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考古证实:西伯利亚丹尼索瓦人十六万年前曾现身夏河

考古证实:西伯利亚丹尼索瓦人十六万年前曾现身夏河

时间:2021-05-20 17:31:51

相关推荐

考古证实:西伯利亚丹尼索瓦人十六万年前曾现身夏河

考古证实:西伯利亚丹尼索瓦人十六万年前曾现身夏河

夏河古人类下颌骨化石。

夏河人下颌骨化石照片及三维重建的模型照片(浅灰色为虚拟重建的镜像部分)。

研究团队在白石崖溶洞内进行考古研究。 张东菊供图

由中科院院士、兰州大学教授陈发虎领衔的环境考古研究团队历时寻访考察、潜心研究,通过一枚发现于上世纪80年代初的长约12厘米的下颌骨化石,以及一组比DNA“幸存”时间更长的古蛋白信息研究,不仅将人类在青藏高原活动的最早时间从距今4万年前推早至距今16万年前,而且确定了神秘的西伯利亚丹尼索瓦洞之外的丹尼索瓦人曾在中国甘肃夏河现身,同时证实,甘肃白石崖溶洞是青藏高原目前已知最早考古遗址。

重磅发现:夏河出土丹尼索瓦人化石

西伯利亚阿尔泰山地区一个原本并不起眼的地方,一节指骨化石的出现,改变了一切!

过去间,位于阿尔泰山地区的丹尼索瓦洞成了古人类学家、考古学家的天堂,一大批来自德国、加拿大等国的专家学者纷至踏访。

,德国科学家通过对在丹尼索瓦洞穴内发现的古人类指骨化石提取的DNA进行分析后,将这个生活在上一个冰河时代的人类种群称为“丹尼索瓦人”。指骨的主人是一名年轻女性,一同发现的还有一些装饰品和珠宝。

12月,该研究被国际顶尖学术期刊《科学》杂志评为度十大科学突破之一。

此后的几年,科学家又源源不断地在丹尼索瓦洞挖掘到不少“宝藏”:破碎的顶骨、长骨碎片等化石。科学家从这些化石以及在山洞里的沉积物中都得到了丹尼索瓦人的DNA。

通过对古DNA的研究,科学家已经了解到丹尼索瓦人的基因广泛散布在亚洲人群中。甚至,有科学家大胆预测,丹尼索瓦人就在中国存在!

北京时间5月2日凌晨,另一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刊发重磅考古发现:由中科院院士、兰州大学教授、中科院青藏高原所所长陈发虎领衔的研究团队,通过古蛋白组学的分析,确认甘肃夏河地区出土的一块下颌骨化石属于丹尼索瓦人。同时,对化石黏附的碳酸盐进行铀系法测年后,将史前人类在青藏高原活动的最早时间从距今4万年前推早至距今16万年前。

这项研究围绕在夏河白石崖溶洞发现的一枚长约12厘米、呈土黄色、有两颗完整牙齿(第一和第二臼齿)的古人类下颌骨化石全面展开,这也是目前除西伯利亚丹尼索瓦洞以外,发现的第一例丹尼索瓦人化石。

“这个研究成果对于丹尼索瓦人和青藏高原的史前人类活动这两个国际热点问题研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论文的通讯作者之一、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副教授张东菊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该化石不仅揭示了青藏高原史前人类对高海拔环境适应的悠久历史,更重要的是,它居然与在遥远的西伯利亚丹尼索瓦洞发现的丹尼索瓦人有着联系。

科学考证:确定是夏河丹尼索瓦人

“这块化石不是考古发掘发现的,而是从上世纪80年代初夏河一位僧人手中辗转多次才到我们团队的。”张东菊说。

夏河丹尼索瓦人化石的故事,始于30多年前。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夏河当地一位僧人到附近山洞里修行,意外发现了一块人体骨头,并上交给了当地颇有威望的六世贡唐活佛。博闻识广的活佛敏锐地意识到这可能是一块古人类化石,或有很大研究价值,转手交给与他相识的研究团队成员之一的兰州大学教授董广辉手中。

当时,董广辉手头还有其他重要工作,这枚下颌骨化石研究便搁置了下来。

,张东菊从山东大学考古专业本科毕业后保研到兰州大学,师从陈发虎教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工作,并加入陈发虎教授的环境考古研究团队。

在搁置了将近30年后,研究团队直到才开始对该化石及其出土地——甘加盆地进行考古调查。

“这枚仅有12厘米长的半个下颌骨化石,虽然形态信息有限,但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丹尼索瓦人最大的化石了,非常珍贵。我们通过DNA分析发现了一个人种——丹尼索瓦人!” 张东菊说。

开始,张东菊和她的团队每年都要到夏河地区考察寻访,探寻化石的出土地。直到,团队终于确定了海拔3280米的白石崖溶洞就是下颌骨化石的发现地。,下颌骨化石的测年工作与古DNA研究、古蛋白研究全面展开。

“夏河发现的这枚化石,仅保存了古人类下颌骨的右侧,下颌骨附着第一臼齿和第二臼齿,其它的牙齿仅保留牙根部分,颌骨形态粗壮原始。由于这枚化石不是考古发掘出土,而且发现时间久远,要准确找到埋藏的地层信息,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好在化石上的碳酸盐沉积物能提供珍贵的埋藏信息。”张东菊说。

初,与团队有密切合作的台湾大学教授沈川洲访问兰州大学,并带着化石碳酸盐包裹体返回台湾进行铀系测年。样品测年结果显示,该化石至少形成于距今16万年前。

上半年,下颌骨化石的古蛋白、古DNA分析研究同步展开。令张东菊他们欣喜的是,团队与德国马普实验室研究人员的合作研究结果,在夏河下颌骨化石中发现了丹尼索瓦人特有的蛋白质,可以确定为青藏高原丹尼索瓦人,被命名为夏河丹尼索瓦人,是个青少年个体!

“通过对化石的形态、年龄和分子学信息等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确定是丹尼索瓦人时,我们都非常惊喜!”张东菊激动地说。

后续研究:最新研究争取年内发布

连续多年来,张东菊每年有两个月出野外考察,其中有三周到一个月时间在夏河地区爬山洞、穿河谷。

“白石崖溶洞位于夏河县甘加盆地北侧的白石崖山脚处,在河谷、山涧之间穿行,步行3小时才能到达。洞内是特别大的石头,人力根本搬不动。有一次我试图从石头间隙爬进去,不小心踩空了脚,差一点从距离洞口三四米的悬崖边掉下去。那天要是掉下去,命肯定没了,我的工作怎么办?我的学生怎么办?”张东菊回忆当时的场景时仍心有余悸。

根据对溶洞的初步考察,在洞穴入口约80米的范围内,冬季的温度都在8-9摄氏度,在青藏高原严酷的环境下,这个相对恒温恒湿的洞穴适合人类生存。张东菊推测,这可能是当时的人类选择在这个地方生活的一个重要原因。

,由张东菊带队,兰州大学联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白石崖溶洞进行考古发掘,在距洞穴入口30-50米处发掘了两个探方共4平方米,采集了1400多件石制品,600多件动物骨骼。初步分析,出土石制品遗存类型包括石核、石片、工具和断块;动物骨骼化石以较破碎的四肢骨为主,目前已鉴定出的动物种属有犀牛、野牛、野马、野驴、鬣狗和野羊、羚羊等。同时,在采集的犀牛和鬣狗骨骼上发现敲击和切割痕迹,经鉴定为古人类在该遗址曾较长时间生活。

“今年,我们还将对夏河白石崖溶洞进行全面测绘,再次申请对洞穴不同部位进行考古发掘工作。”张东菊说。

对于记者“围绕夏河丹尼索瓦人遗址的最新科学研究进展何时发布”的提问,张东菊给出了答案:“争取年内发布!”

兰州晨报/掌上兰州首席记者 武永明

如果觉得《考古证实:西伯利亚丹尼索瓦人十六万年前曾现身夏河》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