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王宗岳拳谱的乾隆抄本辨真

王宗岳拳谱的乾隆抄本辨真

时间:2019-02-02 23:19:17

相关推荐

王宗岳拳谱的乾隆抄本辨真

一、前 言

王宗岳拳谱(简称“王谱”)是指导太极拳事业健康发展的真经。从明代万历年代传至现代,经历了五百余年的实践检验,深得历代太极拳名家和传人的肯定与崇敬。可以说,太极拳的经典拳谱是世界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切爱国的太极拳传人和爱好者都应该珍惜它,爱护它,而不能否定它,损害它。

自上世纪三十年代至今,由唐豪、顾留馨、康戈武等“权威”,把持太极拳文坛,推广虚假的“清初河南省温县陈家沟人陈王廷首创太极拳说”(简称“陈王廷创拳”说),竭力否定明代太极拳的光辉历史和文化遗产。王宗岳也被康戈武否定其历史存在,说“王宗岳只是一个符号”,王宗岳拳谱是无人着作的“天书”。这个“天书”是武禹襄哥哥从“舞阳盐店”挖掘出来的。在此以前,根本就没有太极拳谱,由杨氏传出的“王谱”,被诬为抄袭武禹襄的《打手要言》。其实,武禹襄的一些拳解,是抄录杨氏的“王谱”,略加几句而成。在康先生的示范下,许多作者发表论文时,引用“王谱”的名言,都改写为“武禹襄说”。现在,“陈王廷创拳说”已被推翻,陈家沟的“中国太极拳发源地”牌匾已被摘下。王宗岳的历史功绩应该肯定,“王谱”的真经地位应该确认。“王谱”的重要抄本(乾隆抄本)之真实性,也应及时辨真。以利太极拳源流的正本清源。

二、“王谱”乾隆抄本是保存万历古谱原貌的最佳抄本

“ 王谱”是王宗岳于明代万历年间,授予弟子蒋发而传世的经典拳谱。在秘传时代,“王谱”只在衣钵传人和入室弟子中流传,不轻易示人。因此,在明清两代,主要在蒋发创建的赵堡太极拳派内,以手抄本师徒授受而秘传,并立下门规,不传外村外地。陈家沟与“王谱”的传承,没有正式渠道。到了清乾隆年间,赵堡的第四代掌门陈敬柏,是陈家沟的第12世裔孙。由于其祖父陈文举已迁居赵堡,敬柏出生于赵堡。所以,有资格获得第三代掌门张楚臣的真传。

敬柏有广传太极拳的宏愿,除了在赵堡广传门人八百外,还违规私授太极拳内功和“王谱”给陈家沟族弟陈继夏(陈长兴的师爷),这是“王谱”传入陈沟的开始(参见《赵堡掌门陈敬波传拳陈沟考》,原载《武当》第一期)。李亦畲在《五字诀·序》中说:“太极拳之精微巧妙,王宗岳论详且尽矣。后传入河南陈家沟陈姓,神而明者,代不数人。”说明陈家沟的“神而明者”,是“王谱”传入的结果。这个“王谱”,就是陈继夏所获的抄本。陈家沟人称之为“乾隆抄本”(简称“乾本”)。杨禄禅在北京传出的“王谱”,就是陈长兴从“乾本”中摘录其中的拳论相授,省略了“乾本”中的六首拳诀(七言四句)。因而不够完整;由于陈家沟的“乾本”来源不正,违反赵堡门规,长兴嘱杨氏,对外不能说出是陈沟所传。后来,杨氏“王谱”传出了“以上系武当山张三丰遗论,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的重要证据。唐豪、顾留馨便攻击杨氏的“王谱”是“伪谱”。杨氏遵守师训,总是不答复,任由攻击。(只有武禹襄、李亦畲得知是陈长兴传。)唐、顾的这些攻击,也迷惑了一些学者。例如,徐震对姜容樵于1930年传出的“乾隆抄本”(原文照抄本。见《古今太极拳谱及源流阐秘》第314-318页),也以为是抄自武禹襄,或抄自杨氏的“王谱”,而视作“伪谱”。徐震先生的学术威望很高,康戈武利用徐震的“辨伪”,也起到一定的迷惑作用。

“乾本”是真还是假?还要通过仔细的再考证才能定论,不能人云亦云。笔者曾继路迪民教授的“太极拳经原貌考证”,专门对“乾本”传世的来源,“乾本”和杨氏“王谱”在文字上是否符合?认真地作了再考证(详见《古今太极拳谱及源流阐秘》第312-331页)。结果说明:

(1)来源属实。姜容樵在其书中已经说明,该谱源自陈耕耘之子,以友谊之份赠予许占鳌,许传其弟子汤士林,汤传给师弟姜、姚二氏。此说的关键在于,该谱是否由陈耕耘之子传出。据陈正雷着《中国陈氏太极》第377页记述:“光绪26年(1900年),袁世凯督鲁,见耕耘公碑纪,知太极拳为陈氏所精,派人来访,聘延熙公前往教其子侄,各派拳师,凡遇其比较者,无不心服,自鲁至津,教授六年。”陈延熙在天津授拳,与许占鳌交友时间,和姜氏所述基本一致。

“乾本”中多出的《二十字诀》及其释文,就是许占鳌添加的文字。文风与其他歌诀完全不同。证明姜氏传出的“乾本”,是经过许占鳌之传授而获得的。

(2)文字相符。笔者曾将杨氏、陈氏二谱逐字核对,除个别字笔误外(“立如秤准”误为“立如平准”),其余准确无误。但“乾本”比杨氏抄本多出六首拳诀(七言四句)。多出《二十字诀》及其释文(是许占鳌所添加)。多出“歌诀一”的歌诀及其释文(原因是“歌诀一”的错字较多,不必传授)。此外,“乾本”与“杨氏王谱”的《十三势行功心解》,文字相同,但段落各异。“乾本”的《十三势行功心解》是对《十三势歌》的解释,文字较短,是“以心行气,务令沉着。……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而“杨氏王谱”的《十三势行功心解》在此段之后,还多出“极柔软,然后极坚刚,……气如车轮,腰似车轴”。而在“乾本”,多出的这一段,却接在歌诀七之后的释文。也就是“杨氏王谱”把两小篇合为一大篇。其原因将在后文阐述。

这六首拳诀的每一句话,都与拳论的对应段落,在内容上一一吻合。显示出拳论是为了注释拳诀而撰写的。这六首拳诀被唐豪攻击的最厉害;甚至用人身攻击的语言,说姜容樵最善撒谎。笔者认为,唐豪攻击最厉害的拳谱,就是最有价值的古谱,值得深入考证。这六首拳诀有没有第二份拳诀可以印证呢?据赵堡和兆元传下的拳谱,也有这六首拳诀(见《和式太极拳谱》,人民体育出版社版。第248页),顺序相同,文字也基本相同(个别字有笔误)。有两份同源异流的证据,相互印证并且符合,就可以确认这六首拳诀是古谱原有的,可靠的。

“乾本”的歌诀二曰:“举步轻灵神内敛,莫教断续一气研,左宜右有虚实处,意上寓下后天还。”及其对应的拳论“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无令有丝毫间断耳。”与《杜育万述蒋发受山西师传歌诀》(原载《陈氏太极拳图说》的末页)完全一致与陈清平的《太极拳总论(附歌)》相一致(陈清平的《太极拳总论》见《杜元化<太极拳正宗>考析》第165页,也见于《和式太极拳谱》第247页)。三份同源异流的拳谱完全相同,说明“王谱”的原貌就是拳诀与拳论相配套的合璧形式。由此可见,杜育万的《蒋发受山西师传歌诀》是陈清平传下的真谱,不是抄袭武禹襄的《十三势说略》。其实,武禹襄的《十三势说略》和《太极拳解》是向杨禄禅借抄“王谱”,略加几句而成。是学习“王谱”的读书笔记,不是创新的拳谱。后文另有详析。把前人的拳谱说是抄袭后人的读书笔记,是不恰当的评价。但也有人认为,雍正六年的《太极秘术》,其中的王宗岳《太极拳论》并没有歌诀配套,“乾隆抄本”比雍正更晚,是否“伪谱”?这是一个误会。雍正六年的《太极秘术》是对原着的称呼,“乾隆抄本”是抄本,不是原着,如果改为原着,应该叫“万历王谱”。现列表比较,说明“乾隆抄本”时代较早。

(3)王宗岳的重要铭言:“以上系武当山张三丰祖师遗论,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是古已有之的历史证据,不容否定。王宗岳在拳谱中留下这一铭言,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第一,它说明谱中的六首拳诀是张三丰的遗论,拳论是他对三丰遗论的阐述。完整的“王谱”是三丰拳诀和宗岳拳论的统一体。正如路迪民教授所说:“六首歌诀为经,歌诀释文为论。经无论则不明,论无经则不通。”由于历史上的传谱大都是残缺不全,或是只传拳论,不传拳诀,使后人看不到张三丰的着作,从而怀疑张三丰创太极拳的事实。这个铭言清楚地证明,王宗岳是古代见证张三丰创太极拳的当事人,拳谱中有三丰歌诀为物证。人证、物证俱全,并符合太极拳的历史,是可以确认的。第二,这个铭言,尽管唐、顾都攻击是武禹襄“伪造”,但是,不仅在“乾本”载有此铭言,而在清雍正六年,王柏青编着的《太极秘术》也载有这一铭言。《古今太极拳谱及源流阐秘》第364页,已将该书的铭言(民国六年木刻本)影印原件公之于世。证实这一铭言古已有之,是张三丰创太极拳的重要证据。

三、《十三势行功心解》的巧合

上文指出,“乾本”和“杨氏王谱”的《十三势行功心解》,文字相同,段落各异,有些巧合。现将二文摘要比较如下;

乾隆抄本之原文

歌诀六

(《十三势歌》七言二十四句)

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力由脊发,步随身换,收即是放,放即是收。断而复连,往复须有摺叠,进退须有转换。

歌诀七

极柔极刚极虚灵, 运若抽丝处处明。

开展紧凑乃缜密, 待机而动如猫行。

极柔软,然后极坚刚,…………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于缜密矣。

又曰:先在心,后在身,……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气如车轮,腰似车轴。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藕断丝亦连。

杨氏王谱之原文

《十三势行功心解》

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力由脊发,步随身换。收即是放,放即是收。断而复连。往复须有摺叠,进退须有转换。

极柔软,然后极坚刚。…….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于缜密矣。

又曰:先在心,后在身,……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气如车轮,腰似车轴。(原文缺“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藕断丝亦连。”)

从上表看,“乾本”的《十三势行功心解》是《十三势歌》的释文。不包括歌诀七“极柔极刚极虚灵”之后的释文。而“杨氏王谱”则将两篇合为一篇。这是因为,陈长兴抄给杨氏的“王谱”,只抄拳论,不抄拳诀。把歌诀七删去,两篇释文就连成一篇了,其内容也可以连贯得上。但是,《十三势歌》是七言二十四句,插入六首七言四句的歌诀之中,是不合适的,这就是巧合。说明在陈长兴时代,已经是这样插错了。但是,杨氏的《十三势行功心解》在内容上也符合原意,又已经流行多年,也就定型了。

这个巧合,证明“乾本”的确是“杨氏王谱”的“母本”,也是现今的各种“王谱”中保存万历古谱原貌最佳的抄本。

四、武禹襄的拳解源自“杨氏王谱”

以往的一些太极拳源流研究,常常把武禹襄的《十三势说略》和《太极拳解》视为最早的经典,凡是公开面世的拳谱,时间晚于武氏这两篇拳解的,常被误认为“伪谱”,如杜元化的《蒋发受山西师传歌诀》和“王谱乾隆抄本”等等。这些误导,使太极拳源流研究,走了不少弯路,现在应该澄清这一谜了。

某些“权威”为了树立清初陈王廷为“中国太极拳创始人”,竭力否定明代王宗岳的经典拳谱。利用武氏传出“舞阳盐店”挖出“王谱”的传说,大肆宣传,夸大为世间仅有的孤本,在此以前,没有太极拳谱的着作,凡是有“以上系武当山张三丰祖师遗论……”的,都是“伪谱”。因为武氏拳谱没有这句铭言。

“舞阳盐店”的传说,是怎么来的呢?1852年,武禹襄从陈清平处学艺归家,清平授予“王谱”三篇(《太极拳论》、《十三势歌》、《太极拳释名》)由于武氏是河北省人,授予外地人以“王谱”违反赵堡门规。清平授意武氏,说是其兄从舞阳盐店偶然获得,以掩人耳目。在古时,“王谱”是秘中之秘,在赵堡,对一般门人都不传谱。在舞阳,还没有太极拳传入,根本不可能有“王谱”。李亦畲传出此说,是在秘传时期,必须遵照武禹襄的师训,掩人耳目,其用意尚可理解。

但是,时至今日,秘传时代已经过去,这个传说仍继续应用,就成为“谎言”。干扰太极拳的真正源流,应该澄清。武式太极拳传人乔松茂于1994年发表《武式太极拳的源流和特点》(见《中华武术》1994年第一期)就公开了这一秘密,承认武氏的《太极拳论》是陈清平所授。

武禹襄的《太极拳解》和《十三势说略》,都是借抄杨禄禅的“王谱”,略加几句改写而成。由于顾留馨在编审《太极拳全书》时,把武氏的《十三势说略》拔高为《武禹襄太极拳论》,取代“王谱”的经典地位,产生了很坏的影响。其实,武氏这两篇拳解,在经典着作中是很晚的着作,是武氏学习“王谱”的读书笔记,没有超越“王谱”的创新见解。

现以《太极拳解》和杨氏的《十三势行功心解》原文比较,就可看出。

武禹襄《太极拳解》的全文如下:

身虽动,心贵静;气须敛,神宜静。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驱使。

刻刻留意,方有所得,先在心,后在身。在身则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所谓“一气呵成”、“舍己从人”、“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也。

须知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视动犹静,视静犹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须要从人,不要由己。从人则活,由己则滞。尚气者无力,养气者纯刚。

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以己依人,务要知己,乃能随转随接。以己黏人,必须知人,乃能不后不先。

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黏依能跟得灵,方见落空之妙。往复须分阴阳,进退须有转合。机由己发,力从人借。发劲须上下相随,乃能一往无敌;立身须中正不偏,方能八面支撑。静如山岳,动若江河。迈步如临渊,运劲如抽丝。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

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形如搏兔之鹘,神似捕鼠之猫。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收即是放,连而不断。

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能黏,依然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又余。渐至物来顺应,是亦知止能得矣。

杨氏《十三势行功心解》之原文:

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精神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意气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也。发劲须沉着松净,专主一方,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形如搏兔之鹘,神似捕鼠之猫。劲如山岳,动若江河。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后发。力由脊发,步随身换。收即是放,放即是收。断而复连,往复须有摺叠,进退须有转换。

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能呼吸,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

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于缜密矣。

又曰:先在心,后在身。腹松净,气敛入骨。神舒体静,铭刻在心。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牵动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气如车轮,腰似车轴。

从以上两文的比较即可看出,武氏的《太极拳解》在内容上与《十三势行功心解》完全相同,只是在文字上作了一番重组。在段落方面,与杨氏的《十三势行功心解》不谋而合,以“极柔软,然后极坚刚”为分界,将两小篇合为一大篇。杨氏之谱是与“乾本”的巧合,武氏之谱却与杨氏相合,正好说明是借抄杨氏的“王谱”而改写成《太极拳解》和《十三势说略》。

何以见得?理由有二。第一,从李亦畲的“老三本”可知,陈清平授予武氏的“王谱”只有三篇,没有这两篇。如果没有杨氏的“王谱”为蓝本,是不可能如此雷同的。第二,杨氏从陈长兴处获得“王谱”的时间,是在第三次下陈家沟满师归家,约40岁时获得的(约在1840年获得) 。武氏写作这两篇拳解,据乔松茂的《武式太极拳的源流和特点》披露,是在1852年拜别陈师归家三年后才完成的。即1855年完成的。可见杨氏获得“王谱”的时间,早于武氏约。所以,只能是武氏借抄杨氏,不会是杨氏抄自武氏。也只是后人抄前人,绝不是前人抄后人。

弄清楚这一关系后,对于“乾隆抄本”的“辨伪”或者“辨真”,就容易理解了。

五 、结束语

本文的辨真,与徐震先生的“辨伪”,表面看来似乎是“唱对台戏”。其实不然。徐震先生的考证宗旨是求真务实追求真理。由于历史局限,没有充分的历史证据,不可能一蹴而就。探索真理的进程是曲折的,是按螺旋形轨迹上升的,有些失误是难免的。笔者的研究宗旨也是追求真理,与徐震先生的目标一致,是追求真理的前辈和后辈的前仆后继。笔者是受徐震先生《太极拳考信录》的启迪而研究太极拳源流的,主要学习徐震先生求真务实之立场,探索真理的研究方法,不拘泥其某些结论。前人的失误就是后人成功之母,应该感激徐震先生的引导。正如天文学的研究,古人天天看见太阳东升西落,以为天体都是围绕大地而转,提出“地心说”。后来为哥白尼的“日心说”所代替。如果没有古人“地心说”的缺陷,可能也不会很快出现“日心说”。科学是不断前进的,只有后人刷新前人的研究,才有科学的进步。笔者的初步研究,也有不完善的地方,也会有某些地方为后人所刷新,希望求真务实的朋友或后人批评指正。

如果觉得《王宗岳拳谱的乾隆抄本辨真》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