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胡希恕讲伤寒论3--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胡希恕讲伤寒论3--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时间:2018-12-13 14:14:45

相关推荐

胡希恕讲伤寒论3--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第三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第128条

问曰:病有结胸,有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何谓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藏结。舌上白胎滑者,难治。结胸,实质是结于心下,而上及于胸膛,结是水与热结。藏结就是脏器本身有邪结,邪结于内脏。

问;有结胸,有藏结,是什么状况?答;心下按则痛,寸脉浮,关脉沉,主要结在胸膈这个地方,尤其是心下胃的部位,因胸膈上下的阻隔,阳气下不来,所以寸脉浮,阴气上不去所以关以下沉。这种脉加上按之痛,就是结胸。促脉就是寸脉浮,关以下沉,【结胸证痛得相当厉害,重病不按也痛】。

何谓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藏结。

舌上白胎滑者,难治。这个藏结,跟结胸状差不多,也是拒按,按着也疼,但是藏结多阴证,少阳证,时时阴寒下利,寸脉浮,关脉不但沉而且小细紧,小细是极虚,紧者是寒,关脉也指胃,所以中气虚衰而且有寒,这个叫做藏结。内脏发生问题了,可能是肝癌这一类的。

舌上白胎滑者,难治。这个苔啊,舌有苔是热象,白是寒,滑是湿,那么多湿多寒,而夹杂着有热,所以是白胎滑。藏结也好结胸也好,都得攻,要是虚,再有寒湿夹杂不能攻呢,所以难治。

第129条

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藏结全是阴证,只寒而无热,其人不喜欢动,藏结属于实,就是不可攻,胎滑就是多湿之象,就是不可攻。

第130条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

病发于阳说的是太阳病,应该散解,而反下之,这是误治,那么虚其里,热趁虚而入,所以常常造成结胸证。病发于阴,阴证没有下,用温补的时候多,而反下之,因作痞也(这个痞不是心下痞那个痞闷,是痞块儿,就是藏结)。所以阴证不能下,下之伤及脏器要促成硬块。

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这个病该下就应该下,所以成结胸,就是表证未罢,下之太早的缘故。(阳证在表就下那是早,已经陷于阳明,陷于里了再下的就对了)。至于这个阴证下而为痞,阴证就无下法,不论早晚,不论迟早,什么时候也不可下。书这一段是以说结胸为主的,所以把藏结就撇开了,

第131条

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结胸证主要是水和热,也能象柔痉那样身上发强直,就像柔痉的那种情况,这个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

大陷胸汤、大陷胸丸这个药相当的厉害,丸药还是比较缓滞,他这个只是强而已,结胸按着当然也疼,不象陷胸汤那么涌峻,来的暴烈,所以用丸不用汤。

这个药主要用的甘遂,他这个方子大黄、葶苈子、芒硝、杏仁,那么大黄、芒硝都是攻里的,这个主要还是有热结于里,同时也有水,葶苈子、杏仁都是祛水的,那么另外呢,他用甘遂,甘遂是个毒药,但祛水的力量相当的强。大黄、芒硝这个药啊,只能够攻下、祛热,它配上什么它起什么作用,象前面那个瘀血,它配桃核、水蛭、蟒虫、丹皮这类药物,它就下血,它配上黄连、黄芩这类药物,它就下热、解烦,它配上祛水的药就下水。那么这个呢既下湿祛热又下水,所以,对这个结胸证,在这个用药就看出来了,它不但有热湿,而且有水,就是水热结合到一起的这么一种病。

第132条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这个结胸病,脉浮,浮者是有外证,表证,有表证,不可下。大者,结未实才大,大者为虚嘛,所以脉浮且大的时候,不可下,下之则死。可见这个结胸证也不能下的太早了。

第133条

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但是你要给耽搁了也死,结胸证悉具者,那是很深入了,就像我说的那种,按之如石硬,疼得不得了,那个时候,你还不给陷胸汤,那么待其烦躁,那也非死不可,这个烦躁,光烦不至于,躁者,就是乱,所以烦只是热而已,要是烦躁并存,那也必死。

第134条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恼,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齐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这节就是接着前边,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那段陈述其证治。太阳病,脉浮而动数,说太阳表证的时候,脉浮,病在表,动脉,就是脉跳扑摇摆,不论在哪个部位都象在动,就是滑的厉害,不一定得限于关上。数就是快了。

浮则为风,脉浮在表,这是风邪,数则为热,脉数是有热,动则为痛,这个脉要是动都是主痛。数则为虚,数主热,热盛伤及阴液,也主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那么太阳病在表未解,依法当汗解,大夫而反下之,动数变迟,下虚其里了,那么虚其胃气,所以这个动数变迟,这个拒痛就是正与邪相争而疼痛,在哪呢,在膈内,膈内就指胃,由于误下胃中空虚,邪气趁胃中空虚而动于膈,那么邪到里头了,所以心中烦躁焦虑,甚至心中懊恼。阳气内陷,心下因硬,结胸证只是热它不结胸,同时由于阳气内陷,阳气就是体液、水分(由于病入里了,体表的精液也往里面撤,所以阳气内陷),那么既有邪热,又有水分,水与热结,就为结胸。心下里边硬痛,大陷胸汤主之,那么这就属于大陷胸汤证了。

假若虽然热内陷,阳气也内陷,也有不结胸的,如果不结胸的话,但头汗出,这个热是从里面往上攻了,只是头汗出,这个热不得外越,身上没汗,余处无汗,那么从脖子以下全没汗,齐颈而还,如果再小便不利,这个湿与热相郁于里,身上要发黄的,就是黄疸,如果湿热结于上,结于胸膈,那就结胸,如果湿与热郁于里而不结胸那就要黄疸,他不是在这讲黄疸,结胸的时候要用大陷胸汤,发黄,这个里面没讲发黄的治疗,后头有的。

大陷胸汤这个药啊,就是一个猛峻的药,比大承气汤还凶,大黄、芒硝用的量都特别重,大黄是六两,芒硝一升,一升就是一茶杯,甘遂一钱匕,这三味药,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硝,煮一两沸,这个芒硝不要多煮,内甘遂末,然后把这个一钱匕甘遂末搁到这个药里头,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这个药大概吃都是得快利,就是泻下相当的厉害,不要让人连着吃。

这个结胸这个病是个大病,这个病是重病,这个大陷胸汤也是个峻药,所以前面有那么两段,由于这个病是个重病,治疗得抓紧得及时,可是药太猛峻,用之不当能造成这个祸害,所以132、133这两条,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就是说用这个大陷胸汤,那如果结的不到那个程度,而脉还浮大或浮滑,那都不能用这个大陷胸汤,可是结实之后,人体又发生烦躁不宁,那再吃这个药也不行了,晚了,所以也死,虽下之,也死,所以我们要是遇到这种病的话,机遇要掌握好的。底下还有相应的解释。

第135条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伤寒六七日的时候,由表传半表半里再传里的这么一个时间,那么人体内本来就有水气,同时邪热内传的时候,也容易发生结胸证。这段就说明这个,

结胸热实,既结胸有热实于里,脉沉而紧,沉,病在里就脉沉,紧者,实,紧脉这都是有郁的脉了,所以病实脉也紧,你看麻黄汤证就是表实,脉浮紧,那么内实这个脉也紧,只是限于沉,心下痛,就是胃的部位痛,这个痛是自觉症状的痛,按更不行了,也就是说又硬满又疼,按之石硬者,你按就像石头似的那么硬,大陷胸汤主之。

第136条

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伤寒十余天的时候,都已经传里了,已经热结在里,反而还有往来寒热,一阵冷一阵热,这说明少阳阳明并病,阳明病已经发现了,少阳病还存在,所以他与大柴胡汤。

但结胸,无大热者,只剩结胸了,结胸是热结于里,外面不现什么往来寒热了,外不现大热了,不是说没有热。为什么他这个热外面不现呢?他胸胁有水结在那个地方,他气不得旁达,所以只是脑袋微微出汗,这个热从里往上冲,他不能往旁边散,他水结在胸胁,那么这是结胸证的必然的一个证侯了,所以也得用大陷胸汤主治。

这一段还有一个意思,就是大柴胡汤与大陷胸汤一个鉴别点,大柴胡汤是必有柴胡证,那么这个结胸呢,结胸是外边没有往来寒热,同时没有柴胡证,柴胡证呢,胸胁苦满,两胁特别的清楚,这个结胸证呢,是中间,心下硬满,甚至及于腹,当然胸也满,与大柴胡汤证都不一样,可是把这两条同时搁到这个地方,不但病的出入有关系,也让你容易鉴别,你别拿大陷胸汤证当大柴胡汤证,也不要拿大柴胡汤证当结胸证,大柴胡汤证也有心下急,心下急不等于心下痛,他不痛,而且也没有石硬,临床上要注意,错了是不行的,大陷胸汤证当成大柴胡汤证那问题不大,要是大柴胡汤证当作大陷胸汤证就不行了,那就治坏了。

第137条

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甫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本来是病在表,这个重发汗是发错了,比方说,是桂枝汤证用了麻黄汤了,或者用大青龙汤这都错了,而复下之,这也是个错误,治疗上一再出错,造成津液亡失,尤其这个复下,表证复下,病必陷于里,亡失津液,胃中的水分也被夺,所以不大便五六日,津液虚了,所以舌上燥而且渴,那么不大便五六天,舌上燥而渴,这说明是陷入阳明病了,阳明病应该发烧,他仅仅日甫所小有潮热,稍稍有一点,什么道理呢,就上面这个结胸证,水结在胸胁,外面不会大热的,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实是相当实了,从心下到小腹这个地方统统硬满,不可触近,你稍稍的手接近,他就疼的不得了。那么这样的实,一定是大发潮热的,唯独结胸证不,小有潮热而已,所以这个也肯定是结胸证,大陷胸汤主之。

第138条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还有一种小结胸,这个小结胸病正在心下,也痛,这个小结胸与大结胸就不一样了,他这个面结的非常的小,正在心下,就在这个胃部一点点,结的也不那么深,不那么重,所以按之才痛,你不按他不痛,脉浮滑者,你看这个有个浮,他这个病结的比较浅,所以脉还浮而且滑,就是小,就是有结胸也是小结胸,所以他用小陷胸汤,我们看这个药,黄连、半夏、瓜篓实,瓜篓实这个药,大量用多少有点解凝宽下,所以这个量也特别重,这个半夏呢,是祛水的,这个黄连与瓜篓都是苦寒,祛热,解凝祛热,半夏祛水,这个小陷胸汤治这个咳喘有时候宽胸祛痰可以用,但是也得有热,没有热是不能用的,但是瓜篓要注意,用几钱一点用都没有,我常用的都是一两,就是四十五克。这个小结胸病,结的面小,病邪也较轻,结的程度也比较浅,所以用的药也是轻药,只是祛热逐水而已。

第139条

太阳病,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心下必结,脉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结胸;未止者,四日复下利,此作协热利也。太阳病在二三日的时候,一般说不传里,那么这个人,不能卧,但欲起,凡是不能卧,但欲起者,他心下一定有东西为结,一个是实,一个是有水,他脉微弱,不是那么实,可见就是水,所以他说,此本有寒分也,那么在心下部这个地方啊,他是有水的成分在,所以他的脉不那么实、不那么大,而微弱,反下之,这个有水饮的不能吃泻药的,若利止,假设说吃泻药之后不利了,那就说明他不但有水,也是有热了,必作结胸。未止者,这个下利不止,二三日吃的泻药到第四天还继续下利,此作协热利也,不能结胸了,水协同泻药而为下利,协热利是古人对热利的一种名称,协热也叫夹热,就是表的热协同下利起而为利,叫协热利,也叫夹热利,这种利夹热,没有热,这种利就好了。反复说了,里头只是热没有水,不会结胸,又有热又有水容易结胸。

第140条

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浮者,必结胸也:脉紧者,必咽痛;脉弦者,必两胁拘急;脉细数者,头痛未止;脉沉紧者,必欲呕;脉沉滑者,协热利;脉浮滑者,必下血。此为欲解也,以下都是以脉定证,这个是不可靠的,故底下的不管它。

太阳病宜汗不宜下,下为误治,其脉促,促脉就是寸浮,关以下沉,是结胸证的脉。有此脉而不结胸,说明促脉在这还是表不解。前面的葛根芩连汤就是,下之后脉促者表不解也,要结胸,促脉是结胸证的脉,如果不结胸,只是表不解而已,病没因泻下而变成坏病,所以不要紧,“此为欲解也”。

第141条

病在阳,就以汗解之,反以冷水噀之,若灌之,其热被却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汤,若不差者,与五苓散。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白散亦可服。

病在阳,也是病在表,依法当以汗解,反以冷水噀之,拿水喷脸为噀,或灌之,或者用凉水浇身,无论用冷水噀其面或以冷水浇身,全能使表热被冷水所却而不得出,不能因汗而解除,“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此汗不得出故更烦了。由于热与水相激,起鸡皮疙瘩,就是小疹子,这也是不得汗出的表现,表证身上满是水份要排出,借汗排除,而外面一激,故而发生此种疙瘩,热不得向外,意欲饮水,热不在胃肠内面,里面无热,所以反不渴,此仍为表热不除,不汗出而烦燥,并不渴,所以应用文蛤汤,【金匮要略里头文蛤汤应该是文蛤散。而本段是文蛤汤,因为文蛤汤是发汗药,是解热发汗,这里用文蛤不是解渴,是想饮水而反不渴】,就用麻黄加石膏这法子就对了,所以不用大青龙汤,表证没有大青龙汤证厉害,若不差者,如果服文蛤汤后表解了,但渴不差,还意欲饮水,恐怕这里头有停饮,要详细观察证候,如有小便不利可用五苓散,故用“与”不用“主”,就是让你参考的意思,有用五苓散的机会可以用,如果病总是叫渴,又小便不利,肯定里边有停水。

寒湿结胸,寒痰凝结,没有热,没有热证,纯粹寒湿,与三物白散,这个白散正治寒湿,不治热。文蛤,医宗鉴说是五倍子,真正的贝壳类的文蛤没用过,五倍子用过,不象医宗金鉴那么说的好用。我想牡蛎可以治渴,文蛤也可以治渴。

看看白散,以桔梗、贝母二药排痰,寒痰凝聚,故用此二味排痰药,巴豆是热性的,又涌吐,又催下,这个药非常的猛峻,但是温热,寒湿古人都用巴豆,不用大黄。巴豆我早些时候常用,巴豆用都要做成巴豆霜,先炒压成面子,用吸水纸反复把炒出的巴豆油吸尽,直到没油了,油非常厉害,故巴豆霜不那么猛暴。利过不止,喝凉粥一杯,马上就止。白散是一温下寒饮的方剂。在肺痈、肺痿那一章就有的,假设寒痰凝聚而结胸的,即寒湿结胸,有用二物白散的机会。

第142条

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脉弦,五六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

太少并病,头项强痛是太阳证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这是少阳证,可是少阳证不明显,搁个“或”,有的时候眩冒,“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有时眩冒,有时结胸,心下满,如结胸,心下痞硬,小柴胡汤也心下痞硬,有人参,太阳少阳并病,太阳证还存在,少阳证不太明显,时有时无,这个也正说明柴胡证若有若无的时候,可以用针枣,这段的意思在此。当刺大椎第一间,这个穴的是泻胸中热气,这个表证也属于上焦的,少阳病也是。肺俞在第三胸椎下面两旁各取一寸五,肺俞是两个穴,肝俞在第九胸椎下面也是两旁各取一寸五。慎不可发汗,少阳病是不可发汗的,发汗则谵语,脉真正弦了,真正变成少阳病了。不但少阳病,而且他有胃不和,有谵语。五日的时候谵语还不止,那么这个时候他就变成少阳阳明并病了,那么也可以是实证。这个期门,就是乳头直下六、七肋骨之间。期门穴它祛胸中的邪热,常常少阳病柴胡证不明显也有刺期门的,那么这个虽然这么说,用柴胡证行不行呢?我认为行的,这个可以吃小柴胡汤。

第143条

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妇人太阳中风证,开始发热恶寒,在八九天的时候来月经了,外表的邪热,乘子宫之虚而入血室,妇人血室指子宫,所以这个表证没有了,热除而脉迟身凉,可是都陷入血室了,热入血室常常现柴胡证,胸胁下满,如结胸状,也就是柴胡证候,谵语呢?阳明证也有,这个热入血室与前面的桃核承气汤的证是一个样,这个谵语就是说胡话,没到如狂这个程度上,但是也影响脑系,这也不绝对是阳明,那么这是热入血室造成的。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虽然这个热淤于下,热入血室,但是这个证侯的反应啊,在上面,胸胁下满,如结胸状。实反映在上头,所以随其实而泻之者,实在这个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这个期门就是结这个地方,指实热,所以这个期门在针灸上他是祛胸中邪热。随其实而取之,是随证之实而取穴而治疗。

第144条

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如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妇人中风在七八天的时候,发热恶寒没有了,变成寒热往来了,就象疟疾似的。以前来的月经在这时没有了,这也是热入血室。月经中断,血与热必结了,故发作上面的往来寒热,发作有时,这可以用小柴胡汤。头前这一段也可用小柴胡汤,肷胁满痛如结胸状都可以用。

临床上我个人认为只是用小柴胡汤的机会不多,一般配桃承气汤或桂枝茯苓丸,主要看可下不可下,可下,要是谵语,大便几天不通,你可用大柴胡汤,桂枝茯苓丸或桃仁承气汤,不可下,大便不干,而且反溏,用小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相当好,看些证侯,单用小柴胡汤不多。

第145条

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

在外感初作,此时赶上月经来,这也是好事,头一条,热入血室,如果经脉不结,邪也随血去,也象衄血一样,但是如果不去,发生证侯了,胸胁下满如结肷状,越结越实,这个有证侯可治,第二段更不用说了,血与热结了,经水适断了,是治了,那么这节说不用治,没有别的毛病,继续行经,只是夜晚说点胡话,这不要紧,暮则谵语如见鬼状,但白天清楚,这个不要乱治。没有胸胁满等其他证侯,经水正常,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即是不要吃泻药及发汗等治疗。必自愈。如果不自愈,经血突然中断,或发生其他证候,还是要治。

一般说在感冒或流感时赶上月经来,不一定发毛病,如热入血室,没其它毛病,热可随经行而解的,也有。这段说明这个问题。

热入血室,有的很厉害,如桃仁承气汤,其人如狂,发热挺高挺高,这个很多的。

第146条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加桂枝汤主之。

刚才说了,少阳病不能发汗或泻下,但并病的时候,可同时用,这也是定法。大柴胡汤就是少阳阳明合病,是柴胡证,里也实了,所以给大黄,那么此段是少阳与太阳并病,有太阳病,少阳病也发生了,把二方放在一起就行了,用柴胡桂枝汤。

伤寒六七天的时候,全是由表传入半表半里或里,发热微恶寒,表不解,支节烦痛也是太阳病,微呕,心下支结,不只是心下的部位,心下二侧,心下支结就是心下苦满的另一种说法。微呕,柴胡证喜呕,微呕,心下支结皆为柴胡证,上面是表未解,太阳病,故用二方合方。

临床上,少阳病不能发汗,不能泻下,但有表证,太阳少阳同时用药是可以的。如用小柴胡汤配发汗药可,加薄荷、桑叶、菊花都行的。表证需要发汗,用柴胡桂枝汤非常好用。小儿感冒常有此种情况,既有无汗之表证也有柴胡证,这里用柴胡桂枝汤就得了,只是用发汗药而不用柴胡是不行的。支节烦痛,身体疼痛皆为桂枝汤证。

桂枝、黄芩、人参、甘草、半夏、芍药、大枣、生姜、柴胡、是各半汤,桂枝汤减半,黄芩、甘草原二两,现为一两,半夏原为半升,现在二合半,桂枝没有分量,也应是一两半,柴胡给四两为原来的一半,人参一两半、生姜一两半,都是给一半,就是各半汤,柴胡桂枝汤就是柴胡一半桂枝一半,既有柴胡证,又有桂枝汤证,可以把二方合起来。

第147条

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此方常用,伤寒五六日的时候正是传半表半里的时候。表不解,没有少阳病的证侯,发汗可以。但发汗表不解后要好好看一看,如果表不解用桂枝汤。如果表不解,泻下,总要使邪热内陷,胸胁满微结,胸胁满为柴胡证,微结,里面微有所结,结得不厉害。但是有所结,我们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就是个体会,各注家都没这么注,这个柴胡桂枝干姜利于大便干,这也奇怪,有人一看又有干姜,又有桂枝,就认为偏温,其实这个药,大便稍溏,用它是要泻的,所以微结,就是里头微有所结,不是结得不象阳明病及结胸病那样结的凶。小便不利,渴而不呕,因反复下之,丧失津液了,所以尿不利,同时也有误下致气上冲的关系,导致小便不下行,故有二种原因致尿不利,故桂枝用量多,三两。气往上冲,诱使水上而不下,可致尿不利,渴而不呕,微结,胃里头有热,渴,胃里头没有停水,故不呕,胃里头没水有热,但头汗出,气冲于上,气往上行而不下,所以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就是有热,往来寒热就是柴胡证,是为未解也,未解也,有二个问题,一个多少有表证,一个少阳病里头微有所结,仍以柴胡为主治疗,此方合用桂枝甘草多少有解表哇。

临床上有无名的低热,用此方很好,没有其他的表证,但现些柴胡证,我用此方治低热,治的很多,找不出来什么原因,如肝炎低热的用此方可解除。此主与小柴胡汤不同,里头不虚,不用人参,不呕,也不用半夏,但是渴,所以用花粉、牡蛎,刚才讲了,此二花解渴的力量很强,同时微结,这个花粉、牡蛎,花粉本身有润下的作用,再加上咸寒的牡蛎一起,有通大便的作用,用桂枝甘草汤治气上冲,也就是小柴胡汤证,里不虚,而不呕,渴,有时气上冲,有微发热,即有表证,此方可以用的,其它的与柴胡证大致相同的,柴胡用的也相当重,半斤,即24克,花粉也量大,此药苦寒治消渴,解热有缓下的作用,对宽作用不如瓜蒌实,去痰宽胸就用瓜蒌,去热解渴,用花粉。这个方子,在柴胡剂里头,慢性病用都好,为什么?花粉这个药是个补药,有点强壮作用,常用滋阴,久病虚衰无力,心下多少有点满,满有二个问题,一个为有所结,一个为气上冲,用桂枝甘草。

第148条

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不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伤寒五六日的时候,头汗出,微恶寒,即表不解。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是柴胡证。大便硬是里头有所结。脉细者此病既有表不解,但表很轻,半表半里也有。这个证侯也不很明了,没有胸胁满只是心下满,偏于里。故叫阳微结,即阳明的微结证。根据此证侯手足冷,又微恶,这种大便硬有寒湿结的情况。故要分析,阴证的那种寒湿结,整个邪郁于里它没有表证。那么微结,太阳证还没罢,它一定有表而又有里,那么就分析上边了,这个微恶寒就是表不解,那么底下这个呢大多都属于里边的病,尤其由于汗出,这是阳微证的一种明确的反映,这个汗出,尤其是头出汗,都是热往上冲的表现,假令是纯阴结,那种阴寒的证侯它不得负有汗出的这种外证,悉入在里,外边不会先有热象的,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

那么就上边的证侯说,俨然半有表证,半有里证的这么一种情况,随脉沉细,这个微紧不对吗,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那么这个是微结于里,脉沉,虽脉沉细,这也不是少阴病传里而为太阴病的那种情况。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阴证没有外边有汗这种情况。阳明病发汗出,虽然是头汗出它也是热象。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少阴没有头汗出这种情况。

那么上边的这些就是既有表又有里,有些是柴胡证,所以可与小柴胡汤,它也说的是“可与”,还要你斟酌,这个小柴胡汤这个药啊,大概后面也有,它也可以通大便。柴胡这位药它对于疏泄胸胁这个部位很有用,它不是升提,它就起疏泄作用,尤其是瘀血证我们常常用小柴胡汤,尤其是大便干,后边不是有这么一句:上焦得通津液得下。结于胸胁也就是热与津液结于上,它不往下行,吃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和也能对微结证起作用。

那么如果使用小柴胡汤而不了了者还有大便硬,上边这个证侯虽然减轻而不了了,不是整个去了,那么这个时候得屎而解,可以在小柴胡汤里有加大黄也可以,稍稍与调胃承气汤也可以。总而言之,这个活动口气都是让你在临证中加析的,让你辩证。那么这个微结的时候用小柴胡汤是可以解决的,但结的甚那就柴胡解决不行了,起码来个大柴胡。如果没有柴胡证,柴胡也不能用了,这个柴胡也不是万灵的药,没有柴胡证用的是有害无益,所以还是要辩证的。那么大便硬,心下满,又有里,这个病要在我们临床上很难辩,又有微恶寒手足冷,脉微细,假设在临床上遇到这个病,你想不到用柴胡汤,是不是?那么为什么可以用柴胡汤呢?我们看一看,它这个主要是口不欲食,它前面不是说了吗,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这个病主要是这么几个方面你得辩证,仲景最终极的辩证是方证,那么哪一个方子适应,就是这个意思。

第149条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那么这一段呢,伤寒五六日,这都是去表而内传的时候,起码传少阳的时候多了。呕而发热者,【临床上只呕,它不是柴胡证,只是呕,小半夏汤证,内里有停饮,可以用小半夏,就是半夏生姜。那么呕而头痛,这类是吴茱萸证。呕而发热,是少阳病,少阳病是少阳热病,那是小柴胡汤证,这个非搞清楚不可】。那么这个与小柴胡汤就对了,但是与他药下之是误治,那么下之后病有的时候它变,那另当别论了。

如果柴胡证仍在者,未因误下,辨证,而且还是有柴胡证,那还可与柴胡汤,那么虽然误下之后,这个治法也不为逆,也是对的。那么服之后呢,必蒸蒸而振是冥眩状态【由于泻后虚,凡是久病或者是正虚较弱,那么这个药再中病要发冥眩状态的】,过后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心下就是指的胃,硬痛就是我们前面讲的那个热结于里,不但硬,而且疼,这个就是大陷胸汤证。

但满而不痛者,心下这个部位,只是硬满,但是不疼,这是半夏泻心汤证,这是痞。这个为什么也叫痞?这个半夏泻心汤证本来是人参汤证,心下痞硬。可是里面也有黄芩、黄连,就这个方药咱们来分析,也有邪热内陷的这么一点,也有黄芩、黄连嘛,所以也管它叫做痞,也叫泻心汤,其实它的这个心下痞硬泻心汤证,是胃虚邪凑的这么一种病,后面有解释。

那么这个柴胡剂是胁满,两侧,不是心下。这个心下满也有胁,牵引到心下,它必胁满,所以它才说柴胡不中与之,这一句话就说三个方剂的鉴别点嘛。一个心下满硬痛,这是大陷胸汤证。只是心下满而不痛,这是半夏泻心汤证。若是胸胁满,是小柴胡汤证。它主要是三个,看起来是两个,其实含义是三个,柴胡不中与,这一句话就包括了。

看看半夏泻心汤,半夏、黄芩、人参、干姜、甘草、黄连、大枣。人参也有它的证侯,它是补虚,它在于胃虚,而且陷心下痞硬的这种情况才能用,我们平时用它呢,也是健胃,如果胃实,没有用人参的,那是有害无益。说它补气也有道理,这个气就是津液啊,它是来自于水谷,化生于胃,你胃要不好,这个就是津液不行而气虚啊,那个气就是指的津液说的,手足冷就是的,手足冷,胃不行津液,津液不达于四末就冷,那么这个方剂它用人参健胃而去心下硬,它主要是硬,心下痞硬,那么它也有邪啊,不是没有邪啊,胃虚客邪之气都往胃上去,所以它用黄芩、黄连以去热邪。半夏、干姜,它止呕。人参与甘草大枣合着都是健胃安中的药,都是甜药。所以这个方子又能治呕,有半夏、干姜,有人参、黄芩、黄连也能治心下痞硬,它非心下痞硬不可,只是心下痞不可。那么半夏和干姜都是辛味,干姜更温,都是去水的,不光有热,同时有胃虚,同时这个水也往上凑,胃中有停饮,

所以这个方剂啊,里头有渗水声,肚子里面瓜拉瓜拉叫唤,另外它还有腹中雷鸣,大便塘泄,这个方子全治的。这个方剂也是常用的方剂。对于胃肠功能紊乱,这个方剂都常用的,又有呕,大便又塘泄,肚子瓜拉瓜拉叫唤,心口这个地方觉堵塞,不愿意吃东西,这个方剂都常用。

第150条

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心下硬,下利不止,水浆不下,其人心烦。太阳病不可下,少阳病也不可下,大夫而反下之,那么这个太阳少阳,这都是个热病,都是热啊,阳性病啊。它一下虚其里,这个表邪外邪,外邪指的是少阳的邪,在卫外。表邪也就是太阳之邪,在体表。趁卫气之虚都陷于里,那非成结胸不可,所以成结胸而心下硬。这个结胸心下硬,不光硬它必疼,不但邪热结于上而为结胸,同时邪热也陷于下而下痢不止。所以水浆不下啊。其人心烦,烦躁不安,那么这个病呢是个厉害的病。

仲景也没出方,那么也就是说,太阳少阳并病更不能吃泻药,泻药能够造成危笃重症,这病不好治。这个结胸证非攻不可,下痢不止你什么攻,所以这个治病怕这样的,攻补都是两难措手,一治下痢吧,上边堵着呢,结着呢,也没好法,而且人又心烦不已,这都是一个不好的现象,所以这是一个危笃重证,难治!所以他也没出方。这就警戒人了,那么这个病不要随便吃泻药啊。

第151条

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脉浮而紧,这是邪在表了,这是太阳伤寒脉,那么依法当发汗,而反下之,这是误治,紧反入里这个紧啊当邪字看,就这个邪反乘下后之虚而陷于里,所以它变成痞,痞又是指心下痞呀,甚者是结胸,那么轻者为痞,这个痞是怎么回事呢?就是上下不通,痞满,但是这个痞不是痞块,按之自濡,拿手按它呀,不抵抗,没有抵抗力,所以只是痞耳。这个气呀,不是那里头有气,古人凡是无形体的东西都叫气,所以这个气痞呀,不是这里面存住气了,没有实质的东西。那么现在指什么呢?还是有炎症,他就用泻心汤嘛。

第152条

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蛰蛰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这段可不好讲了,他这个病呀,开始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这说的葛根汤,葛根加半夏汤。太阳阳明合病,必下利,若呕者,加半夏汤主之。那么这个病应该是太阳中风,头痛发热恶寒,同时呢有下利或呕逆,这是说表证这一方面,同时还有下边这些东西,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胁的一侧,类似现在严重的心膜炎哪等等,他还两种病,这个悬饮须攻,但是他有葛根加半夏汤证,头痛发热恶寒,脉浮又呕吐又下利,同时有这个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这个悬饮内痛的征候,这个应该先解表,乃可攻之指的下边说的,并不是指下利呕逆呦,下利呕逆用十枣汤那可不行,他本来是十枣汤证,同时又有葛根加半夏汤证。所以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这是葛根加半夏汤证。那么必须表解乃可攻之,表解用什么,就用葛根,葛根加半夏。

那么经过服葛根加半夏之后,没有下利呕逆,发热恶寒,这都没有了,只是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根据这个来说,这是表解里未和也,应该用十枣汤。

那么这三个药啊,芫花、甘遂、大戟,这都是下水的毒药,这都有毒,所以用量都特别的轻,泻下相当的重,看看方后注的说法。上三味等分,各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内药末,强人服一钱匕,就是壮实的人可以给到一钱匕,强人吃这些,羸人服半钱,瘦弱的人吃半钱,半钱那很少了,一分半,温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泻的少而病还不去,明日更服,一天不要连续吃这个药,这个毒药,但他也毒不死人哪,加半钱。明天吃的药量稍稍加一点,吃一钱的吃一钱半,吃半钱的增加到一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这个药我用过,下利非常的凶,这时候停药,糜粥自养。这三个药啊,芫花、甘遂、大戟这三个药差不多,都是下水的药,那么搁上大枣,这个妙不可言,大枣这个药,古人方子中用猛峻的药都用甘药调和,都用甜药,甜能补脾呀,就是安胃,你不顾正不行啊,胃不都给治坏了吗,他为什么不要甘草而用大枣啊,大枣这个药,甜药之中能利小便,能去水,既能顾正而制这个毒药,同时也能去水,可是这个枣得多用,药只是用几分(按现在说),就搁上十个肥大枣,药如果多用大枣也得多用。

所以这个方子我常用,他不但治悬饮这类病,凡是胸水都能治,甚至有时也用来治腹水,真正的实证的腹水也可以用,但不要这么用,.我用这个大枣最少用半斤,有时我用一斤,这大枣先煮他,煮得没魂似的,把披和核挑出来不要,只是汤和枣肉都在里头,我用汤剂不用这个粉剂,这几个药芫花、甘遂、大戟,我都用二钱到三钱,用的好象挺重的,其实没多大关系,你要这么大量的枣,把这么几味药搁到枣汤里煮,要大沙锅,要一斤得用大沙锅,搁里头煮,煮一个差不多,把药捞出来,就喝这个枣汤,吃枣肉,让他少吃,一会吃一点,稍稍的下了,那就暂停,我这么治好很多人,尤其胸水,相当保险,你们可以这么用,心里没底搁二钱也行啊,不过这枣必须得搁,没枣可不行,我就根据这个来用这个汤剂的,在胸水、腹水我都用.必须得加小心,所以古人在这上头是特殊注意的。

第153条

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惧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闰者,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他说的是太阳中风证误用麻黄汤了,重剂发汗了,错了!太阳病本来发热恶寒,更加重其发热恶寒了。大夫一看发汗不行,又给吃泻药。那么表邪内陷,心下痞。汗虚其表,下虚其里,所以表里俱虚,脉内、脉外的液体由于汗下都丧失了,都虚竭了,正气没了,而邪气独存。大夫一看不行了,人也虚下来了,又加烧针发汗,反伤其正,正益虚邪益盛,所以他才胸烦。这个胸烦谈的是心脏喽,阴阳气并竭,不足以养心,心烦而不安了。面色青黄,青黄,黄中搀杂铁青色,就是光色无泽呀,黄而不润,暗中有青,这叫青黄。肤闰就是肉跳,组织失去营养了,所以他跳,虚的相当厉害,这也是个难治的病了。今色微黄,要是微微有点黄,尤其手心温者,卫气还在呀,手足温,也就是卫气还能达到四末,那竭也没有竭到那个份儿上,所以还能治。

第154条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这个地方呀,有热,浮也主热,那么热结的浅,只是关脉稍稍浮有热,而结的不重,所以脾是常这个样子的,这里结在上面,心下痞按之濡,里面没有东西,所以胃也不虚,胃虚非痞硬不可,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大黄配苦寒药可下热,泻心,心就是火,就是去火,下火的意思,大黄黄连二味药,大黄二两即六克,黄连一两即3克,以麻沸汤一升渍之,泡一下,须臾去滓,分二次温服,也有人说生大黄泻下不厉害,就看怎么用大黄,有时泻心汤比承气汤还凶,这都是不看药量及用法,少放大黄,则泻不会重,相等分量生大黄当然比熟大黄厉害。且煎生大黄比渍生大黄更有力,有效成分提出多故有力。渍是泡一下即可,我常用,我们用它不用绞去滓,就拿此方用开水泡一下就可以,少用点时间,把大黄取出,下次再用,这个不大泻,非要这样用,否则泻下重。

这个药非常的好,大黄黄连泻心汤用的机会不多,我都是用大黄黄连黄芩三黄剂,不只治心下痞,还治衄血,吐血都有效,尤其衄血,百发百中,小儿衄血,都用此种法子。大黄橘皮汤,橘皮是一个消食的药,就是调胃承气汤给点陈皮也就该很好,配厚朴、枳实就消胀满,所以大黄、芒硝我们认为是一个驱毒药。

第155条

心下痞而复(不是“后”)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心下痞指上面的心下痞、按之濡,而复恶寒汗出者,这个恶寒,不是表证,是一个阳虚的样子,汗出是虚,与前头有“汗漏不止”的情形一样的。这里没有衰证,既心下痞,只恶寒而不是发热,而再汗出,这是虚衰的样子,所以用原来泻心汤解痞,加附子扶正,附子既能亢进机能的药,哪个机能陈衰都好用,所以小便失禁可用,心衰等可用,后面通脉四逆汤就看出来了,那是心衰厉害重用附子,故此药能振奋机能,单独说能回阳(机能陈衰都见于阴证)是不全面的。这里虽有心下痞,但机能陈衰,故外面一味恶寒,同时汗出不已,汗出用附子是因皮肤失其收摄,即脱汗,虚的特别厉害,故在泻心汤加附子,恶寒是正虚,正虚皮肤失去收摄而汗出,附子可振奋这些机能。

所以附子泻心汤证是泻心汤,而陷于阴虚的证候,这个阴虚是阴证的虚证,即是虚,且又为阴寒证的合称。

第156条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本来由于泻下之后而心下痞,用泻心汤是对的。便服后痞不解。那么此不是三黄泻心汤证,用此方就不行了。其渴而燥烦,同时小便不利,用五苓散才对的。

这里因小便不利,水不能被吸收,把废水一去,新水就吸收了,就好了。这里心下痞就是水在那里堵住了,要注意辨证。这一段可见,心下痞,泻心汤不是万能的药,得辨证,要是渴口燥烦,小便不利之心下痞,得用五苓散。

第157条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伤寒依法当发汗,发汗汗出,伤寒在表之证已解了,可是里面出问题了,但这并非发汗造成的。此人可能胃本来就不好,平时就有,但不明显,大病之后就表现出来了,胃不和,心下痞硬,干噫(即是嗳气),食臭(伤食的味),食物不消化的味道,胁下有水气,胁下就是心下,肠子里面有水也为胁,腹中雷鸣,水走肠间有怕,且声音大如雷,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这个方与半夏泻心汤是一样的,只不过是在半夏泻心汤中加生姜,干姜减量。此方嗳逆较明显,生姜配人参、甘草、大枣更能健胃,所以生姜特别加量,看起来上方没什么区别,但临床上体会,凡是腹中雷鸣,心下痞硬,呕逆下利或不下利,开嗳食臭最重要,如果有干嗳食臭用半夏泻心汤不行,这是二方主要不同点,其他的都差不多,此方子偏于一般的胃肠炎的机会多。

用此方要注意一点,用此方容易发生晕眩,本来治呕吐下利的,吃此药后反倒吐的厉害,泻利无度,这不要怕,必好不可,此方去水气的,力量相当大,姜加重了,半夏、干姜皆温中去水,半夏下气去饮。有缓利的,大便老溏,同时有伤食的,吞酸,用此方有良效。但有时有此种冥眩的情况,是发挥作用,而一时出现一种特殊的状态。

第158条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这一段不仅说甘草泻心汤,同时给上面二个方剂,心下痞硬作解说。无论伤寒或中风,依法应汗而解之,而反下之,其人下利一天几十次,因泻药,热邪内陷,而为协热痢,下利日几十次谷不化,是因泻下,不是胃不消化。

腹中雷鸣,与半夏泻心汤一样,心下痞硬而满,也是半夏泻心汤的痞硬而满,因泻下的作用伤了胃气。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硬,见病未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不是阳明病,热结于里。但以胃中虚,本不虚因泻药而致胃虚,所以客气上逆,不但外邪因胃虚而入内,里面的水也为客气,也往胃上涌,逆于上,故使硬满。甘草泻心汤主之。

此方变化更小,只是反甘草增量,由三两变为四两,这里心烦不得安,用甘草缓急迫,但此方也不只限于这个,口腔溃疡类的病,挺奇怪的,非常效,也要加减。凡是胃肠炎类的病,久而不愈,用此三方得当都有效。临床上经上大便溏,不爱吃东西,恶心肚子叫,心下痞硬,很多的,用此三方,偏于下利,干嗳食臭,用生姜泻心汤,没下利只呕,心下痞硬腹中雷鸣用半夏泻心汤。

第159条

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利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本来是太阳伤寒,治错了,当汗,反服下药,所以下利不止,心下痞,这也是心下痞硬,一方面协热利,虚其胃。服泻心汤已,指甘草泻心汤,病已,就是病好了,但是医生还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再吃泻心汤也止不住了,就用理中汤,利益甚,这是由于一再用巴豆剂下之,使肠道滑脱不收,理中者理中焦,治胃虚寒。此利在下焦,反复大下,使大肠失去收涩,在下焦,应用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此为收敛固肠的办法。吃此药还不止,是水谷不别了,当利小便,故此时必有小便不利,一利小便就好了。

这说明由于误下,而造成利不止的病,在下焦有二种不同的问题,一个是大肠滑而不收,用赤石脂禹余粮,另一个是水谷不别小便不利造成的,就利尿。赤石脂禹余粮,此二药固涩力量相当强,但真下有热不是虚脱时此药不可用,如痢疾等,久利滑脱不止可用。便血的可用桃花汤,后面有的。

第160条

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这段是承上面67节,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前面是脉沉紧,此为脉甚微,此说明太阳伤寒应发汗,无论吐或下为误治,如表不解则气上冲,气上冲则里饮伴气上冲往上来,故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都是水挟气往上冲表不解的关系,此时更不能发汗,心下有水气表不解,非利水不可,再发汗动其经脉身为振振摇。

此段伤寒吐下之后,表不解,下面的症状发现了,起码是气上冲(表不解嘛),没有水还好,但此人素有饮,饮必伴气上冲而逆于上,就是心下逆满气上冲胸,水往上,则头晕,所以起则头眩,可是脉沉紧,吃苓桂术甘汤就好了,桂枝甘草解表治气上冲,再加利尿药就是苓桂术甘汤,表里都好了,可又发汗,“伤寒吐下后发汗”,是接67条说明,吐下虚其里,汗又虚其外,所以这个人虚热不退还烦,表不解嘛,不去水则表不解,可是脉甚微。吐下发汗皆伤人体液,所以脉微是亡阳,亡阳是亡津液,“八九日”,由吐下,又发汗,八九天后,心下痞硬,不是心下逆满,是虚的厉害了,发汗也虚胃,胃虚客气往上来,所以他痞硬。客气就是水,胁下痛是冲气和水往上攻的厉害,气上冲咽喉,不仅气上冲胸,还冲咽喉,比64条更重了。眩冒为水上冲所致,冒为头重,眩为晕眩,经脉动惕者,经脉跳动,久而成痿。可见水饮危害相当重,如治疗不当,就可能久而成痿。这个病怎么治疗呢?如果没陷入纯阴证,还可用苓桂术甘汤,如果陷入阴证,用真武汤类,看具体情况。

第161条

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石汤主之。太阳伤寒,经过发汗吐下,病好了,可是出现里虚的情况,心下痞硬胃虚了,这也由于吐下之后,大病之后胃气虚,气逆而为嗳气不除,旋覆代赭汤主之。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此人素日胃就不好,可没明显发作,由于外感,经服药,吐下等伤胃气,新得的病好,但素日胃的疾患明显发作,心下痞硬,就是人参证了,为胃虚,邪饮趁胃虚而往胃上来,故心下痞硬,邪气上逆,故嗳气不除,应用旋覆代赭石汤主之。

此方和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大有相似之处,也有人参、生姜、甘草、半夏、大枣,为健胃治逆的,治呕逆,另外加旋覆花代赭石,旋覆花是下气去结气的。代赭石是收敛性健胃药,此药在治本病不要重用,多用反伤胃,后世说是镇重使逆气不往上来,其实是收敛性的健胃药,有点补益的性质,此药重用对胃不好,所以用人参、生姜、甘草、大枣、半夏,就是健胃降逆,用旋覆下气去结气,代赭有点健胃镇逆作用。

此方与前三泻心比,没有芩连去热,也不解烦,也不治下利,此药在临床上对胃的疾患,经常有嗳气不除,与生姜泻心汤嗳气食臭,不同的是,有下利,而这里没有,反倒治大便干,对便秘,此方有效。旋覆代赭往下性的力量相当大,此方治胃疾之嗳气与陈皮之嗳气不同(橘子姜汤,也治嗳气),后者之嗳气是,觉得闷打膈后舒服,希望打膈才好,为橘皮证,茯苓饮也有此证侯,一般胃不好,食欲不振,有逆气,但打膈较舒服,主要以痞闷为主,用茯苓饮就好,健胃行气利水,而旋覆代赭石是苦于打膈,嗳气不除嘛,难受,故此方有治噎膈的机会,就是胃食道发炎,癌证等打噎相当凶,用此方好。另胃泛酸,胃痛、打膈、大便干,此方好使,如果酸太多,可加乌贼骨,注意大便稀用茯苓饮比较好,这些都是常用的方,苦于嗳气所以说“嗳气不除”

第162条

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下之后表不解,一般说应该用桂枝汤,但有些例外,尤其在此与桂枝汤有些相反,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也治汗出而喘,喘也是气上冲的反应,但这里不是的,这里是里有热而汗出,表不解,故还喘,有麻黄证之喘,但麻黄汤是不汗出,里有热阳明汗多汗,热壅于里,蒸汗于外。所以不能用桂枝汤,因里热不能用桂枝,所以麻黄汤把桂枝去了,加去热之石膏,前面讲了麻黄配石膏反能汗出,麻黄配桂枝必能出汗,而且桂枝不利于里热,所以不能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故说“不可更行桂枝汤”。“无大热”,阳明病里头大热,蒸蒸发热,如果是此种发热麻杏石甘汤就不行了。虽然有里热,但不到阳明病的程度。这与桂枝汤的汗出不一样,这里汗较多,且味重,桂枝汤证的汗少,稀薄无气味。故治喘,如果有热,给石膏比较好。在肺炎初期可用,但不能频繁用,只要符合这种情况,汗出而喘才可用,仍要辨证,小儿多。没有汗也可用。

我给我儿子开此汤,那时他只有4岁,出疹子,我不在家,他奶奶给吃牛黄丸,那花太凉了,当我回来的时候疹子回了,喘而无汗,脸红昏迷不醒,很危险,他舅舅正学医,来了开了方子我不同意,全是一些解表、祛热、解毒,这种套方,我说不行吧,等客人走了,我跟他舅舅商量,我说就吃麻杏石甘汤,就开这个,开这个哪,石膏用得少,麻黄用得多一点,他吃了,慢慢的脑袋见汗了,后来没再吃药就好了,他那也是并发肺炎,你看这个好了之后,他舅舅说的,哎呀,咱俩这……,他没有汗用这个行吗?我说没关系,石膏清热不一定有汗,这是我头一开始给人家开方子,还是给我儿子,那时我才二十六七岁,我的孩子四岁。

第163条

太阳病,外证未除而始数下之,所以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太阳病外证未除,应该继续用桂枝呀,外证还没拉倒而数下之,连续给吃泻药,所以协热而利,使这个邪热陷于里,协同泻药而为热利以下,而为协热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心下痞硬就是胃虚了,表里不解者,太阳病外证本来未解,三翻二次给吃泻药,一方面得协热利,一方面表也没解,桂枝人参汤主之,以人参汤理其中,也是胃虚衰了,那么以桂枝甘草汤而解其外。

这个桂枝人参汤就是桂枝甘草汤与理中汤的合方,对人参治心下痞这个就看出来了,心下痞硬就是人参汤,他是治胃,所以人参不是万能,它是治虚,但是在胃有胃气虚而又有心下痞硬的这么种情况用它是最好的,所以古人就在这时用,那么这个理中汤,主要的是胃虚心下痞硬,人或者有呕呀,大便稀呀,它由于胃衰造成的,那么这个协热利,这个利下不止应用这个理中汤是健胃治下利,用桂枝甘草汤呢解外。

第164条

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太阳伤寒大下是非法的治疗了,他一看不好,他又复发汗更错,既大下表不解,依法应用桂枝汤,不能用麻黄汤,他这个复发汗就是指麻黄汤,那大汗出,病并不解呀,他的表还不能解呢,所以他一方面由于他这个大泻下使致表邪内陷而为心下痞,一方面由于发汗又错,所以仍然恶寒而表不解,要吃桂枝汤他就对了,那这个表不解而有这个心下痞,那么应该先解外而后攻里,所以他说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这是根据这个规律了,所以在临床上,如果要是有这种里实需要用攻下的药,那你看外,要有表证,你先解表,这是定法,如果里面要温,你先救里而后攻其表,那么这里你要注意了,如果用攻下的药,有表证在,应先解表,我们头前讲的十枣汤都是的,十枣汤你也不能先用十枣汤,要攻呀,所以得先解表,表解之后,那你再攻里,所以是里未和,表解里未和呀,所以用十枣汤,这也是一样的,一个痞,他用大黄黄连泻心汤,他这是一个攻的一种,这个解表呢,这个津液已经丧失了,这个解表不能用麻黄汤,必须用桂枝汤,头前大下之后表不解,也应该用桂枝汤,所以他这个复发汗就是用的麻黄。

第165条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呕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这形似太阳伤寒,汗多发热,但是他没有畏寒啦,所以汗出不解,心下痞硬,这个心痞硬是个实证,不是我们说的人参那个心下痞硬,这个就是心坚满,呕吐而下利者,同时呕吐与下利,这个大柴胡汤主之。

开始就用大柴胡汤,如果要有口臭,也可以用大柴胡加石膏,急性痢,也很好使。

这个病指的是什么呢,就急性利疾,这个急性痢疾也发热,要是有恶寒呢,用葛根汤就对了,太阳阳明合病,必下利葛根汤主之。

如果也发热汗出,也恶风或恶寒,但是脉缓弱,那是桂枝汤证。所以临床上,遇到这种痢疾呀,如果有表,实痢可用葛根汤发汗,虚痢可用桂枝汤解肌。

那么假如说,他这个心下不痞,不是这样子而拒按,原来这种痢疾也发热,呕吐下利,这个呕吐不好哇,这个痢是噤口痢呀,就是呕吐,什么也不能吃,这个痢疾死亡比例很大,一般用小柴胡加石膏也可以。我用小柴胡加石膏汤,这个人现在还活着了,他的弟弟前天上我家串门来了。所以他这个痢疾用柴胡证的机会很多,尤其大柴胡汤,这个大柴胡汤的泻下作用不大的,现在我们用大黄10g或三钱,我自己闹痢疾也吃这个药,他一泻就好,这个病来的挺厉害,来得挺凶。

第166条

证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咽,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寸脉也浮,这个病在上,这个寸脉微浮哇,是对照桂枝汤讲的,他形似桂枝汤,桂枝汤证寸脉必浮,那么同时气上冲,但与桂枝汤,似似而非,桂枝汤证一定有头项强痛,这个头不痛项不强,那么这个病是什么病呢?他底下就解释了,胸中痞硬,病在胸中,这个硬,胸有肋骨,怎么能摸着他硬啦,当然在心下摸,心下这儿可能也硬,往上攻得厉害,换言之,感觉得这个胸弊得厉害,按之心下这地方也可以硬,气上冲咽喉,感觉着这个气上冲的厉害,所以说证如桂枝汤证,不得息者,以至于呼吸都困难,这个呼吸困难有二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胸中痞硬,一个是气上冲咽喉,它堵着咽喉,影响不得息,这说明这个病呀,由下往上,它又要想吐,又不得吐,所以这个人啦,这个时候必然有愠愠欲吐,要吐而不得吐。所以是胸有寒也。这个寒是指水饮说的,水饮也要从上面出,当吐之,宜瓜蒂散。

所以中医治病辨证很有道理,他是要用吐剂,全是大温吐,这个病往上来,所以胸中也痞硬,气往上冲而致不得息,这正是个病机,就是在生理机制上想要从口腔把它吐出来,但达不到,要吐而不得吐,他用这个吐法,最适应病机了,所以用瓜蒂散。

瓜蒂是苦寒祛水的药,也治浮肿,有涌吐的作用,它祛水,有吐下,上面吐,这个药也能随水饮而下,但它主要是涌吐,赤小豆有点祛湿之功,与苦寒药搁在一起有养正的作用,这两味药,各别捣筛为散,合治之,把它调匀取一钱匕,以香豉一合,用热汤七合,煮作稀糜,把这个豆豉啊用咱们这个碗,七分碗、八分碗这个样子,把它煮成稀粥的样子,然后把这个滓子不要,取之和散,用豆豉的汁合这个……药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要是不吐把这个药再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诸亡血虚家,不可与瓜蒂散,所以吐也最伤人不可。

第167条

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旁,痛引少腹,入阴筋者,此名脏结,死。开始太阳下篇就讲的结胸和脏结,结胸讲的很多了,从结胸讲到心下痞,对于脏结它没有交待,这里他又特别提出来,胁下素有痞,这个痞就是痞块,不是心下痞那个痞,在头前讲的,【开始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就是指的痞块,指的脏结】,在下篇的第4条。我们讲到太阴病,它有,太阴病,这个药不可下,下之胁下结硬,胁下结硬是什么东西呢,就是痞块。

那么这一段呢,就是对照头前,所以胁下素有痞,胁下在两侧,两侧是肝脾的部位,那么胰腺也在左边,也是胁下,这个象指的肝癌,或者是胰腺癌这类,不是由于吃泻药马上就得的,是素有痞。痞块连在脐旁,往下与脐旁的部位相连,痛得厉害,痛引少腹,甚至于下入阴筋,指的前阴了,此名脏结,死。

古人对这个痞也没办法,所以结胸讲了治疗,脏结一回也没说,它就说脏结无阳证,舌苔黄不好治,在这又说脏结死,有这种情形准死,也有不死的,那就不一定就是癌了,那是古人对这个证的一种看法。

第168条

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温饱,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太阳伤寒若吐,若下,都属误治啊,邪热内入而结于里,病七八天不解,热实于里它必定会反应到外头来,如果这个热里实的厉害,它一定蒸于外,所以说表里俱热,身大热,这个白虎汤就是治身大热的,但是它没有到蒸蒸汗出这个地步,时时恶风,就是人体热感觉外边的风寒来袭,也是时时怕风,那么热伤了津液,热就想喝水,再伤了津液他就更想喝水,所以欲饮水数升,就是喝几碗才痛快,这个要用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人参头前讲过,心下痞硬,是胃虚,胃虚它就不能行津液,我们人身上的津液化生于胃,胃虚它的津液就不能行了,不能纳食了,吃了也不消化,这个津液当然就不能补溢上来,所以白虎汤加人参。

非得补充胃气,才能恢复津液,古人方子就这样,后人方子就加麦冬、生地了,滋阴,光滋阴胃要是不好是白搭,所以在白虚汤的基础上,有石膏、知母,这个药很寒啦,足以去热。那么这个津液不生不行啊,所以它加人参。

白虎汤都不渴,全是舌干,口舌咽干,那么大渴的时候它都加人参,不是说遇到渴就得滋阴,这个它是有热了,热盛伤津,达到了相当程度它就大渴,大渴的你在寒药里面加人参鼓舞胃气就行了。知母、石膏,这个知母也是寒性的药物,它解寒,那么这个白虎汤这个烦的相当厉害了,它祛热的作用也挺强,与石膏并用更能祛寒,可是你用寒药,也顾全胃呀,所以它用甘草、粳米,石膏最伤胃了,要是大量吃石膏,不想养胃的法了,那食欲很快就减下来了,但它又用甘草、粳米,粳米,熟了就成米汤,它起粘化作用,它使胃不受伤,所以古人它这个方剂啊妙不可言,它不伤胃。

第169条

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外感没有汗,同时外边也无大热,但里头有热,口舌干燥而且渴,心烦得厉害,背微恶寒,胃要有热啊,胃的这个部位也微恶寒,后背当胃的部位它恶寒,这是一个辨证常有的情况,如果胃有停水,背恶寒,背寒冷如掌大,如果有热呢,外边特别热,它也感觉外边风来袭,它外边也恶寒,一有热它口要燥渴,有寒口中和,所以我们后头要讲的,这个有寒,所以这个也好辨,但这个地方就要注意,这个当然也用白虎汤加人参主之,它渴嘛。

第170条

伤寒,脉缓,发热,无汗,其表不解,当发汗,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它怕你认为是表证,表证吃白虎汤那是不行的,所以在这里特别提出这一条,伤寒,脉浮,脉浮它表未解嘛,发热又无汗,其表不解者,它是表不解嘛,不可与白虎汤,总得渴饮水,它内热有了,而且没有表证,这才可用白虎加人参汤,不然的话不要妄用,它不是解表,所以特意出这条让你注意,它外边恶寒是由于有热,恶风以致于背微恶寒,也不是恶的厉害,没有表证。

有表证不能用它,还得先解表,以后你加石膏可以,有石膏证也可以加入,比方用葛根汤加石膏,或者是刚才讲的麻杏石甘汤,越婢汤,有的是,大青龙,它是无汗出而烦燥者,那个里头有解表药加石膏,你不先解表就用白虎汤,那不行,所以这个方证很重要,一个方剂有它一定的适应范围。

第171条

太阳少阳并病,心下硬,颈项强而眩者,当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太阳少阳并病就是先得的太阳病,又发生少阳病,而太阳病还没好,这叫做并病。

这个心下硬,不是讲的人参证,这是小柴胡汤证的心下痞硬,不可吃泻药,吃泻药下利不止者死,它是胃虚嘛。脖子两侧是颈,后面是项,颈强是太阳证,眩是目眩,指少阳证,所以太少证候俱备,它叫太阳少阳并病,因为这个柴胡证还不太完备,所以用针刺之法去胸腹的邪热之气。慎勿下之,这个病万万不要吃泻药,因为太阳也忌下,少阳更忌下,尤其是这个心下硬,不要看它是个实证,这个心下硬,纯粹是胃虚,要当实证下之非坏不可,所以慎勿下之,当然这个病我们要使小柴胡汤是可以的,这也就说明少阳病而现柴胡汤证,柴胡证不太明显,有用针刺的方法。

第172条

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太阳与少阳合病,就是指这两种病同时发作。

这种合病自下利者,可与黄芩汤,那么这个证候呢,总而言之有热,太阳少阳都是一个阳热的证候,就是既有表热,又有半表半里之热。但是太阳病决不明显,要是明显,虽然有自下利,也要用葛根汤,要么用葛根汤来加,所以这个我们必须分清了。

刚才在那个协热利里讲了,它那个也是表里不解,这个也是表里不解,可是这个是太阳从少阳说的,有些口苦,有热象,半表半里也有热象,也有表热的情况,但它不是纯粹表证,要是纯粹表证,得先解表,那么要用葛根汤。

这个黄芩汤,这个下利,也治热利,这种热利就是痢疾了,没有明显的表证,但是有发热,口苦,一发作就这样,这一类的也给起名叫太阳与少阳合病,那么这个情况有用黄芩汤的机会,这个黄芩汤啊,它治下利,腹痛,它有芍药啊,那么这个它以黄芩为主药,它也是祛热的,烦燥腹痛而下利者,可以这种方剂。现在用的白头翁汤,那个比这个更凶,排泄物感觉烫呀,那你吃黄芩汤就不如吃白头翁汤了。这个以腹痛为主,腹痛有些烦,这种痢疾,可以用黄芩汤,有热,如果要是有呕,还要加半夏、生姜,就是小半夏汤,加小半夏汤,就是止呕。

黄芩汤就是黄芩、芍药、甘草和大枣。芍药甘草就治肚子痛,黄芩就是去热,解烦,大枣是安中的药,也治肚子疼,所以这个药治肚子疼,热利腹痛。要是里急后重的这个不行,起码要加大黄,那就白头翁加大黄。黄芩加半夏生姜呢,就是上边黄芩汤加上治呕吐的半夏再加生姜。

第173条

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胸中有热,那么就有热邪了,而胃中有邪气,这个邪气指的水饮,热邪与水气相互激动,所以它腹中痛,而且欲呕吐,胃要不停水它不吐的,一般吐呀都是胃中停水的时候多,但是没有热的刺激还好些,要有热非吐不可,黄连汤主之。

黄连有治肚子痛的作用,黄芩没有,上面黄芩汤所以治腹痛,他有芍药大枣的关系,那么这个治腹痛与黄连有关系,同时治胸中烦热呀,也比黄芩好,这个凡是在临床上用三个泻心汤,人颜面潮红呀,大致黄连用的多,黄芩也有这种情况,但不如黄连更明显,所以这个方以黄连为主,特别提出心中有热。

黄连上清丸呀,清上边的热,这个热往上边涌,所以颜面潮红呀,胸中也特别叫烦热,那么另外要还没水,它不会呕吐的,它如果激动水,下面腹痛,这个药也治痢疾,也治下利,同时热来上头,寒饮也往上走,那么也容易呕吐的,这个方子与头前讲的泻心汤差不多。也有干姜、甘草、人参、半夏、大枣,与头前讲的甘草泻心汤差不多的,不过没有黄,又加了个桂枝,这个桂枝治往上冲,他觉得胸中有热,也有往上冲,往上冲就得用桂枝镇冲气而降逆,所以给桂。这里没说到下利,他说呕吐,冲逆的太凶,就是上而不下,但是这个方子也治下利,如果要下利,同时有呕吐,上边烦热得厉害,这个方子就可用。

头前那个泻心汤黄连量非常轻,一两,另有黄芩三两。这个里头是黄连加重了,他把黄芩去了。那么也就是上边烦热的厉害,同时有气上冲的这种甘草泻心汤证,可以用这个方子,它所不同的,那个没有桂枝,没有气上冲得那么凶,这个气上冲的厉害,同时那个黄连少,它烦的比较轻,在甘草泻汤、生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都没有提到胸中有热,有热就烦,那个烦较轻,那么这个也有心下痞硬,有人参啊,它也有这个,不过在这没提,因为头前这个方剂很多了,你自己可以参考了,所以这个方子的应用与甘草泻心汤,心下痞硬,腹中雷鸣,这个也可以有腹中雷鸣,也有干姜半夏,也去水,所不同的,它是治甘草泻心汤证气上冲而烦热甚者就行了,所以这个方剂连我们的那个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是大同小异,也是呕吐,也是下痢,那么这个它是以寒为甚。

后面这个方后语有些错了,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这个错了,它这个小柴胡汤与这个几个泻心全是煮取六升的,它去滓还要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它应该这样,所以它这个去滓温服,昼三夜二,这是错了,这个应该改为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这就对了,但是这个说法决不是他的说法,它与前后不一致,大概玉函经就是这样的,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这个可以把它改了。

咱们今天就讲到这,下一次咱们做个总结,它哪一些是治太阳病的,哪一些不是治太阳病的。比如它讲的是表证,这个病是转瞬万变,它不老在表,它也要传半表半里,也要传里,它本来是讲的阳证,它也可以转化为阴证,尤其经过治疗后的变证。这些关系,他都讲到这一篇了,不是说这里所讲的全是太阳病,它讲太阳病近东西也有。你象太阳病依法当发汗,是发汗解表的方剂,这属于太阳病的范畴的,讲到这里头也可以吧,表证与里证,表证与半表半里,无论是证和治,这个规律法则,它都讲到太阳篇了,在旁一篇就不再这么详细了,在这篇里头讲的很多了,你象头前的合方啊,在这里都讲了,后头就不讲了,你看方才讲的桂枝人参汤,他也是合方,他就不提了,它因为头前有,麻黄桂枝二越婢一汤,麻黄桂枝各半汤呀,他那个合方的方法,合方的形式都讲了,后头不讲了,不是不讲就没有了,还有的是,你看书应该看懂了。

第174条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在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枝加白术汤主之。风湿也为在表之证,此病开始也类似伤寒无汗,到八九日的时候,风湿相搏的证侯才明显发作,所谓风湿,是病人平时多湿,感冒风湿,两者相合就得风湿证,即风湿关节炎,此不象太阳伤寒那样疼,此疼的相当的重,故说身体疼烦,疼且烦,以至于不能自转侧,一动就疼。一般急性风湿关节炎是这样的。不呕,说明里面无停饮,不渴,说明里无热即是无少阳及阳明证,这里说明伤寒八九日没有传入少阳病,也没传里。脉浮虚而涩,虽浮,但按之无力,谓之虚,应手有力谓之实,涩,是与滑相对的,脉内血行不流利为涩,如果上下流动滑利为滑,涩主血少,又虚,血又少,故虽是有证,但陷于阴虚证(此阴虚证是为虚证与阴证),所以不只用桂枝汤,而用桂枝附子汤,就是前面讲的桂枝芍药汤加附子。

附子这个药已讲过,起亢奋作用,凡机能陈衰即可用此药恢复机能,其次附子是温热药,去寒湿,《本经》说:治结痹,治风湿拘挛,不得曲伸。所以治风湿痛,不用附子的机会少,当然阳性证不用它,阴性证必用。此方桂枝附子都加重。桂枝可通利关节,表证身疼痛都有桂枝的作用。关节疼呢,当然以桂枝汤为主,由于阴虚去寒性的芍药,加附子治关节疼。

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如果此人因小便不利丧失津液,脉浮虚,血虚津液也虚,大便应硬,这个为实证。此书小便自利,就小便频数,由于小便频数而造成大便硬,这不能发汗,不能用桂枝汤,所以用上方去桂加白术汤主之。津液虚为什么加白术利尿呢?白术现在用苍术,古人不分,术与茯苓这类药,既可治小便不利,也可治小便利,频数,小便自利也治,尤其老年人,如果膀胱失收,小便频数,可用附子配苓术这类药,如真武汤等有效,金匮肾气丸等,由于机能陈衰,膀胱括约肌松弛,致尿频。

因小便多而致大便硬,这时不能发汗。小便数津液亡失致大便硬,非治小便不可,用附子术使小便恢复正常,使小便不自利,大便也不硬了。同时附子术二味配合可治湿解痹的,桂枝附子是桂枝、附子、生姜、大枣、甘草五味药。本来有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现又另立方名,是分量不一样,桂枝四两,附子三枚,由于治痹痛,桂枝附子需重用。附子在此就除湿解痹解疼,桂枝去桂加白术汤,即上方把桂枝去了,其它都一样,另加白术四两。看看方后,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初一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许复服之,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即感觉头沉,勿怪,即不要怕,是以附子术并走皮内助水气未得出,故使然。这由于附子术二药并走皮内,助水气,而水气没出,攻冲头脑,感觉头冒。水气一除就没有此情形了,此去桂是根据病情不同了,这是一个方子,二个方法,以大便硬小便自利,去桂也。

桂枝不但发汗也治小便不利,治气上冲。利小便的药都有桂枝,没桂的很少,如五苓散、苓桂术甘汤、苓桂姜甘汤很多,桂枝治气上冲,凡气上冲,都诱导小便向上不下行。所以用桂枝使小便往下走。所以桂枝必去,又因桂枝解表发汗,所以必去。

此时主要的一方面去湿解痹,一方面治小便自利而恢复大便硬。术与苓也是一样的,看你如何配伍,如配桂枝则利尿,配附子也利尿,但机能的陈衰,也影响到小便自利,故亦治小便利,真正虚证的小便不利,用它行,否则有害无益。所以不能说拿哪个方治小便不利,哪个治自利等,要辨虚实,与脉与证皆有关。在此脉浮虚而数,他是一个阴证的虚证。

我在用此方的时候有变化,桂枝汤治这种病是非常好的,我就把这二个方混合用,就是用整个桂枝汤就是。不是这样的虚衰,桂枝汤整个用是可以的,然后加附术。这个治一般的关节炎相当好使,我经常这样用,就是桂枝汤原方加附子苍术,用附子开始不要大量用,逐渐加量没事的,开始用三四钱、四五钱都没问题的。附子中毒得用到几两,大概七两,可药死人。少用没关系的。桂枝也可以加量,疼的厉害,也可给四两。这个在风湿、类风湿都有用的机会,以至于骨刺类的病,即骨质增生,脊椎,颈椎等,但如果是偏侧痛,尤其骨质增生的有压迫神经,不是整个疼,哪一方着重,哪一方就疼的厉害,这时要加大黄,后来要学的大黄附子泻心汤治疗一侧痛。大黄不要太多,一般六克即可,最多加十克。这个很好使。骨刺我也治多了。就用桂枝汤加术附加大黄。当然痹也不只是这个方子,但以这为多。有一次开会用桂枝汤加术附做一个定方治关节痛,很有效。

第175条

风湿相搏,骨节烦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这个比上面那个痛还厉害,骨节疼烦,掣痛,是一种牵引痛,疼的厉害,且不能曲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自汗出,短气里边有停饮,里有停饮压迫胃就短气,心下有停水,厉害了心悸,微者短气,短气都是胃有水,小便不利,就有小便不利,水不下行。此不但外面有湿,里面也有停饮,所以非用桂枝不可,气往上冲的厉害,故水也不往下走。恶风,不欲去衣,前者讲了虽外有热,不欲去衣,此寒在骨也。此正是阴虚证,阴证则恶寒的厉害,这些都是属少阴病类的。有表证,也有桂枝甘草,由于如此恶寒恶风,故加附子。甘草附子汤主之。就是桂枝甘草加附术,桂枝汤加附术,桂枝甘草加附术,桂枝去芍芍加附术,这些都在治关节痛常用的,疼的厉害,气冲的明显,用这个方子。

桂枝甘草汤前面讲过,也解表,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因有桂枝是要发汗的,能食,汗止,复烦者,将服五合,能食,也不出汗了,还烦,再吃五合,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为始,开始的时候用一升太重,可服六七合,逐渐增加。这个方子也比较常用。如果临床风湿,且气冲的厉害,小便不利,用此方比较好。

以上三段都是讲的风湿类的病,又有外感,同时又有湿痹,古人叫它风湿相搏证。

第176条

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这段有问题、、、这一段要这样体会,表里俱热,所以脉浮而滑,浮为表热,滑是里热,白虎汤不渴,这段也没说渴,渴就加人参。

第177条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这个脉结代脉不一定要用炙甘草汤,但是心动悸,血不足以养心,则心动悸真正的由于

虚,现在由于阴虚了,可以用炙甘草汤。有些结代脉,如前面的抵当汤,脉沉结,沉脉中见结,沉脉有时停下下。所以实证里头有很多是瘀血证,反倒用下剂,可是实证没有心动悸,如果心动悸相当厉害,动悸是惊恐的意思,这时炙甘草汤是有作用的。

此方是桂枝汤去芍药,里面有桂枝生姜大枣甘草,另加些滋阴药阿胶、麦冬、麻仁、地黄。同时加人参健胃。所以生血生津液。而且方名也给我们个启示,生地用1斤,麦冬半升都是大量,不说生地麦冬汤而说炙甘草汤,炙草不过四两,为什么?甘能养脾,古人认为是甘药都是健胃的,这里滋阴药皆为甘药,尤其麦冬,麦冬汤解释有健胃作用,这方主药是健其胃气为本的,尤其阴分太虚了,当然也给滋阴药,桂枝外调营卫,此方主要内滋阴津液,然后健其胃气,这是一种治血虚,脉结代的正法,不健胃是不行的。

所以遇到血虚津液虚,大滋阴把胃弄坏了,是恢复不了的。后又称复脉汤是错的。真正脉要是绝,那只能用通脉四逆汤,此方复不了脉。这都是千金搞的。此方是治结代,出现间歇,复间歇可以,不是没有了。真正到了心脏衰了,此方寒性药用不得。后面讲的通脉四逆汤就是,那只能救胃,所谓救胃扶阳,胃气保住一分,人生命可挽回一分,如果胃气全完了,人就好不了,故那必配四肢厥冷,血液达不到四末,基础在胃,胃为水谷之海。胃一点消化作用也没有,到那时吃这药不行,一点寒性药也不能用。

第178条

脉按之来缓,而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曰结阴也;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名曰代阴也。得此脉者,必难治。脉按之没力量为缓,脉绷的不那么紧,

时一止复来,有时一止,马上又来,为结。结脉,结者,绳子有结,虽有疙瘩,但前后有联系,疙瘩过去还是绳子,结脉问题的,正常人也可以有的,不管快慢,数中一止也叫结。

又脉来动而中止,脉来不是缓而是摇动,即动脉,跳动而摇摆,为动脉,脉来不平静,而中止,不是时一止而复来,而是终止了,中间没有了,然后更来,但小数,脉细小而快,这个脉是最坏的,是极不整的脉,一摸脉有跳动,然后没了,再来非常小,且疾数无度,

中有还者反动,也不是整个终止,有时停一下也来,但来了,还是动,还是摇摇摆摆的,一阵快一阵慢,或一时摇摆,一时不摇摆,这个坏的很,所以说名曰结阴,这个在一般的脉书里面不提的。是最虚了。

脉来动而中止,同前面一样没了,不能自还,因而复动,比较长的时间,脉又动,名曰代阴,就这个脉没了,而另外一种脉代替它来了,叫代阴。也是极不好的脉。

如果觉得《胡希恕讲伤寒论3--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