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诗贵性情 亦须论法(1)

诗贵性情 亦须论法(1)

时间:2023-07-31 00:39:50

相关推荐

诗贵性情 亦须论法(1)

正如声调不可不讲究、又不可拘泥地讲究一样,诗的格式也要讲究、也不要拘泥。沈德潜《说诗晬语》又说: 诗贵性情,亦须论法。乱杂而无章,非诗也。然所谓法者,行所不得不行,止所不可不止。而起伏、照应、承接、转换,自神明变化于其中。若泥定此处应如何,彼处应如何,不听意运法,转以意从法,则死法矣。试看天地间,水流云在,月到风来,何处着得死法! 这段话中所说的“法”,也就是格式的“格”。法,或格,讲究的是“起伏、照应、承接、转换”等形式规范。沈氏强调要“听意运法”,不可“以意从法”,这是个传统观念。在上编第三章探讨“意在笔先”时,我们已经知道,中华古代生命美学所讲的意,不是主题思想,而是人和宇宙大化流行的契合,是生命的自然展开。由此可以推知,沈氏的意思是要以生命自然展开为前提去讨论诗歌格式问题。生命的结构及其活动也是应该有起伏、照应、承接、转换的,否则生命就会灭亡,我们无法想象无序的生命可以成立。不过,生命只在自然展开,一般人无须关注生命的秩序,即使略有关注,也往往只停留在潜意识层面。只是在诗学里,人们才注意到生命的自然展开有着起伏、照应、承接、转换等特点,而且这些特点还在作品中普遍地表现出来,正如从声调可以捉摸诗人的生命素质一样,从格式同样可以判断诗人的生命素质。于是就有了显意识层面的“起承转合”的诗法规范。古典诗人也正如尊重诗律一样,也尊重起承转合的诗法。王勃的名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作者的初唐风韵就用了具有典范性的起承转合传达出来: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起联点出送别的地点和被送者要去的地方,其中有许多待下文照应的伏笔。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上句明白承接上文,下句不但限定这是同病相怜者的离别意,而且与“三秦”“风烟”“五津”等一照应,便生出无限情思。古代的士子都以做京官为有前途,因为其最终目的是要做“帝王师”,“致君尧舜上”,人不在京这目的便无法实现。他们被外放就会产生失落感,何况“之任蜀川”,距京城水远山长,所以一望过去早觉眼目心神风烟缭绕……不过,且慢,去者固然失意,留者就满意么?“宦游”之人何尝扎住了根!世事茫茫,尚难自料哩。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这颈联作了个大转折,从离愁中跳出来,从低迷中陡然振起,一反“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的沿袭腔调。句中的“知己”“天涯”和上文仍然紧密照应,使转折句不致像链球脱手般飞得无影无踪。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这一“合”非常精彩:“在岐路”照应着首联;“儿女共沾巾”照应着次联,表示有离愁;而“无为”两字则与颈联呼应,表示应该摆脱离愁。所有的照应都作得周到而流畅,举重若轻。《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就是这样在起承转合中,使诗中每个字都恰到好处地发挥作用,没有累赘也没有残缺,把作者的生命体验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来。古人重言志,也重格调,好比要求一个人锻炼出一副健康活泼的躯体,又穿上适宜的衣装。如果只求表达主题思想而不讲格调,那么我们所见到的就将是提着裤头在街头磕绊的醉汉了。

如果觉得《诗贵性情 亦须论法(1)》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