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老年糖尿病的治疗方法_糖尿病应该如何预防_老年糖尿病有哪些特点

老年糖尿病的治疗方法_糖尿病应该如何预防_老年糖尿病有哪些特点

时间:2022-06-06 14:41:59

相关推荐

老年糖尿病的治疗方法_糖尿病应该如何预防_老年糖尿病有哪些特点

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高血糖则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引起。糖尿病时长期存在的高血糖,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老年糖尿病有哪些特点?老年糖尿病的治疗方法?一起来看下。

1老年糖尿病有哪些特点

老年糖尿病发病率高且多为2型糖尿病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随着年龄增长2型糖尿病患病率升高。国外报告,在65岁以上人群中,2型糖尿病和糖耐量受损(IGT)者占10%~20%。1996年国内调查显示,60岁以上人群2型糖尿病患病率为10.1%,IGT患病率为12.1%。2002年全国大城市调查显示,北京60岁以上人群2型糖尿病患病率为15%。

老年人糖尿病患病率的总体趋势为:发达国家高于发展中国家,我国北方高于南方、东部高于西部、城市高于农村,但无显著性别差异。

老年糖尿病起病缓慢,诊断时多无症状

“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及体重减少是糖尿病的典型临床表现。老年糖尿病患者常无典型症状,往往在常规体检或因其他疾病检测血糖或尿糖时才被发现。其主要原因是:①老年人口渴中枢敏感性较年轻人低,不易出现口渴多饮;②老年人常伴有肾动脉硬化、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致使老年人肾糖阈较年轻人高,血糖轻度增高时不出现明显的多饮、多尿症状。一般认为,老年人空腹血糖超过12~13mmol/L时才会出现多尿,故尿糖检查仅供参考。

老年人负荷后高血糖的比例明显高于成年人,单纯测定空腹血糖可使部分糖尿病患者漏诊,故建议同时进行空腹血糖检测和OGTT试验。

老年糖尿病症状为非特异性

老年糖尿病患者常有疲乏、无力、轻度口渴、尿频、多汗、皮肤瘙痒、阳痿等非特异性症状,若临床上出现2种以上症状,应检测血糖以尽早了解糖代谢情况。

偶有特殊表现

老年糖尿病患者有时伴有特殊表现,如肩关节疼痛、肌痛、精神心理改变、足部皮肤大疱、肾乳头坏死或恶性外耳炎,少数患者表现为低体温、多汗、恶液质、肌萎缩、认知功能减退等。

少数以并发症为首发表现

部分老年糖尿病患者以慢性并发症(如心脑血管事件等)为首发表现,病程隐匿。在老年人死因中,心脑血管并发症居第6位,80%的老年糖尿病患者死于心血管并发症,周围神经和自主神经病变发生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白内障、视网膜病变和青光眼明显多于年轻患者。

以急性并发症为首发表现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多表现为糖尿病高渗状态甚至昏迷,死亡率高达15%~20%。

老年糖尿病常伴多代谢异常

老年糖尿病患者常伴有多代谢异常,主要包括肥胖、高血压、高甘油三酯血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和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由此可见,老年糖尿病患者大血管并发症(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危险显著升高。

老年糖尿病患者治疗依从性及耐受性差

由于记忆和认知能力下降、行动不便、体力不支或经济条件受限等,老年糖尿病患者对治疗依从性差。

老年人具有以下特点: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受损,交感神经、升血糖激素代偿机制缺陷,营养不良或进食不规律,认知功能障碍,饮酒,肝糖原储备不足,常服用多种药物(影响降糖药物代谢),伴肝肾功能衰退等。上述特点决定了老年糖尿病患者对治疗的耐受性较差,更易发生低血糖,尤其是严重低血糖。

2老年糖尿病有哪些表现

老年发病的2型糖尿病临床表现可分为3种类型。

1.“三多一少” 即吃得多、喝得多、尿得多,消瘦。有报道,老年人糖尿病以“三多一少”为首发症状者仅占17%,且其中部分人说不清具体起病时间,实际病程已非一日,只是近来症状明显而已。

2.病情隐匿 本型占1/3~2/5,无明显“三多一少”症状,而是在体检或其他疾病检查中发现血糖高,并进一步检查糖耐量后确诊的。因为2型糖尿病早期,尤其是老年人2型糖尿病早期,首先表现的是餐后高血糖,而清晨空腹血糖可正常或稍高,空腹尿糖也是阴性。这种餐后血糖高而空腹血糖可高或不太高的糖尿病人,临床口渴、多饮、多尿、消瘦的症状多不明显。这是因为,在老年人糖尿病早期,胰岛素释放的第一时相延迟,胰岛素分泌量不足,因此餐后血糖增高,但胰岛素释放的第二时相多正常,且分泌峰值可较正常稍高,时间延长,导致胰岛素释放总量不减少,有时还增多,因此清晨空腹血糖多正常。目前,糖尿病诊断标准大多仍采用1985年WHO的标准:空腹血浆血糖≥7.8mmol/L;服葡萄糖或餐后2h血糖≥11.1mmol/L。但40岁以上人的糖耐量检查中,若以空腹血糖≥7.8mmol/L做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与服葡萄糖2h血糖≥11.7mmol/L做诊断标准对照时,空腹血糖标准的漏诊率可达56.5%。说明临床大量糖尿病的早期被漏诊,失去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的机会。因此,疑有糖尿病时,应首先查餐后2h血糖或尿糖,在大量体检筛查中也应查餐后尿糖以减少漏诊。

3.特殊表现 由于长期、慢性高血糖的毒性作用,引起了各种急、慢性并发症(如糖尿病非酮症高渗性综合征、心脑血管并发症、糖尿病眼病、神经病变、皮肤及会阴瘙痒或感染等)前来就诊时,才被发现有糖尿病。因此,许多老年糖尿病人失去了早期诊断和治疗的机会,应提高警惕。另外,10%病人可有肩周关节疼痛伴中、重度关节活动受限。糖尿病性肌病,包括不对称的肌无力、疼痛和骨盆肌、下腹肌萎缩。精神心理改变表现为精神萎靡、抑郁、焦虑、悲观、记忆力减退。足部皮肤大疱。肾乳头坏死往往无腰痛和发热的表现。

3老年糖尿病的治疗方法

治疗目标是良好地控制代谢,预防和延缓急、慢性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治疗关键是控制高血糖,同时也应注意治疗高血脂、高血压。对老年糖尿病人进行降糖治疗时,又必须防止低血糖,因老年人常有肝肾功能减退、摄食减少、应急能力下降、并发其他消耗性疾病,或服用与降糖药有协同作用的其他药物等,而易于发生药物性低血糖,后者又可导致跌倒、心肌缺血、脑梗死,甚至昏迷、死亡。故对于老年人糖尿病的血糖控制标准仍存在分歧,有人建议为了防止低血糖,应对老年人放宽血糖的控制标准。但多数学者认为,除非对那些非常高龄或寿限不长的老人以及单独居住、就医困难或有严重痴呆者,血糖控制标准可适当放宽,其余的老年糖尿病患者仍应严格控制血糖,尽可能将血糖控制在:HbA1c<7%,空腹血糖<7.8mmol/L,餐后血糖<10mmol/L。糖尿病的治疗应当是长期的、综合性的,具体治疗包括心理治疗、饮食治疗、运动治疗和药物治疗,同时应加强糖尿病知识的宣传教育。

1.糖尿病教育和自我防治 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基本治疗措施。糖尿病教育是糖尿病防治的核心,应贯穿于糖尿病诊治的整个过程。通过教育,应使病人了解到糖尿病的基础知识,正确掌握饮食和运动治疗的原则和方法,认识到代谢控制不佳的严重后果,对自我病情进行初步的观察,学会血糖检测、低血糖的识别和处理等基本技能,以达到提高糖尿病治疗和检测的依从性,使病情得到良好控制的目的。

2.饮食治疗 饮食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未达正常者可加用口服降糖药治疗。

3.运动疗法 运动治疗的原则是要注意运动方案的个体化。运动的时机以进餐后1h为好,但可灵活掌握。由于老人易合并心、脑血管病变,因此不宜做剧烈运动。

4.药物治疗 饮食和运动不能使血糖达到满意的控制时,应使用降糖药物治疗。目前临床中使用的降糖药主要有五大类:磺脲类、双胍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及胰岛素。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应根据其临床情况(如体重、疾病进展阶段等)和药物的药理特性选药。老年糖尿病主要是2型糖尿病,故首选口服降糖药,对于肥胖且血糖轻度升高(尤其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的病人,宜选用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双胍类及噻唑烷二酮类药物。而非肥胖者及血糖较高者则应选用磺脲类药物,磺脲类可与其他类口服降糖药合用以控制血糖。因为2型糖尿病是一种缓慢进展性疾病,随着时间的推移,残存B细胞功能缓慢下降,许多2型糖尿病患者最终往往必须用胰岛素治疗。老年患者有以下几种情况时必须用胰岛素:1型糖尿病患者;老年病人如用最大剂量口服降糖药仍不能将血糖控制在11.1mmol/L以下,血糖过高(>16.7mmol/L),有高渗性危险者;有急性并发症者;有较严重的慢性并发症者;拟手术者(尤其是大、中型手术):胰岛素可与各类口服降糖药合用,使血糖达到稳定控制并可减少胰岛素用量,减少由于使用胰岛素引起的体重增加和心血管方面可能存在的副作用(高胰岛素血症)。比如使用口服降糖药时.在晚餐前加用中效或长效胰岛素常能有效控制全天血糖。对老年人选用降糖药时必须考虑各种药物的安全性。

(1)磺脲类:是常用的降糖药,长期使用这类药物一般可降低空腹及餐后血糖3~5mmol/L,降低HbA1C约20%,但存在原发性和继发性失效的问题:副作用主要是易引趁低血糖,尤其是长效制剂,如格列本脲(优降糖)和氯磺丙脲,危害性更持久。因此.对老年人应选用短效制剂,如格列吡嗪(美吡达)、格列齐特(达美康)、格列喹酮(糖适平)等:新近研制的格列美脲起效快、作用时间短,对心血管钾通道、血管及心脏的影响较小,故对老人比较适宜。

瑞格列奈,作用机制与磺脲类相似,但药物的化学结构和作用的受体位点不同,起效迅速、代谢快,进餐时服用,不进餐则不服,称为“餐时血糖调节剂”,因服药方式灵活且减少了由误餐或用餐推迟导致的低血糖,适用于老年患者。

(2)双胍类:可减少糖异生,抑制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增加周围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不会引起体重增加,单独使用不会导致低血糖,还可降低三酰甘油和低密度脂蛋白(LDL),并增加高密度脂蛋白(HDL),减少心血管并发症的危害性。主要副作用是可诱发乳酸性酸中毒,尤其是苯乙双胍。二甲双胍的毒副作用较少,主要是胃肠道反应,一般可耐受,对肥胖型病人适用,但亦有引起乳酸中毒的危险性,所以,80岁以上老人、开肾功能不全、合并较重的心肺疾病者均不宜使用。

(3)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分为不吸收型和可吸收型两类,分别有阿卡波糖和米格列醇,可吸收型亦不经代谢而从肾脏快速排泄,通过竞争性抑制α-葡萄糖苷酶而降低肠道的糖吸收,减缓餐后血糖高峰形成,使血糖趋于平稳,亦有益于改善高胰岛素血症和高脂血症。这类药单独应用不引起低血糖和体重增加,对老年人和肥胖者尤为适用,对2型糖尿病单用饮食治疗而血糖控制不佳者可作为一线用药。亦可与其他降糖药合用。不良反应主要为腹胀与肛门排气增多,从小量开始服用,可逐渐耐受。对有胃肠疾病及肝功能不全者慎用。

(4)噻唑烷二酮类:可增加胰岛素敏感性,降低三酰甘油,增加高密度脂蛋白的水平:该类药物有曲格列酮、赛格列酮、帕格列酮、罗格列酮和恩格列酮。由于曲格列酮可致严重的旰损害,因此,目前英国和美国FDA已禁止使用。该类药物可显著减轻外周组织的胰岛素抵抗。

(5)胰岛素: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如使用得当,可成功地控制代谢,改善症状。许多地方已推广每天注射2次中效或预混胰岛素的方案,或与口服降糖药交替或联合使用。胰岛素的主要副作用是易引起低血糖和体重增加,后者可通过合用双胍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或噻唑烷二酮类药加以改善。新的胰岛素类似物起效快,半衰期短,引起低血糖的危险性较小,使用灵活方便,对老年人较为适用。胰岛素笔和胰岛素泵的应用使病人对胰岛素的依从性显著提高。血糖水平是调整胰岛素剂量的依据,一般3~4d调整1次,每次不超过8U。

1)适应证: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和乳酸性酸中毒伴高血糖时。②合并重症感染、消耗性疾病、视网膜病变、肾病、神经病变、急性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③因伴发病需外科治疗的为围手术期。④2型糖尿病患者经饮食及口服降糖药治疗未获得良好控制。⑤全胰腺切除引起的继发性糖尿病。

2)注意事项:①老年人应用胰岛素时应从小量开始,逐渐加量,根据监测的指标定最佳剂量。②必须对血糖进行监测,以便及时调整剂量。如活动量大时,血糖可能降低,胰岛素应适当减量;若有感染、各种应激情况下,血糖可能升高,应适当加量。③正确的监测方法:不能仅依靠空腹的血糖、尿糖;根据用药时间:如应用短效胰岛素则应观察注射后4小时的血糖、尿糖,中效胰岛素应观测注射后10~12小时的血、尿糖的变化;每天记录早餐前、午餐前、晚餐前、睡觉前4次血糖、尿糖;查尿糖时应先排空膀胱尿液,待半小时留查尿糖;老年人肾糖阈增高,尿糖不能作为调整用药的参考指标。

3)胰岛素用法:掌握胰岛素的种类和胰岛素开始作用时间、最强作用时间、维持时间。虽然这些时间只供参考,但对调整、观察、掌握胰岛素的应用非常重要,否则调整胰岛素就很盲目。老年人对胰岛素敏感,易发生低血糖。用药及调整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老年人常合并其他疾病,服用多种药物,在降糖治疗时还应注意其他药物对降糖药在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方面的影响,有些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还可能掩盖低血糖症状,只有对老年患者血糖的严密监测,熟悉各种药物的适应证及禁忌证,才能保障降糖药物安全而有效地发挥作用。

5.并发症治疗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并发症进行对症治疗。

(1)非酮症高渗性综合征:去除诱因。大量补液纠正脱水(可达体重的12%以上),开始以等渗生理盐水为主,若血渗透压过高可用低渗盐水(0.45%),并检测血糖、血钠和血浆渗透压,及时调整输液量和输液速度。小剂量胰岛素(0.1U/kg体重)静脉持续滴注,使血糖每小时降低3.9~6.1mmol/L。降至13.9mmol/L时改为皮下注射(每3~5g葡萄糖用1 U胰岛素),1 次/4~6h。及时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控制感染、心衰、。肾衰等。

(2)酮症酸中毒:去除诱因。大量补液纠正脱水(可达体重的10%),补液以生理盐水为主,当血糖降至13.9mmoL/L(250mg/d1)时可改用5%葡萄糖溶液。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持续点滴,同上。及时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控制感染、心衰、肾衰等。

(3)乳酸性酸中毒:去除诱因;吸氧;纠正低血压或循环性休克及心衰;及时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补充生理盐水和等渗碳酸氢钠(1.25%),力争在2~8h内使血pH恢复正常;小剂量应用胰岛素,同上;静脉滴注美蓝1~5mg/kg,2~6h作用达高峰,并持续14h,具有促进乳酸转变为丙酮酸的作用。

4糖尿病应该如何预防

——饮食改变

①饭前先吃一点生黄瓜或西红柿;②吃饭先喝汤;③吃饭先吃些用餐的菜;④再吃主食和蔬菜。

――改变进餐顺序

①细嚼慢咽:喝汤不要端起碗喝,既不文明又不雅观,用小勺一勺一勺喝。吃饭一口一口吃,不要狼吞虎咽;②在餐桌上吃,不要端碗盛上菜到处走;③专心专意地吃,不要边吃边干活;④精神集中的吃,不要边看电视边吃;⑤饭要一次盛好,不要一点一点盛饭;⑥吃完碗中饭立即放下筷子,离开餐桌,不要养成吃完了还不愿下桌习惯;⑦不打扫剩菜饭;⑧立即刷牙。

――改变进餐方法

少吃零食;少荤多素;少肉多鱼;少细多粗;少油多清淡;少盐多醋;少烟多茶;少量多餐;少吃多动;少稀多干。

――改变进餐习惯

吃菜吃带叶、茎类蔬菜,少吃根、块茎的菜;不吃油炸食物或过油的食物;不要勾芡,淀粉高;不要吃含淀粉高的食物,如吃要交换主食;血糖控制好的在两餐中间吃水果,但不要喝果汁;喝汤去掉上面的油;吃肉丝比吃肉片、肉排、红烧肉好;吃带刺鱼比吃鱼块好,因为可以减缓进餐速度,增加饱腹感;吃带骨头肉比吃墩肉好,既满足食欲要求,吃进的肉量又不大;吃鸡肉去掉鸡皮及肥肉。

――改变进餐品种

①吃汆、煮、蒸、拌、卤的菜比吃炒菜好,可以减少油的摄入;②吃面条要多做菜码;③吃鱼吃清蒸鱼、酸菜鱼或炖。炒菜多放调料少放油。

――改变烹调方法

5老年人糖尿病日常护理注意3要点

对于老年人来说,糖尿病护理和治疗同等重要,甚至更应该加以重视。

由于经济发展与人口老龄化不同步,在目前养老制度尚不健全的情况下,要提高老年人口的生命健康质量,单纯对疾病实行被动性的治疗是个人和社会都难以承担的。随着对糖尿病认识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全面有效地控制糖尿病并非单靠用药可以达到,需要对不同层次老年糖尿病进行健康教育。研究表明:传统卫生宣教或出院指导,患者在饮食控制、运动疗法和自我监测等方面对疾病的认知水平和健康行为并未取得理想结果;而糖尿病系列讲座后对疾病的认知水平和健康行为等各方面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但由于缺乏个性,忽视了患者的年龄、文化水平、身体条件等的个体差异,如仅停留在讲座水平,将有相当部分患者最终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在讲座基础上加以社区护理干预(群体教育,个别指导和跟踪随访),根据老年人特点有计划的教育,不失为目前老年糖尿病教育的好方法。

老年糖尿病患者,因需长期用药以及病程缠绵的痛苦等应激因素的刺激易产生抑郁和焦虑情绪[20]。生活质量是世界性研究的热点,国内对糖尿病生活质量的研究还刚起步。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有社会人口学、疾病和疾病严重程度、社会支持三方面,文化程度越低,抑郁和焦虑障碍越轻;疾病越严重生活质量越低;社会支持越多,对社会活动的影响越少,抑郁和焦虑就越轻,生活质量越高。据报道对糖尿病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后有85.4%的患者血糖平均降低3.02 mmol/l,由于血糖下降,疾病控制,症状缓解,减轻了因病痛引起的抑郁和焦虑等心理障碍,提高了生活质量。研究表明:绝大多数老年患者在住院期间明确表示不需要护士提供更多的生活护理,这充分反映了老年患者对自我护理的迫切需要。必要的护理介入只是为了提高人们的自我护理能力。护理干预的宗旨是帮助患者参与自我管理疾病、自我护理。因此,充分认识到老年糖尿病病人的自我护理需求,通过护理干预提供有关信息,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首先,老年人有自己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对医院环境感到陌生、厌倦,有的还会因生活习惯受到干扰或担心而感到烦躁不安或忧郁不振。因此,家属应多与老人交谈,鼓励安慰老人,使他们积极配合医院的治疗;

其次,家属应密切观察老人的病情。由于老年人多有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手术后可能诱发加重病情,甚至危及生命。因此,老人若出现头痛、头晕等不适症状,应及时通知医生予以处理;

最后,家属应多给予老人生活上的关心。如定期协助长期卧床者翻身,帮老人按摩、洗头、剪指甲等。及时帮老人添加衣服,避免感冒,以防肺部感染。鼓励病人扩胸、深呼吸、咳嗽以增进肺功能。保持会阴部清洁,妥善使用便盆与接尿工具,以预防泌尿道感染。保持病室环境和床单整洁、空气新鲜,增加病人舒适感。

家人更应该理解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护理需求,做到理解并耐心护理。

如果觉得《老年糖尿病的治疗方法_糖尿病应该如何预防_老年糖尿病有哪些特点》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