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飞行员消失了75年 《小王子》永不消逝:童话中探寻存在主义

飞行员消失了75年 《小王子》永不消逝:童话中探寻存在主义

时间:2019-11-27 00:46:24

相关推荐

飞行员消失了75年 《小王子》永不消逝:童话中探寻存在主义

今年春节,因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缘故,上班时间推迟到了2月10日,这是我工作以来,最长的春节假期。

由于疫情的传染性极高,现在还在假期中的我,过的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日子。

如何打发这十几天在几十平米空间中的日子?

读书、追剧成为了最佳选择。

近日,重新从自己高中时代的书籍中翻出了《小王子》,花了两个小时,重温了一段神奇的星际之旅。

《小王子》是我最爱的外文书籍之一,每一次读它,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这一次重读,我似乎又挖掘了更深层次的人生意义:存在主义的哲学思想

创作背景

《小王子》是一部世界性质的儿童文学短篇小说,前前后后被翻译成250多种语言和方言,全球销量仅次于《圣经》,是世界最畅销的图书之一。

《小王子》的作者是法国贵族作家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这位作家还有一个身份:飞行员。

飞行员这个身份,让圣埃克苏佩里的活动空间达到了平常人难以到达的高度和纬度,让他拥有了不平凡的特殊经历。

飞行是圣埃克苏佩里生命中永恒的主题。

"作家"圣埃克苏佩里,将"飞行员"圣埃克苏佩里的经历渗透到了文学作品中去,因此让他的作品也变得与众不同。

二战刚爆发时,圣埃克苏佩里正在法国空军的一个侦查飞行中队工作。

1940年,圣埃克苏佩里的祖国战败沦陷,他抛下母亲和家人,只身流亡美国。

在美国流亡期间,圣埃克苏佩里饱尝了民族、社会以及个人心灵上的折磨,《小王子》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完成的。

圣埃克苏佩里习惯以高空视角,审视着人的自身价值,了解生命的真实意义。

《小王子》亦是如此。

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是一个哲学的非理性主义思潮,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崛起于德国,在法国人手里发扬光大的,是二十世纪上半叶(二战期间)最具代表性的哲学思潮。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认为人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存在的基础上自我造就,活得精彩。存在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把孤立的个人的非理性意识活动当作最真实的存在,并作为其全部哲学的出发点。强调的是个人、独立自主和主观经验。

在《小王子》的扉页上,作者圣埃克苏佩里将这本书献给了一个大人:里昂维德。更准确点来说,是献给里昂维德——当他还是一个小男孩的时候。

因为,“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小孩,虽然,只有少数的人记得”。

小王子是一个超人,作者通过他在呐喊,呼唤成年人不要忘本。

何为“本”?即存在主义。

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海德格尔,就曾称《小王子》是最伟大的存在主义小说。

小王子即存在主义本真化身

《小王子》的故事开始于飞行员“我”,因飞机引擎故障,迫降在罕无人迹的撒哈拉沙漠,在睡梦中被一个奇特的小人吵醒,他就是小王子。

小王子“拥有一种神秘的力量,他的言行可以把人震慑住,让人不得不服。”

这一股力量就是存在主义的本真性。

哲学家海德格尔在其作品《存在与时间》中,对“本真性”有很好的分析。

海德格尔认为:人是能够深入到存在之中了解自己的唯一生物,人是“此在”,“此在”即“人独特的存在方式”,“本真性”和“非本真性”都是“此在”。本真性的“此在”只有在非本真的衬托下,才可以被凸显出来。

在和小王子一起的日子里,“我”每天都会知道小王子居住星球上的一些事情,以及他的离开和他的旅程。

小王子的单纯真挚和他见闻中遇见的形形色色的“大人”们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对比。

小王子的本真言行反衬出了“大人”们的荒谬可笑,从而突出表现了现代人的生存状态:孤独、虚无、失去自我。

相比之下,小王子就成为了存在主义的本真化身,因此他才可以在各种“非本真”的大人们中洞察存在的本质。

孤独是因为失去了“本真”

小王子在来到地球之前还探访了6个星球,它们分别居住着国王、虚荣的人、酒鬼、商人、点灯人、地理学家。

他们虽然身份不同、地位不同、工作不同,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独居的“大人”。

独居,是现代人孤独的象征。

在存在主义看来,个人与他人都是“此在”,当个人失去了他人,与世界断了联系,他的世界将会是残缺的,不完整的。

6个星球的独居者中,只有第5个星球上的灯夫是小王子称赞的。除此自外,其他5个星球上的人都超具讽刺意味,代表着荒谬的成人世界。

灯夫在一个没有人居住也没有房子的星球上,做着点灯的工作,这看起来非常的荒谬可笑,是会被国王、虚荣的人、酒鬼、商人,地理学家瞧不起的。

不过,小王子却非常喜欢灯夫,愿意和他成为朋友。

因为小王子看来:“至少,他的工作有意义。当他点亮街灯的时候,就好像另一颗星星或者花朵诞生了一样;当他熄灭街灯的时候,就像是送星星或者花朵回去睡觉。”

“他是唯一一个不为自己而忙碌的人。”

小王子喜欢灯夫是因为他在为他人奉献,虽然灯夫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这点,他只是被“规定”固化,机械性工作而已。

灯夫屈服于“规定就是规定”,他排除一切其他的可能性,把自己固化在“点灯”这份职业的关系中,并把“规定”转化成了自己的选择,完全被劳动分工个性化了。

久而久之,灯夫对这份工作感到了“厌烦”,因为这份工作占用了他所有的时间,让他失去了工作之外独立的个人生活。

即便很想休息,但他深刻地明白:“一个人是不可能同时努力工作和偷懒的。”

工作似乎成为了禁锢灯夫的枷锁,但实际上,完全框住灯夫的是他自己。他一心跟着“规定”走,而没有选择突破自己,成为自己。

所以,灯夫也是孤独的。

相比较于灯夫的失去自我,国王、虚荣的人、酒鬼、商人、地理学家他们更是从未曾真正面对过自己的存在,他们一直在逃避自己的存在,沉迷在虚无之中,浑浑浑噩噩地过日子。

所以,他们都是孤独的,只不过孤独的有没有价值和意义罢了。

小王子、玫瑰、狐狸的“我-你”关系

小王子要求飞行员“我”画一只羊来帮助他保护自己的星球不被猴面包树撑破,但是同时小王子又担心羊会吃掉他的玫瑰。

玫瑰对于小王子而言,是独一无二,意义非凡的。

小王子醉心于玫瑰的美丽和柔情,每日细心呵护她。但是日子久了,玫瑰的骄傲和虚荣做作,让小王子受不了了,和玫瑰闹矛盾之后,小王子决定离开。

那时候,“花是表里不一的”,而小王子“还是太年轻了,不知道如何去爱护她”,直到遇见了狐狸。

狐狸教会了小王子“驯养”的含义。

所谓的“驯养”就是“建立关系”,是存在主义的“我-你”关系。

在《我与你》中,马丁·布伯认为真正决定一个人存在的东西,决不是“我思”,也不是与自我对立的种种客体,关键在于他自己同世界上各种存在物和事件发生关系的方式。这种方式由两个原初词“我-它”与“我-你”来表达。布伯把近代西方主客体二分的世界观归结为“我―它”关系,他认为“我―它”不是真正的关系,因为“它”(客体)只是“我”(主体)认识,利用的对象。在这种关系中,我不能发现自身的意义。布伯要世人注意一种真正基本的关系“我―你”, 这种关系体现了我对“你”的尊重,正是这种关系揭示了人生的意义深度。

小王子和玫瑰的“我-你”关系中,玫瑰把自己的诉求强加给了小王子,这让小王子丧失了对自己生活世界的自主性,所以他越来越不快乐,难以忍受之下选择了逃离。

当玫瑰知道了小王子的抉择时,她曾试图放弃自己的诉求,祈求小王子留下。

因为爱,玫瑰和小王子都曾想用敞开的心态来接纳彼此,建立“我-你”关系。但是双方都只是通过彼此作(客体)的想法来感知自我(主题),太过在乎客体的存在,让他们曾一度失去自我,无法超越“我-它”关系,走向“我-你”关系,寻求自身的意义。

这也就是为什么小王子后来在地球上遇见了玫瑰园之后,难过地哭了。

因为“单是这个花园里,就有五千朵玫瑰花,长得跟他的玫瑰花一模一样。”而小王子的玫瑰却告诉他:“她是全宇宙仅有的一朵玫瑰”。

小王子局限在了玫瑰花的外表普遍特征上,把所有玫瑰都认作为同质的,因此他为自己星球上那朵玫瑰花失去了自我的独特性,变得平淡无奇而感到伤心。

后来狐狸出现了,它借“驯养”的道理教会了小王子“我-你”关系的真正意义。

狐狸告诉小王子:“驯养”就是“建立关系”。

在“驯养”之前,小王子和自己都是独立的个体,互不干涉。但是“驯养”关系形成之后,“我”“你”相互了解,彼此需要,于是“对我而言,你将是宇宙间独一无二的”,

狐狸说:“如果你‘驯养’了我,我的生命将会充满阳光”,原本和我毫无联系,一点意义都没有的事物,会因为“你”变得瞬间有联系、有意义起来,“你”不是某种属性、媒介,“你”具有主观性的,并充盈了整个世界。

狐狸让小王子开始了解了:“有一朵花……我想她已经驯养我了……”

如何驯养?

狐狸说:

“你必须很有耐心”

“你必须对你驯养的那些东西负责任”

“你在你的玫瑰花身上耗费的时间,使得你的玫瑰花变得如此重要。”

听了狐狸的话之后,小王子再回过头去看花园的那些玫瑰花,发现:

“你们一点也不像我的玫瑰花”

“它是那朵我愿意倾听她发牢骚、吹嘘、甚至沉默的玫瑰花”

“你们现在什么也不是,没有人驯养过你们,你们也没有驯养过任何人”

“你们很美,但是你们很空虚”。

狐狸让小王子彻底明白了“我-你”关系。

小王子告别地球,“向死而生”回归本真

小王子在地球上呆了整整一周年,看遍了地球上“大人”们形形色色的生活状态:孤独、虚无、 没有自我。

当小王子帮助飞行员“我”找到了突破困难的生存途径,他决定离开地球,回到自己那颗小小的星球上,去为自己所爱的玫瑰花负责。

小王子选择用死亡的方式离开。

作为本真化身的小王子,通过死亡回归到自己的家园,这象征着存在主义“向死而生”的人生态度。

关于“向死而生”,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一书中做出了解释:死和亡是两种不同的存在概念。死,可以指一个过程,就好比人从一出生就在走向死的边缘,我们过的每一年、每一天、每一小时,甚至每一分钟,都是走向死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人的存在就是向死的过程。而亡,指的是亡故,是一个人生理意义上真正的消亡,是一个人走向死的过程的结束。海德格尔用重“亡”的概念来激发我们内在“生”的欲望,以此激发人们内在的生命活力。海德格尔利用这种倒计时法的死亡哲学概念,来让人们明白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是可以延长的。这种延长是一种内涵性,就是通过内在精神成长的方法,看淡各种功名利禄对我们精神上的诱惑,从而实现个人自我的自由自主。

存在主义者对死亡怀有一种勇敢和崇拜的态度:人应该正视“死亡”的客观必然性,从而反观“生”的意义,借此领悟生命的有限性,积极在紧迫的时间内谋划自己的命运,使其变得有意义。

小王子告诉飞行员“我”要回家了,而回家的方式是被毒蛇咬一口的自杀式。

因为小王子觉得,回家的路途太遥远了,而自己这副躯壳太重了。所以他非常自主的选择了放弃躯壳。

飞行员“我”看到小王子的离开,非常的难过,小王子却说:“那只是一副老旧的空儿而已,你没有必要为老旧的空壳而哀伤的。”

死亡在小王子看来是回家,但对飞行员“我”而言,则是心灵上的震撼。

这因为“我”是站在人的角度看待了“死亡”。而本真化身的小王子用自己的“躯壳”促使“我”正视死亡这一话题,以本真的态度直面生命震撼到了“我”。

故事中,作者反复述说:“我们只有用心灵才能看的透彻,真正重要的东西是肉眼无法看见的。”

死亡作为人生的最后归宿,对于个人的存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小王子的死亡,就是放下沉沦的躯壳回归心灵的本真。

“向死而生”的方式,虽然让人感到恐惧和惊慌,但却是回归子自主存在的唯一途径。

圣埃克苏佩里让“我”未能在沙漠中找到小王子的尸体,借此让“我”相信小王子是真的回到他的星球上了。

这既让人感到宽慰又给人予绝望,宽慰的是小王子(本真)还在,绝望的是小王子(本真)离地球远去了。

圣埃克苏佩里借《小王子》这部哲理性童话,犀利地揭示了我们活在人世间不可避免的虚无感,以及长时间混迹在茫茫人海中,导致了主观本真的丧失。

结语:

故事的最后,圣埃克苏佩里要求我们:

如果有一天你到非洲旅行,请花点时间驻足,仰望星空,在小王子所属的那颗星星下停留片刻。

这时候,“如果出现了一个笑着的小人儿走向你,如果他又这一头金头发,而且从来回答问题,你将会知道他是谁。然后如果你心地善良,就不要让我活在悲惨之中,请立刻写信告诉我:他回来了。”

圣埃克苏佩里希望地球上的虚无终会散去,本真终会重新回归我们心间。

而这希望,需要我们在仰望星空的时候,问问自己:羊是否已经吃掉那朵花了?然后,你就会看到每一件事情是如何地转变的……

——END——

图片源于网络,侵删

参考资料:

MBA智库百科 / 百度

文/嘿 秀秀 写着最简单的文字,过着最朴素的生活,揣着最遥远的梦想。

如果觉得《飞行员消失了75年 《小王子》永不消逝:童话中探寻存在主义》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