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农民发明植保机器人 首款脑控机器人手臂诞生……

农民发明植保机器人 首款脑控机器人手臂诞生……

时间:2020-11-06 19:22:55

相关推荐

农民发明植保机器人 首款脑控机器人手臂诞生……

国智清创雄安机器人研究院

点击关注,查看相关内容

1、农民秦广泉发明植保机器人

秦广泉发明的植保机器人有着高高的个头,3个半米高的超级细轮子是机器人的大长腿,“一般在农田里工作的植保机器人都是大轮子,比较粗,很难有小于5厘米的轮子。我发明的机器人轮子只有3厘米宽,有的甚至可以窄到1厘米。”秦广泉介绍,“在农田里工作,机器的轮子可关键了,一般来说,轮子如果有10厘米宽,工作时候会压到秧苗,庄稼是农民的心头肉,压到庄稼肯定心疼。”秦广泉发明的超窄轮子,经过试验,一侧的压苗率仅为0.28%,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

轮子的设计只是植保机器人3个系统中的行走系统,它还有控制系统和喷雾系统,用不同的泵控制不同的喷洒范围,通过简单的手柄便可以轻松实现控制。

2、微型飞行机器人Robobee获重大更新:能够完成无绳飞行

据悉,Robobee的第一次单独飞行则要追溯到去年8月,但当时研究人员也只是对此在《自然》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进行描述。研究生Elizabeth Farrell Helbing、Noan T. Jafferis博士两个人在Robobee项目上已经工作了六年时间,为了最新的这次演示他们进行了一些调整。

据Jafferis介绍,Robobee的翅膀从两个增加到了四个,另外他们还对执行器和传动比都进行了细微的调整进而使得飞行器变得更有效率,同时还提高了升力。

据了解,目前市面上最小的太阳能电池板只有10毫克重,然而它却无法从阳光中获取足够的能量来实现无绳飞行,对此,研究人员用卤素灯模拟了相当于3个太阳的能量。

据悉,光伏电池被安装在机翼上方3厘米的地方并跟Robobee下方的电子面板相连。这个小飞行器大概需要120mW的电力才能停留在空中

光伏电池位于机翼上方3厘米处,并与机器人蜂下方的电子面板相连。小飞行器需要大约120兆瓦的电力才能停留在空中。

改进后的Robobee重量只有259毫克,比回形针都还要轻得多。虽然它不是第一个实现无绳飞行的微型机器人,但据称它是当中最轻的。

第一次飞行时间非常短,并且基本上就是向上飞,一直到灯光处。

3、新的机器人抓手可以“品尝”出它触碰到的东西

这项研究的共同作者兼机械工程学副教授Carmel Majidi说:“通过将我们在柔性电子和机器人皮肤方面的工作与合成生物学相结合,我们又实现了一大突破,例如软生物混合机器人,它可以根据环境条件的变化调整感知、感觉和移动的能力。”

这个新的机器人采用了一个“生物传感模块”,这个模块是用一种大肠杆菌工程菌构建的,通过产生荧光蛋白来指示一种名为IPTG(异丙基硫代半乳糖苷,是一种作用极强的诱导剂)的化学物质的存在,从而触发机器人中内置的电路,可用于检测光线。

软性机器人使用轻质、柔韧和柔软的材料来制造出符合生物多功能性的机器,而软性机器人的设计往往会从大自然中汲取灵感。将实际的活细胞添加到软性机器人中,使科学家们离建造生物-机械混合机器又近了一步。

4、脑机接口新突破:首款无创脑控机器人手臂诞生

来自卡内基梅隆大学与明尼苏达大学的研究人员日前利用无创的脑机接口(BCI)技术,成功开发出第一款由大脑控制的机器人手臂,具有连续跟踪计算机光标的能力。该成果发表在 Science Robotics上。

仅依靠大脑意识实现无创控制机器人装置,将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尤其是将改变瘫痪患者和运动障碍患者的生活。

5、云端“大脑”会学习,自己优化做决策 机器人即将迎来4.0时代

英特尔与生态合作伙伴达闼科技、新松机器人、科沃斯商用机器人联合发布《机器人4.0白皮书》。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宋继强对机器人4.0时代进行了详细阐述。

宋继强说,1960年—2000年,是机器人1.0时代。机器人对外界环境没有感知,只能单纯复现人类的示教动作,在制造业领域替代工人进行机械性的重复体力劳动;2000年—是机器人2.0时代。机器人通过传感器和数字技术的应用构建起感觉能力,并模拟部分人类功能,不但促进了机器人在工业领域的成熟应用,也逐步开始向商业领域拓展应用;以后,是机器人3.0时代。伴随着感知、计算、控制等技术的迭代升级和图像识别、自然语音处理、深度认知学习等新型数字技术在机器人领域的深入应用,机器人领域的服务化趋势日益明显,逐渐渗透到社会生产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宋继强指出,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5G通信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机器人迈向4.0时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4.0时代的机器人,将具有持续学习、协同学习、场景自适应的能力,可以提供自主服务。打个比方说,现在3.0时代的机器人,都是在人给它提供的知识库内运行的,你问它什么,它知识库里有,才能回答你。但4.0时代,机器人可以自己根据环境的变化不断学习,不断丰富位于云端的“大脑”,然后自己做出优化决策。

中科院外籍院士、世界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全球总主席福田敏男教授在致辞时预测,到2045,机器人有可能迎来6.0时代,将具备部分人的情感,部分能力也将超过人类。

6、麦当劳测试机器人员工:餐饮界的技术革命

外媒最新报道,麦当劳正在美国芝加哥郊区进行机器人(15.530, 0.12, 0.78%)员工“上岗”测试。 在这套测试系统里,接待顾客的是智能AI语音系统,后厨则全部采用“机器人厨师”。

如今的麦当劳越来越像一家科技公司了。在今年3月,麦当劳花3亿美元收购人工智能公司Dynamic Yield,打造了新的个性化推荐系统,可以根据天气、时间和顾客点餐记录来订制推荐菜单。

对此,麦当劳的首席财务官 Kevin Ozan指出:“过去我们认为技术知识支持和辅助业务,但现在它们正带来业务增长。”

7、酒店AI机器人被下岗 人工智能没想象中那么可怕

AI现今也并不是个100%完美的技术,而它的缺陷便在于智商奇高情商不足,比如A与B中午一起去吃了个饭,下午又去见了C。AI从中能做的就是记录时间地点人物与起因经过结果,它无法分析出下午A与C见面的原因。而在A与B的交谈中,有哪些因素促使了A与C的会面,这是人类能够分析出的问题,而不是人工智能的专长,也正因如此,目前AI也存在着下岗的风险。

在英国马尔焦超市持证上岗的导购机器人Fabio就落得了这一下场,虽然顾客都认为Fabio嘴上功夫一流,但在实际应用中,并没有达到人们的预期。Fabio不仅给出的答复差强人意,其效率也仅为人类促销员的六分之一,最尴尬的一点在于,甚至有顾客为了避开Fabio特意选择了绕道而行。。。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能在饭店门口看到以下这种状况。

酒店中陈设的服务型机器人下场也好不到哪去,大多成为了人们驻足谈笑的风景,实际帮助几近为零,更有甚者选择了直接断电,任其在一旁吃灰。

8、全球首例骨科手术机器人多中心5G远程手术成功实施

27日上午,北京积水潭医院田伟院长在机器人远程手术中心,通过远程系统控制平台与嘉兴市第二医院和烟台市烟台山医院同时连接,成功完成了全球首例骨科手术机器人多中心5G远程手术。此次手术借助中国电信5G网络和华为通信技术支持,标志着我国5G远程医疗与人工智能应用达到了新高度。

9、《亚太及日本企业人工智能伦理道德研究》发布

全球科技公司LivePerson26日晚在上海发布《亚太及日本企业人工智能伦理道德研究》报告。结果显示,中国企业在运用人工智能(AI)指导方针及管理标准方面位居亚洲前列。

LivePerson的这项研究所涉及到的国家包括:中国、越南、新加坡、日本和菲律宾企业的2,500名IT、客户体验和数字决策者展开调查。

LivePerson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RobLoCascio表示:“与亚太其他市场相比,中国企业在解决人工智能问题方面付诸了更多的努力。在该研究所涉及的国家中,中国的企业最有可能确保使用由不同背景的人员所开发的AI技术。”

根据该项研究,98%的中国受访数字领导者正在积极地将人工智能纳入其业务范畴,以便为其企业、员工和客户带来积极成效。相比还未运用AI技术的受访者,现已运用AI技术的中国受访者对收入增长有着更高的期待,其中更有高达99%的受访人士对未来12个月盈利增长颇有信心,在此基础上有79%的人预测增长率将会超过10%。

当前,在人工智能技术创造虽然累累硕果,但也引发了人们对其带来伦理道德新问题的隐忧,尤其是在探讨AI对社会可能产生负面影响的时候。据研究,中国企业最为关切的问题有:人工智能技术被恶意利用,未经授权的数据访问以及隐私泄露。

RobLoCascio在受访时说道:“人工智能正在为企业和消费者创造无限可能。然而,与任何新技术一样,企业需要从道德和长远发展的角度审视人工智能的开发与实施。”

“我们认为有责任亮明其中存在的风险,并围绕AI伦理道德的重要性展开严肃讨论。商界领袖应建立‘道德人工智能思维’,因为这是奠定推行明确的人工智能伦理道德战略的根柢,若缺失这一点,我们将面临人工智能成为下一个分裂我们的数字技术的风险”,RobLoCascio说道。

10、人工智能助力金融监管

一、人工智能对金融监管的积极效应

智能化社会中,人工智能将改造社会。人工智能旨在研究、开发、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自人工智能诞生以来,理论和技术日益成熟,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主要涵盖指纹识别、专家系统、自动策划、智能搜索、定理证明、智能控制等领域。人工智能通过对视频、音频甚至人的语言的接收,分析来自物联网的大量、多样、琐碎的非结构化数据,从中总结出其中隐含的规律法则,为人类提供智能化的决策支持。

生产力发生变化,生产关系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金融业的发展必将带来金融监管理论的重大变革,传统的忽略技术手段的监管理论已经不适应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发展,重构金融监管理论刻不容缓。在金融监管领域,人工智能等科学技术是获取信息是克服监管信息不对称的根本举措。不仅如此,人工智能也包括实时反馈信息、及时发出指令,实现实时监管,对未来演化进行判断。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来临,人工智能提供了底层基础,如果基础数据是可被篡改的,那么人工智能就不能真正实现;如果每个人的信息得不到保护,那么人工智能也是无法发展的。由此而言,智能监管不仅仅是获取数据、分析数据,还包括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让被监管者实时接受监管者的指令和监督,必要时乃至退出市场、受到处罚。相较于人眼判别,人脸识别技术、生物识别技术、反克隆技术的引入,监管能更加有效和高效,整体提升反欺诈能力。借助OCR文字识别模型对身份证、征信报告、房产证、驾照等文本或图像资料进行识别,使流程自动化、标准化、智能化。利用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对爬虫来的非结构化文本进行结构化后入库,进行语言结构化、语言主题提取、情感检测,对文本信息进行主题分析、舆情监控,从而及时有效的防范各类风险。此外,运用关系链技术对金融担保领域、黑产、团伙、社交关系等进行识别并挖掘数据,计算出企业之间、个人之间、企业与个人之间的联系。法律和科技的融合将是互联网金融时代监管的关键特征,建立动态有弹性的金融监管生态系统有助于实现互联网经济健康发展。因此,仅有法律治理是不够的,必须在传统金融监管模式中增加人工智能等科技的维度,采取科技治理。

二、人工智能对金融监管体系的挑战

(一)传统金融风险和技术风险相互叠加交织

传统的金融监管往往仰赖于现行法规达至防范金融市场风险之目标,其监管原则是建立在监管技术相对固定的基础之上而形成的最优监管原则。然而,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和区块链等为代表的不断更迭的金融科技领域,使资金的提供者与需求者之间的连接成本大幅下降,有助于克服金融市场寡头垄断并规范传统的市场交易主体。但是,科技嵌入金融体系的现实,并不会改变金融风险的隐蔽性、突发性、传染性和服务外部性等特征,金融、技术和网络风险反而更容易产生叠加和扩散的效应,技术漏洞或编程错误均会对金融市场产生巨大影响,衍生技术性风险和操作性风险,甚至不排除诱发新的系统性风险之可能。

(二)监管者与被监管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加剧

监管者无法与科技创新者同步掌握人工智能技术,缺乏有效的科技手段实现数据触达,难以快速配备相应的专业资源识别潜在风险,从而影响了金融监管有效性。比如,对智能投顾,监管者需要有能力评价算法和数据库;咨询意见被提出和操作的选择结构;底层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自动化带来的规模扩大所引发的负作用风险,需要监管者具备数据科学、计算机科学、行为经济学以及心理学等领域的能力和知识。因此,监管技术以及监管者的专业能力的滞后性,反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加大了监管者和创新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科技创新主导金融创新,但金融监管和立法的技术手段相对落后、无法及时应对,使某些科技创新可能游离至监管体系之外,变相规避监管,产生监管套利和监管空白。由此导致,政策制定者和监管者在数据、信息不足以及对情景的评估不精确的前提下,难以做出影响深远的决策;退一步讲,即便拥有相关的信息,但如果依据碎片化、乃至错误的信息作出决断,同样缺乏精确性与远见,从而威胁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性。

三、人工智能对金融监管的重塑:智能监管

金融监管受制于科技的发展,也需要科技的辅助。在传统金融监管路径之外辅之以科技,采用与金融发展相匹配的科技驱动型监管模式路径就成为了监管者的理性选择,不仅体现了金融监管的特殊性,同时也契合了金融创新的技术性本质特征。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其中“创新监管方式”对新时期的政府提出了要求,构建与当前市场经济的频繁创新与演进的相适应的监管工具、监管方式以及监管路径,而智能监管与该理念不谋而合。据此,我们应该积极推进智能监管之落实,其不仅应用于金融监管,甚至可以适用于整个社会的情景化监管环境中,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丰富金融监管手段,真正实现对金融安全的维护和对金融风险的防范。

(一)数字化为基础的信息共享机制。

金融监管的关键在于以数据为本,推行数据监管手段,其核心理念是透明、平等、智能,从而构建真正意义上的实时、动态监管体系。在科技治理理念的指引下,监管者借助人工智能等技术及时有效地获得数据,监管由被动变为主动,监管者与被监管者之间将构建平等的信息共享机制,通过数据共享形成一个有机的交互系统。科技治理是建立在数据和协议基础上的解决方案,数据主要包括风险数据、交易数据和流程数据,即监管规定、监管政策和合规要求的数字化,从而提高人工智能的应用领域,这也是智能监管发挥作用的基础和前提。利用有效的数据管理和市场监测手段,技术治理为适度的并以风险为基础的金融监管奠定了基础,人工智能可以提供自动化的消费者保护、市场监测和审慎监管。智能化动态监管的实现仰赖于金融监管规则的代码化抑或使机器可识别。具言之,需要监管机关提供机读形式的文件,从而让同步获取监管动态更加容易。另外,立法者对现行规则的修改采用数据形式加以记录存储,这种数据形式可以被企业直接获取处理,反之根据它可以自动修改其内部设置、自动更新规章制度和报告机制。通过人工智能化的数字监管减少自由裁量带来的问题,同时可以建立统一的执行标准,可以在金融机构与监管机构两端都采取自动化的程序进行处理,大大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减少道德风险。智能监管重视服务实体经济、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等特定的金融目标,通过什么样的法律和规则实现这些目标已经不再重要,脱离了形式化的外观,更加重视实现目标的本质。智能监管可能将会在金融领域率先实现“code is law”,即通过人工智能保证监管目标的实现。在未来,代码化的技术标准将会和法律同等重要。随着网络逐渐成熟,从非标准期特有的一切免费到标准期的创新潮,进入到全面发展的标准植入期,标准将越来越法律化。

(二)智能化的动态监管

在智能化的监管模式下,监管者、金融消费者和金融中介机构都是平等的参与主体,依靠人工智能可以实现实时、动态监管;不但能提前发现预防金融风险的发生,也能实现同步监管跟踪,更能为事后监管提供强有力的证据依据。监管科技可以提高金融机构的合规效率。基于人工智能的监管系统可以依据监管规则即时、自动地对被监管者进行监管,在无须监管对象报告的前提下,对其实现监管,更有效地识别和应对系统性风险。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监管科技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为金融机构的决策、降低成本以及合规问题等方面,提供更有效的解决方案。人工智能将替代目前价格昂贵的人工手动执行,帮助金融机构开展对反洗钱或员工不当行为的检测。人工智能使机器而能够通过基于预先设定的程序和方向执行高度复杂的统计分析来做出决定。在某些情况下,人工智能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效、更迅速地改变了金融市场深刻的变化。以对现金贷的监管为例,只有运用好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科技手段,进行风险预测和风险判断,才能有效规制目前金融科技领域的创新与风险。人工智能审核放款,通过机器处理海量数据;智能化风控体系反欺诈和多头借贷,通过智能化风控,重点解决反欺诈和多头借贷行为的识别。监管方式的发展反映了政治周期与经济周期的变化,可以催生渐进式改变,当其与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相结合时,有助于金融市场的监管。在这一过程中,随着科技在金融交易的处理中占据中心位置,传统的金融市场“守夜者”也逐渐被边缘化。

11、美政府更新国家人工智能研发战略

强调扩大公私合作重要性

为进一步推动美国人工智能研发进程,保持美在该领域的领导地位,特朗普政府近日对3年前颁布的《国家人工智能研究和发展战略计划》进行了更新。新计划重新评估了联邦政府人工智能研发投资的优先次序,指出扩大公私合作伙伴关系对美人工智能研发至关重要。随着新计划的出台,美政府人工智能研发战略重点也随之扩展至8个。

此次战略计划的更新工作由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人工智能特别委员会领导,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和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共同主持。为了使新计划能更准确地反映美国人工智能研发需求及重点,相关部门在去年秋天进行了广泛的公众意见征询活动,前后共获得了58个利益相关方的反馈意见。在这些反馈意见中,普遍强调政府应加强公私合作伙伴关系,因而被新计划列为研发战略重点之一。

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的林恩·帕克指出,政府已经意识到加强公私合作对于人工智能研发的重要性,一些联邦机构也正在推动这方面的工作。新战略计划将有力促进政府各机构和包括产业界、学术界、非营利组织在内的私营部门共享资源,进一步推动美国人工智能研发。

此前的《国家人工智能研究和发展战略计划》是奥巴马政府于10月制定的,旨在通过政府投资深化对人工智能的认识和研究,确保美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导地位。该计划确定了7个政府研发战略重点,分别是:对人工智能研究进行长期投资,开发有效的人类与人工智能协作方法,加强人工智能的伦理、法律和社会学研究,确保人工智能系统的安全,为人工智能培训和测试开发共享的公共数据集和环境,通过标准和基准测量和评估人工智能技术,以及更好地了解国家人工智能研发的人力需求。此次更新版本中,这7个战略重点依然保留。

12、2000万机器人2030年前“上岗”

英国智库牛津经济咨询社26日发表一份研究报告,预测机器人2030年将取代全球2000多万个制造业就业岗位,促进整体经济产出,同时加剧社会不平等。

报告说,随着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技术发展和机器学习能力提高,机器人已在制造业领域取代超过100万个就业岗位,正进一步走向服务业。

不少分析师认为,自动化设备虽然正在部分取代人类劳动力,同时也为社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但是,自动化趋势造就的技术鸿沟近年让许多普通工人面临下岗危险。

“机器人化”潮流最终或许会促进生产力和经济发展,但它催生的新产业和新岗位实际与它所取代的数量大致相当。

研究报告的作者认为,低技能领域的失业人数将是高技术领域的两倍,如从事仓储类等一些高度重复性工作的工人将最先失业。机器人会在零售、医疗、酒店、运输、建筑业和农业等行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一些需要爱心、创意和社交智能的职业今后许多年或将仍由人类占据。

研究人员认为,自动化发展促进生产力提高,使全球经济不到2030年便能受惠于“机器人红利”,效益可达5万亿美元。但自动化发展会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呈现不同态势。

研究人员建议,比起试图放慢机器人技术发展的步伐,人们的关注点更应放在如何利用自动化所获红利,帮助落后地区为应对今后的剧变做好准备。

“自动化会加剧发达经济体中的两极分化,这种趋势会在自动化广泛运用于服务业时更加明显。”报告说,“准备和应对自动化带来的社会影响,将是今后十年人类面临的决定性挑战。”

13、蹦床也被机器人占领,浙大机器人蹦到停不下来

机器人也能蹦个床,浙江大学的研究者正使用四足机器人和蹦床来解锁新能力,从而研究怎样才能更好地旋转跳跃。

今天,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具有高度机动性的四足机器人,它们能够奔跑或跳跃,但通常造价昂贵和结构复杂,需要强大的致动器和弹性腿。来自浙江大学的博士生 Boxing Wang 正致力于一个项目,即通过简单且价格实惠的硬件来研究四足机器人的跳跃能力。

14、“智能机器人”等专项申报指南出炉

日前,科技部网站公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等重点专项度项目申报指南 》(简称申报指南)。申报指南显示,“智能机器人”等6个重点专项涉及国拨经费总概算约22.6亿元。其中,"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拟安排国拨经费总概算约4亿元,“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约3亿元,“综合交通运输与智能交通”重点专项1.7亿元,“网络协同制造和智能工厂”重点专项6.8亿元,“制造基础技术与关键部件”重点专项4.5亿元,“物联网与智慧城市关键技术及示范”重点专项2.6亿元。

“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从机器人基础前沿理论、共性技术、关键技术与装备、应用示范4个层次,围绕智能机器人基础前沿技术、新一代机器人、关键共性技术、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6个方向部署实施。将启动不少于33个项目。

15、中国移动发布“5G+”计划

5G牌照下发以后,运营商如何商用5G是市场关注的话题。6月25日,中国移动召开“5G+”发布会。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表示,中国移动将全面实施“5G+”计划,加快推动5G发展,助力产业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杨杰表示,网络是基础,融合是关键,合作是潮流,应用是根本。中国移动将建设超过5万个5G基站,在超过50个城市实现5G商用服务;,将进一步扩大网络覆盖范围,在全国所有地级以上城市提供5G商用服务。

16、首都机场将启用停车机器人

首都机场智能停车场,停车机器人使用全向轮。

车辆升举搬运旋转入库等1分钟完成,取车时扫码或输入车牌号即可

本月底,首都机场长期停车区的机器人智能停车场将试运行,技术差停不好车或担心找不到车位等烦恼,机器人可代为解决。首都机场将成为全国率先使用停车机器人的机场。未来,大兴国际机场也将引入“停车机器人”。

17、打破四大障碍 我国完成首例大型无人机海上运邮

据了解,中国邮政完成的该次测试,是我国首例大型无人机的海上运邮尝试。中国邮政表示,未来会继续深化无人机海上运邮的发展,同时试验大型无人机的更多实际场景应用,以期将无人机安全、高效、经济的应用到运邮服务之中。

中国邮政虽然完成了海上运邮的国内首航,但其实在电池续航、飞行载重、天气抵抗方面的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同时,行业关于无人机商用送货的相关政策法规也还不够完善,未来的前景也并不明朗。也就是说,无人机送货还面临着诸多问题与障碍。

18、机器人当教练 您听说过吗?

据了解,“机器人教练”已经覆盖全国16个省市。最近,一些驾校“机器人教练”在武汉正式“上岗”。

一、什么是机器人教练呢?

1、它的头顶有2个可爱的小蘑菇头装在顶灯里,用来时时定位车的位置;厘米级的精度;

2、车身前后共计22个雷达探头,相当于机器人教练的眼睛,时时观察车辆的运行状况,是否有危险;

3、车内的平板电脑连接报名大厅的中控(也是机器人教练的大脑),来时时分析每一位学员的练车情况、轨迹,并给出相应的教学方案和建议;最后对学员的练车情况进行大数据分析,输出给学校,提升学校的数字化、精益化管理;

4、练车期间无聊的时候可以跟机器人教练聊聊天儿;也可以给他下达指令,做到能动口不动手;

5、教学内容呢?也是集成了全国优秀的教练员的教学方案并结合本地学校的特点量身定制的,每一位机器人教练都是一位优秀的、经验丰富的、而且幽默的老师;

二、机器人教练安全吗?怎么保证安全?

1、其次,安全方面采取的是六路立体声风险源导向提示系统,培养学员自主处理紧急情况的前提下,可360度保证学员的安全;

2、车身装有雷达系统,车辆处于无人驾驶的状态,遇到障碍物会自动刹车;

与此同时,驾校机器人教练,也体现了互联网+和AI人工智能与传统驾培行业的融合,武汉市公路运输管理处负责人乐意表示,会继续跟踪新设备的工作情况。

19、种地都不需要人了 日产用扫地机器人管理水田

一位日产工程师利用自动化的思路,把“扫地机器人”的概念带进了农田。他正在测试一只“机械鸭”——以前鸭子曾经是农户用来给水田除杂草的帮手,现在这个长相酷似扫地机器人的块状物体想要通过搅浑水来阻止水中的杂草获取阳光,从而妨碍它们生长。

机械鸭搭载了GPS和WiFi模块,并使用太阳能为自身充电,这位工程师希望在完成除草工作的同时,它也能像真正的鸭子那样不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虽说制作这只机械鸭完全是出于他的个人兴趣,但是日产对此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也许在不久后的将来,日产真的会为人手越来越少的农民们准备好各种全自动、无需人工干预的农业机器人呢。

20、机器人制造商iRobot收购教育机器人创企Root Robotics

据国外媒体报道,机器人制造商iRobot宣布,它已经收购了教育机器人初创企业Root Robotics,并将在其产品阵容中添加后者的教育编码机器人。此次收购的财务细节没有披露。

iRobot最著名的产品是家用机器人,现在该公司正准备以一款新产品进入教育机器人市场。该公司长期以来一直对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充满热情,因此收购Root Robotics与其努力是一致的。

Root Robotics成立于,起源于哈佛大学的一个研究项目,它销售一款机器人和一个帮助儿童学习编程的平台。该公司是Root的创造者,Root是一款旨在让每个人都更容易学习编码的机器人。

编辑:Zero

如果觉得《农民发明植保机器人 首款脑控机器人手臂诞生……》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