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不明白这一点 所谓的“知识”改变命运 将是一句误人前途的谎言

不明白这一点 所谓的“知识”改变命运 将是一句误人前途的谎言

时间:2022-04-01 15:47:07

相关推荐

不明白这一点 所谓的“知识”改变命运 将是一句误人前途的谎言

不知不觉大学已毕业6年,大家为了生活疲于奔命,早已各奔东西。

然而我发现:如今在社会上混得风生水起的同学,有些当初的成绩却很差。

相反,曾经有些成绩好的同学,却混得挺差。

都说“知识可以改变命运”,那这样的现象又该如何解释呢?

难道仅仅是运气好?

《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总决赛,

杭州37岁的外卖小哥雷海为击败北大文学硕士彭敏,夺下了总冠军。

当年他中专毕业后,找工作时却四处碰壁。

先后干过搬砖工、洗车工、销售员,后来改送外卖,成了“外卖小哥”。

但十几年唯一不变的是,对诗词的喜爱。

外出时,雷海为的口袋里经常揣着一本微型《唐诗三百首》。

别人拿出手机玩游戏、看直播,他则掏出随身携带的古诗词读和记。

背诵的同时,他也学着即兴写一些格律诗词。

成名之后,无数商业合作邀约纷至沓来,雷海为也有了更多选择。

董卿曾这样评价他:“你在读书上花的任何时间,都会在某一个时刻给你回报”。

01.真正改变命运的,不是知识而是认知

这个让无数人为之振奋的故事,因为主人公坚持积累知识,

让我们再次相信了“知识可以改变命运”。

但实际上,如果你反复思考,那么就会得出一个不同的结论:

真正改写他命运的不是“知识”,而是“认知”。两者有什么不同呢?

知识,是人类从古到今不断积累和总结的成果;

而认知,是如何看待知识和你的关系。

比如说,“电脑是电子产品”是一个知识。而认知是:

有的人打开电脑的目的就是玩游戏,那么他的认知中就把电脑=玩游戏;

有的人打开电脑的目的就是搜资料学习,那么他的认知中就会把电脑=上网学习。

不同的认知,直接决定了我们对同一个事物的态度和行动。

而持续的行为,将完成知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一旦碰上机会,那么将会爆发出惊人的力量。

拿雷海为为例。

“一个送外卖的,业余时间研读古诗词,能当饭吃还是能换来钞票?”

当初面对别人的质疑,雷海为并不在乎。

他告诉父亲:利用业余时间背诗写诗,不是故作清高,

而是让自己工作不至于那么无聊和枯燥,有点诗意。

从这可以看出,在人生意义的认知上,雷海为和很多人并不一样。

他认为:人生不是拿来用的,努力追求一些无用的东西才充实有意义。

所以这才是他真正痴迷古诗词的原因。

而在大多数人看来,人生是拿来用的,追求实用的东西才是真理。

宁愿多接几个订单,每天多挣点钱,也不会把兴趣当饭吃。

所以根本不能理解雷海为的行为,甚至内心还会笑他。

然而,他们没有想到的是,正是这样的认知差别,最终拉开了人与人的距离。

在日复一日枯燥的生活里,雷海为坚持研究古诗词,

专业素养不断提升,不知不觉中已达到能和专业人士相媲美的程度。

当雷海为击败北大文学硕士,获得冠军,命运被改写的时候,或许他们才明白:

原来知识真的可以改变命运。

但是很可惜,这样的认知还是存在偏差,没有看到本质:

假如雷海为只是把研究诗词,当作业余时间的一个爱好,

有时间了就看两眼,就不可能积累那么多的知识。

哪怕是站在了同样的舞台,他也无法击败北大文学硕士,更不可能改变命运。

假如把知识比成羽毛,认知比成方向。

那么,在不同的方向下,羽毛落在哪里也将会截然不同,就像是我们的命运一般。

02.主动学习,拉开了人与人的差距

记得我小时候有段时间,消化很差。在附近看了很多医生,效果都不理想。

于是,我妈把我带到了省会最好的医院,还特地挂了“专家号”。

结果,专家开了一堆药。回家后,吃药时效果还不错,但停药后情况如旧。

那时我感慨道,原来“专家”也不过如此。

长大后,才知道医院的所谓“专家”,

很多都是根据年龄和职称评定,而非专业能力。

突然间恍然大悟:此“专家”非彼“专家”。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身边很多人,

明明有着十年或更久的工作经验或学习经历,但依然没有成为领域高手的原因。

工作或学习的时间长短,并不会自动让我们成为某个领域的顶级选手。

真正让一个人超越众人的,是学习深度。

还拿雷海为来说,雷海为研究古诗词多年,他常常有一些独特的见解,而且已达到可以写诗的水平。

先不说诗的水平如何,仅此一点已经是很多研究诗词的专业人士做不到的。

就好比我们对一道菜品头论足容易,但要是让自己亲自下厨做这道菜,难度就大得多。

那么,造成学习深度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1946年,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提出了“学习金字塔”理论。

之后,美国缅因州国家训练实验室也通过实验发布了“学习金字塔”报告。

报告称,人的学习分为被动学习和主动学习两种方式。

被动学习包括听讲、阅读、视听、演示。

这种学习方式内容的平均留存率为5%、10%、20%和30%。

主动学习包括通过讨论、实践、教授给他人,将学习的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这种学习方式内容的平均留存率为50%、75%和90%。

可以明显看出,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相比,学习内容的留存率要高得多。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读了很多书,买了很多课程,但进步得很慢的原因。

因为大量的输入知识,看起来数量是上去了,但实际上很快就忘完了。

但实际上根本没有内化成自己的知识,所以学习质量并不高。

而主动学习的人,会把学到的知识真正留在脑海中,让知识生根发芽,甚至能够创造出更多的新的知识,产生新的洞见。

可以看出仅此一点,就会让人与人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03.真正厉害的人,都是主动学习的高手

除此之外,被动学习的方式,往往非常在意学习形式上的完整。

而没有进行深入地探索,对知识的理解往往停留在浅层。

比如说,很多人看书后,喜欢把知识进行摘抄、归类,甚至画了思维导图。

看起来很用功,但实际上只是做了知识的搬运工,时间一长,什么也没记住。

而主动学习,不仅有输入还有输出,比如把学到的知识进行复述,写成文章或转化成行动。

在这个过程,不仅能把知识进行关联,还能发现规律,产生很多灵感。

如此深入地思考,往往对知识的理解往往更加深刻。

古典在《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一书中提到,人的能力分为知识、技能和才干三个层次:

知识是最不具迁移能力的,你成为医学博士,也照样有可能不会做麻婆豆腐;

技能通常由70%的通用技能和30%的专业技能组成,迁移性要好一些;

而到了才干层面,职业之间的界限就完全被打破了。

这里的才干,我认为是高级的迁移能力,即摸索出了一套适合任何学习的方法。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一些人能够轻易地跨界,因为他们的迁移能力非常强。

而这些迁移能力在任何领域同样适用,所以他们只需要花少量的时间,

熟悉知识与技能就玩得转。

但反过来,如果你不具备这种迁移能力,换到其他行业时,

只能花大量的时间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所以相当吃力。

比如大家都熟悉的原央视主持人张泉灵,她从主持人转型为风险投资人,基本上不需要过渡期。

入行就是专家,只用了一年时间就打造出了业绩非常好的紫牛基金。

在《好好学习》这本书中,提到了她非常牛的一个本事:

就是她可以帮助你一秒钟分辨判断那些原本非常混淆和模糊的事物。

听起来是不是很神奇?

其实这种能力,就是用高级迁移能力,快速学会了专业技能和通用技能。

所以一旦掌握,就能做到一通百通,学习任何一门新的领域都能快速上手。

就像是小说中的武林高手,一旦掌握了某种秘籍,学习各门派的武功似乎是分分钟的事。

即便是面对强大的敌人,也能做到变幻莫测,却又不离其宗。

04.如何进阶成为高手

一个重要的原则是,学习时一次别贪多,而要力求少而精,循序渐进,积少成多。

首先,要把学到的知识进行关联,找到规律,强化认知。

《好好学习》一书的作者成甲,就很好地运用了这个方法。

他自创了“熔断不读书法”。

就是在读书时一旦看到有启发的内容,就触发熔断点,立刻停止读书。

停止读书之后做什么呢?围绕这个触发点对自己提问。

为什么刚才这个点让我有启发?我能够把这个启发点用在3个不同的事情上吗?这个启发点有没有其他类似的知识?

其次,我们在生活中的经历,也可以进行每日反思,可以是自己的事,也可以是别人的事。

哪件事可以通过某个规律可以解释?是不是有更好的方法?从中得到了哪些新的收获?

再次,学会的知识最好用自己的话复述出来,如果想不起来或复述不出来,就说明根本没有掌握。

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摸索和总结出适合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提升学习的迁移能力。

当学到的知识没有用于实践,提高认知水平,让生活发生质的改变。

那么说明,“知识”在你这,暂时还只是一堆不值钱的废铜烂铁。

根本原因是,认知没有得到提升,甚至是学习本身的认知还存在问题。

如果觉得《不明白这一点 所谓的“知识”改变命运 将是一句误人前途的谎言》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