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广东雷州半岛红土文化在实现乡村振兴发展思路!

广东雷州半岛红土文化在实现乡村振兴发展思路!

时间:2021-07-18 23:23:17

相关推荐

广东雷州半岛红土文化在实现乡村振兴发展思路!

前言:中机院通过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和意义、政策等方面的深入研究,深入剖析了乡村振兴战略背后经济效益及投资机遇,在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半农半X庄园、文创街区、乡村特色产业园规划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

乡土文化作为滋养乡村振兴发展的“精气神”。广东雷州半岛红土文化作为乡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态, 它是在长期生产实践中, 孕育而成汇具乡土气息与人文气息的民俗文化、乡贤文化、景观文化、手艺文化等的乡土文化形态。它们致力于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发展。在时代发展中, 红土文化在共存时空中产生危机感, 表现为传承载体的萎缩、品牌化传播的忽略、出场概率的局限。急需寻求突破路径推进红土文化在乡村振兴的发展, 理应要盘活乡贤资源, 协同乡贤发力;传承民俗文化, 勾起集体记忆;修复景观文化, 打造宜居乡村;发展特色技艺产业, 形塑品牌影响。

(来源:中机院)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历史和现实都表明, 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 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 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乡土文明传承与延续, 是推动乡村文明振兴的重中之重。党的十九大报告和中央一号文件都明确强调, 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应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基本要求来协调推进发展。毫无疑问, 乡村振兴战略关乎乡村产业、文化、生态、乡风、治理等方面重要课题, 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打赢扶贫攻坚战的重要一环。然而, 文化作为乡村振兴的软实力, 是助推振兴乡村发展的精神内核。乡土文化, 既凝聚着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价值精神, 又承载着我们对乡村割不断的情感记忆。因此, 实现乡村文化振兴, 关键在于如何重视乡土文化的出场, 为乡村振兴发展持续发力, 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文化发展的精神诉求。

1 红土文化在共存时空中产生危机感

“十二五”期间, 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共计约8000万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 底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8.52%。显而易见, 城镇化进程发展, 一方面勾勒了乡村振兴发展的远景, 令人倍感振奋;另一方面, 城镇化加快了乡村现代化、数字化、信息化的步伐, 无论是在时间维度, 还是在空间领域, 红土文化与城镇化的不期而遇, 使得原本是日渐凋敝的红土文化, 在保护、传承、延续等层面更是相去甚远, 主要表现为红土文化传承载体萎缩、主体保护的渐微、品牌化整合的忽略等。由此, 红土文化发展变得黯淡或被消退, 甚至可能在时代发展中被畸形、被颓废、被荒芜。

1.1 红土文化传承载体的萎缩

红土文化作为雷州半岛人民在一定区域中进行自由交流、交往、分享的一种共性文化。然而, 地处雷州半岛的湛江, 坐落于广东西部, 经济发展较为缓慢, 属于劳务输出的大市, 农村青年群体成为当地劳动力输出的主力。在这种情况下, 一方面, 青壮力量外出导致红土文化传承载体仅存于年老衰弱的老年群体, 年轻力壮的因收入少等原因, 不愿意、不乐意传承而被日渐淡忘;另一方面, 红土文化传承技术的核心性、不可替代性的制约, 以致红土文化传承技术历经岁月沧桑难以保存而失传。据了解, 文化部在调研统计发现, “在世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中超过70周岁的已占到50%以上”, 时至今日, 每况愈下的情况更不容乐观。以“广东雷州半岛红土文化”为主题, 经多年社会实践调研中得知, 红土文化失传已是迫在眉睫, 尤其是红土文化中非物质文化的传承方面, 可谓濒临了“人在技艺在、人亡技艺绝亡”的绝境。

1.2 红土文化品牌化传播的忽略

文化品牌化反映着一种文化的影响力, 它有利于凸显地方文化特色、展示地方特色文化魅力、突出地方特色文化发展成果。然而, 现存的红土文化不够重视品牌传播, 多常见两种方式推介红土文化, 一是以静态的方式寄存于当地博物馆中供人们参观学习;二是以动态方式飘零散落于乡村中, 仅以小范围内村民观赏享用。这两种推介方式往往只重视其艺术本身价值, 忽略了它们的使用价值, 难以扩散红土文化的知名度、美誉度、品牌度。再如, 流行于广东雷州半岛一代的雷剧、白戏、傩戏等, 它们以歌颂善良、惩戒丑恶为题材, 成为当地人们喜闻乐见、耳熟能详的地方特色文化, 这种仅限于本地小范围内艺术文化, 因艺术形式、内容构建、时代诉求等因素影响, 难以形成具有贴合时代发展的文化品牌。除此之外, 雷剧唱腔唱法过于粗狂呆板, 难以大范围满足观众对经典艺术的时代诉求, 久而久之便无法适从于现代受众对文化的感官享受。

1.3 红土文化出场概率的局限

众所周知, 工业文明使得社会现代化、工业化、信息化的发展步伐加快, 传统农耕文明被工业文明强势席卷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大量的农民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主流发展趋势, 他们纷纷涌向城市, 农民身份转变成市民身份, 整个农村、农业因工业文明如期而至变得萧条荒芜, 乡村整体空间形态趋向于空心化, 人口年龄老龄化, 农业文明趋于边缘化, 红土文化的生存空间无疑受到一定的挤压, 因传承主体流失, 农村文化市场缩小, 红土文化出场的概率大为降低, 由于红土文化离开特定乡土时空平台, 观众关注的锐减, 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 红土文化已经无法出场, 红土文化借助一定风俗情感的精神沃土而生存发展, 如果它一旦失去了情感沃土的支撑, 整个群体记忆也变得日渐茫然黯淡而退隐。

2 红土文化促进乡村振兴的价值再认知

2.1 乡贤文化是协同乡村治理有序不可或缺的力量

“乡风文明、治理有效”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之一,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 其必然离不开乡土人的思想道德、精神风貌、价值观念等“软实力”元素作为支撑, 这些软实力元素恰好体现于乡贤身上, 成为了乡村治理重要补充力量。除此之外, 乡贤这一群体作为连接城乡、铭记乡情、反哺家乡的纽带桥梁, 他们具备丰富的治理经验、专长技能、感召力量等方面能力, 在协同乡村治理中献言献策、传经送宝, 发挥乡贤资源在乡村振兴“软治理”的协同共治的作用。

2.2 民俗文化是培育乡风文明的文明底色

民俗文化是红土文化在当代的“活化石”。它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文化注入了鲜明的乡土气息, 是在乡村长期生产实践中孕育、延续而成的特色文化形态, 为本区域人们所创造、享用、传承的文化符号。平实朴素、尽孝守德、勇毅力行是红土文化基因内涵的真实表达。繁荣民俗文化, 挖掘红土民俗文化在社会风气、邻里和睦、谦和有礼、仁义孝悌等方面资源, 推进乡土中人们对它的认同、接收、传播, 促进乡村乡风乡貌、精神文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丰富乡村业余喜闻乐见的精神文化生活。此外, 将民俗文化的传统元素与现代气息、传统价值与时代价值、传承乡愁与时代基调等有效地融合, 增进乡村振兴的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协调发展, 让民俗文化的智慧结晶扎根于乡风文明建设, 成为新时代乡风文明的底色元素。

2.3 景观文化是乡村生态宜居的人文底蕴

生态宜居, 是乡村绿色发展、凸显生态文明内在体现, 也是实现乡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本要求。景观文化, 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以表征着某种人文意义和价值为载体, 记录着一段汇具历史韵味的乡土符号。然而, 随着乡村空间结构呈现“空心化”的危机埋伏, 乡村景观文化逐渐消失, 或者被现代化的新兴建筑所取代。修复景观文化, 打造生态宜居乡村, 增强人文底蕴气息, 需要重视修缮加固恢复原生式破旧的古落建筑, 如传统宗祠、演戏台等, 让人们在这些红土景观建筑中寻求“乡愁”记忆, 守住心中的“乡愁”。

2.4 技艺文化产业是促进乡村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的资本

习近平总书记在徐州考察时也指出, “发展特色产业、特色经济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要因地制宜地抓好谋划和落实”[1]。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活富裕, 扶持特色产业经济是首当其冲的。特色技艺文化汇聚了地域性、审美性、工艺性等特征, 凸显了别具一格的民族与地域特色。加快红土技艺文化的品牌化建设, 推进产业一体化发展, 做大做强技艺产业文化, 叫响特色技艺产业知名度、美誉度, 探索技艺文化产业致富兴旺的路子, 促进特色技艺产业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 在新时代发展中焕发生机, 厚实红土文化发展的文化资本。

3 新时代红土文化振兴在乡村发展的价值培育

3.1 盘活乡贤资源, 协同力量合作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与乡贤在文化习俗饮食习惯、说话口音上都有很多相同的地方, 乡贤对于当地人的影响就越大”[2]。实现乡村振兴发展, 不仅离不开党政府的支持和基层干部村民的不懈努力, 更加希冀得到乡贤力量的积极推动。乡贤成为乡村公信力一面旗帜。因此, 盘活乡贤资源, 一方面, 积极挖掘老乡贤的榜样示范带动的作用, 雷州半岛涌现了大量功绩卓著的老乡贤, 他们慷慨解囊、捐资助学、清正廉洁、勤政为民、艰苦朴素, 这些老乡贤事迹温暖故里、凝聚人心, 成为地域文化的道德榜样的标识;另一方面, 发挥新乡贤热心公益、心系乡情、崇德向善等高尚品质, 弘扬正能量, 阐发社会正气。此外, 善于利用新乡贤在专长技能、治理理念、财富资本等方面的力量, 鼓励他们返乡创业兴业, 带动村民致富发家, 盘活乡村土地资源、富足劳力、物力资本, 感恩故里, 回馈家乡。乡村协同善治, 化解乡村治理主体弱化、道德失范、经济落后等现实尴尬的境况。

3.2 传承民俗文化, 勾起集体记忆

民俗文化是雷州半岛红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扎根于乡村人们生活中, 也成为人们日常文化生活的缩影, 与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人文环境联系是相依相存的, 在维系民族情感、充实社会文化、调节生活起到黏合剂、催发剂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 如果丢掉了, 就割断了精神命脉”[3]。传承红土民俗文化, 一方面, 加大民俗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 做好濒临灭亡的民俗文化和传承人抢救性记录, 积极扶持和培育一批非民俗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另一方面, 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文化需要的审美诉求为契机, 融入现代感官元素, 有效地与时代发展巧妙融合, 激发人们头脑中的集体记忆。此外, 建立规范一些仪式制度, 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的纪念庆典活动, 传播主流价值, 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4], 善于借力于本土传统节庆日, 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民俗活动, 唤醒和延续人们的乡土、乡音、乡情的集体印记。正如每个人依靠自己的记忆确立身份并且经年累月保持它, 任何一个群体也只能借助记忆培育出群体身份[5], 以共同记忆培育身份认同, 增进人们对乡土的依附感与归属感, 在集体记忆中重塑乡愁的烙印。

3.3 修复景观文化, 打造宜居乡村

实现乡村振兴发展, 生态宜居是关键。景观文化是实现乡村振兴生态宜居的名片。景观文化作为宜居乡村不可分割的部分, 它包含了乡村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 显示了乡村景观共同体的地理样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美丽乡村建设, 曾语重心长地指出:“实现城乡一体化, 建设美丽乡村, 不能大拆大建, 特别是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 把古村落保护好,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6]。修复景观文化, 坚持以“复原原貌”为原则, 忠于历史, 原汁原味地修复。一方面, 既要统一修缮年久失修损害较大的古落建筑物, 诸如民宅、桥梁、祠堂、牌坊、戏台等, 它们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与岁月的沧桑, 同时也是先辈们艺术和智慧的结晶, 承载着我们共同的记忆与情感怀旧;另一方面, 又要培育当地村民景观文物的保护意识, 积极宣传景观文化历史文化的价值, 以修复景观文化为契机, 精心改善乡村生态环境, 发展乡村生态与农家乐休闲旅游产业, 发挥古落景观文化的历史价值, 展现宜居、宜游、宜乐的文化景观的风采。

3.4 发展特色技艺产业、形塑品牌影响

特色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的基石。发展特色技艺产业, 不仅有利于促进乡村特色技艺产业传承与保护, 更有助于振兴乡村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促进农民经济收入, 实现以技艺富民。加快发展乡村特色技艺产业, 充分整合某一区域的民间特色技艺资源, 突破原有地缘技艺文化产业上的封闭性, 借力“互联网+”与大数据的发展, 将以往“单打独斗”的小农个体向“抱团取暖”的规模品牌转变。鼓励和支持成立专业合作社, 实行统一管理, 形成分工协作、资源共享、风险共存、错位发展的协同机制, 充分激活特色技艺产业的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的要素。除此之外, 叫响特色技艺产业的品牌知名度, 满足人们审美的特色技艺产品, 充分利用地理标识商标, 比如湛江吴川“中国泥塑之乡”“南方兵马俑”之称的雷州石狗等品牌技艺等, 擦亮民间艺术之乡品牌, 充分利用电子商务平台, 推进线上销售。与此同时, 扎稳线下推广服务, 满足市场消费心理需求, 精心打造集加工、销售、体验、观光旅游多元一体的技艺文化产业链, 增加产业链的附加值, 壮大特色技艺产业的集群功能, 促进特色技艺产业由错乱无序向提质增效的发展导向, 扩大品牌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中机院 作者:伍康钦)

如果觉得《广东雷州半岛红土文化在实现乡村振兴发展思路!》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