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清朝对朝鲜的征服——“丁卯胡乱”与“丙子胡乱”始末

清朝对朝鲜的征服——“丁卯胡乱”与“丙子胡乱”始末

时间:2018-08-07 06:34:17

相关推荐

清朝对朝鲜的征服——“丁卯胡乱”与“丙子胡乱”始末

17世纪初中期的东北亚地区,是血腥的。明清双方倾举国之力在辽东鏖战多年,短期之内难分胜负。

后世的史学家研究这段历史时,有这么一个边缘化但不容忽略的因素,那就是朝鲜的立场。通俗点说,朝鲜的选边站队对双方的的最终胜利具有重要影响。

朝鲜半岛全图

大体事件的经过

明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皇太极继承后金汗位,次年二月,即以讨伐盘踞在朝鲜皮岛的毛文龙为名,发动对朝战争,迫使朝鲜与后金在平壤盟誓,史称“丁卯胡乱”。丁卯胡乱后,按照盟约,此时的金、朝两国应为“兄弟之国”。

兄弟之国的关系,实在不像是兄弟。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并在盛京称帝,当年九月份,清朝从对明前线撤回的主力部队回到辽东,皇太极便暂缓了对明战争,以朝鲜“渝盟”为借口再次攻掠朝鲜。12月2日,十二万清军开始南渡鸭绿江,十二天后,清军前锋抵达汉城,朝鲜君臣退守南汉山城,等待勤王军的到来。

清军行军路线图

次年正月,在“南汉山城”被围困多日的朝鲜君臣终于决定投降,皇太极在汉江东岸的三田渡接受朝鲜仁祖李倧的跪降,双方订立《南汉山城条约》(韩国史学界又名《三田渡盟约》),朝鲜的内政由此被清朝全权控制,并且清军在朝鲜西北地区抓捕了五十万人充作奴隶北归,史称“丙子胡乱”。丙子胡乱之后,兄弟关系变成了臣属关系。

朝鲜仁祖向皇太极行大礼

是什么原因,导致双方关系的最终破裂?又为什么,皇太极不顾辽东前线的明军威胁,两次兴举国之兵,入寇军事力量对清并不构成威胁的朝鲜?

丁卯胡乱始末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欲准确讨论两次侵朝战争的原因,应详细了解后金(清)、朝鲜两国战前政治、经济等诸多矛盾的发展。

让我们先把目光挪回到17世纪二十年代,后金建政之初。萨尔浒战役后,明军失去在辽东对后金的战略进攻能力,新任辽东经略熊延弼对后金实行了经济封锁,断绝与后金的贸易来往,使得后金军民无法获得急需的生活用品及生产品,而“青布”便是作为其中的典型之一。

青布来源一失,后金军民无法制作取暖衣物,最后乃至到了剥夺战死士兵衣物的地步,屡禁不止。其次,皇太极即位之初,后金国内爆发了大饥荒。据清太祖实录记载,此时的情况是:“国中大饥,斗米价银八两,人相食”。由于明军的经济封锁,后金无法通过贸易手段获得粮食来缓解饥荒,故欲通过抢掠朝鲜,以济凶年。

且彼时辽东明军固守宁锦防线,西线无机可乘,出兵朝鲜可以顺道消灭毛文龙,解除对明战事的后顾之忧;而朝鲜又爆发了“李适之乱”,虽被平息,但大将韩润、韩义兄弟叛降后金,将朝鲜国内各地的重要军事情报全盘托出,并且,清军的向导由在萨尔浒战役中投降的朝鲜元帅姜弘力充当,如此一来,后金几乎能在制定对朝作战方针时做到知己知彼!

因为这种种的情况,后金军队发兵朝鲜第二天,便占领边防重镇义州,其后两旬不到,兵锋直至朝鲜王京!综上所述,“丁卯胡乱”的发生,应为金、朝两国国内政治、经济等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朝鲜人形象

公元1627年正月十五日,后金军队攻破定州。金军主帅阿敏体察上意,明白皇太极志不在吞并朝鲜,不过是以武力逼迫朝鲜奉纳礼金,开市通商,济其国内经济而已,便主动致书朝鲜国王,提出议和。

二月,朝鲜军队一败涂地,政府被迫议和。后金派出使臣来到仁祖避难的江华岛,双方达成协议,史称《江都之盟》。其后,金军主帅阿敏以自己未结盟为由,纵兵焚掠,迫使朝鲜王弟李觉在平壤再次盟誓,为《平壤之盟》,随后撤军北还,丁卯胡乱方才结束

在丁卯胡乱中,双方订立的《江都之盟》与《平壤之盟》两个条约都为合法条约,重要内容大约是如下三点:

后金与朝鲜为平等的“兄弟之邦”;

朝鲜每年要向后金献纳一定数量的礼币;

双方在边境展开“互市”。

丁卯一役,使得后金国内经济困乏与势力急剧扩张的矛盾得到了极大的缓解,混乱的社会秩序得以重归井然,政治局势亦慢慢恢复稳定。

丙子胡乱始末

金鲜两国结成兄弟之盟后 ,关系发展并不和谐。

首先,后金依据平壤盟誓的条约细节要求朝鲜归还“逃人”(跑回朝鲜的后金奴隶),但朝鲜拒不归还,且反复辩解道:“我为民之父母,既不能保存于被兵之初,及其来归,又从而缚送之,此如天理何如?决不忍为此 ,幸原谅之 !”

其次,后金撤兵后,仍驻扎部分金兵于义州,为此朝鲜多次遣使交涉要求金兵撤回,但皇太极反复以各种理由拖延。而开市贸易一项朝鲜也一再延阻,他们除了担忧后金“托以开市 ,往来不绝”外 ,还忌惮宗主国明朝的反应,如国王李倧说过:“和亲则出于此,不得已也 ,中朝容或可恕。若又为开市,则所闻甚不美矣。”

但由于皇太极屡遣使督促,故天聪二年 ( 1628年)二月,朝鲜被迫于义州开市并许给金国米三千石,其中两千石赠送,仅一千石用于贸易。对于金人急需贸得的绸缎、青布等,朝鲜乃以布、绸缎非其所产,乃贸明朝及皮岛商人为由,表示无以置办,令金人大为不满。

义州开市后,后金更欲扩大与朝鲜之贸易,于是又提出两国在图门江边会宁开市的要求。朝鲜不得已,允许会宁开市,然仅以“土产交易”而已。此外,1629年,后金遣使赴朝,要朝鲜称臣,改兄弟之国为君臣之国,亦被朝鲜拒绝。

1630年春天,明军在关内对金作战取得“永遵大捷” ,朝鲜得知明军获胜,大事庆祝,当年的“岁币”亦大为减少,皇太极盛怒之下,扣押使臣并致书严词苛责,朝鲜无奈只能补上差额了事。

1633年,明将孔有德、耿仲明率众出海降金,后金希望朝鲜接济二人,但朝鲜反倒协同明军截杀,后金愤恨又遣使严厉诘责。双方此类事情不胜枚举。最终因朝鲜拒上皇太极尊号,皇太极对朝鲜的第二次征伐也开始了。

皇太极第二次兴兵朝鲜本质上还是国内的经济原因和双方多年来的矛盾积累,但朝鲜拒上尊号为皇太极出兵提供了充足的借口。1636年,后金领导层请皇太极上尊号,蒙古复来请,皇太极遣使致书李倧共同“劝进尊号”。对此朝鲜群情激愤,朝臣甚至主张“焚书斩使”,但因风声泄露,金国使臣急忙离去,怒而归国。至此,金、鲜关系全面破裂。李倧传檄全朝鲜八道整军备战!

朝鲜八道政区图

是年四月,皇太极建国号曰“大清”,改元崇德元年。这一年,明朝的农民起义战争在这时走入高潮,明军无暇东顾,皇太极抓住时机,十二月初二日亲统十二万大军征伐朝鲜,命和硕礼亲王代善、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等从征,“丙子胡乱”爆发!

丙子胡乱爆发的原因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清朝欲逼迫朝鲜称臣,解除日后征明时后方可能存在的隐患,而朝鲜儒家思想浓厚,夷夏之分明确,朝鲜“宁获过于大国,不忍负皇明。”

此时清朝国内再次闹起了饥荒,攻打朝鲜可以抢掠物资,再济经济;

清朝劳动力数量不足,征讨朝鲜可以掳掠人口,充实国力;

朝鲜多次“渝盟”,满清朝野上下报复欲望强烈!

这场战争皇太极扬野战之长,舍坚城而不攻,避开坚固的义州、安州,采用闪电战术,命前锋骑兵三百人佯作商人星夜杀往朝鲜王京,多铎、尼堪率军跟随大将劳萨后面进攻,多尔衮、豪格率满蒙联军,从宽甸进入长山口,并突袭江华岛。清军骑兵日夜兼程,锐不可当,十二天便抵达汉城,史书记载,汉城之内“上下惶惶,罔知所为,都城士大夫,扶老携幼,哭声载路”。

丙子胡乱绘画 朝鲜人绘

仁祖李倧再次将王妃、王子、大臣妻子送往江华岛避难,朝鲜君臣则在崔鸣吉赴清营谈判的缓兵之计下,得以逃入南汉山城等待勤王部队的到来。

清军立即用木栅栏围住南汉山城,随后,二十九日,清军击败朝鲜江原、忠清两道勤王军,勤王军拼死突入南汉山城,在1637年正月初七,甚至伏杀了清朝开国大将杨古利,但其实力实在是与清军相差悬殊,无法挽回败局,只好撤退。皇太极随后亦进围南汉山城,并在山城东望月峰写“招降”两个大字,打击城中士气。

正月二十二日,多尔衮率清军攻破朝鲜宗室家属及其大臣家属避难的江华岛,并于二十六日,将俘获的宗室、大臣家属送至南汉山城下,朝鲜君臣士气沮丧,毫无战意!二十七日,遣大臣李弘冑、崔鸣吉等至清营奉答国书,表示同意出城归降。

正月三十日,朝鲜仁祖李倧亲率文武大臣及世子出南汉山城西门,李倧脱下龙袍,着青衣,至汉江东岸三田渡,正式向清太宗皇太极投降,并俯首称臣,同意皇太极提出的各项条款,史称《三田渡盟约》。

《三田渡盟约》的核心便是要求朝鲜“去明之年号,绝明国之交往,献纳明国所与之诰命册印。”正如后来李倧谓道:“自正月三十日前,则为明国之臣子;正月三十日以后,则为大清之臣子。”

《三田渡盟约》的订立,标志着从“丁卯胡乱”以来双方平等的“兄弟之国”变为了清鲜宗藩关系,清朝取代了明朝,取得了朝鲜半岛的宗主权。此后,清军北返,沿途掳掠人口五十余万充作奴隶,填充后金劳动力,为后来清鲜双方“还乡女”问题埋下了隐患,当然,这是后话了。

结语:

皇太极两次大规模的征服朝鲜,是清朝同明朝抗争总体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清朝达到了预期的设想,打破了明朝的封锁,变不利为有利。《清史稿》评论:“自此东顾无忧,专力中夏。”只是皇太极不会想到,勇武的爱新觉罗子孙,会在两百余年后,面临和李倧一样的境地,只是逃跑的地点不叫南汉山城,叫承德避暑山庄!

参考文献:

《清史稿·太宗本纪一》

《清太宗实录》

《南汉解围录》

《朝鲜仁祖大王实录》

如果觉得《清朝对朝鲜的征服——“丁卯胡乱”与“丙子胡乱”始末》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