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曾风靡全国的“宝塔糖” 为何后来销声匿迹了 苏联的教训不能忘

曾风靡全国的“宝塔糖” 为何后来销声匿迹了 苏联的教训不能忘

时间:2022-01-14 12:33:36

相关推荐

曾风靡全国的“宝塔糖” 为何后来销声匿迹了 苏联的教训不能忘

现在许多社会流行趋势都有一种复古的味道,以前盛行的健力宝饮料、国民印花床单、金丝边眼镜,在今天依然受欢迎。对于70后、80后的人来说,“宝塔糖”也是童年难忘的记忆之一。

宝塔糖也叫洋芋糖、陀螺糖,对于00后来说,“宝塔糖”这词挺陌生,见都没见过。其实“宝塔糖”不是糖,而是一种驱虫药,但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却非常受小朋友欢迎,甚至学校还会发给小学生吃,几乎每年都要打一次蛔虫。

宝塔糖的来历

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前,商品经济还没兴起,整个社会物资都十分匮乏,生活条件普遍不好。那时家长对孩子教育也不像现在这么重视,基本处于“放养”状态,再加上医疗卫生条件差,大部分中国人体内都有蛔虫。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下红头文件要求“除四害、讲卫生”,当时的环境卫生情况可见一斑。不只是体内有蛔虫,很多小朋友头上还有虱子,但虱子最多让人头皮痒,闹蛔虫影响可就大了,不仅影响食欲,吸收人体内的营养物质,让人变得消瘦,小孩子闹蛔虫还会肚子痛,影响长个子,给学习、生活带来很大麻烦和痛苦。

当时中国儿童闹蛔虫的情况有多严重?

这么说吧,吃了宝塔糖菊花发痒,顺手一拽,就能从身后扯出一条像蚯蚓一样蠕动的蛔虫。蛔虫寄生于小肠,主要通过粪口传播,繁殖能力极强。蛔虫感染导致肠梗阻需要动手术,如果钻到了阑尾、胆管、胰管等要害处,甚至会危及生命。早年,中国并没有能治蛔虫的特效药。

为了解决这种“全民”顽疾,国家生产出了一种杀蛔虫的药——宝塔糖。明明是药,为什么称作糖?这是因为外形颜色可爱,味道还很香甜。宝塔糖虽然好吃,但是过量食用会有恶心、呕吐、发烧、咳嗽、腹泻、肌肉酸痛等不良反应,那时就有小朋友偷吃宝塔糖,被迫灌肥皂水洗胃的事儿发生。

宝塔糖的原料

虽然“宝塔糖”风靡全国,但由于气候条件等原因,生产宝塔糖的原料蛔蒿中国没有,是从苏联进口的。当时中国和苏联友好建交,关系密切,苏联给予我国各种工农业发展援助,也包括医药项目。

后来,国家意识到一味依赖外国不是办法,就从苏联引进了20克的蛔蒿种子,自己培育种植。

当时苏联不仅提供了专业的实验设备,还派专家到中国进行技术引导,后来蛔蒿种子分别送往北方、中部、西部等四个培育基地,最后在山东潍坊成功种活。

这个喜讯可以说非常振奋人心,国家也相当重视,开始大面积种植,生产率不断提高,甚至还有少量出口。到了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赫鲁晓夫单方面毁约、撤走专家,合作就此中断。

中国生产宝塔糖、培植蛔蒿,都高度依赖苏联的技术和机器,苏联的举动让宝塔糖生产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况。

好在种子已经培育出来了,勤劳智慧的中国植物专家吸取了经验教训,苦心钻研,终于实现独立生产宝塔糖,不再受制于苏联。而宝塔糖因为政府的大力宣传,也很快在中国流行起来。

宝塔糖的结局

虽然宝塔糖在当年颇受老少民众欢迎,但国家最初推广时还是有阻力的。及至发现宝塔糖确有功效,尤其受到小朋友的欢迎,老百姓才对它的功效深信不移。那时农村乡镇街边巷角的小卖部、药店到处都能看到宝塔糖的身影。很多70后、80后至今仍能回忆起宝塔糖的特殊味道。

不过也有人回忆,宝塔糖的味道并没有那么甜,甚至还有一种怪怪的苦味。之所以大家都觉得它好吃,实在是因为当时物资太匮乏,糖果稀缺,只要是甜的都当成糖来吃。

上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医疗水平发展,专家又研制出新型蛔虫药,临床上蛔虫症越来越少,感染率降至1%以下,红极一时的宝塔糖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现如今,农业生产中化肥取代了传统的粪肥,国民生活水平、卫生意识大大提升,蛔虫已经很少再被人提及。

但不管怎么说,宝塔糖在中国风靡几十年,护佑了几代人的肠道健康,对于吃过它的人来说,也堪称童年难以磨灭的集体回忆了。

如果觉得《曾风靡全国的“宝塔糖” 为何后来销声匿迹了 苏联的教训不能忘》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