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工作中常常犯错误?4种方法有效避开盲点效应 让你做出正确决策

工作中常常犯错误?4种方法有效避开盲点效应 让你做出正确决策

时间:2020-05-21 20:09:59

相关推荐

工作中常常犯错误?4种方法有效避开盲点效应 让你做出正确决策

别再为错误的决定承担损失了,多角度切入学会如何避免盲点效应,才能真正避免做出错误的决策。@强力成长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犯错,但你最大的错误是把错误归咎于自己或者别人,也或者是外在环境。

领导让你负责一个新项目,满怀热情,最后却以失败告终,你以为这都是自己的错,辜负了老领导的信任;交代给同事的任务,同事太拖延,没有按时完成,客户丢了,这个月业绩没完成,你对同事愤恨又无奈,打心里认为是都是同事的错;一大早去送投标书却碰到堵车,结果还是错过了3分钟,让公司错过了一次中标机会,你和老板解释说都是堵车惹的祸。这些看起来都对,但其实你并没有发现导致自己犯错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新项目失败真的只是你能力不行?客户丢失真的只是因为同事的一次拖延导致的吗?送标书碰上堵车只能听天由命吗?

其实不是的。新项目失败真的都是自己的原因吗?领导上新项目早就做好了失败的准备,你并不是全部错误的承担者;同事拖延导致客户丢失,把错误归咎于同事身上,只是表面上看起来很合理;送标书遇上堵车迟到,这样的事只要你做好预案,完全是可以避免的。

就是因为我们对生活中犯的错误,习惯性地从表面现象中给错误找一个承担责任的替罪羊,好让自己心安理得一些。其实,在错误形成的背后是我们的盲点效应导致的结果。想要避免错误的发生,就要懂得如何避免自身的盲点效应,就能抓住错误背后的关键因素,一针见血地对错误进行及时补救。

接下来,我会从以下三个部分来详细讲解:

什么是盲点效应?盲点效应在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现象?我们为什么会产生盲点效应?从这四个方面证实盲点效应的必然性。怎样才能避免盲点效应,让自己少犯错误?从转换思维到破除思维定势,学会避免盲点效应的3大方法论。

01、什么是盲点效应?盲点效应在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现象?

眼球后部视网膜上,视神经进入眼球处的一个凹陷点,物体的影像落在此点上不能引起视觉,故称“盲点”。此处无视觉细胞,因此无感光能力。

什么是盲点效应?

盲点这一概念也多被应用在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意思是指我们自己总会有留意不到的地方,会让自己犯下错误。因为盲点导致的一些列错误和现象就叫做盲点效应。

比如,汽车后视镜的盲点,所造成的盲区就常常会让司机犯下严重的错误。如果你能够清楚的知道汽车盲点会给司机的视觉上造成一定的视野盲区,在过马路的时候就会更好的遵守交通规则,远离车辆的盲区,避免发生车祸。

生活中,我们总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希望购买某一处房产,却没能及时出手;想与心仪的人喜结连理,却无缘错过,抱憾终生。股票被彻底套牢,工作也全无进展,有时候甚至突然冒傻气,为了节省几元,想要动手给自己理发。

美国作家约瑟夫·哈利南在其《盲点》这本书中有这样一则故事:

在南威尔士的圣布赖兹村,有一群治安员袭击并捣毁了当地一位著名儿科医生的诊室。 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根据警方的说法,原因是:当地的这些治安员不小心把“儿科医生”(pediatrician)一词误认作“恋童癖者”(美式拼写为pedophile)了。 卷入该事件的医生被迫离开了自己的住所——一座外墙上喷有“paedo”字样的房子。“恋童癖者”一词的英式拼法是“paedophile”,而“paedo”是它的缩写。事后,儿科医生接受了当地报社的采访。她说:“我觉得我这次真的是受了无知的伤害。”

医生是受了他人无知的伤害,而我们又何尝不是正在受着无知的伤害呢?生活中的错误一旦被定性为人为错误,就不会在继续追究下去,少有人能够看到更深的层次是无知,也就是我自己看不到的盲点。

这些固有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人们自己根本无法觉察的,我们心中是存在偏见的,可自己却意识不到这一点。这种倾向太强大,以致我们确切地知道它的存在,却无法纠正它。

还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第一印象”的力量。

有一篇综述文章全面回顾了33份关于“更改答案”问题的研究,最终得出的结论是:

就平均水平来说,没有一项研究发现人会因为改变了自己的答案,使情况变得更糟。然而,即使学生们得知这一研究结论,他们还是倾向于坚持自己的最初选择。

盲点效应的现象在生活中举不胜举,已经遍布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时刻在对我们的思维和行为发挥着影响力。除了常见的视觉盲点、认知盲点以外,还有更多的盲点应用,比如,性格盲点、思维盲点等等。这些表现我们就不一一展开描述,接下来我们回到主题,第二部分将详细讲解我们每个人为什么会产生盲点效应?详细了解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才能更好地避免盲点效应带来的错误行为和结果。

02、我们为什么会产生盲点效应?从这四个方面证实盲点效应的必然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盲点,这不可避免,想要避免盲点效应,就需要先深入了解一下我们自身的盲点是如何产生的?有哪些原因会导致自己产生盲点效应?了解之后,才能更好的帮助我们避免盲点效应。

我们自身会出现盲点效应的主要原因集中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期待会惹祸,我们只会看到自己希望看到的我们的观察和思维都存在局限性和遮蔽性习惯性忽视细节错觉难以避免

①期待会惹祸,我们只会看到自己希望看到的

我们到底能看到什么与我们想要寻找什么有关系。大体来说,我们会看到自己希望看到的。常见的东西更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很少被人们看到的东西则不容易引起注意。

杰里米·M.沃尔夫说:

“如果你不常看到一件东西,你就总也看不到它。”

沃尔夫博士是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眼科教授,他擅长的研究领域是视觉搜索。在这一领域,研究人员试图回答的问题是:我们是如何发现自己寻找的东西的。

比如,你近期有了购新车的计划,通过多方对比,你确定了一款特别满意的品牌车型。这时候期待就会介入了。当你走在大街上,你会发现你想要购买的这款车型特别多,时不时地就会有一辆从你眼前开过,而你的目光则顺着这款车子渐行渐远,直到车子消失才肯挪开目光。

在比如,“孕妇眼里全是孕妇”。如果你是个刚刚怀孕不久的孕妇,你就会发现,在你的眼睛里,大街上好像一下子就出现了很多的孕妇,你会更加关注从你身边路过的人的肚子。

这些常见的现象,还有很多,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只关注我们想要看到的,对于不想要关注的信息,大脑就会自动屏蔽忽略,不会刻意的出现在我们的理性思考范围。

期待会影响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也常常会影响我们的行为。

②我们的观察和思维都存在局限性和遮蔽性

有一种错误,研究者称之为“视而不见”之误。

当我们在看一件事物(或者一个人)的时候,我们觉得自己看到了一切,但实际上,我们并没有,我们常会遗漏一些重要的细节。

我们的肉眼天生具有盲点。对于平时发生的事件,我们也习惯性地看到表面现象,并不容易看到事件背后的本质,观察能力的遮蔽性是天然存在的。

在思维层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个认知思维系统,假如自身的思维系统没有与外界产生链接,由于人的思维内在的统一性和自洽性,站在自己的思维系统内思考问题,是无法突破自己思维认知边界的遮蔽的。

比如,以前的“天圆地方说”的观点,我们站立在赖以生存的地球上,是很难突破思维边界,去思考原来大地不是平的,是圆的。

③人们通常会忽视细节

其实我们的眼睛能够清晰看到的范围只有两度。

可以用这样一个小方法来体验一下:

握住你的拳头,把胳膊伸出去,然后竖起你的大拇指,这根拇指的宽度大约就是两度。超出了这个范围,眼睛看到的东西就会越来越模糊。

我们能够注意到的细节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如何定义自己。

黑人在遇到白人的时候(反过来也一样),他们的行为举止和他们遇到自己种族的人时是不同的。同样,富人遇到穷人,年轻人遇到老年人,男人遇到女人,他们的行为方式也存在差异。但是,西蒙斯和莱文想知道的是,人类行为举止上的这些差别会影响他们如何看待他人吗?

我们经常会浮光掠影地扫视一些事物,只是得出走马观花的大致印象。不过,对绝大多数人而言,眼睛一瞥得到的信息也就够了——至少在大多数情况下是这样。

如果我们在街上从一个建筑工人身边经过,我们没有必要去仔细观察他的脸庞,毕竟,我们无须知道他到底是谁,只要大致明白他是做什么的就可以了。如果我们在做出这种简要区分时,能够有所觉察,则不会有什么问题。

问题是,在我们没有仔细观察的时候,我们却认为自己已经观察了。我们只是不知道自己的观察是浮光掠影而已。

④有些错觉难以避免

请看下这张图片然后回答问题:哪张桌面更大?

答案是:它们是完全一样的。

是不是有点难以置信?左边的桌面无论是在面积还是形状上,都和右边的一模一样。如果你还是不信,可以裁出一张与某张桌面相同大小的纸片,然后盖在另一张桌子上比较一下。

然而,有趣的是,我们知道这是一种幻觉,但无法纠正这种幻觉带给我们的影响。无论你看多少次,这两张桌子的形状看上去还是不一样的。

这两张桌面是斯坦福大学著名教授罗杰·N.谢巴德设计的。谢巴德教授从年轻的时候开始就是一个爱开玩笑的人,非常喜欢用这类视觉把戏来说明一些更大、更严肃的问题。

在这个例子中,他的这幅图被称作“转桌面”图形。这个图形不仅可以说明我们的知觉运作方式是深深植根于神经系统的,还能说明这种运作几乎是完全自动化的。

如果没有人告诉我们上面两个看起来并不一样的图形实际上是完全一样的,那么我们就没有理由怀疑自己会误认上面的图形。也就是说,我们出现了失误,但是我们并不知道自己出错了。在详细了解了4个导致产生盲点效应的原因之后,我们继续往下,看看具体要如何做,怎样才能避免盲点效应,让自己少犯错误呢?

03、如何避免盲点效应少犯错?从转换思维到破除思维定势的4大方法论。

①从盲目相信,盲从转变到独立思考。

盲目相信从众,这些表现从我们远古的祖先开始就具备的特性,天生从众。有一个心理学名词叫做: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conformity behavior),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而实验表明只有很少的人保持了独立性,没有被从众,所以从众心理是部分个体普遍所有的心理现象。

因为从众心理的作用,我们日常做出的大部分决定都是受到外界人群影响的结果。最典型的表现是我们在过人行横道时的随大流。

很多人在等待红绿灯过人行横道时,如果有几个人带头先闯了红灯,后面的人就会盲从跟上,如果部分人都走了过去,闯了红灯,只剩下你自己原地不动老老实实的等着红灯过去。你的内心会有那么一瞬间,会觉得尴尬。就是那么一瞬间的尴尬感,很多时候就能够促使你选择和大多数人一样,从而做出错误的判断。

为了能够更有效的避免盲点效应,我们需要特别注意从众心理对自己决策的影响,转换成为独立思考者。

②重视新知识,而非旧经验

在生活中,由于重视经验而非知识带来的严重错误的事情,会常常发生。

比如,公司领导准备上线新项目,因为感觉上觉得项目还不错,就决定了。典型的凭感觉、凭经验做出了判断和决策,这样的项目上线后,失败的概率极大。

根据过往经验做出决策和判断,而非参考新项目的新知识去做决策,这样的错误会直接带来严重的损失和后果,更可怕的是决策人自以为是外界环境的问题,从来没能认识到自己有这样一个错误:重视旧经验。

再比如,小时候语文老师讲的《吴牛喘月》这则成语故事,至今记忆犹新。

生活在江淮间的牛被称为吴牛。吴牛特怕酷暑,见了太阳就喘粗气。久而久之,它看到悬在夜空的月亮也误认为是太阳。于是,就条件反射地喘气粗气来,故有“吴牛喘月”之说。这就是一个典型的经验主义错误。

因此,我们想要避免盲点效应的负面影响,就需要从重视旧经验中脱离出来,转向重视新知识作为决策的主要判断标准和依据。

③摆脱思维定势

我们每天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换种说法就是我们每天的生活就是由不断遇见问题,解决问题构成的。但并不是你遇到的问题自己都能够用老办法解决,遇到一些新的难题时,为了避免犯错,一定要尝试摆脱思维定势带来的不良后果。

什么是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Thinking Set),也称“惯性思维” ,是由先前的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对活动的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或活动的倾向性。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势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而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它则会妨碍人采用新的方法。消极的思维定势是束缚创造性思维的枷锁。

大多数人在处理问题时很难找出真正富有创造性的方法。我们往往会根据过往的经验和认知,习惯性的重复使用同样的方法解决问题。

这里举一个例子详细说明一下:

想象一下,你和朋友们在家里一起玩“挂蜡烛”。

材料是:一盒火柴、一盒大头钉和一根蜡烛。

任务是:把蜡烛固定到墙上。

应该怎么做呢? 通常会直接用大头钉把蜡烛固定到墙上。不过,这种方法不会奏效,因为蜡烛太粗了。也许你会说,就像我们小时候那样,可以用火把蜡烛的侧面融化,再将它趁热粘到墙上。然而,很少有人会想到,把盛放大头钉的盒子倒空,然后把蜡烛放到空盒子里面,最后把盒子钉到墙上。

人们通常只把盒子看作盛放大头钉的容器,很少能够摆脱这种思维定式。那我们如何才能摆脱这种长期固化下来的思维定势呢?可以从以下两个步骤入手:

1.拆解元素

我们还是以上面蜡烛的任务为例子来说明一下,如何用拆解和重组的方式摆脱思维定势。

当我们拿到这个任务时,第一反应是面前的材料有一盒火柴、一盒大头钉和一根蜡烛。这只是思维定势让你看到的结果。

我们现在需要把拿到的材料全部拆解成最基本的元素,你就会发现,摆在你面前的是:火柴、火柴盒、大头钉、大头钉盒子、蜡烛,这样就拆解成了5个基本元素。

2.重新组合

第二步,我们从这5个基本元素出发,去完成这项任务。你眼里看到可以使用的就是5样东西,你就会多了很多种互相组合的方案,很轻易的就可以在其中找出最有效的解决方案。

拆解和重组是非常简单有效的创新方法,按照这个思路就会很容易打破自己固有的思维定势,想出更多有创造性的解决办法。

④避免盲点,设计自我约束条件

减少错误发生的另一种有效途径就是加强自我约束。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为自己精心设计属于自己的约束条件,以此来避免自己的盲点,避免犯错误。

什么是自我约束呢?

就本质而言,自我约束就是能够阻止我们使用其他替代方案的一些有效的心理工具。说得形象一点儿,你可以把它想象为汽车的保险杠,它能够帮助我们回到正轨。另外一种方式就是把它想象成“错误拦截器”。

约束有各种各样的形式。它们可以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也可以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它们可以是各种颜色和气味,也可以是各类风景或声音。

比如,红色在公共交通标识中常常用来代表一种约束或者禁止,看到它,我们自然会想到一个动作——停止。

再比如,在《盗梦空间》这部电影里,每一位盗梦者都会拥有一件属于自己的信物,用来区分自己是在梦境还是在现实,避免自己犯下不可挽回的错误,因为盗梦者醒梦的方式是把自己杀死。而这件信物就显得特别重要,它就是避免犯错,进行自我约束的有效工具。

通过给自己设计自己专属的自我约束标志物,可以有效地提醒自己避开盲点,避免犯错误。

总结一下全文:

我们为自己不必要犯下的错误承担后果,但更为关键问题在于:我们自己并不知道是因为自己盲点而做错了决定,这都是由于我们看不见的盲点产生的盲点效应造成的。

为了避免盲点效应带来的错误决策,通过对我们自身的期待、遮蔽、细节和错觉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解读。知道了盲点效应产生的必然原因,我们再通过四个方法让自己避免出现盲点效应:1、避免从众心理的约束,转换成为独立思考者;2、重视新知识而非旧经验;3、用拆解和组合两个方法摆脱固有的思维定势;4、避免盲点,设计专属于自己的自我约束条件。

相关书籍:《盲点》《论人类认识之盲点》《思考的盲点》《思维盲点》《认知力》

如果觉得《工作中常常犯错误?4种方法有效避开盲点效应 让你做出正确决策》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