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知识分享:元宵节主要民间风俗习惯

知识分享:元宵节主要民间风俗习惯

时间:2020-02-16 10:02:48

相关推荐

知识分享:元宵节主要民间风俗习惯

元宵节主要民间风俗习惯

闹元宵

打鱼灯、敲花鼓,元宵佳节就是要热热闹闹才有新年的气氛,喜气洋洋的庙会展现了新一年的气象与活力。

猜灯谜

猜灯谜是元宵节的传统节目。各式各样的灯谜,造型精美,内容包含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在享受中展示出你的智慧与博识。

踩高跷

人们凭借精湛的高跷技艺,通过秧歌、戏剧等多种形式赞美现在的美好生活,为元宵佳节增添了许多喜气。

吃元宵

元宵佳节,全家人欢聚一堂,共同享受美味的元宵和汤圆,享受团圆,其乐融融。

划旱船

元宵时节的旱船表演生动活泼,声色并茂,代表着人们对热闹红火的新年的美好期待。

饮元宵酒

元宵佳节,与家人团聚,共同喝下元宵酒,期盼下一年的健康与好运。

放烟火——元宵节燃放烟火自宋代开始

元宵节燃放烟火的习俗自宋代就已经开始了。多数城市从1992年至曾经禁止燃放烟火,近年来政府实行禁改限,虽然燃放的地点有了明确的强制性限制,但是燃放的规模越来越大。许多城市,每年一进入腊月,城区内就辟出临时的花炮专营销售点,出售各种各样的烟花爆竹。

在福建上杭一带,燃放烟火颇具特色。烟火被装在盆中,“置案上燃之,火光喷出,作兰菊各种形状,须臾花止,以水淋之,花复喷出,真奇观也。又有高升爆,形如纸爆,而长倍之,插以尺许之粟茎或竹茎下垂,儿童两指捻而放之,有直上数丈而放炎光者,曰‘三级浪’,亦名‘三点灯’。又有黄烟爆,烟作黄色,儿童手燃之以写字。”在湖北孝感一带,“花炮有起火、砖花、纸花。以丝横系而旋者,曰‘金盘银盏’。投于水中而复出者,曰‘水老鼠’,又名‘水鸭’。‘落地金银’‘落地桃’,皆以水湿地,药垂下有声。‘赛月明’无花,但出二刃于空中若月。‘云菱炮’,以纸作小菱形,实药其中。‘滴滴金’,以灯红纸为小筒,实药燃之,有小花”。在山西,烟火分礼花和土烟火两个品种。土烟火在山西燃放独具特色。土烟火形形色色,其中晋中地区的“架火”耐人寻味。它是用13张大方桌叠垒起来,高约四五丈,用8条大绳牵拴。方桌装饰成亭台楼阁,里面布置有各种景观。每层外悬36颗特制的大爆竹,共400颗左右;8条大绳,也都用花炮装饰。整个造型,像13级宝塔一样,称为“主火”。主火周围,又有许多小玩玩意儿,与主火用火药捻相连。整个架火点燃以后,主火辉煌璀璨,四周炮声隆隆,令观众目不暇接,如进入空中楼阁仙境般感受。

吃元宵——元宵节的应节食品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一种吉祥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芝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都可以。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圆”或“汤团”,这些名称与“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有团圆美满、和睦幸福之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望。元宵节的应节食品,在南北朝是浇上肉汁的米粥或豆粥,但这项食品主要用来祭祀,还谈不上是节日食品。到了南宋,就出现了“乳糖圆子”,明朝时,人们用“元宵”来称呼这种糯米团子。刘若愚的《酌中志》记载了元宵的具体做法:“其制作法,用糯米细面,内用核桃仁、白糖、玫瑰为馅,洒水滚成,如核桃大,即江南所称汤圆也。”近年来,元宵的制作日渐精致。光就面皮而言,有江米面、高粱面、黄米面和苞谷面。馅料更是甜咸荤素,应有尽有。制作的方法也南北各异,北方的元宵多用箩滚手摇,南方的汤圆多用手工揉团。元宵可以大似核桃,也可以小似黄豆。煮食的方法有很多种,例如带汤吃、炒着吃、油氽、蒸食吃等,都同样老少皆宜、美味可口。

饮元宵酒——团圆喜庆,祈求太平

饮元宵酒,古往今来被文人骚客们赋予了太多美好的寓意。辛弃疾用“东风夜放花千树”描绘的火树银花,李商隐以“香车宝盖隘通衢”呈现的锦绣团簇,都是人们对这个节日的特殊情怀的释放。尤其是蒲松龄的“雪篱深处人人酒”,将饮酒与上元佳节的温馨团圆结合一起,做了恰如其分的点缀。虽然过节饮酒是中国礼仪文化约定俗成的一部分,但是元宵节饮酒,不仅仅表示团圆喜庆,而且也有祈求太平的意思。

元宵节来临,喜庆的花灯布满大街小巷,人们结伴赏灯的同时,还会置办年味儿浓厚的饮灯酒活动。如同浙江的“元宵酒”风俗一样,“饮灯酒”这一历史风俗保留较好的是广东省,“饮灯酒”在广东佛山市顺德区保留得最为完整。明末清初,顺德的“饮灯酒”开始在民间流行起来,并在每年正月初八至元宵节期间举行。由于这是一年中举家团圆、最令人高兴的时刻,家家户户在祠堂前张灯结彩,大摆宴席,父老乡亲们共聚一堂,互道吉祥、开怀畅饮。

“饮灯酒”的初衷是祭祀社神(土地),祈祷五谷丰登,事业兴旺;而时至今日,它演变成为一项有利的公益活动。在“饮灯酒”的活动中,有一个叫作“投灯”的环节。广东民间的花灯丰富多样,且各取有吉利的名称,以象征兴旺。

耍龙灯——6条蛟龙互相穿插舞蹈

耍龙灯的主要道具是用草、竹、木纸、布等扎制而成,龙的节数以单数为吉利,多见九节龙、十一节龙、十三节龙,多者可达二十九节。十五节以上的龙就比较笨重,不宜舞动,仅供观赏,这种龙特别讲究装潢,具有较高的工艺价值。还有一种“火龙”,用竹篾编成圆筒,形成笼子,糊上透明、漂亮的龙衣,内燃蜡烛或油灯,夜间表演十分壮观。耍龙灯的表演,有“单龙戏珠”与“双龙戏珠”两种。龙头部分也分轻重级别,一般重量三十多斤。龙珠内点蜡烛的称“龙灯”,不点的称“布龙”。在耍法上,各地风格不一,各具特色。耍九节的主要侧重于花样技巧,较常见的动作有:蛟龙漫游、龙头钻裆子(穿花),头尾齐钻,龙摆尾和蛇蜕皮等。耍龙中,不论表演哪种花样动作,表演者都得用碎步起跑。耍十一、十三节龙的,主要表演蛟龙的动作,就是巨龙追捕着红色的宝珠飞腾跳跃,时而高耸,似飞冲云端;时而低下,像入海破浪,蜿蜒腾挪,煞是威猛。

每当新春至元宵节期间,在此起彼落的锣鼓声、鞭炮声中,各个民间“舞龙”队大显身手,引得万人空巷。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早在黄帝时期,就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随后又创新了6条蛟龙互相穿插舞蹈的、引人入胜的壮观场面。

踩高跷——脚踩高跷舞剑、扭秧歌

踩高跷是古代百戏之一,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了。踩高跷分高跷、中跷和跑跷3种,最高者一丈多。据古籍记载,古代的高跷皆是木制,在刨好的木棒中部做一支撑点,以便放脚,然后再用绳索缚于腿部。表演者脚踩高跷,可以做舞剑、劈叉、跳凳、过桌子、扭秧歌等动作。北方的高跷秧歌中,扮演的人物有渔翁、媒婆、傻公子、小二哥、道姑、和尚等。表演者扮相滑稽,能唤起观众的极大兴趣。南方的高跷,扮演的多是戏曲中的角色,关公、张飞、吕洞宾、何仙姑、张生、红娘、济公、神仙、小丑皆有。他们行动自如、生动活泼、边演边唱、谈笑风生、如履平地。

传说踩高跷这种活动形式,原来是古人为了方便采集树上的野果,给自己的腿上绑两根长棍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民间活动。

还有传说踩高跷是以滑稽著称的晏婴发明的,春秋战国时期,晏婴一次出使邻国,邻国君臣笑他身材矮小,他就装一双木腿,顿时高大起来,弄得该国君臣啼笑皆非。他又借题发挥,把邻国君臣羞辱一顿,使得他们更狼狈。从此以后,踩高跷活动便代代流传下来。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是把踩高跷与同贪官污吏做斗争联系在一起。从前有一座县城,城里和城外的人民非常友好,每年春节都联合办社火,互祝生意兴隆、五谷丰登。不料来个贪官,把这看作是一个发财的机会,就私自规定,凡是进出城办社火,每人都要交纳一定的银两,否则不得进出城门。但是,这个规定并没有难住聪明的劳动人民。他们就发明了踩高跷,翻越城墙,过护城河,我行我素,继续欢度佳节。

如果觉得《知识分享:元宵节主要民间风俗习惯》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