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中国陶瓷文化常见行话——古瓷器典型特征(上)

中国陶瓷文化常见行话——古瓷器典型特征(上)

时间:2021-06-25 05:29:10

相关推荐

中国陶瓷文化常见行话——古瓷器典型特征(上)

紫口铁足——南宋官窑、哥窑和龙泉窑特征之一,相传这是宋代哥窑的特征,但从考古发现与传世器物看,南宋龙泉窑的黑胎瓷(龙泉瓦窑 窑、大窑等一些产品)、南宋郊坛下官窑和传世哥窑器以及明清两朝景德镇仿哥器都有这一特征。此名最早见于明曹昭《格古要论》,明清两代野史杂记中谈宋官窑者多据此加以引伸。

形成原因:由于其瓷胎含铁量较高而呈黑灰色,施有乳浊性厚釉,口沿处釉层较薄,在还原气氛下烧制时因器口釉下流,釉层簿胎色微露而呈稍浅的紫色,底足无釉处呈现铁褐色,故称谓“紫口铁足”。湖南电视台《东方寻宝》报名||一三一四二零二二零五五||黑灰色胎和青釉配合,加上紫口铁足,既能衬托青釉的柔美,又使厚釉产品呈现挺拔秀丽的质感,给人以稳重、朴雅的形象。

金丝铁线——又叫“鳝血”,是宋哥窑瓷器釉饰特征之一,以釉面开片,其纹如冰裂为其特色。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胎釉膨胀系数不同所致,焙烧后冷却时釉层收缩率大,瓷器釉面上便会出现一种自然开裂的现象,其纹片如网交织、如冰破裂。之后用颜色较深的着色剂(有说草木灰,有说墨汁的?)人工从裂纹中渗透进去,着色后颜色较深。以后在黑纹片之内又续开细小裂纹,日久呈褐黄色,两种纹片一黄一黑,就形成了金丝铁线。“金丝铁线”的说法出自《南窑笔记》。

铜口——瓷器口缘或足部有包镶金属的,包金的称 "金口",包银的称"银口",包铜的称"铜口"。包金属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显示尊贵或豪富,在瓷器上包镶金银,五代末至宋初吴越钱氏进贡或陪葬瓷器中较多,宋定窑及青白瓷也有类似出土物。另一种是为了弥补口部无釉或伤残而包镶铜口,也多见于定窑及青白瓷。

吉语款——指瓷器底部所书写的吉祥语。始于明代,多见于民窑青花盘碗或罐的底部,流行于嘉靖到明末。常见的有富贵佳器、长春佳器、玉堂佳器、永享佳器、天福佳器、天禄佳器、富贵长春、德化长春、永保长春、万福攸同、福寿康宁等。有些吉语清初仍沿用。

堆料款——指清代康熙至乾隆 (1662-1795)时珐琅彩瓷器的款识。因字铭用珐琅彩书写后都凸起,以形成堆垛,故名。堆料款有蓝彩和胭脂彩两种,是珐琅彩瓷器款识的主要款式;有青花者,仅用于紫地珐琅彩碗,不属堆料款范围。

楷书款——指明清两代景德镇瓷器款识用楷书体者。明清两代官窑瓷器以楷书款为主,篆书款只占很少部分。由于分工很细,款识都由专人书写,因此书写的字体大体相似。

篆书款——指明清两代瓷器款识用篆书体者。明永乐 (1403-1424)时青花压手杯和白釉、红釉盘碗的款识都用四字篆书体,宣德(1426-1435)以后多为楷书款;清雍正(1723-1735)时颜色釉瓷器从篆书款为多,多印四字篆款,青花多书六字款。

王府款——指明代王府定瓷器时底部书写的款识。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后,子孙相袭为王者多,因之传世与出土青花瓷器中,书写王府款者不少,如德府造用、长府造用、赵府造用、晋府造用、万曆丁亥年造黔府应用、潘府佳器、郝府佳器、秦府典膳所等。这些王府定烧瓷器的时间多在万曆 (1573-1619)时期。有写甲戌春孟赵府造用者则是崇祯七年(1634)定烧的清代有道光丁未定府行有恒堂製造款者,多为粉彩瓷器。宜兴紫砂中亦有咸丰年定府行有恒堂定烧的茶壶,传世品较少 。

私家款——指私人定烧瓷器所书写的名字或别名。清代前期比较流行,如康熙 (1662-1722)时的若深珍藏、奇石宝鼎之珍、永庆之珍,雍正(1723-1735)时的安吉居珍玩、坦素清玩,乾隆时的旧畹山房、古香书屋、文甫雅玩等。

家堂款——指私人定烧瓷器所书写的自家堂号。始于明嘉靖( 1522-1566)时,以青花瓷器盘碗较多,所见有东书堂、滋树堂、博物堂、玄荫堂等堂号。清康熙(1662-1722)时比较盛行,青花、五彩等都有,如中和堂、慎德堂、世锦堂、兆庆堂、谦牧堂、世恩堂、拙存堂、常丰轩等,家堂款瓷器沿袭到清末。

反瓷、生瓷——指没有上釉的瓷器,是一种以瓷土作胎,胎上雕琢纹饰,素胎生烧的瓷器。反瓷始于明代万历时期的景德镇窑,在清代同治、光绪年间盛行,以烧造文房用具多见。制作反瓷的胎土淘炼精,胎质细密,有滑腻感,烧成的反瓷如骨似玉,很受时人欢迎。现代仿品多。

款识——指明清两代景德镇窑烧制的瓷器底部所书的朝代款。如 "大明宣德年制"、"大明成化年制"、"大清康熙年制"和"大清乾隆年制"一般称六字款;写"永乐年制"和"雍正年制"的则称四字款。官窑的朝代款有篆书和楷书两种,称楷书款和隶属款,在款周一般都画双圆圈或双方圈。民窑瓷器的朝代款,其字体则以行书为较多。

干支款——指瓷器上用天干地支组合的干支纪年款。我国使用干支纪年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以干支年号作为瓷器的底款,始见于明代弘治时期,在清早期和清晚至民国期间较为流行,清早期的干支款以康熙朝数量多见。晚清和民国的干支款识运用普遍,多见于彩瓷画的题跋。传世品有明嘉靖辛酉(1561),清顺治戊子(1648)等纪年款瓷器。

如果觉得《中国陶瓷文化常见行话——古瓷器典型特征(上)》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