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被中国遗忘的古乐“尺八”----雅乐遗韵

被中国遗忘的古乐“尺八”----雅乐遗韵

时间:2019-04-03 14:40:16

相关推荐

被中国遗忘的古乐“尺八”----雅乐遗韵

尺八是中国古老的民族吹管乐器,因长一尺八寸而得名。管身多为竹制,顶端开口,吹口处斜面切削,吹奏方法为竖吹。尺八的音色圆润柔美、深沉含蓄、空灵飘逸,具有丰富的变化,表现力极强。可以独奏、合奏或伴奏。并可根据需要选取不同调的尺八。在东汉时期,尺八已流传于民间,到了隋代,尺八成为宫廷中的主要乐器,至唐则大盛,广泛用于宫廷乐舞,至宋朝末年在我国消失。沈括的《梦溪笔谈》中便有对尺八的描述:“后汉马融所赋长笛,空洞无底,剡其上孔,五孔,一孔出其背,正似今之尺八”。喜爱尺八这一乐器的人们这样评论道:“箫是文人在书斋里的呻吟,尺八是寒夜里吹过竹林的一阵风”。

一、尺八的历史溯源

尺八是一种中国古老的乐器,最早的历史可远溯至距今约9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骨笛”,又称“鹰笛”或“鹰骨笛”,用鹫鹰翅骨制成。传说距今4000多年的黄帝时代,出现了竹制的管乐器,古书上有黄帝令伶伦伐昆仑之竹作笛的说法。于是,笛从此与竹子结下了数千年的不解之缘,骨笛被竹笛取而代之。“尺八”用竹子制作成的,因为长一尺而得名为尺八。(那时,竖吹的管统称做笛)

东汉时期,尺八的前身羌笛已流传于民间,隋代成为宫廷主乐,至唐大盛,用于宫廷乐舞,宋朝末年在我国消失。在东汉陶俑和唐三彩骆驼载乐俑中,我们便能看到尺八的踪影,但更长时间内,我们只能在沈括的《梦溪笔谈》中找到对尺八的描述。

到了隋代和唐,尺八成为宫廷中的主要乐器。《新唐书·吕才传》:“贞观(627—649)时,祖孝孙增损乐律,与音家王长通、白明达更质难,不能决。太宗诏侍臣举善音者……侍中王珪、魏微盛称才制尺八,凡十二枚,长短不同,与律谐契”。

莫高窟220窟乐舞图:窟中有唐贞观十六年(642)的题记,其北壁“东方药师净土变”中间有舞伎四人,两侧有乐队。左侧十五人,所奏乐器有羯鼓、毛员鼓、答腊鼓、鼗鼓、拍板、横笛、尺八、筚篥、笙、贝、竖箜篌,另有一人耍盘歌唱;右侧十三人,所奏乐器有腰鼓、都昙鼓、毛员鼓、拍板、方响、横笛、筚篥、排箫、筝、阮咸,也有一人耍盘歌唱。此图为画面局部,原画中央尚有灯楼一座,舞伎两侧各有灯树一株,场面华丽辉煌,似仿唐代元宵灯节的宫廷歌舞表演。

敦煌莫高窟217窟壁画隋代乐队:画面上有演奏者八人,所持乐器有琵琶、竖箜篌、方响、笛、排箫,均站立演奏,属行进中的仪仗乐队。

唐李寿墓乐舞壁画(残)乐队:唐唐乐舞气势磅礴,场面壮观,集诗、词歌、赋于吹奏弹唱;融钟、鼓、琴、瑟于轻歌曼舞。乐曲高亢悠扬,动作舒展流畅,服饰华丽多紫,堪称历代歌舞之最。唐乐舞的兴盛正是盛唐时期歌舞升平,国泰民安的完美写照。

盛唐时期,尺八随着文化的交流而传入日本,至今在日本奈良正仓院东大寺仍保存有八支唐代的尺八。这在日本称为“唐尺八”、“古尺八”。但为时不长,到平安时期中期就绝迹了。据日本的史料记载,尺八是在日本奈良时代,即中国的唐代,随日本政府派到中国学习和交流的“遣唐使”带回日本的。也有记载说,它是由唐王朝政府派出的文化使者传到日本的。直到今天,专门收藏古代重要文物的日本奈良东大寺正仓院,还完好的珍藏着8支唐代制的尺八,其中有竹尺八、玉尺八、桦缠尺八、雕石尺八、牙尺八、雕刻尺八多种。它们都被雕刻或漆以精美的花纹。这些尺八被视为日本的国宝。

其中一只竹制刻雕尺八,长43.7厘米,管上端开口,管身前面五孔后面一孔。每一按音孔边缘有圆形花纹。制作十分精美,通体雕花纹和仕女像。第一孔上刻有二女,一者俯而摘花,一者立其后作张袖状。后面一孔下有一女立而手执扇,另一女坐弹琵琶。其余部分均饰以花鸟纹。

尺八发展到宋代形成五孔尺八,并经由当时日本的遣唐僧东传日本,保留至今,其技巧复杂,音色独特而有古味。宋代以后,随着汉文化的断层,来自民间的箫、笛等乐器逐渐取代了用于宫廷雅乐的尺八的地位,以致在我国已不见这种古代的乐器了。但在中国之外,尺八却流传了下来。宋时,一位日本来华的叫觉心的和尚,在中国学会了尺八曲《虚铃》,并将尺八这个乐器与《虚铃》这首乐曲带回到日本,从此,尺八便在日本流传至今,并发展为可用于独奏、重奏或参加乐队合奏,既能吹奏古典雅乐,也能演奏现代音乐的非常高性能的乐器。

二、尺八的形制

尺八可分为唐尺八、古管尺八和现代尺八三种。

唐尺八:

唐尺八又称为唐口箫。外切式吹口,音孔一般为六孔与八孔,并可根据需要选择凤眼的有无。指法与洞箫同,并且跟洞箫一样用调区分不同长度,常用的唐尺八有:G调、F调、E调。对于习惯六孔与八孔指法的朋友,只需要熟悉尺八的外切式吹口,就可非常方便的吹奏乐曲了。

普化宗尺八:

普化宗尺八[古管尺八],也被称为地无尺八,或简称为“古管”,意为[古典本曲用管]。外切式吹口,音孔为五孔,前四后一,一般无凤眼。古管用于古典本曲独奏,因此不要求绝对音准。做法是随意取一段竹管,不必刻意要求长度,做好吹口,按一定比例平均开音孔即可。

现代尺八:

现代尺八,也称现代管、调律管。现代尺八是在古管尺八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现代尺八要求绝对的音准,A=440或A=442,对音色有相当高的要求,因此对制作的要求非常高。现代尺八必须对竹管的内腔进行一种被称为“补土调律”的工艺制作(调律管这一名称由此而来),也就是人为的对尺八的内径曲线进行有效的控制,从而使尺八的性能达到理想状态。

三、歌口镶嵌形状与流派关系

尺八吹口镶入硬物与形状:

因为尺八的吹口形状,使竹肉暴露出来,在吹奏时,口腔中呼出的热气与外界的冷空气相遇,会在吹口及管内形成冷凝水,久而久之,会使竹肉软化、腐烂,尤其是在比较冷的季节。而且竹肉柔软,如果不小心撞到,一支好好的尺八就完了。为了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所以要在吹口镶入硬物。通常镶入的有塑料、牛角、鹿角、象牙、金、银、铜、玉石或硬质木材。吹口镶嵌的形状,唐尺八和现代尺八通常有三角形与半圆形;普化宗尺八为扇形。

日本尺八的流派的形成:

普化宗:日本尺八流派众多,而其源头为“普化宗尺八”。最早传入日本的尺八尚为六孔,仅出现于宫廷雅乐。

尺八真正在日本传承并兴盛下来,却是源于镰仓时代(南宋诏熙二年至元朝至顺元年),日本高僧心地

觉心前来中国杭州护国仁王禅寺学禅,期间向同门居士张参学习吹奏尺八和张参家里祖传的尺八古曲

《虚铃》。参禅证悟之后,觉心和尚携张参之徒宝伏、僧恕、国作、理正等四位居士同船返日,带回尺

八。回国后的觉心和尚被日本天皇奉为法灯圆明国师,于纪州由良庄鹫峰山创建了兴国寺,又因觉心和

尚非常仰慕普化禅师振铎狂歌以寓禅意之遗风,在山内建了普化庵。宝伏、僧恕、国作和理正四位居士

住在庵内共修,常与觉心和尚在参禅之际,也吹奏张参居士的先祖张伯因普化禅师而作的《虚铃》,久

之从习尺八者渐多,遂成普化宗一派。

普化宗由觉心和尚的弟子寄竹和尚传至第五代高僧虚无,虚无开始规定了吹奏尺八的僧人的衣服规格,

制出天盖、短袈裟、副子等,将尺八作为托钵乞行的工具,也作为法事的一环来吹奏尺八(不当作乐

器),即把吹奏本身当作一种禅法——“吹禅”。相传虚无是日本“军神”楠正成之孙,避世为僧,流

浪四方。此后流浪之徒往往皈依此宗,世称“虚无僧”,遵循“虚无空寂”的宗义学习吹禅,建立寺

院,普化宗逐渐兴盛了起来

明暗流:逐渐出现“明暗流”这样的大分支。

琴古流:江户时期,随着普化宗,虚无僧的废除,尺八逐渐走向老百姓。不是僧人也可以学习尺八了。在贵族

中逐渐形成了以黑泽琴古为代表的“琴古流”。“琴古流”是古典尺八与宫廷音乐的结合产物。其特点

为华丽,抑扬顿挫。类似中国的工笔画。

都山流:近代,随着西方音乐流入东方。产生了以中尾都山为的“都山流”,其特点是吸纳了西方乐器科学的

演奏方法,保留了古典尺八的特色。多为演奏民谣和现代音乐。

都山流:为半圆形,也是保护歌口面积最大,最科学的一种;

琴古流:类似倒扇形,形状为倒三角(右图为琴古流镶嵌);

明暗流:(古代尺八)普化宗的尺八歌口镶嵌一般为倒扇形。

现代尺八不仅有基本的五孔。现代演奏家也发明了七孔和九孔尺八。其中七孔尺八为最科学,最完美的,吹出各种音阶。国际上大师皆为五孔演奏。民谣和演歌演奏家通常会选用七孔尺八。九孔尺八很少用。不论七孔还是九孔尺八,都是在五孔基础上加开小孔实现的。古代尺八由于是五孔,很难吹出各种音阶,为了演奏不同曲调的音乐,只能通过不同长短来实现。

四、尺八与现代吹管乐器洞箫的区别

现在中国流传的竖制竹、吹管乐器有箫、南音洞箫(南箫)、广东洞箫等。其与尺八主要区别:

为箫和广东洞箫等为内挖U型吹口,常封顶盖;南音洞箫(南箫)为内挖V型吹口,不封顶盖。而尺八的吹口是半月型外切吹口。箫与南箫,吹口都与尺八有明显的区别。尺八与箫的开孔也不同,以一尺八寸管尺八为例,其筒音为D,各孔音高为F、G、A、C、D。另外尺八与箫在内径、音色方面也有显著的差别。

南音洞箫(南箫):

南箫,也叫大头箫,吹口多是V型,或者UV吹口。一般要求九节十目。台湾,广州,香港多见,因为粗短,基本上和日本馆藏古尺八形制一样,所以有人把这个叫尺八,其实不对的,日本箫才是尺八,其内径有严格的尺寸,不象一般的箫,内径就是自然的竹子的内径。后来有人把南箫的管内径做的和日本尺八一样,但是做成南箫的8孔,这个箫有个名字叫台湾尺八。南管箫也可以算是南箫的分支,它是专门演奏南管用的,除了律制,和南箫并没什么区别,它定音的时候,7定的偏低四分之一个音,不是按12平均律定音的。

广东洞箫:

唐代以前,笛箫通常不分,至唐代,出现了前面六孔、旁边一孔,加有竹膜的笛子,此时笛箫概念基本分开,横吹为笛。竖吹为箫。管乐器,古代的箫以竹管编排而成,称为排箫。“排箫”以蜡蜜封底,无封底者称“洞箫”。音色圆润轻柔,幽静典雅,发音清幽凄婉,适于独奏和重奏。《汉书·元帝纪赞》:“元帝多材艺,善史书,鼓琴瑟,吹洞箫。”《颜师古 注引》如淳 曰:“箫之无底者。” 元 仇远《宿集庆寺》诗:“听彻洞箫清不寐,月明正照古松枝。”

洞箫通常上端封口的竹节边缘开吹孔,管身开有指孔6个(六孔箫)或8个(八孔箫),前5孔或7孔,后1孔,近尾端有出音孔2-5个。底端为开管,常用的箫多为G调,能吹G、D、C、F、降B调,6个音孔全闭时,筒音为(d1),通过超吹,音域由(d1~e3),有两个八度另一个大二度。箫的音色柔和、轻细、典雅而甘美。低音区发音深沉,弱奏时很有特色;中音区音色圆润、优美;高音区发音紧张。

尺 八:尺八的吹口是半月型外切吹口;

南音洞箫:(南箫)为内挖 V 型吹口,不封顶盖;

广东洞箫:广东洞箫为内挖 U 型吹口,常封顶盖。

如果觉得《被中国遗忘的古乐“尺八”----雅乐遗韵》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