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歷史文化古跡——山西太原竇大夫祠【圖文】

歷史文化古跡——山西太原竇大夫祠【圖文】

时间:2023-10-02 13:40:52

相关推荐

歷史文化古跡——山西太原竇大夫祠【圖文】

窦大夫祠又称英济祠、烈石神祠,位于太原市西北20公里的上兰村,在汾河峡谷左侧;北靠二龙山,左傍烈石寒泉,右临赵戴文祠,是祀奉春秋时晋国大夫窦犨(chōu)的祠庙。窦犨,字鸣犊,封地在今太原,曾于狼孟(今阳曲黄寨)开渠兴利,因而得到后人的纪念;宋代元丰八年(1085)神宗封之为英济侯.故祠庙又名英济祠。

其创建年代不详,但唐代李频《游烈石》词中"驻马看窦犨像"之句,证明唐代此祠已存。宋元丰八年六月,祠为汾水所淹,遂北移重建,历代多有碑记。现存建筑中,山门、献殿、大殿等是元至正三年(1343)重建,局部还有着宋、金时代的建筑风格;其献亭较大,后檐柱用大殿明间廊柱代替,结构严谨而独特。

祠庙建筑巍峨壮观,古朴幽深;大殿中塑有窦犨坐像,神态自若。祠周围环境更是十分优美:清泉自烈石山苍崖下汩汩而出,清澈见底,游鱼可数;泉水温度较低,人称"寒泉",与翠柏古祠交相辉映,古雅有趣,"烈石寒泉"成为太原名胜之一。寒泉旁小庙前有"灵泉"二字碑刻,相传为宋徽宗赵佶所书。祠内有许多侧柏,枝干粗壮。

宋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汾河大涨,祠院被淹,遂北移重建。此后"邦人祈求,屡获感应。"因此,宋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宋徽宗追封窦华为英济侯,"英济之名,盖取生而英灵死而济物故也"故窦祠也叫英济祠。窦祠重建后,历代均有修葺。主要建筑正殿、献亭、山门殿都是元代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重建。窦大夫祠有50多间殿堂。其中琉璃团龙山门、方形藻井式献亭、五间悬山式正殿都是元代遗物,部分保留宋金风格。殿内供大夫像,美髯长须,风度翩翩。左有梧桐木,俗传手摸可除百病,现仍光滑溜圆,光可鉴人。祠亦有八景之说,"神龛梧桐"为八景之一。祠左有明代的保宁寺和近代的赵戴文公馆。

赵戴文(1867--1943),五台人,同盟会员,曾任国民党政府山西省主席、国民党山西省党部主任委员,晚年信佛。公馆为三重院建筑,存过厅、正厅、偏院等40余间房屋,后部辟有花园,园中有赵戴文墓。以上的祠、寺、馆一气呵成,互相贯通,东西宽近200米,参观面积达万余平方米。祠右侧又有"烈石寒泉",亦为旧阳曲八景之一。地下水喷涌而出,汇而成潭,"汾水得烈石泉,势始汹涌",可见流量很大,且夏冷冬温,有诗曰"人在冰壶六月寒",故名寒泉。泉边有小庙,刻"灵泉"两字,是宋崇宁元年(1102)九月宋徽宗赵佶御书。寒泉在文革中遭破坏。

窦大夫祠山门殿"明三暗五",两侧内墙各有琉璃团龙两个,亦为元代原作。殿内原塑有红白两匹骏马,传为二郎坐骑。门殿两边钟鼓楼,西边钟楼无甚特别,而东边鼓楼却以石柱支撑,号"鼓楼石柱",令人称奇。

进入祠院,迎面便是献亭,占地130多平方米,4根大柱直径达0.8米,将亭顶稳稳撑起。献亭造型雄伟,飞檐翘角,宛如大鹏展翅,令人赞叹的是它的藻井,完全由木块和木条交错层叠咬合构成,没有一个钉子,而且排列疏朗,造型精巧,呈八卦图形,是不可多得的艺术品。

献亭是陈设祭品的享堂,使人感兴趣的还有窦祠的献亭与主殿两大建筑连为一体,这在别的祠堂还不多见。大殿明三暗五,宽20多米,高约15米,内供窦大夫坐像一尊,两旁显得空阔,据说是为龙王留设的祭台,百姓在祈雨时要把龙王请人大殿祭拜。

在窦大夫像左侧有一株碗口粗的梧桐树枯干,锃明瓦亮,犹如涂漆,传说是因为游人礼拜之后都要用手摸一摸树干,以求抹去百病,日久天长,梧桐便被摸得光亮照人。这也是窦祠八景之一,称为"神龛梧桐"。

窦大夫祠献殿原悬有三大名匠匾额,分别为"泽被苍生"、"灵济汾源"、"仁周三晋",现已不存。所挂的这副楹联是清乾隆年间凤台令沈荣昌所拟,联语工整妥贴,令人回味。1959年郭沫若参观窦大夫祠时,曾题词一首,其中头两句"孔子回车处,驱车我却来",与此联上联同出一典。

歡迎進入還舊樓主個人圖書館>>>

如果觉得《歷史文化古跡——山西太原竇大夫祠【圖文】》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