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人类滥用抗生素的后果

人类滥用抗生素的后果

时间:2023-03-29 21:41:06

相关推荐

人类滥用抗生素的后果

在看完某个童话故事或是科幻小说后,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想象:

我们住在一个巨人体内,而我们的身体里也有个小世界。

星空是这些巨人的世界,他们或许通过光交流。行星是内向的巨人,恒星的性格则格外活泼,而我们就生活在内向的地球上。

我们的身体是巨大的生态系统,像地球一样,小人们生活在我们的身体里,刀耕火种、做饭洗衣,甚至偶尔还会爆发战争。在某个寂静的夜晚,你可能偶尔会听到他们的窃窃私语。

现在,我们必须要告诉你这个秘密:这一切都可能是真的。

《消失的微生物》这本书就讲了这样的事实,我们身体内真的有一众居民。

它们是微生物。

《消失的微生物》

副标题:滥用抗生素引发的健康危机作者:[美]马丁·布莱泽译者:傅贺 (译)、严青(校)出版社: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时间:

01.

人类也是生态系统

或许你难以想象,在我们的身体里,微生物细胞的总量比我们本人细胞更多。人体由30万亿个细胞组成,但我们却已经容纳了100万亿个微生物细胞,它们寄居在人体的每一寸肌肤上。你的口鼻、食道、肠胃等等都充满着小人国,它们在毛孔里跳舞、眼睛里游泳、肠胃里用餐。

你无需惊慌,在人类存在的那一刻,微生物就如影随形。大多数微生物对我们并无坏处,他们经过千万年的进化,适应了我们的胃酸和富氧,和我们和平共处,甚至互惠互利。

但即使是这样,有些人或许依然好奇又别扭,就像地球第一次得知她身上有77亿的人类一样,心里默默想:这些小人们到底是怎么生活的呢?

在《消失的微生物》中,作者马丁·布莱泽(Martin J.Blaser)列举了人类微生物组计划中,对于消化道的研究成果,来说明我们身体里的小人国是怎样的世界。

首先,口腔是消化系统的第一站。这里国家众多,种群繁荣,仅仅在我们的牙缝就有许多厌氧微生物。你可能会怀疑,我们的口腔里饱含氧气,厌氧微生物是如何存活的呢?不得不说,我们并不了解自己的身体,其实我们的口腔中存在着许多微环境,而厌氧细菌的国度就在这里建立。

每当清晨,你或许会觉得自己的口气不是那么清新,就是这些微生物在闭合的口腔里大量繁殖的结果。当然,它们并没有什么大影响,你会用刷牙解决一切。所以,如果口腔里厌氧微生物中有科学家的话,他们或许会总结,每到早上8点,世界大灾难将会到来。

但幸运的是,文明总是会幸存。通过刷牙是很难破坏我们口腔中的菌群的,人体内的菌群总是基本恒定。

之后,食物通过口腔来到消化系统的第二站——胃。胃里有我们熟悉的微生物,就是臭名昭著的幽门螺旋杆菌,它是导致胃炎和胃癌的凶手之一。当你的胃不舒服的时候,医生总会给你开点杀死幽门螺旋杆菌的抗生素,把它们统统消灭掉。

但最近,医药学家们发现,或许幽门螺旋杆菌真的给我们的身体带来巨大的危害,但适量的幽门螺旋杆菌可以调节胃酸分泌、防止胃酸倒流等等,过度杀死它们反倒给我们带来些其他危害。

所以,就像池塘生态系统当中的海藻,太多可能会导致海底的鱼无法呼吸,但太少却也让生态系统失衡。重要的是,我们需要了解并稳定它们,粗暴简单的做法只能伤害自己。

最后,我们来到肠道。结肠是微生物密度最大的地方,这里菌满为患、摩肩接踵。它们其中的一些是我们肠道的外包工,我们的肠道无法去吸收纤维素等物质,然而一些微生物却可以,它们吃掉这些纤维素,然后分泌出短链脂肪酸,之后才能被人体吸收。

和它们的承包相似的是,另一些肠道细菌可以合成维生素K,这是伤口结痂不可或缺的原料,而我们的细胞却不能合成。除此以外,微生物还可以为我们增强免疫力、代谢力等等。

肠道内菌山菌海的微生物世界中可爱的微生物。

这是一笔愉快的交易,我给你生存环境,而你服务于我。就像树木、动物、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促进了碳循环和水循环一样,它们也滋养了生态系统。

如果没有树木、动物和微生物,生态系统就会濒临崩溃。如果没有微生物,我们将无法消化,无法呼吸。失去微生物对于我们和失去肾脏或是心肺一样严重,除非是使用特殊仪器,否则没有微生物就意味着死亡。

然而,即使微生物对我们如此重要,我们依然像是许多地球上的生态系统们一样,会因它们而遇到危机。

02.

生态系统的危机

一种情况是,一些菌群通过游离、过度繁殖和变异等,就会使我们得病,就像是太多的人类给地球母亲造成负担一样。

比如说,金黄色葡萄球菌在鼻腔里能和我们和平共处,但它在血液中,却是造成感染的元凶,危机就此产生。而另一种情况就更可恶,体外细菌的故意入侵,到人类的身体里繁殖,让我们无力抵抗,造成危机,比如说肺结核就是如此。

不管怎样,危机时时刻刻都会降临,肺结核、狂犬病、霍乱、伤寒、疟疾……这些由微生物感染带来的疾病,无时不刻不威胁着我们这群生态系统。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伤寒和疟疾造成的死亡比战争本身更多,19-19,西班牙大流感在全球蔓延,有五亿人,也就是全球人口的四分之一都被感染,3000多万人因此丧生。

人类必然要采取一些措施来避免危机,就像治理地球报复我们的沙尘暴和海啸一样。

从我们发现细菌的150年来,我们一直在不遗余力地治理它们。过去我们用放血、消毒,甚至截肢、隔离来杀死细菌,防止他们蔓延,然而都效果不佳,在抗生素发明之前,做个指甲手术都有可能因为脚部感染而丧生。

直到1928年,苏格兰生物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 Alexander Fleming)发现了人类的第一种抗生素——青霉素,情况才逐渐得以改善。

《消失的微生物》生动地描写了第一次青霉素战役的胜利。在1942年,一位名叫安妮·米勒的护士在流产之后患有产褥热,高烧一度达到41.6摄氏度,生命危在旦夕,这是被链球菌感染的症状。她的医生仅仅给她注射了5.5ml的青霉素,只有一小茶匙那么多,几个小时后,她就退烧了,不过半个月,她就康复痊愈。

这奇迹般的胜利在之后的时间里不断上演,许多疾病现在都可以被治愈了,脑膜炎、心脏瓣膜感染、产褥热、猩红热等等都迎刃而解。而且,外科手术也更加安全,手术前使用抗生素可以降低许多手术感染的风险。总之细菌带给我们的危机似乎已经大大降低。

而且这种胜利已经根植在我们的意识里,今年11月北京的鼠疫虽然备受关注,但是人们的生活并未受到影响。因为传染病而大肆迁徙的情况已经几乎不复存在。正如蓝灿辉老师在讲解中所说,人们发现了抗生素,就好像发现灵丹妙药一样,把它用来治疗各种疾病。

但是抗生素果真是灵丹妙药吗?

人们开始依赖这些花花绿绿的抗生素,相信他们有治愈所有疾病的力量。

03.

抵御与反噬

就像本文第一部分所说,微生物和人类是共生互利的关系,假使微生物迅速远离我们,那么人体本身也会出现严重的问题。在使用抗生素的过程中,我们很快就接收到了失去微生物的挑战。这是源于我们的两个失当举动:

首先,由于我们使用的抗生素大都是广谱抗生素,简单来说,就是对付所有细菌的抗生素。

当然我们也有自己的理由,没有一个咳嗽的病人脖子上写着肺炎球菌,而辨别到底是哪种微生物造成的感染是十分困难的。当医生仅仅花10分钟判断你到底患什么病之后,他唯一能做的就是给你开能杀死几乎所有肺部病菌的抗生素。

这也符合制药公司的利益,没人会花大成本去研制对付一种微生物的药,生产杀死所有微生物的药才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

其次,我们还滥用抗生素,几乎在任何地方,只要有疾病我们都会使用抗生素。在,美国医疗人员就开出了2.58亿例抗生素;在中国每1000例处方当中就会有836个含有抗生素。

原因也十分简单:保命要紧。

即使你咳嗽只是因为着凉,但医生依然会去尝试使用抗生素,以避免它是由于各种细菌引起的肺炎、伤寒等等。而你有时候也会为了保险而去吃些常见的抗生素,例如阿莫西林。

但是这两种举动无疑对我们身体这个生态系统有不小的伤害。如同,人类乱砍乱伐会导致沙尘暴一样。

抗生素虽然抵抗了病原体,但同时也伤害了其他无辜的菌群,减少了物种多样性。而人类作为一个互相关联的生命组成的复组织,高度的多样性让物种之间建立起稳固的关系,保证资源的获取和流动,多样性的丧失让生态系统失去平衡,某些关键物种的被伤害或是灭绝甚至会导致生态系统的崩溃。

如今的许多现代疾病都与抗生素的滥用有关,例如肥胖症、少年糖尿病、哮喘、食物过敏等等,而这些疾病虽然不像是脑膜炎、心脏瓣膜感染之类致命,但也是痛苦不堪。

《消失的微生物》中就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在1974年,13岁的凯西被确诊了少年糖尿病,之后她必须控制饮食,注射胰岛素。作为一个活力旺盛的小姑娘,她必须时时刻刻都注意着身上的疾病。但是即使是这样,到她25岁怀孕后,病情就开始恶化,血糖开始不受控制,她的脚失去知觉,手指也无法伸展。而且之后她9岁的女儿也换上了糖尿病,不得不像她一样接受治疗,这让凯西自责不已。

尽管如此,凯西依然乐观坚地活着,但在她40岁的时候,她的肾脏和心脏都开始衰竭,糖尿病让她的身体愈加消瘦,她不得不终日待在病床上,直到49岁时去世。

她的一生都被少年糖尿病所折磨,而这种疾病受抗生素滥用的影响,从平均9岁的发病年龄提前到了6岁,有些孩子甚至在2岁就患有这种疾病。

蓝灿辉老师提到,在杭州举行的G20的公报当中第46条就提出,抗生素耐药性已经成为全球疾病和健康的威胁。

那么,我们是否应该再也不使用抗生素了呢?

当然不是,假如你的亲人患有脑膜炎的相关疾病,抗生素来抗击病原体还是必要的。但是如果你的孩子只是咳嗽,不妨等一天,看看症状会不会缓解。

《消失的微生物》只是在传播一种思想和观念,微生物对我们并非一直有害,而抗生素也不是包治百病,对此我们实在应当衡量之后在行动。正如蓝灿辉老师在解读中讲到:

最大的应对之策,不在于消灭,而是多样性的和平共处。

如果觉得《人类滥用抗生素的后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