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赵绍琴讲春温

赵绍琴讲春温

时间:2020-10-31 09:07:02

相关推荐

赵绍琴讲春温

搜狐网

04-29 19:33

本文选自学苑出版社《赵绍琴内科心法与温病浅谈》

赵绍琴讲春温

春温是伏邪温病,由于温邪郁久化热,至春季随阳气开泄,自内而外,或再感新邪引动伏热而发的一种伏气温病。开始即以壮热、烦渴,甚则神志不清、昏迷痉厥等里热过盛,阴分不足为主要症状。

春温

一春温(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发于春季的传染病。本病初起即见里热阴伤,或表里同病,故属春温范围。其原因是由于冬令人体精气失于固藏,感受邪气伏藏于里,郁久化热,至春月阳气开发,伏热外溢,或因再感新邪引动伏热而发本病。由于本病是伏热为患,所以发病初起就见高热、烦渴、头痛、恶心、呕吐等症,有时皮肤黏膜出现瘀点或出血斑,脉象多以洪滑数为主,舌质绛干,舌形偏瘦,苔黄糙老,舌尖部起芒刺,甚则神昏痉厥。本病以15岁以下儿童较为多见。临床特点:发病急,传变快,变化多,病情重,如叶天士所说:“温邪传变最速”。前人认为是属伏气温病,所谓“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是由内而外发的温邪。由于人体有体质强弱的差异,内热蕴伏亦有轻重不同。初起虽为里热见证,但有邪在气分及营分之别。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01

(1)春温发于气分证:本病乃伏邪内蕴,从内而外。热郁于里,故见心烦口干,身热不恶寒,口苦渴饮,小溲赤少,舌红苔黄,脉象洪滑而按之弦滑数。若属新感引动伏邪,可能伴有头痛、恶寒、无汗或少汗等卫分证,治疗时一定酌情少佐疏卫药物。可用吴鞠通《温病条辨》的黄连黄芩汤加味。

处方:黄连3克、黄芩10克、郁金9克、香豆豉10克、生石膏15克、元参15克、芦根10克。

加减法:①若卫分证明显,舌苔白,舌质不红,口不干燥,口不渴引者。减生石膏、元参。②若脉洪滑有力,口渴引饮,身热头额汗出,甚则遍体有汗者加生石膏至30克、知母10克、花粉10克。③若舌质红,苔黄根厚,大便不畅,腹中不舒,右脉关尺滑而略有力时,此消化欠佳,当方中加焦三仙各10克(即焦麦芽、焦山楂、焦神曲三味)、槟榔10克、山栀6克。

02

(2)春温气营两燔证:因为本病是伏邪温病,从内往外而发,可能开始即为气营两燔之证,见高热,口渴,心烦,头痛,烦躁不宁,肌肤发斑,甚则吐血、衄血,舌绛干裂苔黄根厚,脉来滑数,按之尤甚。治疗应用两清气营方法,仿吴鞠通《温病条辨》加减玉女煎。

处方:生石膏20克、知母9克、元参10克、生地黄15克、麦冬10克、蝉衣6克、僵蚕10克、片姜黄6克、茅芦根各20克。

加减法:①若气血两燔之外,尚有卫分证之恶寒,头痛,咳嗽咽干时,方中加淡豆豉10克、山栀6克、杏仁10克、枇杷叶15克。②若心烦急躁,胸中满闷,每夜因梦惊醒,属热郁于内,当以宣郁升和兼泄胆热,方中加瓜蒌15克、枳壳6克、杏仁10克、大黄粉1克(冲)。③若咳嗽痰黏且多,舌苔黄腻根垢,脉象沉取或按之濡软,此痰湿化热阻于膈上,当加苏子10克、清半夏10克、蛇胆陈皮3克(冲)。但甘寒滋腻之品暂不宜用,防其助湿作喘不利于病。

气营两燔

03

(3)春温热在营分证:春温邪热,深入营血,血热炽盛,往往迫血妄行。但热入血分,亦消耗营血津液,故灼热无汗,躁扰不安,甚则神志不清,舌红干裂质绛,苔黄根部尤甚,尖部起刺,糙老无液,脉沉弦细数。热邪入营,迫血不能循经而溢于外,故见各种出血之证,如吐、衄、便血,或斑疹紫黑,唇暗或黑,都属热邪深入营血之象。治疗应清热解毒,凉血散血,用犀角地黄汤之类加减。

处方:犀角粉1克(或用水牛角6克研细冲)、生地黄15克、赤白芍各10克、丹皮10克、紫草10克、地丁草10克。

加减法:①若皮肤斑出,热邪闭郁,当以开其郁热,活血凉营,方中加蝉衣6克、僵蚕10克、片姜黄6克、大黄粉1克(冲)。②若吐血色紫,可加鲜茅根30克(干者亦可)、知母10克、黄芩10克、茜草10克、白头翁10克、牛膝3克。③若衄血较重,加侧柏叶10克、鬼箭羽10克、干荷叶10克、牛膝3克。④如便血多时,方中加槐花10克、地榆10克、荷叶10克、藕节10克。⑤若小便带血较重时,加鲜茅根30克、鲜藕60克、小蓟10克、血琥珀3克(研细末装胶管分两次服),若病势重者再加三七粉3克。⑥若因热邪深入而神志昏沉者,可加安宫牛黄丸半丸分两次服,或神犀丹一丸分两次服。⑦若因热邪较重,热郁内陷心包,神志昏厥者,加用局方至宝丹一丸,用菖蒲10克、郁金10克、杏仁10克,煎汤送服丸药。⑧如因热而抽搐,热盛动风,舌绛干且龟裂,脉象细数而有力者,可于方中加羚羊角粉0.5克、钩藤15克、菊花10克。⑨若阳明腑实,舌苔糙老黄厚,质绛且干,腹胀大便6~7日不通者,加大黄粉3克、芒硝粉2克(冲)。⑩若体质薄弱,阴分素亏,病温日久,津液不足而便秘者,在前法之中加海参30克(先煎)、细生地30克、白芍15克、瓜蒌15克。

04

(4)热灼真阴证:温热久病,肾阴不足,水不济火,心火上炎,水火不能既济,故身热口干,心烦不得卧,舌质红绛。干裂成沟,干燥无津,苔黄,脉细小且数,小溲少而色深。治疗宜甘寒增液,滋肾阴以泄虚火。仿黄连阿胶汤加味。

处方:黄连3克、黄芩10克、阿胶10克(烊化)或阿胶珠亦可、白芍15克、煅龙牡各10克、鸡子黄两枚,汤药煎好,俟温再加鸡蛋黄拌匀。

加减法:①若属津液亏乏,水不济火,脉弦细而数,舌干绛龟裂,方中生白芍加量至20克、加鲜生地20克、沙参20克、麦门冬10克。②若虚烦不得眠者,加远志肉10克、炒酸枣仁10克、莲花头(即莲花未开之花苞)两枚、生龙牡各10克。③若属老年阴液素亏,可加西洋参粉6克,分3~4次水送下。温病阴伤虚热不退之时,切不可吃荤、腥及辛辣食物。

肾阴亏耗,肝阴不足温热日久,损及肝肾之阴,邪少虚多,故身热不重,以低热为主。口干心烦,手足灼热,夜间尤甚,神倦心悸,皆是心阴不足,肾阴也亏,脉象弦细按之虚缓结代,舌红无液且干,治疗当以滋补肝肾之阴,俟阴复则热即除。可用加减复脉汤。

处方:炙甘草10克、生地15克、麦门冬15克、阿胶10克、麻仁10克、生白芍20克、沙参10克、生牡蛎20克。

加减法:①若心烦口干,汗出气短者,方中加南北沙参各30克、石斛20克。②若心中憺憺大动,心无所主,神倦脉虚,舌绛少苔,时时欲脱,两目无神,面色暗淡,此属阴阳即将离决之危象,急用三甲复脉汤,以滋阴潜阳。

处方:炙甘草10克、干地黄10克、生白芍10克、麦门冬10克、阿胶10克、麻仁10克、生牡蛎30克、生鳖甲20克、生龟板20克,或用大定风珠,即三甲复脉汤加鸡子黄与五味子。

热灼真阴

二温热发疹(麻疹)

本病多见小儿,以1~5岁发病率最高。多发生在冬春季节,有传染性。本病虽以发疹为基本特点,但其病因属温热邪毒为患,故属温病范围。由于风热内蕴,深入营分,卫营合邪,肺先受之,故病开始为发热、呛咳、无痰、鼻塞涕多,热在营分故夜寐不安,小溲赤黄,舌红苔厚,脉象滑数。皮肤隐见红点,咽红,口腔黏膜先出斑点,流泪畏光,眼睑浮肿,烦躁啼哭,有时腹痛微泄,发热三四天后皮疹先从耳后、颈部出现,口腔上腭部明显先见。出疹时体温增高,子、午、丑、未时尤甚,故称疹潮,疹出3~4天后皮肤有色素沉着,两周后逐渐消失。

初期:以发热呛咳,咽红,口腔上腭先出斑点,舌红,脉弦滑数为主。治疗当以疏风宣肺透疹为法。

处方:薄荷1克(后下)、蝉衣3克、前胡3克、芦根10克。水煎徐徐饮之,切不可用辛温之品透发,防其热增作喘。

发疹期:疹出之后,发热仍重,呛咳,咽红,口腔上腭红点较重,眼睑眵多,腹中阵痛,舌红,脉滑数。治疗当以轻疏和营透疹法。

处方:生地黄6克、蝉衣3克、炒牛蒡3克、鲜茅芦根各10克、钩藤6克。水煎,徐徐饮之。

恢复期:皮疹出全,一般需3~4天左右。皮疹依出疹先后顺序逐渐消退。身热亦渐次下降至正常。但皮肤色素沉着未退净,约需两周时间。在恢复期,由于热邪已基本外泄,周身功能一时难以恢复正常,此时需注意饮食,宜素食、软食、少食,可用调理肠胃方法。

处方:鲜茅芦根各10克、杏仁6克、焦山楂6克、生地黄6克。水煎,缓服之。

麻疹护理方法:保持室内温度在20~24度左右。并须增加室内湿度。在发疹期一周左右,因两眼结膜炎症,室内光线以暗为好。室内要清洁、安静,空气要流通。其他饮食等护理见前述。

如果觉得《赵绍琴讲春温》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