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自古有春节就有春运 揭秘古人是如何回家过春节的

自古有春节就有春运 揭秘古人是如何回家过春节的

时间:2022-10-03 09:23:57

相关推荐

自古有春节就有春运 揭秘古人是如何回家过春节的

春节是我们最重要的节日,无论身处多远,如果说一年必须有一次要回家,那一天一定是春节。它是我们中国人藏在血脉里的骨肉亲情。这种足够让我们远渡重洋的牵挂使得我们这个世界上人数最多的国家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壮观景象:春运。要说世界上何时何地能有这样大且集中的运输规模,答案是没有。

其实“春运”这个词并不是自古就有。它最早被提及是在19世纪80年代的《人民日报》中,之后开始作为一个专有名词,在每个年关都登上一次“热搜”。这个词在这个时期被创造出来也有它独特的历史背景原因:随着经济特区的建立,大批工厂出现,沿海地区出现了大规模用工荒,很多年轻人选择离开祖辈固守的土地,到南方去寻找工作机会和新机遇。

王力宏在落叶归根中唱到“远离家乡,不胜唏嘘,幻化成秋夜。”在外漂泊的年轻人们或许第一次真正体会到了这种飘零的感觉。年末商店关门、工厂歇业,在外飘零一年的人也是时候回家看看了。

现代的春运规模如此之大,与打工潮和城市发展差距和交通运输工具火车的发展有关。把时间线往前拨两千年,来到传统的部落时代,那时候有春节吗?

相传尧舜时就已出现了节日,但时代过于久远,材料稀缺,已无从考证。春节在真正意义上被确立下来是在汉代,太初元年,武帝颁布《太初历》,将春节的两个重要日子“除夕”(旧年的最后一天)和“岁首”(新年的第一天)正式以历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和现在相比,汉朝的百姓数量可谓少之又少,即使在巅峰时期也不到七千万,这在当时已经算得上是人口大国了。那时候的老百姓被农本思想牢牢禁锢着,一个人从生下来就和土地紧密联系在一起了,又哪能出远门呢?

古代需要远离家乡的职业主要有两种:官员和商人。汉朝时出现了“南人北官”、“北人南官”的现象,做地方官的为了,需要交换到其他地方去。这一去,千里跋涉拖儿带女,交通又极其不方便,只有在年末才能回家探访祖辈以尽孝道。

所幸从汉朝起大运河基本已经开凿完毕投入使用。作为交通运输模式的第三种选择(另外两种是人力、畜力),选择乘船既省时又省钱。缺点就是季节性太强,冬天部分河段冰封,无法直达,需要换乘。

钱也是大家关心的问题,这里找不到汉代船费的记载,但有关于唐代的记载:【顺流一日五文,溯游一日十五文】,在盛唐时期,一斗米也只需五文钱,这船费是真心便宜啊。

另一种畜力的交通模式算是古代最为便捷的交通方式了,一般选择马参与运输。大多数官员都会选择坐马车,有武将会选择骑马。马车是比较灵活的交通工具,但收费也贵,同等条件下马车的费用是船费的十倍或者几十倍。

汉代的“春运”可以称作是“有钱人的春运”,做生意的商贾和来往的地方官要么有钱要么有权。据明代一学者称,汉代官员有七千五百人。加上商人也不过万余人,汉代的春运在规模上可以说是非常小的。

唐朝的时候,政府在春节期间雇用马车作出了专门规定:春节期间不得哄抬物价,提高车费,制定了最低行驶路程和最高收费标准。其实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相对于汉代唐朝的春运人数有所增加。

古代的春运虽然人不多,但本钱高。要不说这是有钱人的旅行呢,对于一些为官清廉,无甚积蓄的人来说,在外攒了一年的钱就是为了回一趟家。

李白的《蜀道难》中对蜀道的描述不知道是不是对回家路途太难的哀叹呢?宋代的欧阳修也在他的诗里感慨了一番“奔驰劳苦”,他曾花了足足两个月的时间护送他母亲的灵柩回祖籍安葬,路途花费了他三个月的供奉,折合成现在的币值相当于三万多块钱。

明清时期有记载的春节假期有一个多月,官员耽误在路上的时间就占据了一大半。明代一位首辅王锡爵有一则轶事:他春节期间动身江苏的老家,好不容易到了家乡地界,结果码头密密麻麻全是船。

至此我们也可以确认,从汉到明的1500多年,中国人过春节的交通工具没有大的变化,船和马车一直是重要的代步工具。

几千年来,中国人的春运之途一直都不容易,但我们一直未曾舍得放下牵挂。我们用最传统的方式,将这份古朴的爱意传达下来。

如果觉得《自古有春节就有春运 揭秘古人是如何回家过春节的》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