神保佑、人畜平安、除旧布新、生命轮回等文化意识的综合反映。而各民族对某一最高神只的祭祀,也往往成为一定生存环境内特定民族的最盛大的祭祀或节日,有时甚至可能是唯一的节日,这可以以永宁摩梭人的“转山节”对格姆女神的祭祀、西盟佤族“ 拉木鼓”对木依吉神的祭祀为例证。这些节日的节日观念都存在原始的内核一神话原型, 并大多与神话相联系。

西南民族祭祖dadian

B类中,围绕农事而举行的各项生产性祭祀及由此发展而来的节日也都有其文化内核及核心观念。以西南农耕民族较普遍的春祈“开秧门”、秋报“尝新节”而论,“开秧门”的文化内核是随着春耕节令的到来,春暖花开,时运交替,以此仪式喻义-年中万物滋生、繁茂之农事之始,伴以祈求丰产、祈雨的习俗活动,甚至有以人类两性交往、集会、生殖来比喻、祈求大地丰产、五谷丰登的习俗;“尝新节”之文化内核是感谢天神、土地神、谷神赐给粮食,或感谢带来谷种的天神、祖先神、英雄、狗等。围绕着这两个节日,产生了很多关于谷种起源和农业发明的神话,且种类丰富,它们是“开秧门”、“尝新节”的神话原型或文化内核的直接表现方式。其间,节日习俗、神话与文化内核三者联系较为紧密、直接。

开秧门

C类的男女交游节日多数民族并不单独举行,而是将此内容归并入年节等其他节日。如前面提到的贵州苗族参加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跳场”,本来是苗族过汉族农历春节正月间的一项主要活动,既可以把它当作春节习俗看,也可单列出来作为主题明确的民俗节日。但西南一些民族也存在着单一性爱主题的交游节日,如壮族的“歌圩”、南方民族盛行的“三月三”傣族的开门节、哈尼族的“仰阿纳”、彝族的“三月会”和“插花会”、白族的“石宝山歌会”和“绕三灵”等。这类交游节日,尽管目前我们看到的是各民族文明化了的民间交游、娱乐活动,然而透过其表象,仍能看出原始性崇拜的蛛丝马迹,其最初的观念意识或神话原型乃是永恒的人类自身繁衍的主题。交游节日由此意义可直接称作男女交游节日。汉族在上古时也曾有“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的男女交游节日;各民族的此类节日往往时值春季。这种性禁忌与两性自由交往的二重奏,在恒常的有序与短暂的无序之间获得社会心理、行为的平衡机制,形成了许多民族与性爱、婚配相关的节日。

这类节日中,歌舞习俗丰富,娱人成分较重,乃是性爱主题文明化的反映,由此对民族文化传承、社会心理及审美意识形成的作用不可低估。各民族创造的交游节日也规范了婚恋习俗,使人类生殖、种族繁衍、性心理等处于有序状态,与-定的性道德观念、伦理价值观念、审美习尚相联系,形成了该项节日的文化内核。

石宝山歌会

D类的集贸节日往往具有区域性,为一个地区内的一个或几个民族所共同创造。它存在于经济生活较发达的民族中,生产分工较为明确,各种生产生活用品须通过交换才能得到。在西南的民族中,较多的情况是处于同一地理单元星立体分布的民族,因其单一经济模式而必须相互交换产品、补充所缺,由此容易形成集市。从简陋的“草棚街”发展到大型集市;从三五天一次的由干支纪日或十二兽历法确定的“ 猪街”、“羊街”等,到一年一度的跨民族、地区的贸易节日,如白族的“三月街”。西南汉族民间的拜观音、祭城隍及各种庙会既是宗教节日,又是集贸节日。现今彝族的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以及许多民族重新恢复的节日都逐渐加重了集贸节日的色彩。这类节日的文化内核是促进产品流通,方便生产生活,保证家庭收人及日常开支,它还使社会经济生活处于活跃的有序运转状态。

三月街

从E类的演化复合型节日来说,这类综合性节日较之前几类主题较单一的节日更显得普遍,这种多重主题,兼有年节、祭天、祭祖、祭民族英雄,又有男女交游、庆贺、歌舞、集市贸易等内容的节日,是在前几类节日的综合演化上复合形成的。其文化内核是多重的,神话原型的表现方式或途径是多流的。因此,这类节日习俗与其神话原型的关系比较复杂,即不一定有相关神话表现这一多重的神话原型或节日内核,即使有相应神话传承的,这则神话或神话传说集合的面目也大大改观了,属发展型神话,并不直接表现节日的神话原型。在这类节日中,大量的节日内核呈复合状态,扑朔迷离、多重组合。人们往往只注意到某些习俗细节而忽略另一些细节,或只强调某一主题而忽略其他主题。更重要的是,这类节日最为核心、初始的观念(即神话原型)有可能湮没在大量的习俗细节中,被后起的、其他的观念遮盖而不易被直接发现。

集市贸易

西南的少数民族节日文化,除以上五种类型已形成系统、构成本体外,尚未形成系统,并且不构成主干,而仅只作为补充的,还有岁时节日、纪庆节日。西南有些民族受汉族农历的影响,也过农历的岁时节日,如春节、端午节等。西南地区的汉族与中原等地同样保持着完整的岁时节日。另外,西南的少数民族也创造了自已特有的历法,如藏历、傣历、彝族的十月太阳历、苗历、佤族的星月历、哈尼族及独龙族等民族的物候历,这些历法发育程度不一,但都因之形成了本民族的岁时节日。如藏历新年、傣历年(泼水节)、彝历年、彝历小年(火把节)、哈尼族的六月年(苦扎扎)和十月年、基诺族的“特毛且”、独龙族的“卡雀哇”等,这些岁时节日的起源除了农事节令的内涵外,各民族也往往以神话原型的衍义方式加以诠释、附会。

基诺族的“特毛且”

小编认为西南民族的纪庆节日以现代形成的节日居多,如世界性的公历元旦、五一国际劳动节,我国的国庆节、教师节、五四青年节等。个别本土形成的纪庆节日以纪念历史事件、人物而约定俗成。在形式上承袭了传统祭祀节日的某些特点,如有明确的纪念对象、庆贺方式,主题较单一明确。傈僳族的“刀杆节”以及瑶族纪念祖先反抗民族压迫的一些节日即属此类。

参考资料《中国西南节日录》

如果觉得《中国传统民族文化 西南民族节日 它的五种类型特点》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