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申硕」《教育心理学》第四章:品德培养与心理健康教育

「申硕」《教育心理学》第四章:品德培养与心理健康教育

时间:2022-01-09 01:57:36

相关推荐

「申硕」《教育心理学》第四章:品德培养与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节:品德的形成

>>>>

一、品德的概念

(一)品德的定义

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个人根据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特征或倾向。

(二)品德与道德的辨析

联系:

1、品德内容来源于社会道德

2、社会道德又是通过个体的品德而存在的

区别:

1、道德是依赖于整个社会而存在的社会现象,品德依赖于于某个体而存在的一种个体现象

2、道德的发展完全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而品德的受社会规律和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

3、道德是伦理学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品德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对象。

>>>>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指道德品质的心理成分及其相互关系。

(一)道德认识:道德思维发展水平(认识形式)

道德观念变化过程(认识内容)

(二)道德情感:

按形式划分

1)直觉的情感体验

2)道德形象引起的情绪体验

3)伦理道德的情感体验

按社会内容分:爱国主义、正义感、义务感等 (三)道德意志:积极进取、坚韧自制

(四)道德行为:初级水平、高级水平(道德习惯)

>>>>

三、品德形成过程的分析

(一)道德观念的形成

1、道德知识的获得

2、道德知识的内化与道德信念的形成

3、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

(二)道德情感的培养

1)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且是道德观念与情绪体验联系起来

2)发挥文艺作品的事例的感染作用,引起学生情感共鸣

3)注意在具体情感基础上阐明道德概念和观点,引导学生深化、概括情感体验。

(三)道德行为的发展

包括行为技能和道德习惯两部分

第二节:西方关于品德形成的理论

>>>>

一、有关道德行为形成的实验研究

(一)攻击反应的学习实验(班杜拉)

(二)抗拒诱惑实验(沃尔斯)

(三)言行一致实验(米斯切尔)

>>>>

二、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班杜拉:儿童对榜样行为进行观察学习的结果。

>>>>

三、社会学系理论的道德教育含义

道德行为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获得和改变影响儿童道德行为发展的主要原因还是环境榜样示范、替代强化、自我强化在道德行为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第三节:心理健康教育

>>>>

一、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

从内容来看

心理素质培养:学业、事业成功

形成、维持正常心理状态,从而适应社会

从性质来看

发展性教育:优化、正常发展学生心理品质

与补救性教育:帮助、问题学生的矫正

>>>>

二、心理健康的一般概念与标准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个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以及妥善地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1、心理测量法

2、经验法判断

经验标准6指标

1)现实地认识自我,承认自我,接受自我

2)对现实合乎常理地认识与反应,有效地控制自己

3)对挫折有承受力,具有正常的自我防御机制

4)行为方式与社会角色相一致,符合常规

5)正常健康的交往

6)统一的人格,心理保持延续性

>>>>

三、心理健康的原则和策略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

1、教育性原则

2、整体性原则

3、平等尊重原则

4、促进成长的非指示性原则

5、保密性原则

6、坚持性原则

7、面向全体学生原则

8、适应个别差异原则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策略

1、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策略

2、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策略

3、发展优先、防重于治的策略

>>>>

四、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咨询与辅导、心理治疗

如果觉得《「申硕」《教育心理学》第四章:品德培养与心理健康教育》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