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非物质文化遗产 已有三百多年历史的湘剧 有何特点和文化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 已有三百多年历史的湘剧 有何特点和文化价值?

时间:2022-09-11 09:58:10

相关推荐

非物质文化遗产 已有三百多年历史的湘剧 有何特点和文化价值?

湘剧,又名大戏班子、长沙班子或湘潭班子,又因其在长沙府十二属湘南东部十多个县市流行,而被称为长沙湘剧,湘剧源于明代的弋阳腔,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是湖南省衡阳市地方曲艺剧种。明代成化年间,长沙是吉王府所在地。政治和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戏曲演出的繁荣。弋阳腔、昆曲以及乱弹先后传播到这个地方,与本地区民间艺术、地方语言紧密结合,逐渐形成了唱白用中州韵、富有本地特色的剧种。

在清代中叶,湘剧已经形成具有多种声腔的曲艺剧种,乾隆年间则出现了更多的专业演出剧班,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前,湘剧已经编写大量的剧本,声腔和表演艺术上已经拥有成熟的体系。在流传的过程中,湘剧的声腔中吸收了高、低、昆、乱四大声腔于一体,后来又吸收了青阳腔、四平调以及南罗腔、鲜花调等杂曲小调。目前,高腔和乱弹已成为湘剧中的主要声腔。在湘剧中仍然保持着高腔锣鼓伴唱,不托管弦,一人启口,众人帮唱的特点。

高腔的板式主要有单板、夹板、散板、滚板、快打慢唱等,唱词多以长短句为主。乱腔有南北路之分,南路有慢三眼、慢放流、慢走马、走马放流、快走马、快打慢唱、散板等板式,北路则有慢板、快三眼、二流、垛子、快打慢唱等板式。低牌子是一种联曲体唱腔。湘剧的角色行当之间虽然分工细致,但表演中并不受行当的限制,行当有大靠把、二靠把、唱工、小生、大花脸、二花脸、紫脸、三花脸、正旦、做工旦等12行。

其中小生分为文巾、罗帽、雉尾、蟒靠之分,讲究穷、文、富、武之别,表演中唱用假嗓,念带本音,表演中拖鞋前行的“蹑鞋路”、金鸡独立的“船路”,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紫脸是湘剧中最具特色的一个行当,表滨时演员化妆为紫色脸谱,为净行中的唱工角色。花旦尤其是大脚婆戏,动作粗犷、行为夸张、念白清脆具有很浓烈的湖南乡土气息,因而成为湘剧中的特色部分。和很多曲艺剧种一样,湘剧伴奏也有文武场面之分,文场以二弦、月琴、笛、喷呐等管弦乐器为主,武场则以鼓板、大钱、大小锣等打击乐器为主,新中国成立后又加入了一些具有舞台效果的乐器。

在历史的发展中,湘剧借鉴其他曲艺剧种的剧目,逐渐形成了拥有独自特色的剧目,如宋末南戏、元代杂剧和明清传奇的剧目有《封神榜》、《四进士》、《岳飞传》、《奇双会》、《目连传》、《白兔记》、《金印记》、《投笔记》、《拜月记》等。辛亥革命和抗日战争期间,出现了一批宣传革命和反对侵略的剧目,如《广州血》、《东北一角》、《血溅沈阳城》、《旅伴》等,新中国成立后更是对传统的剧目进行挖掘整理和创新改编,出现了一批受百姓欢迎的新剧目。

扎根于民间三百多年来,湘剧在发展中凝注了太多文化历史内涵,具有非常高的艺术研究价值和人文历史价值。湘剧早已是民间自娱自乐不可缺少的艺术形态,对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鼓励人们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作贡献。

如果觉得《非物质文化遗产 已有三百多年历史的湘剧 有何特点和文化价值?》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