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孟浩然《秋登万山寄张五》:当隐士思念隐士的时候

孟浩然《秋登万山寄张五》:当隐士思念隐士的时候

时间:2019-12-02 16:13:50

相关推荐

孟浩然《秋登万山寄张五》:当隐士思念隐士的时候

秋登万山寄张五

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作者】

孟浩然(689—740 ),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市)人。早年隐居家乡襄阳附近的鹿门山 ,闭门读书,以诗自娱。曾游历长江南北各地,巴蜀、吴越、湘赣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四十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不第。张九龄镇荆州时,署其为荆州从事,不久,患疽而卒,终年五十二岁。有《孟浩然集》。

【背景】

这是一首五言古体诗,是孟浩然在一个秋天,登上万山,怀念老朋友张五所作。孟浩然最擅长的就是五言诗,他的五古、五律、五绝都有不少佳作。这首诗描绘了登高远眺的景色,并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全诗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情思飘逸而真挚 ,景物疏淡而优美,是孟诗代表作之一。

【解释】

万山: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根据宋本《孟浩然集》作“兰山”,现代通行本作“万山”。因为襄阳没有兰山这个地名。陈贻秋先生《唐诗从论》考证,兰山一在山东临沂,一在西川石门,孟浩然都没去过,更没有在两地隐居。万山在襄阳县北,孟浩然隐居岘山,与之相望。

张五:孟浩然的朋友,排行第五。华仔以前读诗,以为古人的排行就是自己的同胞排名,后来才发现不是。这是同辈人的排行,比如同一个祖父,下面的孙子辈按照出生顺序排行。而不仅仅是同一个父亲的后代。不然一些很大的排行比如十二、二十五,不可能那么多同胞,应该是同族同宗之内的排行。

白云:这里用陶弘景典故。晋代陶弘景隐居山中,皇帝请他出山,他不肯出山。朝廷遇到大事还是要派人去请教他,人送外号“山中宰相”。皇帝出了一个题目“山中何所有”让他作诗,陶弘景写了一首《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表达了隐居不仕的愿望。

隐者:孟浩然以陶弘景自比,也比喻朋友,因为二人都是隐士。

薄暮:傍晚。

树若荠:荠,荠菜。形容从远处望,天边的树木又细又小,化用隋朝薛道衡《敬酬杨仆射山斋独坐》“遥原树若荠,远水舟如叶”。

【赏析】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北山指万山,又名汉皋山,在今湖北省襄阳市西北十里。首句化用东晋陶弘景典故,既点明眼前的景物,又贴切诗人此时的心情。点出张五及其隐居之所,勾划出了怡然自乐的隐者形象 。景物随意点染,典故化于无形,让人一下子联想出诗人和朋友超凡脱俗的气质。孟浩然虽然自己也是隐士,这里似乎更有称赞对方的意思。因为是自己先思念对方而遥望北山,所以觉得自己还不够“隐”,比对方稍微世俗一点。是不是隐士也有“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想法呢?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既然对方是比自己更有“隐士”的风范,他在山中自娱自乐,自然不肯出来找我。可是我却没那么超凡脱俗,我先思念对方了,那么我就登高远望吧。遥望隐居在远山的友人,只看见雁群向天边飞去。诗人的心也仿佛随之飞到了友人的身旁。思念之情,跃然纸上。“始”字,说明诗人在山下望不见友人,才生起登高的想法。“随”字,描写诗人目送飞鸿,直至消失在远方的情状。含有无尽的意味。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黄昏时分,诗人心头不禁泛起缕缕愁思 。在这清秋季节,诗人生起登高怀人的兴致。这两句点明主题,因为有了愁绪,有了思念,才会写诗寄给朋友。这两句也体现了孟浩然的特点,孟浩然的情绪总是那么轻微的、淡淡的,飘忽不定、不可捉摸。刚刚还是由于黄昏生出愁绪,这会又因为清秋而显得爽朗。说明诗人的感情是敏感的、变化的、与周围的景物完全融合的。诗人的情感来于自然,最后也融于自然。也说明诗人的心境没有凝滞于外物,达到了逍遥的境界,这不就是隐者的境界么?

“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描绘诗人登上高丘,极目远望所见到的景象。近处的山下是暮归的村人,他们有的在江边行走,有的在渡口停歇。再向远处望去,远处的树木显得很矮小,好像荠菜一样,江边的小船像一弯新月。这四句诗用朴素的语言 ,描绘了一幅自然界的景象,自然,平淡,而又富有情味。孟浩然的诗总是这样,平淡却有味道。但是越平淡的诗句,越不易分析。诗人只是简单地描述自己所见景物,没有明确表达情感,也没有发表议论,仿佛一个局外人。华仔以为此四句的妙处在于,以村人归来,表明友人不来探望自己的惆怅。天边的树木宛如荠菜,小船像弯弯的月亮,表达了诗人在朦胧的暮色中的迷茫孤寂的心境。用现在的话来讲,这小船或许代指友人的小船。诗人或许在想,张五啊张五,你怎么还不划船过来?你再不来,我们友谊的小船是不是要翻了?是不是有点《诗经》里“纵我不往,子宁不来”的意味?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最后一句再次回到思念友人的主题,显示出二人真挚的感情。而且这回也为相聚找到了一个很好的由头,那就是重阳节。张五,你看重阳节快到了,我都已经登高怀远,并且写了这首诗寄给你,你应该知道该怎么做了吧!来的时候别忘了带点酒过来啊,我家里的酒可能不够了(这是华仔说笑的哈)。说正经的,华仔细细品味最后一句,大家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从来请别人来做客,应该都不会让对方“带酒”来吧?这样岂不是没礼貌?而是说“我准备了好酒请你来喝”。既然违背常理,孟浩然为什么要让对方“载酒来”?那是因为他们都是超凡脱俗的隐士,自然不拘常礼。这正显得二人感情真挚,孟浩然已经料定,张五来探望自己,怎么可能不带酒来呢?大家想象一下,一个隐士,载着酒乘着船,渡过江来探望另一个隐士,这个画面是不是特别富有美感?因此读诗要善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就会发现乐趣无穷。

【今译】

隐者自得其乐的喜悦

都藏在北山的白云里

我尝试着登上山脊

那是因为我多想望见你

我的心跟随着大雁

消失在那茫茫的天际

傍晚将我的愁绪引起

清秋又勾起我的诗意

山脚下时有回家的村民

平沙的渡口也有行人在歇息

天边的树木显得那么矮小

好像一排排荠菜站立

对岸的小船悠悠荡荡

宛如一弯月牙在摇曳

啊,我的朋友

你什么时候带着酒来我这里

咱们一起欢度重阳节

喝他个酩酊大醉

【小结】

这首诗表达了一个隐者对另一个隐者的思念。孟浩然想念友人,于是在一个秋日的傍晚,登上山顶眺望友人。这份思念说不定还隐含着一个约定,就好比在《过故人庄》里说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那样。于是孟浩然在惆怅地等待着友人载着酒来看望自己。因为思念而不得相见,所以就登高望远,既有对友人的殷殷期待,也顺便体会一下闲适的时光。于是诗兴大发,对眼前的景物吟咏起来。因为他的感情是冲淡的,是调和的,所以他描写的景物都是清新的,幽静的,这就是孟浩然的典型特色。这四句写景仿佛和主题无关,但其实是有道理的。一方面诗人比较自由,觉得诗兴到了,不可不写。另一方面,诗人先宕开一笔,缓冲一下情绪,最后当他的诗兴发完,准备回去的时候,再从沉浸在景物中的状态回来,问一声,重阳节到了,你啥时带着酒候来看我啊?

如果觉得《孟浩然《秋登万山寄张五》:当隐士思念隐士的时候》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