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从《长安十二时辰》到《两京十五日》专访马伯庸:写作最重要是知识储备 不是灵光一现

从《长安十二时辰》到《两京十五日》专访马伯庸:写作最重要是知识储备 不是灵光一现

时间:2021-03-27 04:36:35

相关推荐

从《长安十二时辰》到《两京十五日》专访马伯庸:写作最重要是知识储备 不是灵光一现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继推出《古董局中局》《显微镜下的大明》《长安十二时辰》等备受喜欢的作品之后,马伯庸再推长篇历史小说《两京十五日》,这也是继《长安十二时辰》后又一个备受影视圈追捧的优质IP。

4月10日下午,马伯庸来到位于成都科华路王府井的轩客会书店,做了一场读者分享活动。他透露,《两京十五日》正在被影视改编,目前处于打磨剧本的阶段。此外,非虚构《显微镜下的大明》 的影视版权也卖出去了 ,他还亲自写了剧本,“这是第一次写剧本。因为这部作品很特别,我觉得我自己做剧本,会更合适一些。”

马伯庸的多部作品的历史背景都是明代。他也坦言自己对“明代尤其感兴趣,因为这个时代里有很残酷的地方,也有很有趣的东西。而且当时中国与西方世界刚刚接触,有很多让人意想不到的发现。”

不过,他正在写的新作中,故事背景不是明代,也不是他很喜欢的三国,而是在近代,“清末民初,而且是在医学领域。”由于没有医学背景,他还边写作,边自学医学知识。

善于在真实历史中考古出文学线索的马伯庸,在70万字的《两京十五日》中,利用《明史》上一段仅40字的历史记载,结合关于明朝各方面的历史考据,合理推演了一段朱瞻基15天从南京回到北京的惊险故事。

大明洪熙元年,当朝太子朱瞻基宝船在南京秦淮河畔被炸沉,天子病危消息传来,一场横跨两京的惊天剧变令太子踏上了疯狂的极速之旅。他必须在15天内跑完两千两百余里路,从南京赶至北京去拯救自己,拯救大明。朱瞻基负伤不宜长途骑马颠簸,坐马车太慢。唯有水运,可以千里不停。最终由捕快吴定缘、小行人于谦、女医师苏荆溪和太子组成的四人小组选择了水运,也就是沿着大运河从南京出发前往北京。

对话马伯庸

马伯庸多次来成都,特别喜欢武侯祠。这次他还特别去看了一场三国文化的展览。在读者分享会之前,封面新闻记者对马伯庸进行了专访。

封面新闻:从《长安十二时辰》到《两京十五日》,都是在写一个有限的时间里发生的事情。这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马伯庸:古代社会的时间节奏是很慢的。我就想在写历史小说的时候,有一个突破。所以我就想着,把现代的时间节奏放在古代社会,看看会是怎样的效果。这两部小说就是这种尝试的成果。

封面新闻:《两京十五日》是你在阅读《明史》时,被一段仅40字的真实记载所启发,写成的小说。里面有大量的情节、对话等具体的血肉,你是怎么想像出来的?

马伯庸:坦白说,对我来说,在写作中,想象力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你要充分掌握获得足够的历史资料。像这部《两京十五日》里面虽然有很虚构的,但里面的历史逻辑都是真实的。当时的人,骑着怎样的马,走过怎样的路,京杭大运河上他们走的路线是什么样子,这些细节其实都是我在史料里发现的,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演绎和发挥。所以,写作最重要的还是要有知识的储备,而不是只靠灵光一现的东西。

《两京十五日》不是《长安十二时辰》的延续

封面新闻:《长安十二时辰》影视改编取得很大的成功。这会不会导致你在写《两京十五日》时,会想着更有利于影视化去写作?

马伯庸:完全没有想着要更适合影视改编的需要去写。在影视圈,很多人都知道,所有的戏中,水上是最难拍的,也是非常费钱的。我这个小说的故事内容,几乎全部发生在水上。如果我要照顾影视改编,就不会这么安排了。

封面新闻:《两京十五日》在名字上,感觉跟《长安十二时辰》有延续性。这是特意为之的吗?

马伯庸:我原本不想用“两京十五日”这个名字,免得大家误以为是“长安十二时辰”的延续。但是后来综合考虑了一下,“两京十五日”确实能够恰如其分地点出这个故事的时间感,而且浅显易懂,也就使用了。

封面新闻:在写《两京十五日》时,感觉最难的地方是什么?

马伯庸:小说里的主场景是在京杭大运河。为了写这个小说,还特意走了一趟京杭大运河。最难的在于,要把明代京杭大运河沿途每一个城市的风貌特点写出来,各种有哪些具体的不一样,要写得让读者信服。

写作成果的秘诀是谦卑和开放的心态

封面新闻:您非常善于从历史掌故里获得创作灵感,写历史小说,而且创作力源源不断,这种本领是如何炼成的?您有什么秘诀?

马伯庸:谦卑,开放的心态。谦卑就是,我们要知道自己知道的还很少。除了要阅读大量的史料之外,还要去阅读现代的学者对这些史料的研究成果,多去跟业内的专家请教,才能学到很多自己此前不知道的东西。开放就是,不要把自己局限与某一个观点之中,而是要有胸怀去涉猎更宽广的知识领域。比如我很喜欢三国。为了更多了解三国,我不能仅仅读三国的史料,我还要看后汉、南北朝,以及明清时代关于三国的相关阐述。这样才能够做到触类旁通,很多创新的东西就出来了。我一直认为,灵感除了需要灵光一闪之外,还要建立在大量的基础阅读之上。所以,当你的阅读量足够的时候,很多灵感也往往不请自来了。

封面新闻:有一段时间,你因睡眠困难,决定暂停发微博,休养身体。具体是怎样的情况,现在如何了?

马伯庸:主要是因为脑子一直在运转,过于亢奋。看到什么就想到,这个能不能写进小说里。甚至看电影的时候,也会用编剧的视角去分析。这样就很难入睡,勉强睡着了也会做很多梦,梦里的情节也非常曲折,费脑子,有时候中间醒了还会坐起来把梦里情节写下来,准备写成小说。这样怎么能休息好呢?吃安眠药都没啥用。这样的情况延续了大概半年。我去医院的睡眠门诊看医生。医生建议我减少接受外在的信息刺激。我就把微博暂停了。现在情况好多了。尽快注意少给自己制造刺激,晚上如果没睡好,就中午补个觉。

来源:封面新闻声明:本文已注明转载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news@

如果觉得《从《长安十二时辰》到《两京十五日》专访马伯庸:写作最重要是知识储备 不是灵光一现》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