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古代读书诗】李群玉《书院二小松》

【古代读书诗】李群玉《书院二小松》

时间:2020-01-15 06:43:59

相关推荐

【古代读书诗】李群玉《书院二小松》

书院二小松

[唐]李群玉

一双幽色出凡尘(1),数粒秋烟二尺鳞(2)。

从此静窗闻细韵(3),琴声长伴读书人(4)。

【注释】

(1)“一双”句:写两株小松树清秀脱俗。

(2)烟:指长着松针的松树。鳞,古人多以“龙鳞”形容松树皮。张揖《广雅》:“松多节皮,极粗厚,远望如龙鳞。”

(3)细韵:指两棵小松树在微风吹拂下发出的细微声音。

(4)琴声:承上句“细韵”而言,仍是指松树发出的声音。

【赏析】

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或将苍松联想为飞龙,或赋贞松以比君子,这类诗篇数量不少。而李群玉的这首诗,却别开生面,是其中富于独创性而颇具情味的一首。

第一句是运用绝句中“明起”的手法,从题目的本意说起,不旁逸斜出而直入本题。句中的“一双”,点明题目中的“二小松”。这一句,有如我国国画中的写意画,着重在表现两株小松的神韵。诗人用“幽色”的虚摹以引起人们的想象,以“出凡尘”极言它们的风神超迈,不同凡俗。如果说这一句是意笔,或者说虚写,那么,第二句就是工笔,是实写。“数粒秋烟”,以“秋烟”比况小松初生的稚嫩而翠绿的针叶,这种比喻是十分新颖而传神的,前人似乎没有这样用过;而以“粒”这样的量词来状写秋烟,新奇别致,也是李群玉的创笔,和李贺的“远望齐州九点烟”的“点”字、有同一机杼之妙。诗中的“二尺鳞”,一方面如实形容松树的外表,其中的“二尺”又照应前面的“数粒”,切定题目,不浮不泛,点明并非巨松而是“小松”。首二句,诗人扣紧题目中的“二小松”着笔,写来情味丰盈,以下就要将“二小松”置于“书院”的典型环境中来点染了。

在诗人们的笔下,松树有远离尘俗的天籁,如储光羲《石子松》诗的“冬春无异色,朝暮有清风”,如顾况《千松岭》诗的“终日吟天风,有时天籁止。问渠何旨意,恐落凡人耳”。“从此静窗闻细韵”,李群玉诗的第三句可能从前人诗句中得到过启发,但又别开生面。庭院里的两株小松,自然不会松涛澎湃,天籁高吟,而只能细韵轻送了。“细韵”一词,在小松的外表、神韵之外,又写出它特有的声音,仍然紧扣题旨,而且和“静窗”动静对照,交相映发。“琴声长伴读书人”,结句的“琴声”紧承第三句的“细韵”,并且将它具象化。“长伴读书人”,既充分地抒发了诗人对小松爱怜、赞美的情感,同时也不着痕迹地补足了题目中的“书院”二字。这样,四句诗脉络一贯,句连意圆,构成了一个新颖而和谐的艺术整体。

松树是诗歌中经常歌咏的题材,容易写得落套,而此诗却能翻出新意,别具情味,这就有赖于诗人独到的感受和写新绘异的艺术功力了。

(李元洛)

【作者简介】

李群玉(807—858),字文山,生于澧州车溪七里庄,23岁时迁居澧州治所附近的仙眠洲。杜牧游历澧州,钦佩他的诗名和才气,劝他参加科举考试。太和二年(828)正月,李群玉制举考试落第,从此不再参考。杜牧临死前向巡视湖南的裴休荐举李群玉。李群玉于会昌三年至六年、大中六年至八年两度入幕府,受到裴休的礼遇和器重。后来,裴休官至丞相,与令狐绹一起向朝廷推荐李群玉,授弘文馆校书郎。大中十二年,李群玉离开澧州,再次东游,行至江西南昌,投洪井而死。光化三年(900),唐昭宗诏准著名诗人韦庄的奏请,追赐进士及第。《全唐诗》录李群玉诗260余首。

如果觉得《【古代读书诗】李群玉《书院二小松》》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