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你到摄影瓶颈期了吗?9个绝招带你快速突破!

你到摄影瓶颈期了吗?9个绝招带你快速突破!

时间:2019-11-29 10:53:57

相关推荐

你到摄影瓶颈期了吗?9个绝招带你快速突破!

Air君有话要说

初入摄影坑时,大家都是一个劲地学习+拍摄的模式。可拍照的时间长了,摄影路上的各种瓶颈便接踵而来。你可能会去网上查资料、找前辈们咨询·····但是内心还是有五花八门的问题得不到解决?

今天各位算是来对了,Air君的老朋友-韩松老师,这次从《美国纽约摄影学院摄影教材》3大原则上给大家好好分析下原因,帮助你们走出摄影瓶颈期。

前言

摄影爱好者常常会觉得自己遇到了瓶颈。我认为,摄影的瓶颈大多源自初学时被灌输的“简单事实”。

和很多学科知识一样,在学习初期为了便于理解和快速入门,知识会以简单的、形象的、明确的形式灌输给学习者。其实,这些“简单事实”并非唯一正确答案。摄影只有技能上的规律,没有关于创作的定理。大多数摄影的“道理”,在实际的操作中都是不置可否的。

原画册工作室通过总结九条“不见得”,为大家击破“简单事实”给摄影带来的困扰,帮助大家走出瓶颈。

首先,我们来重新审视几十年来被中国摄影圈奉为圭臬的《美国纽约摄影学院摄影教材》。这本教材提出了"一张好照片的三个原则":一张好照片要有一个鲜明的主题;要将注意力引向主体;画面必须简洁。我完全不否认这三个原则的正确性,但若对其中的含义理解过于狭隘,或是运用得过于教条,则会产生强烈的束缚感。

这个话题就从打破“纽摄”三原则说起。

“纽摄”三原则

01

在原画册近期的知乎live《手机摄影的美学实践与取景要诀》中,我们将拍照时注意力被过多捆绑在某个事物上的困扰称之为“主体困境”。

拍照是不见得非要有一个明确主体的。

来看马格南官方Instagram账号发布了前几日拍摄的照片:我们并不能定义主体是抬手指向前方的人,还是下方穿着蓝色雨衣的人。又或者他们都是主体,又或者摄影师根本就没有在拍摄时想过这个技术问题,但这并不妨碍对当时紧张气氛的表达,以及对暴力美的展示。

jeromesessini / 摄 / 乌克兰基辅,抗议者冲突升级至白热化。

原画册工作室的作品中,不乏主体模糊的照片。例如这张拍摄于印度加尔各答花市的手机摄影作品,没有一个明确的主体。混乱的人群和鲜艳的花摊便是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但形式上不存在明确的主体。

KKM / 摄 / iPhone XR

加尔各答花市人头攒动,用手机中的实况模式,延长曝光时间,获得了流动感。

抛开“需要一个主体”的原则,本质上我们是将视野从“点状”扩展到了“面状”,又或者是更抽象的维度。例如这张对光线集合的质感表达:

韩松 / 摄 / OPPO R17 pro

东京灯会,用专业模式设定1秒的曝光时间,描绘出了“灯光麦穗”的意象。此时表现的不是一个主体,而是整个集合的质感。

《纽摄》三原则的第一条,更多强调的是表达普遍性的寓意和主题。说到这里,有悟性的朋友会意识到主体(Subject)和主题(Theme)的差别了。前者更具象,后者更抽象。前者更带有点状视角的特征,后者更带有叙事特征。混淆主体与主题,是许多朋友面临的第一个问题。这个问题道理简单,而在拍照的时候很多人却始终无法摆脱要有“一个事物”的下意识动作,所拍的照片就越来越匠气。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并非否认主体存在的必要性,而是“主体”可以“存在多个”,也可以指代事物的集合,还可以只是个抽象的含义,更可以不那么明确,而给观众以想象空间。

02

《纽摄》三原则中的第二条是说要将视线引导到主体。

我们来看马格南摄影师Bruce Gilden的这张照片。光从形式上来说的话,我们无法很快说出哪个是主体。左边包着头巾的老太?还是远处赤裸着上身的男人?又或者是右下角胖胖的女士?拍摄者没有明显的强调主体的手法,但我们能感受到视线在画面中转移,并且体会到这个群像中蔓延在人群中的呆滞表情。

Bruce Gilden / 摄

在Coney Island拍摄的这个项目表现的是上世纪70年代末的纽约人,他们在周末的海滩上展示着“诱惑力”。

高阶的构图中,既不见得要有明确的主体,更不见得要过分突出主体。在传统的构图中我们会用引导线、框景的方式强调主体,而在下面这张街头照片中,却没有刻意突出某个人或事物。真正的用意是让大家的视线游离在人物、车之间的鲜亮色彩——红、绿、蓝、黄。

韩松 / 摄 / Huawei P20 pro

摩洛哥得土安街头摄影,几种饱和度较高的色彩游移在不同的人物事物之间,而非通过引导线、框景的传统构图手法来强调某个主体。

03

《纽摄》三原则中的第三条依然是为“主体”服务——画面要简洁,要排除或减少分散注意力的内容。这个原则在大多数情况下被屡试不爽,然而却不是摄影中必须要遵循的。

近年来在街头摄影爱好者中很火的马格南摄影师Alex Webb,就是典型的因构图复杂而为人所知的摄影师。他拍摄的场景细节繁多,元素庞杂,乍一看有些混乱,仔细揣摩元素间又存在着微妙的联系。

可以说Alex Webb是在经营混乱街头元素之间的关系,而非一味在构图上定义谁是主体,扒开配角的存在。

Alex Webb / 摄 / 古巴,街头

Alex Webb / 摄 / 伊斯坦布尔,街头

举原画册自己的例子,拍摄这张照片是为了表现镜子中反射的场景,特别是右下角那个人。然而并没有采取让画面简洁的方式,而是将这个反射的人物藏在一角,从而带来了人们观看的乐趣。

韩松 /摄 Huawei P20 pro 。 摩洛哥马拉喀什街头摄影,保留了复杂场景。

复杂的构图增加观看时间,无形延长了审美时间,给欣赏照片带来更多的思考和乐趣。

下面我将几个观点送给初学者:

04

初学者拍照倾向于抓住一个或若干主体,整个吞下。

在现代影视表现中有一个“开放式构图”的概念,画面主题不在中心、画面形象不完整、故意破坏均衡协调等是其特征。这样观众的视觉感受局限就并非在可视的“具像画面”之内,而是引导观众突破画框限制,产生画面外空间联想,达到扩展固定画框的空间,突破画框局限的目的。

早在上世纪60年代,摄影大师罗伯特·杜瓦诺(Robert Doisneau)就在玩开放式构图了。

Robert Doisneau / 摄 / 法国巴黎。

在街头摄影的实践中,“不拍全”的做法更具有临场感和代入感。如下面这两张。

韩松 / 摄 iPhone X

美国费城街头,黄色出租车和黄色校车相遇,只表现其中一部分,让黄色充满画面,其余空间交予观众想象。

KKM / 摄 / iPhone 8/布达佩斯街头

前景人物不拍全,给人一种压迫感,从而增强了街头临场感。

05

我听到的关于摄影的最常见抱怨是:“今天天气太不好了,都不能出去拍照。”持有这种看法的人,通常在意识中觉得只有风和日丽的天气才是美的,只有蓝天、白云、色彩、红花、绿树才是美的。

的确,好天气带来的风景是鲜艳透亮的视觉效果,然而这并不是美的唯一可能性。这好比我们写文章,如果以“今天是风和日丽的一天”开头,而后引出对大好春光的赞美,这只是其中一种思路。而“枯藤,老树,昏鸦”也能引出“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

我们顺手打开马格南图片社的Instagram主页,你会发现大多数照片都是在阴天、雨天甚至是雾霾天气拍摄的。好天气能直接给我们带来好心情,但无法直接带来好照片。

美国摄影师Alec Soth最有名的摄影画册《Sleeping by the Mississippi》(眠于密西西比)大多拍摄于阴、雨、雪天气。

Alec Soth / 摄 / 选自《Sleeping by the Mississippi 》(眠于密西西比)

而张克纯的《北流活活》几乎整本都是在雾霾条件下拍摄的黄河沿岸,这种没有好天气、没有阳光的气氛,本身也是照片审美的一个环节。

张克纯 / 摄 / 选自《北流活活》

事实上,阴天和雨雪会自带某种情绪加持,成就更“有盐有味”有情绪的场景。

韩松 / 摄 / iPhone X / 北京

阴沉的天气,灰暗的光线,通过仰视角度,曝光调节,并后期处理,可获得不错的效果。

韩松 /摄 / iPhone X / 摩洛哥

阴天带着薄雾,在这种环境中拍摄的足球赛场景。

06

摄影圈还有一股“小布尔乔亚风”(小资),人们总是乐于拍摄那些高于日常的美好事物,如摆盘精致的美食,北欧的小镇或是网红建筑,又或乐于跟随爬楼党的脚步复制D炸天的城市鸟瞰。“小布尔乔亚”无可厚非,但它天然让许多人将摄影题材限制在了积极(positive)的一面,让大家对“好看”、“好吃”、“舒服”、“鲜艳”、“高级”、“富”趋之若鹜,而对中性的,甚至是消极的东西都视而不见。

我们大多数人的日常是中性的,但绝对不是无聊的。当我们正在热衷于制造美好幻境的时候,伟大的摄影师都在细节之处发现力量。

被称为“日式小清新鼻祖”的川内伦子常被误读,以为她拍摄的都是无病呻吟的日常情怀,真正了解她作品的朋友才会知道,她是其实是在以小见大,关注日常,其间的力量推及天、地、人。她既拍摄日常的美好,也拍摄生命的残酷。这就是日常的力量。

川内伦子 / 摄 / 选自《Cui Cui》

川内伦子 / 摄 / 选自《天地》

比起我们刻意制造的highlight,生活的旅途中遭遇的细小片段是开启摄影的另一扇大门。

韩松 / 摄 iPhone X / 美国纽约,旅途片段

韩松 / 摄 iPhone X / 天津滨海新区,工地上的假花

对于有一定经验的摄影爱好者,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07

许多摄影爱好者过度追求照片的细节(尤其是暗部细节)和清晰度。其实许多照片并不需要那么多细节,张弛有度的照片更耐看。

一个很有代表性的摄影师便是深濑昌久,他的《鸦》阴暗、逼仄,没有过多细节,但足以表达内心。

深濑昌久 / 摄 / 选自《鸦》

我们在手机摄影中常拍的剪影,也是在高光条件下,压暗暗部细节,带来光和影之间的张力。如果下面这张照片,人物细节都被展现,会不会少了许多气质呢?

韩松 / 摄 iPhone X / 摩洛哥丹吉尔,海边的黄昏

又如,在后期处理中增强对比度,也可以隐藏一些暗部细节。

韩松 / 摄 iPhone X / 日本东京

增强了对比度,尽量让人身上的细节藏于阴影中,让影子和斑马线成为构图的主角,整个画面反而多了一些未来感。

韩松 / 摄 iPhone X / 美国费城

通过降低曝光,刻意让处在阴影中的暗部细节缺失,强化了三角形光线的存在。反而是,许多朋友用浓重的HDR,让照片变得艳俗不自然,多度追求每一处的细节,也牵扯了拍摄和后期时的过多的注意力,让摄影失去了不少乐趣。

08

“清晰的合焦照片”并非照片唯一正确的解。我们可以通过对焦手法制造模糊,通过增加曝光时间创造拖影,通过捕捉运动瞬间凝固瞬时的动作。

川内伦子 / 摄 / 选自《花火》

摄影师通过延长曝光时间让花火盛开的形态得以记录,当然这也导致了无论是烟花还是观众部分,画面没有一个真正清晰的区域。但比起画面传达的意义来说,必须要清晰这个标准也就不复存在了。

在拍摄的过程中,刻意为之的不清晰常用来表现运动的事物:

韩松 / 摄 / iPhone X / 日本东京,用实况模式记录了列车运动的轨迹。

韩松 / 摄 / iPhone X / 四川成都,元宵节焰火晚会

用 Slowsutter 长曝光记录手持拍摄电视塔烟花,只为获得色彩和意象。

当然也有一些物理条件的不清晰,例如这张照片隔着飞机舷窗拍摄,由于玻璃并不干净,获得的照片并不清楚。由于玻璃的问题并没有妨碍表现主题,因此就没有拘于这个细节。

韩松 /摄 / iPhone X / 成都飞往莫斯科的航班,漏下的光。

09

“最好的相机就是你手上那部。”

这个金句不是手机厂商的炒作,是商业摄影师Chase Jarvis的iPhone摄影作品集的书名。到现在,用手机进行创作的专业摄影师也不计其数:史蒂芬·肖尔用iPhone拍照,Alec Soth去年应邀用某产手机进行创作,日本摄影师须田一政用宝丽来拍的照片收录进了他的《日常的断片》。

须田一政 / 摄 / 选自《日常的断片》,宝丽来相机拍摄。

Alec Soth / 摄 / HUAWEI P20 Pro

韩松 / 摄 / HUAWEI P20 Pro. 印度德里

如果想升级自己的作品,绝非继续购买昂贵的器材,打破自己心中的壁垒和局限才是良药。世界手机摄影赛(MPA)、全球iPhone摄影大赛(IPPA)已经有无数作品惊艳世人,并且这些人就在我们身边。同时他们也为我们树立了信心:画质好的照片可能得需要相机才行,但画面好的照片你手中的器材也可以。

如果觉得《你到摄影瓶颈期了吗?9个绝招带你快速突破!》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