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最后的白鲟(解放日报  )(吴兴人)

最后的白鲟(解放日报  )(吴兴人)

时间:2021-02-15 18:19:49

相关推荐

最后的白鲟(解放日报  )(吴兴人)

最后的白鲟

03月01日 来源:解放日报

吴兴人

初,一个令人动容的新闻,是白鲟灭绝。

长江白鲟,又叫象鱼。俗话说:“千斤腊子,万斤象。”千斤腊子指的是中华鲟,万斤象指的是白鲟。据《中国动物志》记载,白鲟最大个体可达到7米,体重908公斤。它被列入“世界十种最大的淡水鱼”,是当之无愧的。

《诗经》曰:“有鲔有鱏。”“鲔”,就是白鲟。《礼记》记载:“天子始乘舟,荐鲔于寝庙……鱼品多矣,荐必以鲔,为其特大者,谓之王鲔以此。”这是说,周天子在宗庙献祭时有许多鱼,其中一定会有白鲟。王鲔就是一种特别大的白鲟,是特供品。最大的、最好的鱼要献祭给祖先和鬼神,以保佑来年的风调雨顺。

在成都博物馆藏汉画像石上也刻画了一条白鲟,形态逼真,特别是尖尖的、长长的鼻子。这证明在汉代,当地老百姓已对这种长鼻怪鱼非常熟悉了。而出土于距今3000多年的金沙遗址,又有两件刻画着鱼纹的金带,长长的吻部,前端往上翘,也是夸张化的白鲟。

现存的白鲟第一张照片是外国人约翰·汤姆逊拍的。1871年1月31日,他在经过石首时写道:“我们在这里买了两条鱼,一条像鲑鱼,另一条像是白拉克斯顿船长描述过的那种白鲟。”白拉克斯顿船长于1862年曾带领一支探险队溯长江而上,著有《长江上的五个月》一书。

1994年3月,我国邮电局曾以长江白鲟发行过一组纪念邮票,一套四张,最大一张的票面是50分。这说明在26年前,白鲟在我国还是常见的。长江里最后一次出现的白鲟,是在1月24日的下午。一条3米多长的大鱼,突然撞进宜宾渔民刘龙华的网里。他看到大鱼在水中扑腾,有个“长鼻子”,直觉它是一个珍稀鱼种,立即报告领导。渔政部门立即派人来了,断定这是近10多年来长江首次出现的活体野生白鲟。

这条白鲟身上有约8厘米长的伤口,精神萎靡不振。在救助转移时,为保证白鲟有活水呼吸,渔民们用脸盆一盆盆地对白鲟浇水。1月24日夜里,安顿在网箱囤船里的白鲟开始“翻肚皮”,赶在路上的中国水产研究院著名鲟鱼专家危起伟博士电话指示:必须人工帮助白鲟扶正身体,才能保住它的正常呼吸。人们轮流用大力将白鲟的身体扶正,并不断往水里注入氧气。

两处伤口,幸好在头部和腹皱处,专家给白鲟打了两针德国进口药消炎,并进行了极为严格的消毒处理,共缝了24针。25日凌晨3时,白鲟恢复正常体态,头尾开始摆动,鱼鳃恢复张合,可以进食。宜宾市渔政处领导想把它留下来,可惜当时没有人工饲养条件。因为要养这条大鱼,用的池子至少1000平方米。

救助效果立竿见影。1月26日上午,以危起伟博士为首的专家组赶到,穿上防水服,下水对受伤白鲟进行体检和治疗。

次日15时30分,已被救助、打针、缝合伤口后的白鲟恢复良好,精神极佳,具备了放生条件。大家把白鲟放到白沙湾长江边,用白帆布担架,轻轻抬起网箱囤船中的白鲟,小心翼翼地将它放入长江。

危起伟博士至今还记得,在人们剪断白鲟尾部的绳索后,恢复了自由的白鲟,将长长的吻几次露出水面,上上下下游动,似乎表示感谢,并和对它施救的人们揖别。不久后,白鲟潜入水中,瞬息之间,扭动着尾巴,消失在茫茫的江水之中。

不过,人们并没有放弃对它的追踪。专家们为白鲟治好伤后,又在白鲟背鳍部缝合了一个声呐发声仪,以便将它放归长江后进行定位跟踪检测,掌握、研究白鲟的健康及种群生存状况。这条野生白鲟的出现,为科学家在灰暗的天空上撕开了一线光亮:通过标记放流、跟踪这条白鲟,如果找到它的洄游产卵场,再通过采集授精,实现人工繁育,也许可以保住古老的白鲟种群。

危起伟开始追踪白鲟的声呐信号,24小时之内没有间断。被追踪的白鲟像个调皮的孩子:往下游游一段,又折返往上游走一段,然后又快速游向下游,无拘无束,畅游不已。1月30日凌晨5时,追踪船跟着白鲟的行踪,到了四川宜宾南溪与江安县交界处的江段。由于长江大雾,追踪船不幸触礁,螺旋桨损坏,无法继续航行,赶紧修船,耽误了六七个小时。遗憾的是,待追踪船修复后,再没发现白鲟声呐信号。

人们感慨地说:假如这次跟踪白鲟能有结果,假如能够成功地发现白鲟的产卵基地,假如能成功挽救这一古老物种……

如果觉得《最后的白鲟(解放日报  )(吴兴人)》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