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陈国军 | 永远的丰碑

陈国军 | 永远的丰碑

时间:2018-07-26 11:23:30

相关推荐

陈国军 | 永远的丰碑

花洲文学文学的百花洲关注

永远的丰碑

文|陈国军

人间四月芳菲尽,丹江美景渐愈浓。此刻的丹江库区山青水秀,风光旖旎。踏着初夏的脚步,怀着已久的期待,来到这里追寻父母曾经的足迹。

汽车在蜿蜒的公路上盘旋,在陶岔、下洼、韩营、杨湾等地之间迂回曲折。丹江水面碧波千顷,天水一色,朱连山苍柏松涛碧翠欲滴,奇山异石,独具姿彩。初夏的丹江美丽如画,江面游艇、鱼舟荡漾在绿波之上,人绕水转,山随人移,人如画中游,山似水上飘。在这美丽如画的景色里,伴着浪花,合着松涛,隐约听到了半个世纪前发生在这里的故事,那一场场工程工地上的人欢马叫和战天斗地的鼓角争鸣。

五六十年前,为响应国家南水北调构想,十万大军云集丹江。从丹江口大坝开始至引丹工程结束,二十年的时段里,在这里,在这片土地上,多少汉丹儿女洒下热血汗水,甚至长眠于此。我的父母亲就是当年这十万大军中的一份子。

我的父母亲就在这丹江库区工地上相识相知的。他们自始至终参加了所有的库区的工程、工地。作为那时的追逐梦想的年轻人,父母亲们将自己最宝贵的二十年青春,献给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

丹江口水利工程建设中,父母亲所在的民工师团不怕苦、不怕累、能打硬仗,敢打恶仗的精神,传遍整个工地,名扬汉江两岸。在严重的三年自然灾害面前,父母亲们就是凭着“南水北调、引汉济黄”、“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和打造“北国江南、鱼米之乡”的坚定理想和信念建成了丹江口水库。陶岔工程一上马,就是一场“住工棚、喝黄水、吃窝头”的会战。“喝黄水,尿黄尿,顿顿不离狼戴帽(指红薯面窝窝头)”面对极度恶劣的自然条件,父母亲们没有退缩,以大无畏的精神去战胜各种困难。

在童年记忆里,很多时候是同爷爷奶奶一起度过的。在出工的日子里,想念父母亲时,就在村北的大槐树下远望西方的朱连山峰,希望父母亲能早点回家来。孩童时期爱的思念,像野草一样疯狂生长,很快就会荒芜,黑夜里漫长的等待,让我们曾经产生抱怨,以为父母爱大山胜过爱我们。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父母亲的一句话至今记忆犹新: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难不难,想想解放那二年。后来在翻阅史料中发现,这句话就源于陶岔工程开工典礼上讲话。由于陶岔工地条件不好,物质匮乏,工棚极其简陋。母亲患上了严重的胃病、风湿关节病。胃病折磨了母亲大半辈子,而风湿病却影响了母亲一生,后来母亲就卒于风湿性心脏病。而父亲也因在长期的修筑水利工程时患上粉尘性肺部疾病,很早就离我们而去。

如今,大半个世纪过去了,南水北调工程已建成通水,实现了伟大的战略构想。作为南水北调之始的渠首,成为了世人瞩目的焦点。观览,游访之人络绎不绝,在游人看来这里是南水北调的渠首,是美丽的大观园,但在我的眼里,这渠首,这水闸却是时代的见证,永远的无字丰碑,它记载着无数优秀汉丹儿女为之付出的不朽伟绩。

站在朱连山眺望,蔚蓝的丹江口库区、墨绿的松柏和白墙红瓦的高楼尽收眼底。丹江的山水啊,处处都有父母的足迹!淼淼丹江水环拥着苍翠朱连山,就像与父母的爱,无论春夏秋冬,无论风风雨雨,仿佛彼此分离,却又紧紧相依,不离不弃。拍岸的浪花像母亲沉重的叹息,水闸高墙却又像父亲手中英勇的火炬。爱,不仅爱你们伟岸的身躯,还有你们曾经战斗过的地方,脚下这片土地。

图|网络

--End--

作者简介: 陈国军 《家乡》杂志社签约作家 ,《紫云矿工报》文艺副刊特邀撰稿人,中平能化集团职工,通讯员。近期作品《一花一世界》《疯子霍艺》《得子桥的孤独与失落》《一帘幽梦回童年》《逐梦人》《年夜饭》《最念母亲纳的千层底》《梦牵祁连山》《人在马陵道》《家乡的桃黍》《玉兰花开》《槐花香满紫云山》《紫云山的初雪》《黑人二宝》《王小猫精准脱贫记》见于《旅游作家》《乡土作家》《中乡美》《逐梦文苑》《豫北作家》《西狐文学》《华文驿站》《家乡》等自媒体平台及期刊。

如果觉得《陈国军 | 永远的丰碑》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