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诗酒趁年华 漫谈古诗词中的清明与寒食节

诗酒趁年华 漫谈古诗词中的清明与寒食节

时间:2019-05-11 10:56:38

相关推荐

诗酒趁年华 漫谈古诗词中的清明与寒食节

清明节虽然已经过完,但这个节气与节日相结合的节日却依然让我们难以忘怀。

清明的习俗是扫墓,是祭祀先祖。不过,这个节日在古时候却是踏青的节日。当然,扫墓与踏青也不冲突。

而清明之前是寒食节。寒食节又称为百五节,是夏历冬至后105天的日子。

寒食节是为了纪念介子推的,传说当年,晋公子重耳为了避难,逃亡国外,在这期间,大臣介子推始终跟随,坚定不移,甚至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重耳食用。

重耳继位后,邀请介子推出来做官,而介子推却宁可饿死也不做官,带着母亲隐居深山。

重耳为了逼迫他出山,便放火烧山,而介子推被烧死在山林里。

重耳万分悲痛,下令在介子推遇难这一天不能生火,只能吃生冷食物。

后来,这一天被称为寒食节。

可是,这个在清明之前的节日却被人遗忘了。毕竟,大家更记住的是清明,祭祀自己的祖先,而且,清明也是一个节气。

对于寒食节,古人也为此写过不少诗词,最有名的是韩竑的那首《寒食节》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一句“春城无处不飞花,”就写出长安春天的美。

而提到清明时节,大家最有记忆的是杜牧的那首《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很美,有纷纷细雨,有牧童,有杏花村,当然,还有美酒。

因为这首诗语言美,画面美,富有戏剧性,被人改编成词或者短句。

无论怎么改,这首诗还是杜牧的原本最著名,它成为清明节的代言,杏花村成为美酒的代言。

不过,清明可不止有“雨纷纷”,寒食节也不止“春城无处不飞花”还有更多的美感和诗意隐藏在字里行间。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祭祖节。相传它起源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便成为了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传统文化。。古人根据对大自然的观察,将清明节分为三候:

一候桐始华。清明来到,白桐花开,紫白相间的小花如铃铛般清香怡人。

二候田鼠化为鹌。田鼠躲回洞穴,鸟儿出来活动,清明之日起,阳气渐盛,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三候虹始见。清明时节,雨水增多,若云薄漏日,日穿雨影,则虹见。

1、“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寒食》 唐· 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大历诗人孟云卿在《寒食》这首诗中,写出寒食的悲凉,虽然此时正是二月,江南春花满枝头,草长莺飞,但作为漂泊江南的他却以为远在异乡而陷入深深的悲伤之中,寒食节不能生火,过了寒食,官方才将火种一级一级传递,可是,黎民百姓要最后得到火种,因此,平民居住的地方特别冷清。

这种穷愁悲慨之意,不但是环境的,更是他内心的悲。

孟云卿,唐玄宗天宝年间屡试不第,后流落荆州,终生栖栖南北,仕途失意。这首诗即写于他流浪江南之时。当时,他的生活十分窘迫,贫居断炊,连一口热饭都吃不上,也就是说,寒食是他生活常态,已经不是在纪念介子推。

有趣的是,作者在结句中说“不独”,即不仅仅之意,这也从反面写出他对介子推的钦慕之情。介子推不慕名利,坚守气节,作者贫穷潦倒,满腹悲愤,与介子推的耿介高洁有几分相似,故而他的诗孤愤中也有傲然不屈之意。

2、“一朵又一朵,并开寒食时。”《寒食日题杜鹃花》唐·曹松

一朵又一朵,并开寒食时。

谁家不禁火,总在此花枝。

寒食以及清明节前,正是杜鹃花盛开的时候,杜鹃花有大红色、粉红,桃红,传说古蜀往杜宇传位给鳖灵,到青城山隐居,死后魂魄化为杜鹃鸟,每当春天来临,便在大地上飞,边飞边啼鸣,直到啼血,血洒杜鹃花。

曹松是唐晚期诗人,他的名句“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历来为人传颂,此句字字千钧,掷地有声,沉痛且无奈。曹松一生不满现实却又热衷功名,71岁才考中进士。他一生奔波劳苦,是什么力量在支撑他呢?从《杜鹃花》这首绝句,可看出他的倔强与希望。

一朵优壹朵杜鹃花盛开了,它就开放在寒食节里,寒食节家家禁火,没有炊烟袅袅,甚至没有火气,而杜鹃花盛开在枝头上,它艳丽的花朵就像火一样,让我们感到温暖,将萧条冷落的寒食节点燃。

这首诗浅显易懂,用大白话写出寒食节中杜鹃花盛开的情景,有一种对比。

3、“诗酒趁年华”《望江南 超然台作》北宋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苏轼是一个活得相当洒脱的诗人,被贬官是他的常态,一次比一次偏远,但是,他总能找到美食,也总能找到诗意。他写过许多关于清明的诗篇,这首诗作于在密州任职期间。

开篇一个“春未老”就让我们感受到春天的诗意盎然。清明已经到了暮春时节,可是,在他心里,春天还年轻,还没有老去。因为风细细的,柳枝斜斜地飘荡,有春水,还有满城的春花,还有在烟雨中的人家。

而下阕中提到的“新火”,又叫“改火”,指的是换用新的木头,重新生火。古人将不同的木柴区分开来,规定一年之中,不同季节要用不同的木柴生火,以符合节令,避免烟火伤身。而由于寒食节不吃热食,不生火做饭,所以寒食节后一天重新生火,也叫“新火”。

唐宋时期,朝廷会在清明当天向百官发放木柴,因此苏轼在朝的时候,可以悠然自得地领取新火;即使在比较偏远的密州上班,也常常带着一种悠然自得的心境,点燃新火“试新茶”。最后一句“诗酒趁年华”更是绝妙,有诗歌,有美酒,有春光,简直是美好年华了。

4、“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索然似野僧”——王禹偁《寒食》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王禹偁《寒食》

同样是清明,同样是改火,出身农民、当时还是个苦读书生的王禹偁就清贫得多了。清贫在哪里?无酒,无花,兴味索然就像粗野的和尚一样清心寡欲。

不过,对于这种贫寒生活,诗人倒没有一味抱怨,而是淡然地自嘲:我这个清明节,无花无酒,过得像个和尚一样,连新火都是向邻家借的。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王禹偁选择了激励自己,早起苦读。

在无花饱眼福,无酒饱口福的情况下,连新火都是借的,但因为有书籍陪伴,他感觉到这个清明节很有意思。

5、“直到城头总是花。”——欧阳修《采桑子》

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欧阳修《采桑子》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既心怀天下,又很会享受生活。这首词写了欧阳修在清明节游览西湖的经历。

在杭州西湖,清明节和上巳节的热闹程度差不多,都是满目繁华,一眼望去,整个杭州西湖以及周边繁花似锦,道路上,车如流水马如龙,不知是哪一个富贵人家的车,就像炫富一样。但见翠绿的柳荫映照朱红色的车轮,车身也是珠宝装饰。游人热闹一整天,直到日暮才准备离去,饮酒喧闹,醉生梦死,看着道路都是旋转的,白堤也变得歪斜了(这应该是写他自己,或者说,他自己也这样醉过)。

最后一句“直到城头总是花”更写出清明节满城繁花的情景。还有,北宋男子喜欢簪花,连他自己也写过白发簪花君莫笑,所以,城里边,大街小巷,庭院,水边都是花,男子头上也是花团锦簇,而且,人在流动,这下更是满城头都是繁花似锦了。

他把一个处处春暖花开,一片祥和富庶的景象呈现在我们眼前。清明游春的习俗,至今尚存。值得一提的是,这首词把“清明节”和“上巳节”混同了起来,当然,也没有办法不混同,因为两个节日的热闹程度差不多。

其实最初,“上巳节”本是农历三月三日的节日,有祓禊、沐浴、游春等习俗。只不过后来,由于同样是在春暖花开之时,习俗上也有近似之处。

如果觉得《诗酒趁年华 漫谈古诗词中的清明与寒食节》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