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文学的未来会好吗?莫言与勒克莱齐奥在诺奖颁布前的对谈

文学的未来会好吗?莫言与勒克莱齐奥在诺奖颁布前的对谈

时间:2022-11-19 12:07:40

相关推荐

文学的未来会好吗?莫言与勒克莱齐奥在诺奖颁布前的对谈

诺贝尔文学奖即将揭晓,早前的消息称本次诺贝尔文学奖将公布两位获奖作家,“诺奖双黄蛋”的说法和猜测有了很高热度。

10月9日,文学奖公布前一天,中国作家莫言和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同时亮相鼓楼西剧场。如果一定要套用最近流行话,这豪华的嘉宾阵容也同样是“双黄蛋”——莫言获诺奖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事;法国小说家勒克莱齐奥出生于1940年,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是法国“新寓言”派代表作家之一,处女座《诉讼笔录》就赢得了关注。他也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几十年来创作了几十部作品。他常年旅行,非常喜欢中国文化,也曾多次访问中国。

这一次,64岁的莫言和80岁的勒克莱齐奥相聚,是为了参加浙江文艺出版社主办的“故事:历史、民间与未来”诺贝尔文学奖作家高峰论坛。这次高峰论坛还有另亮相议程:发布《莫言作品典藏大系》(1981~)以及莫言作品的数字及有声书启动仪式。本次活动由浙江文艺出版社社长郑重主持,许多国内作家、评论家以及诸多影视演员共同出席。

文学的未来,两位诺贝尔文学奖的观点不同

两位作家的高峰对谈是文学爱好者一直期待的。事实上,自莫言获得诺奖后,除了一些活动上的简短露面之外,莫言一直保持低调,很少与公众做长时间的交流。有读者为了论坛从遥远的地方赶来,与莫言同校的“师弟”“师妹”们更是从各地坐飞机而来。

之所以让这两位对谈,是因为两位的创作中有一些共同性。“我想他们都是对故乡有一种情愫。”在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时,浙江文艺出版社常务副社长曹元勇说。

瑞典学院将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勒克莱齐奥,称他“将多元文化、人性和冒险精神融入创作,在其作品里对有利于西方主流文明以外的和出于底层的人性进行探索。”,瑞典学院称莫言“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现场,被现场主持人和明星朗读者奉作“大师”的两位作家终于开始了对谈。这一环节由北京大学法语系董强教授主持。论坛以“故事:历史、民间与未来”为题,“这是一个能把宇宙万物都包括的话题啊。”莫言说。

对谈环节主要以谈论对方作品的读后感为主,当然重点还是莫言的作品。还是应该先介绍一下勒克莱齐奥的经历,他本人生于法国尼斯,父亲在尼日利亚当医生,他在童年时虽母亲到非洲与父亲团聚,后来在法国上中学,在英国读大学,在泰国服兵役……可以说这位“旅行中的写作者”深受非洲和欧洲两种文化的影响。

在谈到莫言的作品时,勒克莱齐奥说他在莫言笔下的高密找到了一种隐秘的共感:“莫言先生的作品里有一种对故乡非常强的眷恋。我和我的家乡的关系很偶然,我出生在尼斯,由于战争,我母亲当时躲避到了尼斯,所以我完全可能出生在别的地方。”谈到故乡和安居,勒克莱齐奥说,“所以我跟我的故乡没有非常强的联系,所以我写了很多别的地方,但是我跟故乡有一种隐秘的感情,我很喜欢那片地区民间的感觉,所以我读莫言时能够深深的理解她对自己家乡的这种情感。”

当谈到家乡时,勒克莱齐奥说,“读莫言先生的书,感受到高密无处不在。”勒克莱齐奥说,在莫言获诺奖后,他曾经去过莫言的家乡高密。“进入他的家的时候,我非常激动,眼泪一下就流出来。我一下子理解他的作品和他的家乡这种眷恋之情。这个房子并不大,里头非常简朴,我就想到他很早就在这里开始写作,他跟他的夫人和女儿生活在这里,一下子我就把这个地方跟他的作品强烈地联系起来。”

当讨论到作家笔下的历史时,勒克莱齐奥表示,“今天讨论的是故事和历史的关系,我觉得莫言通过他的故事达到了人性的普适性,有时候他从一些小老百姓的角度去讲述故事,能够让我们更好的感触到历史。”

对此,莫言表示感谢,“谢谢勒克莱齐奥先生这么认真地读我的作品,我作品里的滑稽和幽默是民间生活中本来就有的东西,并不是我的发明和创造。”当谈到作家的历史责任时,莫言表示:文学家和历史学家的任务各不相同:“我想历史教材是从一个宏观的居高临下的角度来讲事件。而文学不承担这样的功能文学,就是从人的情感出发,甚至是从人的身体出发,来具体的描述那段历史时期内人类的生活状态。”莫言说。

谈及10月10日即将颁出的诺贝尔文学奖,董强说:“我肯定不会愚蠢地让二位猜测谁会得奖,但我想让大家谈谈文学的未来。”面对未来的问题,莫言开玩笑说这问题应该有刘慈欣来回答。在他看来,在未来,中国文学未来肯定是形形色色的存在,但是科幻会在未来的文学来说会占据一个很重要位置。

对比莫言的乐观,勒克莱齐奥显然有些悲观,“今天的文学和文化面临着越来越高程度专业化,从某种程度来说文化并没有真正做到大众文化。因为专业化,世界并不像我们幻想过的那样,让所有的人都能够接触到文化;就我的观察,现在还是有一种趋势,就是文化工作者眼中的文化和大众看到的东西不太一样,对大众来说真正的文化还是有点遥远。”

明星的朗读成了主持人口中的“网络观众舔屏环节”

鼓楼西剧场门口一大早就站满了人。现场还未布置好的时候,等待入场的读者攀谈间,发现许多影视明星在工作人员的簇拥下进场。

活动正式开始前,大屏幕滚动了两条VCR,其中之一混剪了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后莫言领奖时的发言和他的创作历程;另一条是许多文艺界的名人为此次《莫言作品典藏大系》(1981~)出版特意录制的祝福语:著名演员张译、秦海璐、黄轩;作家李洱、徐则臣、马伯庸、南派三叔、蒋方舟和汉学家陈安娜等;大家在视频的最后都提到,十月十日就是诺奖颁奖的日子,并附上了“双10有礼,典藏莫言”的祝福语。视频的最后,“品鉴”、“收藏”、“增值”几行字格外醒目。

“典藏莫言”无疑是当天活动的重头戏。这套《莫言作品典藏大系》(1981~)共包含二十六卷著作。据出版方浙江文艺出版社介绍,本次“集结大戏”是莫言散文、随笔与演讲文字首度最全面的大集结,《莫言作品典藏大系》用全彩插页的形式,首次收入了180余幅独家高清图片。这个套装的定价元。出版方特别介绍说,套装中还包括精美手帐、经折装书法长卷《高人颂》和莫言亲笔签名、唯一编码的收藏证书。

率先开始的环节是主持人口中的“网络观众舔屏环节”:在现场伴奏欧式的伴奏下,影视明星手捧“大系”新书进行朗读。祖峰、郭晓东、陈数,分别朗读了莫言的作品片段,并向莫言老师致敬,有的演员也顺路宣传了自己的新作品。现场观众有的举起手机抓拍下明星的阵容,有的观众也在和邻座窃窃私语,这个现场和我们熟悉的文学现场不太一样。

高峰论坛结束后,明星朗读者的朗读继续。尾声时分,活动主持人邀请几位评论家和文学研究者上台匆匆为这本书献上评语并合影留念,文学作者们俨然成了活动的配角。活动结束前,莫言作品的数字及有声图书也举行了发布仪式。活动进行中,激动的读者已经拿着纸张凑到莫言面前,邀请莫言签字,几乎都被他拒绝了。

明星与文学家组合推广图书,合适吗?

北青报:今天的活动现场其实也有很多我们熟悉的影视的明星参与到其中,怎么会想到跨界邀请明星来参与这个诺奖作者的高峰论坛?

曹元勇:应该说是机缘巧合,我们最初想邀请最早和莫言老师合作的《红高粱》比如,张艺谋导演,巩俐老师和姜文老师,这是一个由头。但遗憾的是,我们联系到他们的时候他们都在电影节或者有别的工作。

另外我们也是考虑,其实图书和文学,不只是文学圈内的事情,应该是跨艺术行业的、面向大众的事。邀请影视演员参与文化活动这种方式在国外一点都不稀奇,国外的很多著名演员都会在重要作家推出新作品出来参与,尤其是朗诵。

我觉得这不应该说是我们要借他们要推广书,而是我们一同营造文化氛围,至少我是这么想的。对于中国的演员们来说,我想他们也会觉得机会难得,毕竟作为演员,一生当中有多少人有机会能和两个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坐在一起参与一个文化活动,今天看到这些演员的表演也确实是很投入,这个说明他们也确实是发自内心的喜欢参与这样的活动。

北青报:不过,现场也有声音反馈说,看到演员和作家同台,会稍微显得有点不习惯。

曹元勇:实际上世界上所有的新生事物都是从不习惯开始的。有的人会觉得怎么能把诺奖作家怎么能这样搞呢?应该高大上的呀!也有可能有人觉得你怎么把这个活动做的很庸俗。但你看为什么我们去推广一个汽车,请各种各样的人推广都可以。做书的人为什么不能用不同的方法把书推广给更多的读者呢?我觉得这样更多的读者愿意读书,这本身就是一件值得肯定的好事。应该说正面的积极的意义大于消极的,我们应该看到(用这样的方式让)更多的大众老百姓也去愿意读书了,是一件好事。

文学与大众应该如何“打招呼”?

文学的剧场和线上的直播,让本来就很热的剧场变得热闹且瞩目;作家、文学评论家与影视演员的跨界组合,多少会让人有些恍惚与错愕:这样跨界的混杂究竟是文学与大众打招呼的方式,还是文化、娱乐与商业的暧昧拥抱?一位大师的夺目的光环能否为今天仍在进行的中国文学创作照亮一条明亮的前路?显然,这场对谈和发布带来了很多问题值得仔细思考。

两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的高峰论坛结束,时间仍在继续。还有几个小时,新晋的两位作家将带着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出现在世人面前,文学的未来将沿着怎样的路发展下去?我们拭目以待。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知依

编辑/乔颖

如果觉得《文学的未来会好吗?莫言与勒克莱齐奥在诺奖颁布前的对谈》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