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古代也有奖学金?唐人的茶其实是胡辣汤?这本书告诉你古人的秘密

古代也有奖学金?唐人的茶其实是胡辣汤?这本书告诉你古人的秘密

时间:2021-12-26 11:07:18

相关推荐

古代也有奖学金?唐人的茶其实是胡辣汤?这本书告诉你古人的秘密

在意大利罗马有一个著名的双面门神,名叫雅努斯,他有两幅面孔,一面朝向未来,一面朝向过去,在古罗马人心中,雅努斯执掌着开始和入门,也执掌着出口和结束,更重要的是他连接着过去和未来,毕竟没有过去何谈未来呢!

罗马人将过去与未来的连接寄托在门神雅努斯身上,而拥有着5000年悠久历史的中国,要依靠更加强壮的肩膀托起这份重任,文化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而文字则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历来文人墨客、学者大家都在用自己的理解传承沿袭着中华文化,让中国人在书海典籍中感受归属和认同。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就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简明读本,全书分礼俗、宗法、饮食、衣饰等14个方面,全面、多元的反映出中国古代文化面貌和古人的精神追求。

事实上,市面上已经出版的国学类书籍数不胜数,随着社会热点的变化、流行趋势反复、名人效应的作用,这些书也在不断迭代更新,并没有哪一部能够真正的独立于潮流和舆论之外屹立不倒,然而《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却是为数不多的、真正经得起时间淬炼的一部经典,究其原因如下:

首先,出生好。《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脱胎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材《古代汉语》,众多顶尖学者、大师受国家教育部委托,耗时40多年,历经4次修订,可谓千锤百炼。正统嫡出的身份注定它一出生就自带权威,名列经典。

其次,作者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主编王力是北京大学中文系一级教授,他师从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陈寅格等,各个都是声明卓著的文化界泰斗,他本人也是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成书并非一人之功,而是以王力教授为代表的集体编写组历时40多年的编写修订最终凝结出的精华。这个神仙编写组阵容豪华,每一位成员单拎出来都足以撑起一片天:国学大师姜亮夫、教育家叶圣陶、清华大学教授马汉麟等等,他们共同组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最强背书。

最后,内容强。常识,即普通知识、基本知识,因此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只讲些乐器、器物、服饰之类的边角知识,并不往深里挖掘思想、精神和意义,然而学者们凭借深厚的学识功底将常识解析得精辟生动,用深入浅出、以小见大的方式打开话题,再逐步深入了解其背后的故事和渊源。这种从微小处切入,进而深入探索、挖掘的功夫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但同时也是孩子们甚至成人在刚刚开始接触中国古代文化时最喜欢的一种方式。

我们都知道中国文化的精深,很多学者研究了一辈子也只能学得一二,现在很多孩子从小就开始背古诗,读古文,然而5000年的时间横亘其中,为今人学习古人添加了很多困难,还平添很多抱怨。

其实,最好的方式是不急于把文化的精髓堆到面前蒙头苦学,而是应该先了解古人的时代背景、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然后再去理解他们的思想、作品和价值观,文化的精髓自然而然的就浮出水面了。《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价值就在这里:用文字构建桥梁,带你走进古人的生活,亲近古人,体味过去,然后面向未来。

1. 关于饮食的常识

你知道“家”这个字是怎么来的么?在上古时期,古人到处游牧打猎,居无定所,经常搬迁,当时驯化的家畜多是牛、羊、狗,而如今看起来最懒惰无害的猪在当时却是最难驯化的野兽,后来随着人们掌握了种植开垦的方法,农业经济取代了游牧经济,大家不再漂泊,猪也被完全驯化了,猪肉量大且肥美,于是家家户户都养上了猪,“豕(音史)”在古代就是猪的意思,屋檐下有猪,不就是一个“家”么!

茶文化也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今天所谓的茶道真的是古人的茶道么?书中列举了一副备茶图:“唐代的饮茶是将茶饼切碎碾成粉末,筛过后加入沸水煮成糊状,还要添加盐、葱、姜、橘皮、薄荷等等,类似一种可怕的胡辣汤。”相较之下,现在茶叶泡水的方法简直有点简单粗暴了!

2. 关于交通工具的常识

你肯定听过“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是不是也把“驷”写成了“四”?其实“驷”和“四区别可大了!原来战国以前的古人可从来没想过直接骑在马背上,马只能拉车,而四匹马拉的车就叫“驷”,所以“驷马难追”是说四匹马拉的车也追不上!实际上,直到战国时期中原人才从其他游牧民族那儿学会了骑马的功夫。

3.关于乐器的常识

你知道“参差不齐”这个成语么?用来形容质量、水平不整齐。实际上“参差”是乐器排箫的古名,不需要多说,只要看一眼曾侯乙墓出土的排箫,你就知道什么是“参差不齐”了。

4.关于饰品的常识

每当美人出场的时候,我们总会用“环佩叮当”衬托其袅娜的身姿和步态,彰显美人如玉般优雅的气质,然而这事儿要是放在老祖宗那儿可是要挨训斥的!的确,“古之君子必佩玉。”然而在西周,组玉佩是用来约束人行走仪态的,组玉佩挂在身上,行走时却不能发出玉相撞的声响,级别越高的人,身上的组玉佩就越长,行走时的步子就越小越缓和雍容。《诗经》有诗篇专门讽刺组玉佩发出的撞击声,然而汉代人在编写礼书时粗率的将讽刺当成赞美,造成了巨大的错误,导致后世也就将错就错的沿用了下来。

5.关于酒的常识

酉瓶在刚出土的时候就因为它奇特的造型引起了学者的注意,尖尖的底部放在今天多少有点尴尬,大多数学者认为酉瓶就是古人用来汲水的瓶子,尖底方便在河中打水,还能随手插在松软的泥土中固定,正当大家佩服古人的智慧时,又有人提出了质疑,认为商周的取水条件并不适合酉瓶,酉瓶更像是古人用于宗教或祭祀的盛酒器,是一种“神器”。谁对谁错,只有依靠更新的考古发掘才能找到答案了。

这些有趣的小常识在书中俯拾即是,从一个碗、一块玉、一辆车,甚至是一座城,每一个现实中生活中的普通器物在历史的长河中都可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故事背后又折射出古人在当时背景下的生活面貌和思想状态,如此联系到与之大相径庭的当今生活习惯,不禁错愕、惊诧、或是捧腹、大笑,似乎有一根看不见的丝线将古人和今人神奇的连接到了一起,触发了跨越时间和空间的交流和理解。

为什么要了解中国古代文化?无论是商业竞争、市场竞争、贸易竞争还是科技竞争,你会发现,当较练到最高层面的时候,往往比拼的就是一个民族或是一个国家的精神内核,而这个精神内核的载体就是文化。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来源于5000年绵绵不断的传承,虽然我们并不能每个都成为学者专家,但是可以让文化成为我们生活的底色、成为精神绵延的线索。经史子集离我们太远,不如就从身边的常识开始,去了解一双筷子、一个酒瓶或是一件衣服的前世今生。

如果觉得《古代也有奖学金?唐人的茶其实是胡辣汤?这本书告诉你古人的秘密》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