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卫生健康事业发展70年巡礼】从我国临床呼吸生理的发展历程来见证建国七十周年

【卫生健康事业发展70年巡礼】从我国临床呼吸生理的发展历程来见证建国七十周年

时间:2022-09-23 13:47:11

相关推荐

【卫生健康事业发展70年巡礼】从我国临床呼吸生理的发展历程来见证建国七十周年

正文

在即将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周年之日,想写篇纪念文章,但不知以何为主题更好。如以卫生事业为题无异于"蚍蜉撼树",以呼吸病学为主题也感到有些自不量力,最后选择了临床呼吸生理专业,虽然仍感到底气不太足,但自觉还算能对得起读者。

对人生来说70年时间不能说短,在旧中国曾有"人活七十古来稀"的说法,生动地反映出当时卫生事业水平之低。笔者手里有一份8月17日原卫生部发布的"近十年来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状况"报告,其中提到我国人的人均寿命2000年为71.4岁,为74.8岁,也就是说早在以前,新中国就已将"人活七十古来稀"抛出国界了,而在其后短短的间,国民平均寿命又惊人地增长了3.4岁!从人类历史角度来看,70年应该只是一瞬间,短短70年,中华民族已从旧时的"东亚病夫",蜕变为一个身心健康、威武雄壮、不断进取的民族。五千余年的中国文明史,从原始到封建,再到"中华民国",直至进入社会主义中国,短的朝代只有十几年,长的则数百年。但无论怎样更迭,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片刻都不曾中断,反而更加兴旺发达,有无限多的事实与理由表明,现今中华人民共和国还非常年轻,我们衷心祝愿她能永生!

新中国诞生之际我只有5岁,次年才进入小学读书。第一次接触到肺功能(临床呼吸生理的一部分)是在读初中体检时,其实当时的"肺功能"检测只有一项内容就是肺活量,仪器是令我着迷的水封式烟鼓人工操作肺功能仪。当时就知道,肺活量是随性别、身长、年龄、体重而不同的,但即使上述条件都不变,体质好爱运动的排球、游泳运动员们的肺活量更高。每当回忆起此事时,笔者有两点印象深刻:一是国家财力尚有限时能关心青少年的健康,定期体检;二是当时有限的肺功能检测甚为普及,受到了广泛的重视,不像如今肺功能普遍性已完全让位于心电图和血压测定等。

选择为医生不是本人自愿,本是父母的殷切期望,但自当进入医学院后,我就慢慢不自觉地喜欢上了医学专业。自从中国医科大学(沈阳)毕业留校、考研究生、进入呼吸领域后,笔者就与临床呼吸生理结下了不解之缘,也可以说,呼吸生理是笔者的老本行、看家本领,是我在医学之路发展的重要基石与起跳板。呼吸生理既简单直观,又复杂深奥,如欲全面深入掌握,除临床医学外,尚需一些数学(甚至高等数学如微积分、三角函数等)和物理学知识。重点研究呼吸生理的大家们,都非常强调动手能力,据说最著名的呼吸生理专家哈佛大学的Mead教授,不仅能自造肺功能仪,连其自家的游艇都是自己动手组装。日本国内第一台体积描记仪是滝岛教授带领他的学生们手工制造的。国内李华德教授也在体积描记仪和呼吸机的研制方面亲力亲为,做了大量有意义的工作。笔者20世纪80年代最初数年在日本留学时曾亲自操作过所有各种最原始的、最手工化的肺功能仪。记得当时人工计算一份多导记录仪记录下来的、体积描记仪测得的、包括静态肺压力-容积曲线在内的检测结果要耗时4 h左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了解肺功能的原理,才不被错误的肺功能报告单"蒙骗"。呼吸生理对于从事呼吸疾病专业的临床医生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慢阻肺、支气管哮喘、肺纤维化及睡眠呼吸障碍,从定义到诊断,再到病情严重程度评价及治疗效果的判读都离不开肺功能。没有肺功能就没有"慢性气流阻塞",也就不会有慢阻肺这一概念,更不要说不掌握呼吸生理专业知识就没办法正确、科学地应用机械通气。对呼吸生理不了解或仅一知半解的呼吸科医生,成不了优秀医生,更与"呼吸大家"绝对无缘,国内许多真正的大家都在呼吸生理领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其中为数不少的专家著书立说。

国内最早的肺功能专著是李华德、萨滕三和吴绍青等于1961年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肺功能测验在临床上的应用》,此前吴绍青教授国外归来后可能翻译出版过国外的肺功能专著,但遗憾的是笔者没有查到;接着是穆魁津和林友华两位教授在1992年出版的《肺功能测定原理与临床应用》;再接着是由朱蕾、刘又宁及于润江主编的、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临床肺功能》和同一出版社、同样3人主编出版的《临床呼吸生理学》。血气分析、机械通气与肺功能密不可分,我国最早期的有关著作是1979年李华德教授出版的《机械呼吸器的临床应用》,是一本64开的简略专著;接着笔者在1990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了《机械通气与临床》第1版。因在20世纪70年代我国还很少有人应用呼吸机,李教授的书鲜为人知。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机械通气在我国开始普及,有关著作短缺成了热门,笔者的专著对机械通气进行了初步的系统论述,并总结了国内早期有限的实践经验,故曾"洛阳纸贵",大受欢迎。至今仍不断有当初从事机械通气现已中年的专家当面对我说"我是读了您的书才学会机械通气的",更有甚者亲口讲:"我搬把椅子坐在患者旁,一边翻您的书,一边调节呼吸机旋钮……"。顺便提到,此书的编写开始于1987年我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Fishman教授名下留学时,即使在美国图书馆也很难找到有关参考书,可能因在美国呼吸机是由呼吸治疗师具体操作的,医生对其仅一知半解。只有当时特殊情况下在临床第一线工作的我们,才会身兼医生、呼吸治疗师、甚至护士的工作。早期与血气分析有关的著作可列举出2本:毛宝龄和郭先健教授于1985年出版的《临床血气分析》,朱蕾和于润江教授于出版的《水电解质平衡与酸碱平衡紊乱》。

以上列举了最早期、最重要的有关呼吸生理学的专著,如有遗漏并非作者本意,至于其后诸多专著包括笔者的《机械通气与临床》第2版,并不在本文涉及的内容之内。

笔者直接从事临床呼吸生理研究的时间应从去国外留学的1979年末算起。记得在出国前,我的硕士导师于润江教授已开始注重"小气道功能"有关研究,国内小气道有关肺功能测定和血气分析等方兴未艾,但应用体积描记仪进行呼吸力学测定、气道反应性、睡眠医学、运动医学的有关研究还刚刚起步或尚未起步,机械通气的临床应用在当时也罕见。日本留学4年后于1984年回国,正值我国改革开放早期,与出国前相比临床呼吸生理的理念与实践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除小气道功能外,气道反应性及呼吸力学测定已普遍开展,机械通气在临床的应用也在逐步增多。值得提出的是,当时分别以穆魁津教授与钟南山教授为主帅,开始进行大样本、广地域的肺功能正常值测定,为下一步发展打下了不可缺少的基础。

无论是何种科学技术,在迅猛发展时总要暴露出一些问题,临床呼吸生理也不例外。笔者可举出几个例子:当年《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发表的许多有关呼吸力学的文章中,呼吸力学的概念混淆不清,如不区别地将阻抗(impedance)中的气流阻力、弹性阻力和呼吸阻力统称为比较狭义的气道阻力(raw)。也有知名作者在本杂志上发表论文,比较气道反应性阈值时不用几何均数而错误的采用算术均数。更有甚者,笔者亲耳听到的、现在可称为"大咖"的学者,在学术会议报告中讲到机械通气组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病死率要高于非机械通气组,这生动地反映出当时个别临床研究不注意分组的均衡性与可比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机械通气技术不成熟,并发症太多、太严重。针对以上问题,笔者也发表文章进行纠正,同时举办了多届全国性机械通气学习班,出版了书籍,并在本杂志连续发表了有关机械通气的学术讲座,为我国临床呼吸生理与机械通气的发展与普及尽了微薄之力。也是从那时开始,我开始受到了罗慰慈和穆魁津等德高望重老一辈专家的重视,成为呼吸病学分会的委员,并参与《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的工作。"饮水不忘掘井人"的最好方式应当是进一步发扬他们的传统,其后,我也推荐了许多学者,在他们尚"年轻"时就进入杂志或学会工作。

本文叙述的只是自然科学中的一个细小分支,但同样也在70年的新中国历史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笔者十分高兴地看到,在我国数代呼吸病学者的努力下,临床呼吸生理的应用不仅在呼吸科得到了"极致"的发展,同时也走出了呼吸领域,进入了重症医学、睡眠医学、运动医学、潜水医学及航空航天医学等重大领域。在我国,机械通气可以说起源于呼吸科,由呼吸科牵头在国内普及推广,但目前重症医学的同道在有些方面比我们做得更好、更值得我们学习。

最后,在喜庆的日子里,笔者感到有些遗憾的"小事"也愿不吝指出:那就是如前文提到,当前临床呼吸生理被重视的程度有所下降,包括检测者是否真正掌握了相关的临床测定技术、临床报告单的科学性与准确性怎样等方面还存在问题。与二三十年前相比,真正精通呼吸生理的年轻学者越来越少。笔者希望临床上要像重视血糖和血压测定一样重视肺功能测定,并重新燃起年轻医生对肺功能知识的渴望与兴趣,只有这样才能促进诸如慢阻肺早期筛查、氧疗、机械通气、体外膜肺氧合及其他相关领域的发展与进步。

如果觉得《【卫生健康事业发展70年巡礼】从我国临床呼吸生理的发展历程来见证建国七十周年》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