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沈从文晚年:被送精神病院 妻子始终未探望 临终已忘记丈夫是谁

沈从文晚年:被送精神病院 妻子始终未探望 临终已忘记丈夫是谁

时间:2022-03-31 01:43:29

相关推荐

沈从文晚年:被送精神病院 妻子始终未探望 临终已忘记丈夫是谁

原创作品,抄袭必究!

图源网络,侵权立删!

1929年的春天,一位来自湘西凤凰,连小学都没有毕业的“乡下人”,突然收到中国公学校长胡适的来信,邀请他前来学校担任讲师。

这场郑重的破格提拔,让终日困在狭小阴寒房间中、饿着肚子苦苦写稿的这个年轻人,找到了生活的出路。

为了第一堂课,他做足了准备。

然而当看到教室挤满了慕名前来的学生,他却紧张到丧失了说话的能力;整整五分钟,这个年轻人就这样傻愣愣地站在讲台上,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时间一秒秒流逝,教室里安静到能听见呼吸的声音;仿佛缓了过来,他才用颤抖的双手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

“对不起,请同学们等我五分钟。”

而后,又是因紧张失语、带来的长达五分钟的沉默…

同学们再也忍不住,哄笑成一团;下课后有人直接找到校长胡适“告状”:

“堂堂高等学府,竟然聘请了一位没有学历、没有风度、没有见识的家伙来给学生上课?”

胡适却尽能力维护这位乡下人的颜面:

“他站在台上十分钟没开口,学生却没有轰他下去,这便是成功了。”

这个洋相百出的乡下人,便是后来写出唯美《边城》的作者——沈从文。

追溯时光才发现:有些看似荒唐的开场里,命运已经初露端倪。

沈从文的紧张或许就是命中注定,因为在这堂洋相百出的课上,他便遇到了今生不肯错过的妻子——张兆和。

张兆和的曾祖父是清末声名远播的江苏巡抚、两广总督张树声,而父亲是民国著名教育家张武龄;张家四个女儿,个个才华横溢。

就连学者叶圣陶都称赞:“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

沈从文就这样对18岁的张兆和动了情,并不顾师生身份,对她展开热烈浪漫的追求。

纵然张兆和把他排名为众多追求者中的“癞蛤蟆13号”,可沈从文的这番痴情,还是在校长胡适的撮合、好友巴金的出谋划策,以及张家人的满意赞许中,追妻4年的他,有了抱得美人归的圆满。

文人的浪漫与炽烈,也让沈从文写下民国最美的情书:

“我行过许多次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可时光境迁的今日来看:不管是浪漫的情诗,还是虔诚执着的爱情,都已经无法掩盖因背叛带来的婚姻破碎和难堪。

以至于那些如月光纯洁的浪漫情书,如今只觉得分外刺眼。

【最美情书后的薄情举动:抱怨妻子不会打扮,其分娩期出轨高青子】

众多婚恋观中,我深信一句话:门当户对的婚姻,才有长久稳固的可能。

因为这不仅仅关系着婚姻的物质基础,更决定了两个携手终老的人,是否拥有相似的三观和思想;而这些恰恰主导着婚姻的走向。

在传统婚配的观念中,沈从文与张兆和,从来不是一个世界的人。

张家是有名的富贵显赫,光良田就有近万亩。

作为张家三小姐的张兆和,住的是深宅大院,吃的是极考究的玉食,穿的是订制的罗裙,就连脚上蹬的,也从来是极讲究的最新款。

可以说:未嫁给沈从文时,张兆和是十指不沾阳春水的闺秀千金。

迎娶张兆和时,沈从文拒绝了张家为两人添置的丰厚嫁妆;或许是出于文人的清高,也或许是为了遮盖拿不出彩礼的窘迫,总之,张家给出的嫁妆被沈从文婉拒退回。

结婚当天,两人的婚房四壁空空。

全屋只有一册王羲之的《宋拓集王圣教序》字帖,这是家里最值钱的东西,还是张兆和带来的。

因为太穷,习惯了锦衣玉食生活的张兆和,只好换下华服,开始学着洗衣做饭、操持家务;即便如此,她也没有任何抱怨。

但当文人的激情和浪漫,被琐碎的柴米油盐逐渐覆盖,那些被忽略的差异和不满也全然涌现。

张兆和的变化,让沈从文很不习惯:他不明白,让他倾慕多年的女神为何变成了平庸妇人。

他有些不满意,于是埋怨妻子:“你为什么不染发,穿点时尚的衣服呢?”

可两人的家务事,终究是张兆和来操持,在入不敷出的经济窘迫中,她知道:自己早就没有福气,再成为只顾风花雪月的大小姐。

面对沈从文的不满,张兆和是委屈的,于是回应也有些不满:

“吃的东西无所谓好坏,穿的用的无所谓讲究不讲究,能够活下去已是造化。”

但妻子的这番变化,让沈从文却无法适应,他时常能够注意到:

“她的手竟然满是油污,衣服上有孩子吐的奶!”

明明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在文人的眼中,却是破坏了爱情的美感。

所以,在浪漫走向实际的过程中,沈从文已经对婚姻产生了疲乏;而这份充满惶惑的心绪,也将婚姻推进了无法挽回的境地。

【沈从文写信坦白:婚内出轨,妻子的反应让他绝望】

1934年,陷在婚姻困局中的沈从文,上门拜访好友熊希龄。不巧主人不在,却照面了作为家庭教师的高青子。这场初次逢见,两人如多年好友般讨论文学,相逢恨晚。

没想到不到一月,两人再次戏剧性的见面。作为崇拜者的高青子,更是直接用《边城》中翠翠的模样来装扮自己,借机对沈从文含蓄表达好感。

作家的敏感一下子被激活,何其欣悦,对来袭的情意也心领神会,于是,一场婚外情拉开序幕。

荒唐的是:背叛感情的沈从文,竟然不知如何处理情人与家庭的关系,只好跑到梁家的“太太客厅”,向林徽因倾诉心中的苦恼,希望对方能够帮他整理一下“横溢的情感”。

记得之前看文章:说男人出轨的处理方式大多两种:

一是偷着瞒着、打死不承认;二是承受不住心理煎熬、全盘交代。

特别是当理性的林徽因,劝他回归家庭后,沈从文便选择了后者,用他自以为是的率真和坦诚,企图获得妻子的谅解。

可他似乎忘了:出生名门的张兆和,本就是个清高倔强的女子。

这样的性格,可以让她拒绝接受娘家的任何资助,也让她容不下任何背叛。

况且,沈从文坦白出轨时,张兆和刚刚生下长子沈龙朱。

我想,对于任何女性来说,都无法承受丈夫出轨的伤害,也无法释然自己分娩时丈夫的背叛。

他以为自己的坦白会换来妻子的原谅,却不想妻子的回应,却将他推向了绝望之境。

张兆和带着孩子回到了娘家,并且不愿接受沈从文的任何道歉。

这时的沈从文也开始慌张起来:因为他从没有想到要和妻子离婚,对他而言,他与高青子的情事只是灵魂层面的爱情,而不是要将这段感情带进实际化的婚姻中。

他努力地写信认错,向张兆和不断忏悔,可这些祈求原谅的话,却成为一道道利刃,彻底划伤了张兆和对婚姻的期待。

当那番真心被糟践,便再也没有盛放感情的容器了。

即便两人在父母和朋友的劝说下,重新走到一起;可张兆和却对沈从文,有了无法清除的隔阂,以至于大多处的相处方式,都是躲避和冷漠。

这样的婚姻,也成为沈从文出轨的代价。

【中年再次出轨高青子:婚姻还在,爱情却回不去了】

想起网易云的评论;

人生最好的三个词:久别重逢,失而复得,虚惊一场。却唯独没有一个词叫和好如初。

是啊:和好容易,如初却难啊!

沈从文的背叛,终究成为两人婚姻中无法修复的裂缝。

但时间是治愈一切的解药,即便是两人感情大不如前,但时间的推移,也会将这道裂缝进行淡化。

可偏偏,沈从文的再度背叛,让这场爱情终究无法回头了。

1937年8月,沈从文来到西南联大任职,再次遇到了为他带来悸动的高青子。

在婚姻中,张兆和的冷漠和躲避,让沈从文的内疚和悔恨也逐渐消磨着;这场让他感到窒息的婚姻,也催他迫切寻找个情绪的宣泄口。

而与高青子的再度相遇,恰好又成为他依赖的精神救赎。

于是,四季如春的昆明,再次让沈从文背弃了婚姻,而且还是因同一个女子。

两人的频繁接触,也引发了西南联大师生的流言蜚语,这些话,也逐渐传到张兆和的耳中;辛苦操持家务的张兆和,内心的绝望可想而知。

或许是出于对张兆和的愧疚,也或许是要抵抗这四起的流言;沈从文选择写信,让张兆和带着孩子迁往昆明团聚,而张兆和选择了拒绝。

这让沈从文备受打击,他写信质问:“你到底是爱我给你写的信,还是爱我这个人?”

或许是为了孩子们考虑,张兆和最终还是选择了前往。

她孤身一人,带着自己的两个孩子,以及好友杨振生的女儿,从北京辗转至昆明。

多年后,长子沈龙朱回忆这段过往时,这样描述:

“1938年,我们路途经青岛,到上海、中国香港、越南海防,再乘火车到昆明。”

短短一句话,其中艰辛不言而喻!

而这条千回百转的路,张兆和带着孩子,整整走了三个月;而如孩童般执着的沈从文,对妻子的艰难,却无法体会。

张兆和的到来,也促成了高青子的主动退出。

聪明的她也意识到:在这段不被看好的感情中,自己也只是白白浪费青春。

后来的她,嫁给了一个工程师,彻底与沈从文断绝了关系。

就这样,这段轰轰烈烈的三角恋才宣告终结。

可高青子的退出,并没有修复沈从文与张兆和的感情,即便两人相守半个多世纪,张兆和依旧无法原谅沈从文的背叛。

她还是有意的疏远对方,想尽办法保持距离。

即便沈从文专门创作了《主妇》,对妻子表达自己的忏悔,可始终没有得到妻子的温暖相待。

【沈从文转入精神病院,妻子始终未探望:晚年已经忘记丈夫是谁】

1949年年初,郭沫若发表的《斥反动文艺》文章,犀利而尖刻地将沈从文批判为“粉红色文人”,让沈从文面临前所未有的精神危机。沈从文神经极度紧张,总觉得有人要迫害他。

残破的婚姻关系,外界的诽谤和打击,让清高的沈从文心灰意冷,他先后自杀两次:

一次是用手握住漏电的电线,幸好被儿子及时关掉电闸;一次是用剃刀划破了颈部及两腕的脉管,又喝了一些煤油,也所幸被邻居发现,才捡回了一条命。

为了防止他再出现过激的行为,孩子们只好将他送进精神病院,接受治疗。

面对最需要陪伴的丈夫,张兆和却选择了离开,她前往华北大学深造,将这个家彻底留在身后。

张兆和的离开,其实完全可以看做是,她再次地逃避。也许从沈从文当年坦白出轨后,她便没有了勇气去面对这段婚姻。

后来时局动荡,沈从文被惩罚打扫女厕所,这对他无疑是精神的摧残。

在那段最难熬的岁月中,张兆和牵挂沈从文的安危,却始终不曾真正前往探望。

她还是无法释怀的,也是无法面对的,她不知道如何安放让自己痛苦的婚姻,也不知道如何原谅这个给予自己伤害的丈夫。

沈从文盼着张兆和的到来,也盼着张兆和能露出一丝丝笑颜。

后来,张兆和的姐姐,前去看望打扫女厕所的他,见到姐姐后,他从口袋中掏出一封皱巴巴的信,像个孩子般的炫耀:

“三三给我的信,第一封信。”

他口中的第一封信,究竟是热恋时张兆和写给他的,还是他们关系破裂后,张兆和回复给他的,答案已经不得而知。

但这封信,却让沈从文开心极了,像个得了最大奖励的孩子。

1988年,沈从文病逝;临终前,他仍有放不下的愧疚和悔意。

他拉着张兆和的手,似孩子般祈求原谅:

“三姐,我对不起你!”

这一生,他也终究是拉不下脸面;不然为何非得咽最后一口气,才肯说出这句亏欠半生的“对不起”。

沈从文的这句话,让张兆和心如刀绞;可偏偏她也似乎失语了般,说不出任何原谅的话。

最终,沈从文还是带着遗憾离开。

奈何人生总是千帆阅尽,我们才有了对执念的释然。

沈从文的去世,也让张兆和有了勇气直面这场婚姻。她开始回顾两人的相爱,也回顾这纠缠半生的痛苦。所以,在整理沈从文稿子的时候,她忍不住感叹:

“从文同我相处,这一生,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后来逐渐有了些理解,但是,真正懂得他的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压,是在整理编选他遗稿。”

但内心积压多年的委屈,也让她说不出的苦;在这段感情中,她终究是被伤害的,也是被背弃的,这些不堪回忆的往事,竟也成了张兆和的人生最痛。

,是沈从文去世的。

家人拿着沈从文的照片,询问已经年迈的张兆和:“还记得这是谁吗?”

她的眼神有些迷茫,用力想了许久,才吞吞吐吐道:

“有点熟悉,但记不起来”!

是啊,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张兆和已经全然忘记了沈从文;而这份忘记背后,也多多少少,是无法承受那些痛苦的背叛和伤害吧。

忘记了,也就与过去做了彻底的隔离,想到这里,有些说不出的唏嘘。

张兆和曾经是沈从文的绮丽梦境,他为她写下至今流传的许多情话;可这份困于柴米油盐的婚姻,最终因为沈从文的背叛,而落得匆匆收尾的遗憾。

他爱了她一辈子,也愧疚了一辈子,可偏偏这份爱裹挟着最薄情的伤害,让她选择了忘记。

沈从文若在天有灵,得知这份结局,不知要作何感想。

忽然想起沈从文笔下的《边城》:

翠翠和傩送一生没有向彼此表明心意,她以为他回来,所以选择了等待…

翠翠用了一生去等,沈从文也用了一生在等,只不过一个等人,一个等心。

他们本该是幸福的,只是因为那份错误的选择,最终也错过了一生。

如果觉得《沈从文晚年:被送精神病院 妻子始终未探望 临终已忘记丈夫是谁》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