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 景物形象 事物形象练习集锦

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 景物形象 事物形象练习集锦

时间:2018-12-26 07:57:12

相关推荐

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 景物形象 事物形象练习集锦

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

【高考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应梦武林春。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

【注】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

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试题分析】

题干问的是“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这是考查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首联中,“云海”交代了二人的处境,即天各一方;“相望”说明二人情深意重;而从诗歌标题来看,苏辙又即将远赴契丹,面对此情此景,“那因”二字道出诗人那豁达的胸襟,哪里会因远别而泪沾双襟!

解答本题,不但要关注首联,还应关注全篇。诗歌首联点题,写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苏轼兄弟情谊颇深,苏辙23岁前与兄住在一起,未曾一日分离。23岁进入仕途,从此宦游四方,会少离多。尽管如此,他们仍互相关心。苏轼一生屡遭贬谪,苏辙受累不怨。在“乌台诗案”中,苏辙宁肯舍弃官帽以营救其兄,感人至深。故《宋史·苏辙传》说:“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苏辙此去,虽为远别,但暂作分离,一向乐观旷达的苏轼自然不作小儿女之态。

如何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包括两类:

一是主人公形象,即诗歌中描写的人物形象。如《静女》刻画了一对青年恋人的形象,男青年热烈痴情、淳朴憨厚,女青年漂亮活泼、伶俐俏皮。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氓》刻画了勤劳善良而又清醒刚烈的女主人公形象。元稹《遣悲怀》塑造了一位关心体贴丈夫、安于贫苦的贤淑的妻子形象。《孔雀东南飞》刻画了同封建家长制作斗争的刘兰芝、焦仲卿等形象。王昌龄的《出塞》塑造了戍边战士忠心报国、献身边塞的形象。

二是诗人形象。诗人“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实际上是“诗化了的作者”,是作者在诗中的“代言人”。在古代诗歌中,一般有下面几种形象类型:

(1)傲视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李白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塑造了一个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得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如陆游和辛弃疾。两位诗人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鉴赏时,应根据诗词中有关人物的行为举止等描写的关键词,主要抓住对人物的描写,主要是正面和侧面。正面主要是语言、动作、心理等,侧面主要是环境烘托和渲染。要抓住人物的身份、性格、对主旨的表达有何作用及作者的态度,联系以上常见的形象分析作答。

鉴赏诗歌形象题的答题步骤:

点出特点。要在文段的开头或结尾点出诗人的形象特点,即用一句话“盖帽”。

概括分析。结合全诗的文句进行分析,注意要围绕“诗人形象”这个中心来写。如果诗歌运用了一些艺术手法,也可以概括所使用的描写手法。

概括情感。概括出形象的社会意义或蕴含的作者情感。

以上这些都会在今后的学习中系统地了解到。

人教版必修1第一单元涉及的人物形象主要有《沁园春·长沙》中毛泽东的诗人形象、《雨巷》中塑造的“撑着油纸伞”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再别康桥》中徐志摩的诗人形象、《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塑造的吃苦耐劳善良包容的“大堰河”的形象等。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访中洲

姚镛

踏雨来敲竹下门,荷香清透紫绡裙。

相逢未暇论奇字,先向水边看白云。

注:绡裙:一种薄裙。奇字:一种异于小篆的字体,不能用六书偏旁推之,早已失传。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题为访洲,实为访人;虽是访人,却重在写景,洲中景才是解诗关键。

B.第二句中的“紫绡裙”一语,夸张地写出了荷花花瓣轻薄之状,繁密之态。

C.丝雨香花令人心醉,主客两人急切地冒雨观看水边白云,竟无暇学术讨论。

D.全诗以描写记叙为主,颇富画面形象感,语言通俗易懂,却也蕴含着深意。

2.本诗中的“访者”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拟古诗

[南朝]鲍照

幽并重骑射,少年好驰逐。

毡带佩双鞬,象弧插雕服。

兽肥春草短,飞鞚越平陆。

朝游雁门上,幕还楼烦宿。

石梁有余劲,惊雀无全目。

汉虏方未和,边城屡翻覆。

留我一白羽,将以分虎竹。

[注]据《帝王世纪》载:“帝羿有穷氏与吴贺北游,贺使羿射雀。羿曰:‘生之乎?杀之乎?’贺曰:‘射其左目。’羿引弓射之,误中右目,羿抑而愧,终身不忘。”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幽并”,指我国古代的幽州和并州,二州民俗强悍,自古多豪侠慷慨之士,诗人借此烘托少年英雄的形象

B.“飞鞚越平陆”,鞚,本意为带嚼子的马笼头,这里指代马。这里间接描写了少年英雄的形象。

C.“汉虏方未和,边城屡翻覆”,这两句交待背景,写出了外寇未灭,边城被敌我双方反复争夺的紧张形势。

D.诗人通过幽并少年的形象寄托自己收复北方失地及以身许国、立功边陲的爱国情怀,是一曲时代的慷慨之歌。

4.请结合全诗概括分析少年英雄的形象。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感旧

陆游

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

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

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

奇士久埋巴峡骨,灯前慷慨与谁同?

(注)奇士:指陆游在巴蜀结识的好友独孤策,此时已故去十余年。

5.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回忆当年,紧扣诗题,写出了诗人年轻时豪迈洒脱、英姿勃发的形象。

B.颔联在形式上对仗工整,体现了律诗典型的音韵之美;在内容上对比鲜明,取得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C.颈联中诗人写自己在梦中回到昔年纵横驰骋的边塞,借梦寄情,表达了对戎马生涯和塞外奇绝风光的深切怀念。

D.尾联使用反问的手法,表达了内心强烈的感情,同时也让读者感知到慷慨豪迈、卓尔不群的故友形象。

6.作品中的诗人有哪些形象特征?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一、

1.B

【解析】 本题是对诗歌的综合考查,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B项,“繁密之态”无中生有。只是写出了荷花花瓣轻薄之状。故选B项。

2.“访者”是一个充满意趣、志向高雅的形象。访者不在晴日访友,反而在雨中拜访,与“雪夜访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颇富率性与情趣。另外,他本是为了和好友探讨“奇字”,但却未及交流就与友人急忙走向水边去看那雨中茫茫白云,可见其清逸高雅的志向。(意思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中的人物形象,答题前首先要通读全诗,整体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然后抓住诗中塑造人物形象的词句理解,分析其中能表现人物哪个方面的特点?用什么词评价?最后综合起来,表述形式可以采用“本诗塑造了……的形象。”表述时要抓住能表现人物形象特征的词,概括时点要全。如果是赏析,概括评价完后还要结合具体诗句来分析。本题要求分析“访者”的形象。“踏雨来敲竹下门”,访者不在晴日访友,反而在雨中拜访,颇有情趣。“相逢未暇论奇字,先向水边看白云”,他原本是为了和好友探讨“奇字”,但没来得及交流就与友人急忙走向水边去看白云,能看出“访者”志向高雅。总体而来,“访者”是一个充满意趣,志向高雅的形象。

二、

3.B

【解析】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B项,“这里间接描写了少年英雄的形象”错误。此句正面描绘英雄在兽肥草短的畅好春色背景下跑马如飞,度越平川的威武雄壮形象。故选B。

4.来历不凡:来自幽并,豪侠尚武。英姿飒爽:携弓负箭,装束不凡。骑射精妙(或武艺高强):能朝游雁门,暮还楼烦;箭入石梁,臂力大;能射鸟目,射术精。理想崇高:渴望奋战疆场,杀敌立功。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依据诗句明确身份,再依据诗句的内容概括其特点。“幽并”,指我国古代的幽州和并州,在今河北和山西一带,二州民俗强悍,自古多豪侠慷慨之士,所以鲍照借托出自幽并的少年英雄,以表现其来历不凡”;“毡带佩双鞬,象弧插雕服。”此二句说此少年的毡制腰袋上系着两只弓袋,雕花的弓袋上插着用象牙装饰的弓。这是任武少年装束的主要特征,表现此少年英雄的飒爽英姿,也暗示了他的勇武强建;“飞鞚越平陆”,此句正面描绘英雄在兽肥草短的畅好春色背景下跑马如飞,度越平川的威武雄壮形象;“朝游”二句则更具体夸饰英雄的骑术神速精妙;“石梁有余劲,惊雀无全目”,这里借以形容少年英雄有景公般的强劲膂力和劲硬锐利的弓箭;“惊雀”句,这里借以表明此少年有后羿般的精妙射技;“留我一白羽,将以分虎竹”是说少年表示要留一白羽箭,愿分符而为郡守,立功杀敌,奋战疆场,表现少年渴望建功立业,奋战疆场的形象特点。

三、

5.C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C项,“身老桑村麦野中”表达了诗人对身老乡村的感慨,不是表达对“塞外奇绝风光”的怀念。故选C。

6.壮志难酬。诗人年轻时豪迈洒脱,如今仍渴望建功报国,却无奈在“桑村麦野中”老去。

迟暮悲伤。颔联以“一簪华发醉秋风”描写白发萧疏的垂垂老态,写出了人生暮年的悲苦之情。

孤独寂寞。尾联直接抒发对故去的友人的强烈思念,表达了苦无知音的寂寞心境。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抓住诗句中的情感关键词进行分析。首联和领联,通过自己年轻和年老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感慨;注意“孤”“华发”等字眼。颈联,“身老桑村麦野中”表达了诗人年华老去的迟暮之感。尾联写怀念好友,“与谁同”一语表达了诗人的孤独寂寞之感。

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

【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

[唐]杜甫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

冬温蚊蚋在,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

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

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去国同王粲。

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孔父即孔子。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参考答案】

描绘了一幅山色苍茫,空旷远寂,夕照增辉,江水满溢的寥席壮美的画面。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形象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看是鉴赏景象、物象还是人物形象。本题是鉴赏景物,要找出用到来的意象,想象整个画面,概括出意境特点。本题问“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山色远寂寞”描绘夕阳照射之下,远远望去,群山苍茫,笼罩着夕阳的余晖,给人寂寞空旷之感;“江光夕滋漫”写满溢的江水在夕阳余晖中闪耀着特有的光泽;整个画面境界阔大壮美,而又给人寂寥孤独之感。

如何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

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和自然景象并借以寄寓作者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诗歌作品中的人物、事件、自然景物和具体生活环境都是形象。对于叙事诗而言,诗中的“人”和“事”是形象;对于写景诗状物诗而言,诗中的“景”和“物”是形象;对于抒情诗而言,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就是形象。

所谓鉴赏诗歌中的形象包括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包括诗人“我”的形象),而更多的是指诗歌中所描绘的景物形象。

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或人文景物,有单个景物形象,也有由多个景物形象组合成的意境。常见的提问方式有:诗中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诗中描写了怎样的意境?有什么作用?典例中只要求概述画面,题目比较简单。

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一般需要概括诗歌描述画面的内容,概括意象的内涵,分析意境特征,点明情感。诗歌中景物描写的作用主要是渲染气氛、奠定情感基调等,答题时先简要描述景物,然后结合诗歌分析渲染什么样的氛围,奠定什么样的情感基调即可。

具体答题步骤:

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抒发了寂寞惆怅之感,气概雄浑,感情真挚。

B.后四句写昔人乘鹤所见,由渺不可知的感觉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文势波澜起伏。

C.尾联紧承前三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作者的归思,与开头意境相应,情融景中。

D.此诗起、承、转、合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流水,富于变化历来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

2.请展开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述颈联所展现的画面。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 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3.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4.结合全诗,分析本诗写景运用了哪些手法?(借鉴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描述秋景的方法)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半山春晚即事

王安石

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

翳翳陂路静,交交园屋深。

床敷每小息,杖屦或幽寻。

唯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

【注】床敷:安置卧具。杖屦:扶杖漫步。

5.本诗题为“半山春晚即事”,诗人笔下“半山春晚”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6.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尾联“唯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的表现手法。

一、

1.B

【解析】 前四句写作者登临怀古,后四句写作者站在黄鹤楼上的所见所思。“后四句写昔人乘鹤所见”表述错误,故选B。

2.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树木郁郁葱葱,鹦鹉洲上芳草茂盛,这一切都清晰可见。(意思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晴川”“汉阳树”“芳草”“鹦鹉洲”的特点,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二、

3. 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

【解析】 分析意境型答题模式:提问方式:分析这首诗意境(或情与景),或: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解答分析:意境,包括景、境、情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答题步骤:(1)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2)联想和想象,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3)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4)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不能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4. 前二句的“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组成一幅粗线勾勒的大场景,并在句尾以“丽”“香”突出诗人强烈的感觉;后二句则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而这一切全沐浴在煦暖的阳光下,和谐而优美,确实给人以春光旖旎之感。(答如何写景。从点面结合、嗅觉视觉、动静结合的角度即可)

【解析】 从点面结合、嗅觉视觉、动静结合等角度分析即可。“迟日”,出自《诗经·七月》:“春日迟迟。”春天光照时间渐长,天气趋暖,正所谓“天初暖,日初长”(欧阳炯《春光好》)。诗人以“迟日”领起全篇,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并使诗中描写的物象有机地组合为一体,构成一幅明丽和谐的春色图。你看:阳光普照,水碧山青,草木复苏,万象更新。清风拂面,送来百花的芳香,带来春草的清馨。河滩上,溪岸边,冰雪融尽,泥土潮湿而松软,燕子轻盈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呢呢喃喃。水暖沙温,美丽多情的鸳鸯相依相偎,恬然静睡,十分娇憨可爱。燕子是侯鸟,诗人描写它是有意突出春天的特征。据此,可作答为:前二句的“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组成一幅粗线勾勒的大场景,并在句尾以“丽”“香”突出诗人强烈的感觉;后二句则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而这一切全沐浴在煦暖的阳光下,和谐而优美,确实给人以春光旖旎之感。

三、

5.春花凋谢,春风和煦,树木茂盛,空山鸟鸣,环境静谧。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的景物形象。“半山”对应鸟鸣山幽,环境恬静,“春晚”与春花凋谢,树木与“清阴”相照应。晚春的风把花吹落了,处处绿荫。山上的路护着浓荫,半山园的林屋一片鸟声,十分幽静。有时设椅小坐休息,有时扶杖穿着草鞋探寻美丽的风景。当北山上的小鸟经过时,听听鸟儿唱着好听的歌(美妙的叫)。写了春花凋谢,春风和煦,树木茂盛,空山鸟鸣,环境静谧。

6.以动衬静(或:以有声写无声)。诗歌前两联突出了环境的安静,第三联截取两个生活片断写出了诗人安静悠闲的生活,在此宁谧的氛围里,突然传来清脆悦耳之声。

寓情于景。从“唯有”“好音”可以看出,诗人对半山生活的喜爱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最后两句在此宁谧的氛围里,突然传来阵阵清脆悦耳之声,抬头看去,原是北山一鸟,掠飞而过,遗下一片“好音”!以动衬静(或以有声写无声),诗歌的前两联突出了环境的安静,第三联截取两个生活片断写出了诗人安静悠闲的生活,在此宁谧的氛围里,突然传来清脆悦耳之声。这两句极富韵味。北山即钟山,六朝时周曾隐居于此。如今这北山,除了诗人独步寻幽之外,杳无人迹,只有声音鸟鸣,偶尔来安慰我岑寂。在平夷冲淡的外表下,诗人举世无人相知的感慨不由显示言外。

鉴赏诗歌的事物形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寒菊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注)郑思肖是宋末诗人、画家,元军南侵时,曾向朝廷献抵御之策。

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寒菊”形象?诗人借寒菊表达了什么情怀?

【参考答案】

塑造了傲立不群(孤傲高洁),坚贞不屈的菊花形象。从“不并百花”“独立疏篱”中可看出不随时俗、孤高傲世。从“枝头抱香死,北风不落” 中突出其在肃杀的北风中,枯守枝头,抱香而死的不屈坚贞。抒发了不愿随从于世俗权贵、独守清高的人生追求和坚持气节、不仕元朝的爱国情操以及忠君报国、宁死不屈的可贵精神。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及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本题为两问,“寒菊”的形象分析,“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这两句咏菊诗,是人们对菊花的共识。菊花不与百花同时开放,它是不随俗不媚时的高士。“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这两句进一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也决不被北风吹落的高洁之志,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诗人借寒菊表达的情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本诗名有咏菊,但菊花实为自已的真实写照,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这是郑思肖独特的感悟,是他不屈不移、忠于故国的誓言。

如何鉴赏诗歌中的事物形象

诗歌中的事物形象,即咏物诗或杂诗中吟咏的对象,如骆宾王《咏蝉》中“蝉”的形象,陆游《卜算子·咏梅》中“梅”的形象等。

鉴赏诗歌的事物形象答题策略:

【提问角度】

1.诗中塑造了怎样的XX形象?有何作用或者意义?

2.XX诗句体现了某物象的怎样的特征?

3.某物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或何种情怀)?

【答题步骤】

首先,分析诗歌中所描写的物象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特征)和环境特点。

其次,挖掘物象的内在品格,抓物与志的“契合点”。

最后,分析诗歌塑造此形象的意义(体现作者的某种情操或情感,表达作者的某种向往或追求(象征或托物言志))。

【答题模板】

诗歌塑造了XX的形象,它具有XX的特点,诗人借此形象表达了或抒发了XX的情感或追求。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华下

司空图

故国春归来有涯,小栏高槛别人家。

五更惆怅回孤枕,犹自残灯照落花。

【注】华下:即华州(今陕西华县),作者曾旅居华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的第一句写诗人梦中回到故乡,可故乡太远了,实在找不到边际。

B.诗的第二句写一觉醒来,眼前却是小栏高槛,环境虽美,可惜是“别人家”。

C.诗的三、四句写自己五更独眠,苦闷、惆怅,室内残灯一盏,照着窗外落花。

D.作者用“孤枕”“残灯”“落花”等意象,将深秋环境的凄凉写得逼真形象。

2.试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请简要作答。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鼠屡败吾书偶得狸奴捕杀无虚日群鼠几空为赋

陆游

服役无人自炷香,狸奴乃肯伴禅房。

昼眠共藉床敷暖,夜坐同闻漏鼓长。

贾勇遂能空鼠穴,策勋何止履胡肠。

鱼飱虽薄真无愧,不向花间捕蝶忙。

(注)胡:中国古代称北边或西域的民族。飱:同“飧”。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题较长,交代了带猫回家的原因及结果,更流露出作者抑制不住的兴奋、满意之情。

B.“昼眠共藉”“夜坐同闻”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了一幅人猫相依、孤苦而又温馨的画面。

C.“策勋何止履胡肠”一句赞扬了猫的功劳,诗人觉得它简直堪比战场上英勇杀敌的士兵。

D.最后一联是说猫捕鱼虽少,但整日不辞辛劳,而不去捕蝶嬉戏,也可算是无愧于主人了。

4.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猫的形象。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面小题。

独坐

[明]李贽

有客开青眼,无人问落花。

暖风熏细草,凉月照晴沙。

客久翻疑梦,朋来不忆家。

琴书犹未整,独坐送晚霞。

5.这首诗意象丰富且颇富象征意味,如第二联通过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两个带有季节性特点的意象,展现出诗人终年独坐的情景。

6.标题“独坐”一词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一、

1.D

【解析】 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D项,“深秋”错误,诗中已点明是“春归”。

2.对比。诗的前两句梦中回到故乡与现实中回不了故乡形成对比,梦中家乡春光大好与醒来“别人家” “小栏高槛”的凄凉形成对比,将诗人怀念故乡之情抒发得十分真切。虚实结合。梦中回到故乡是虚写,梦醒眼前却是“别人家”是实写。(想象亦可)借景抒情。室内只有残灯一盏,窗外还有纷纷的落花,环境的凄凉冷落,表达了作者苦闷、惆怅、孤独的思乡之情。(情景交融、以景结情亦可)

【解析】 本题考核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具体的手法,然后诗歌的内容解释,然后分析艺术效果。诗的前两句梦中回到故乡与现实中回不了故乡形成对比,将诗人怀念故乡之情抒发得十分真切;梦中回到故乡是虚写,梦醒眼前却是“别人家”是实写,诗歌虚实结合;室内只有残灯一盏,窗外还有纷纷的落花,环境的凄凉冷落,表达了作者苦闷、惆怅、孤独的思乡之情,是借景抒情。

二、

3.D

【解析】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D项,“最后一联是说猫捕鱼虽少”错误,原文是“鱼飱虽薄”意思是:虽然喂给猫的鱼食虽少。故选D。

4.陪伴作者,给人温暖;勇猛善战,功绩非凡;不求待遇,尽职尽责。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猫的形象”,然后在理解全诗意思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诗句概括其特点。本题中,从“狸奴乃肯伴禅房”可见:陪伴作者,给人温暖;从“贾勇遂能空鼠穴,策勋何止履胡肠”能看出猫的勇猛善战,功绩非凡;从“鱼飱虽薄真无愧,不向花间捕蝶忙”可见:不求待遇,尽职尽责。

三、

5.春风(暖风) 秋月(凉月)

【解析】 这是一道分析意象特征的题目,注意题干中提到的“季节性”的意象,从诗中“暖风”和“凉月”可以看出是“春风”和“秋月”,一个春秋代表一年,正和后面的“终年”吻合。

6.全诗抓住客居他乡时极平常的情景写自己的孤独与坦荡,深刻抒写自己对来客的渴望,对朋友的思慕,对家乡的怀念,对生活的信心。

【解析】 这是一道结合诗歌的标题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答题的关键是结合诗中的重点词句作答。此题根据诗中的“无人问落花”可以看出“孤独寂寞”,根据“客久”可知孤独寂寞的原因是“长久客居他乡”,根据“朋来不忆家”可以看出“朋友来的喜悦之情”和之前的“思乡之情”。

| ID:gzywxxzs

如果觉得《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 景物形象 事物形象练习集锦》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