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体证《伤寒论》| 生活里的小医案

体证《伤寒论》| 生活里的小医案

时间:2023-08-08 10:58:54

相关推荐

体证《伤寒论》| 生活里的小医案

看这照片,恢宏到难以置信,突然明白为什么现代人画不好山水画了,因为没住在那种环境里。

未能经常看在眼里、进入心里,画出来的画,就是在说谎、吹牛,当然很难打动人。

古琴曲也同理,《潇湘水云》决不是都市人能写的。

但也不必为之惋惜,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表达方式,只要是真实、发自内心的就好。

医案也同样,治的虽是些“小毛病”,而感受不停、思考不停,一次一次又都是进步。

自己的医案

自从跟希彦老师学了《伤寒论》之后,就会在生活中尽量多地去观察、揣摩身体。

接近冬天,气温在慢慢下降,哪天怕冷、哪天又不怕冷?我会结合气温去感受,然后发现体感有变化的原因……

比如:生理期第1、2天,尚未觉得怕冷,第三天,则尤其怕冷了。而这三天的气温却几乎没变化(15-18度之间)。

所以,身体流失津液太多,到了一个节点之后,就会虚怯怕冷,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实。

再来,某天(并未在生理期),流清鼻涕,突然非常怕冷,脚尤其冷,一看气温:17度。这是怎么回事呢?

当然不能凭两个明显的表证,就吃桂枝汤。

把脉:阴阳偏差不大。

里证:近两天排便不畅。

《伤寒论》的理法之一是:表里同病,先表后里。

但《伤寒论》也有个原则是:治病求本。

本着对自己足够了解的原因,以及试探性治疗的动机,我用了承气汤。

晚餐后服药,服药后两小时,尚未通便,脚就先暖和起来——做了一个多小时针线活,脚也是暖的——不是因为跑跳而暖起来,可见就是真暖了。

晨起,感觉病好了80%,尚余一点鼻涕。

为什么这次通里能治表?

因为表能量不够的原因是里的淤堵导致——里淤堵时,身体会着重处理淤堵,气血就顾不上体表了。当用承气汤让淤堵松动之后,身体就不必过于耗力去解决淤堵,自然就有多余的气血能给体表了。这个时候,即使有表邪,身体自然排掉的几率也大得多。

小女儿折磨我的杀手锏——咳嗽

我给孩子看病,常常不把脉,因为她们静不下来。

不把脉的后果就是,十次有两三次会踩偏。

上周末我被拉去听课,孩子又咳嗽起来。

周六就开始咳嗽,我没给药——有个原因是,想试试让她的病情发展得明确一些再出手。

周日,依然咳嗽,有鼻涕,姐姐说:妹妹昨天脱了好多次衣服。嗯,这是一个证:怕热。

孩子的情况:自今年暑假开始,长期每天排便3次(在家里有个绰号:18条:)),这次咳嗽时大便次数无变化,稍有的变化是大便有些粘马桶,所以,我先忽略了里证。

表证:鼻子有些堵,需要擤鼻涕。频繁脱衣,应是怕热。

显证:咳嗽。听起来有些痰。

周日早晨和中午给药:桑菊饮。

周日晚上发现,桑菊饮无效。

(其实我家孩子平常咳嗽最常用到的药就是桑菊饮,十有七八都能很快解决。包括大女儿,就没资格当案例的主角,那都是因为粗略辩证加经验就把她的病给打败了。但是,经验是定法,人体却是变化的。粗略辩证+经验不管用时,就得仔细琢磨了。)

重新辩证——

里:周六当天至少大便两次。(说是记不清是两次还是三次。)

表:手脚冷、面色黯。有鼻涕。

显证:咳嗽。有痰。

舌:有红点。

周日晚给药一次:小柴胡+射干麻黄汤。

周一晨起,确定无效。

这时候,不用辩证,用排除法,都知道应该要治里了——但即便如此,也得讲证据,否则《伤寒论》的理法也太不堪一击了。

周一上午重新辩证——

里:昨日排便2-3次,今日早晨已排便一次。胃口一般。

表:脚冷、面色黯。有鼻涕。

显证:咳嗽。有痰。

舌:有红点。

外婆描述昨晚睡觉时手心汗很多。

把脉:脉沉,沉取和回弹力度居中。

在我看来,小朋友出现沉脉,值得重视。

5岁的小孩本应是朝气蓬勃生发的状态,在天气并未多冷的情况下,脉沉在里,说明气血要集中力量处理内部的问题。所以,即使是大便一天3次,也不代表没有宿便,属于通而不畅的情况。再结合手心汗多、脚冷(津液被里牵制)、面色黯合并考虑,更能指向里淤堵。

所以给药:大柴胡。

药后两三小时,又有排便,很臭,条状成型。

下午咳嗽减轻了。

周一当天吃了两次大柴胡。

周二上午,晨起排了很多宿便。

把脉,已经是居中脉了。

也会咳嗽几声,有痰,但状态格局全然不同,咳嗽好了80%。

继续依证治疗——

脉:居中,没有热象和能量富余。

轻微证:咳嗽、明显有痰,少量鼻涕。

用了针对寒痰的成药:射干麻黄汤。

药后一天,偶尔咳嗽几声,已不再是病态的困扰,所以未再给药。

作为孩子的妈妈,对于孩子状态的直观感受很重要,病态还是非病态,有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同样是咳,有的是脱困,有的是被困;

正如同样是哭,有的是解脱,有的是还在悲伤。

咳嗽愈后反思

■第一次组方能否辨识出里淤堵?

应该可以。假设最初就把脉,脉沉且不弱,再匹配大便粘马桶,已经是两个里证为因、指向了“怕热”这个果,属证据充足、脉证相应,这时理应使用下法。此次因疏忽大意,未把脉,导致里证因“单一证不可断”而被忽略。所以,每次都耐心把脉着实重要。孩子就在我身边,观察和改方容易,若是医生给病人开药,则会耽误病人。

■第二次组方能否确认里淤堵?

完全可以。如若第二次有把脉,那么脉沉、大便粘马桶、手脚冷、面黯、舌有红点,这几个证合并起来考虑,里淤堵内有热几乎已成定论。这时其实身体状态已有变化,从先前的里淤内热导致怕热,变化为里淤导致气血不外达,于是手脚冷、面黯。

■第三次组方能否考虑承气汤?

或许可以。从治疗结果来反推:第三次组方时的面黯、脚冷,有可能是里淤堵导致,而不一定是柴胡证的上热下寒中焦痞塞大循环不通。胃口一般,也可能是里淤堵导致身体自然而然不想摄入过多,而非柴胡证的“默默不欲饮食”。给孩子治病,心态会更偏重怎样治好,而非去试探人体。所以,会想要尽可能面面俱到。如若是治疗自己,我会直接用承气汤试试。

作者|罗浠

曾经的文艺青年

为孩子的安身立命不断探索体悟的二孩妈妈

《伤寒论》成都研习室创办者

如果觉得《体证《伤寒论》| 生活里的小医案》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