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导赤散治疗湿热型阳痿滑精的理论分析和医案分享

导赤散治疗湿热型阳痿滑精的理论分析和医案分享

时间:2023-10-13 23:20:28

相关推荐

导赤散治疗湿热型阳痿滑精的理论分析和医案分享

—、方剂简介:

(1)【药方组成】

生地黄6〜30克,木通6克,生甘草梢6克,竹叶6 ~ 15克。原方为散剂,

各药等份,为散,冲服。现代多作汤剂,可随证加减。

(2)【功效】

清心导赤,利水通淋。

(3)【主治】

心经火热证,或下焦湿热证。心胸烦热,口渴面赤,意欲饮冷,口舌生疮; 或心热移于小肠,小便赤涩刺痛,舌尖红,脉数。

(4)方歌:

导赤生地与木通,甘草竹叶四般攻。口糜淋痛小肠火,引热同归小便中。

二、来源:

本方出自《小儿药证直诀》。

另有同名方者三:

(1)《证治准绳》之导赤散,为本方加黄芩,用于治疗小儿血淋;

(2)《银海精微》之导赤散,为本方加栀子、黄柏、知母, 用于治疗大眦赤脉传睛;

(3)《笔花医镜》之导赤散,为本方加麦冬、车前子、赤茯等, 用于治疗热闭,小便不通。

三、组方之义:

本方中,生地黄甘寒而润,入心肾二经,凉血滋阴以制心火;木通味苦性寒, 入心与小肠经,上清心经之火,下导小肠之热,可谓表里皆清。生地黄与木通,两药相配,滋阴制火而不恋邪,利水通淋而不伤阴,共为君药。竹叶味甘质淡,可清心除烦,淡渗利窍,导心火下行,为臣药。生甘草梢功能清热解毒,尚可直达茎中而止痛,并能调和诸药,还可防木通、生地黄之寒凉伤胃,为方中佐使。四药合用, 共收清热利水养阴之效。

方名导赤,因赤为红色,主热;而导有引导之意。说明本方可以引导心经之热邪, 转从与心经相表里之小肠经而出,因此,本方所治乃心经热盛或移于小肠所致。

四、主治之理

因为心其华在面,开窍于舌,舌为心之苗,所以,若心火循经上炎,可见心胸烦热、面赤、口舌生疮;火热内灼,阴液被耗,口腔失于滋润,故见口渴、意欲饮冷;

心与小肠相表里,心热下移小肠,泌别失职,乃见小便赤涩刺痛;舌红、脉数,均为内热之象。因证是心火上炎而又兼阴液不足,故治法不宜苦寒直折,而宜清心与养阴兼顾,利水以导热下行,使蕴热从小便而泄。全方药仅四味,但既有清心导赤之木通,又有滋阴补肾,以水制火之生地黄,竹叶与甘草也有热者寒之、引热下行之用,故环环相扣’正寓“导赤”之意。

以上为一般医者及医书所持观点。然亦有持不同意见者,四川陈潮祖教授在其所着、《中医治法与方剂》中认为,本方治疗机制从心移热于小肠解,似为不妥,应从清心及清利三焦解,其说立论允当,编者认为如此更符合钱乙原意,故节录于下,以备参阅。

“气病及营,湿热阻于舌窍而呈口舌生疮,法当两清气血,引导湿热从三焦下行。此方用生地黄凉血养阴,补心体而泻心用,辅以清心热的竹叶,益心气的甘草可参考炙甘草汤章节中关于炙甘草益心气的解释,能呈凉血清热功效。配一味木通,湿热从二焦下行,使其有外出之路,尤见巧思,方名导赤,殆即指此。

此方结构与六味地黄丸颇为相似,六味地黄丸用地黄,牡丹皮养阴清热,茯苓,泽泻淡渗利水,此方用地黄、竹叶养阴清热,木通通利水道,药虽稍异而理法相同,用于治疗下焦湿热,能呈凊热利水功效。小便涩痛是肝的疏泄失调,经隧挛急现象,用甘草有甘以缓之之意。

关于此证机制’,方书均从心移热于小肠作解。今不从旧说而作上述解释的理由有三:

其一,原书用治心热,并未言及小便涩痛,更未言及心移热于小肠,如此解释,似更符合原意。

其二,小便赤痛’,亦非小肠有热而是肾系水液失调。如系小肠有热,而呈小便短赤,当是清独不分的病理改变,必有泄泻见证。此证仅见小便涩痛,大便未见异常,显然不是小肠清浊不分而是肾系水液失调,如此解释,符合临床实际。

其三,此方结构与六味地黄丸相似,六味地黄汤是治肾阴不足水液失调之方,此方既然与其相似,自可借治下焦湿热,谓属心移热于小肠,似有穿凿之嫌。’,

五、临床应用技巧

(一)如何扩大应用范围:

1,辨证要点:

临床应用要点在于口舌生疮,或者小便滴沥刺痛,舌尖红,脉数或细数。

2,加减应用:

(1)在本方的基础之上,去竹叶,再加牡丹皮、莲子心、灯心草等以清心凉血,麦冬、茯神以养阴安神,辰砂以清心重镇,童便以引热下行,则成《通俗伤寒论》中之“导赤泻心丸”:

茯神、生地黄、牡丹皮、木通各12克,麦冬、竹叶各9克,莲子心2克,辰砂1克,灯心草3克,甘草6克,童便10克。上药水煎,冲服辰砂。

功用:清心利水,安神。

主治:热陷心经,内蒸包络证。症见发热,神昏,小便短赤,热涩而痛,心烦口渴,舌赤,苔黄,脉数。

另外,组方立意与本方类似的还有“清心莲子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黄芩、麦冬、地骨皮、车前子、炙甘草各10克,石莲肉、茯苓、炙黄芪、人参各15克。

主治:心火偏旺,气阴两虚,湿热下注证。

症见:遗精淋浊,血崩带下,遇劳则发;或肾阴不足,口舌干燥,烦躁发热等。

(二)用药略例

(1)若心火较盛,可加黄连以清心泻火;

(2)小便不通,可加车前子、赤茯荟、白茅根以增强清热利水之功;

(3)阴虚较甚,加麦冬、石斛、知母增强养阴之力;

(4)小便淋涩明显,加萹蓄、瞿麦、滑石之属,增强利尿通淋之效;

(5)出现血淋,可加白茅根、小药、墨旱莲凉血止血。

六、医案例举:

(1)鼻衄案:

邵某某,男,9岁,8月16日初诊。

左鼻腔反复出血10余天。经某医院耳鼻喉科检查未见器质性病变,每次出血都用药棉压迫止血。曾用止血药、维生素C、牛黄解毒片等药均无效。

刻诊.:

左鼻腔20分钟前又血出如涌,量多色鲜,面部发红,口干渴,烦躁不安,人睡后易说梦话,

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脉滑数。此属胃火炽盛,循经上行,灼伤鼻窍。

治宜清热泻火利小便,佐以凉血止血,方用导赤散加味。

, 生地黄15克,木通5克,竹叶、甘草稍各3克,黄连、栀子各6克、连翘9克,大黄(后下)5克,鲜茅根30克,生藕节、仙鹤草各10克。水煎凉服,每.曰1剂。

服用一剂后,衄(nv4)血止,3剂后诸症状减轻,7剂后,症状完全消失,至今未复。

理法方论:

小孩鼻衄,以实热证为多见,除与肺胃有热,肝火上炎有关外,与心亦有‘关。

心为君主之官,五脏六腑皆由心所统,五志过极均能化火。血随火动,火性炎上,灼伤阳络,血不循经而妄行。取导赤散清心泻火,使热邪从小便出,加黄连,连翘加重清心泻火之力,茅裉、仙鹤草、生藕节清热凉血止血,栀子清泄三焦之热,引热下行;大黄通腑泻热;伍鲜茅根,仙鹤草,生藕节清热凉血,止血。上药合用达到清火而止血。

编者按 :

从此案可见中西医治疗出血病症的差异。现代医学多用各类止血药或压迫止血的方法,中医则多遵守“见血休止血”的古训。

本案出血势急,且伴大便干结,小便短赤,明显是实热证。而舌脉也证实为热盛灼(zhuo2)络,迫血妄行,用导赤散加味,有“上病下取,因势利导”与“釜底抽薪”之义。

热毒—泻,出血自止,以编者之见,本案用泻心汤,效果应该更好。本案在导赤散基础上,加用黄连、大黄,或许也暗含了泻心汤的意思吧。

(2)口周湿疹案

刘某,男10岁,1月2日出诊。

3年前患“口疮”,多方求医,均诊断为“口周湿疹”,常见清热解毒,健脾利湿,祛风止痒、活血化瘀等中药,外用红霉素软膏,症状反复发作,秋冬加重。

刻诊:

口唇四周约1cm宽淡红色环状皮损,有淡黄色渗液,鳞屑(xie4)少许,境界清楚,略高出皮面,自觉干痒,常用舌尖舔之。伴口干欲饮,小便黄,大便干,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此乃心经热盛,虚火上炎。治拟清心利尿。

药方:

生地黄15,木通,栀子,知母各10,淡竹叶、泽泻各6克,生石膏20,大黄(后下)3,甘草5.

5剂后,皮损颜色转淡,表面干燥,痒感消失,大便质稀。去大黄,原方再服5剂,皮损颜色正常,至今未见复发。

【理法方论】

此病中医谓“烂口疮” “红嘴圏”,多因脾胃积热、郁而化火所致,故用导赤散配知母清热滋阴降火,栀子、石膏、大黄清脾胃伏火,诸药合用,m

使清火降而病告痊愈。

编者按:

本案口疮,位于口唇四周,正是胃经循行之处。而脾亦主唇,故可断为脾胃经有伏火之邪。又经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患者口疮,自觉干痒,结合舌脉,亦属心火上炎。故从清心泻火、导热下行入手,兼用“栀子、石膏”,合甘草,实寓泻黄散之义,可清脾经伏火(参阅本系列第一分册的“泻黄散”章节).本案亦可与下一章节用黄连解毒汤治疗口疮的医案对照,想必诸君当有所得焉。

(3)脓疱疮案:

王某,女,9岁,7月初诊。

病史4天,面部及胸腹部出现绿豆至黄豆大半球状水痕,疱壁薄,脓液浑浊,周围绕以炎性红晕,部分疱破后流黄水,露出糜烂面,烦躁,瘙痒,口渴,尿赤,舌红、苔薄黄。体温:38.5 。治拟清热利湿解毒。

处方:

生地黄12克,木通8克,淡竹叶6克,生甘草5克,黄芩、连翘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剂。

黄连粉适量外敷患处。3天后热退,脓疱干涸,瘙痒减轻。再服3剂,皮损平复,

血象正常。

【理法方论】

本病属中医“黄水疮”范畴,常发生于夏秋之季,多发于儿童’。皆因小儿肌肤娇嫩,腠理疏薄,易受湿热毒邪侵袭而发病。正如《疮疡经验全书》所述::“此疮之发,皆由受酷暑热毒之气,蒸入肌肉。”故用导赤散加连翘,黄芩,黄连,使热去毒清而奏效。

编者按:

以上两则医案均选自《导赤散治疗皮肤病举隅》。病虽不同,但均属中医之“疮”的范畴。

《黄帝内经》有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此为定法。

各种以疼痛、瘙痒或疮疡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均可以从“心”论治。以上两则医案,虽一为口周湿疹,一为脓疱疮,但均属于“疮”的范畴,而且从局部症状,结合兼症(口周湿疹案

伴口干欲饮,小便黄,大便干;而脓疱疮案,则伴有口渴尿赤,均提示内有积热)、

舌脉,均属于实证、热证,并兼有阴液耗伤的现象。因此,具有清心泻火、养阴

通淋作用的导赤散,实为不二之选,在此基础上,或加清泻阳明之品(因口周湿疹,

与脾经湿热有关),或加清热解毒之品(脓疱疮案,局部脓液浑浊,提示热毒较盛),

令热清火泻,湿化毒除,阴液得复,自然诸症可愈。

(4)舌胀症案:

薛某某,女,50岁,8月6曰初诊。

患者昨晚自觉舌灼热而胀,烦躁而不得眠,舌灼热难忍。就诊时患者以手掩护其舌。视舌体胀出口外3厘米,色赤绛,口水滴沥,舌体活动尚好,强令缩回口内,答话时含糊不清。患者素性急躁易怒,近月余失眠较着,乃属心火炽盛“舌胀证”。

处方:

生地黄30克,木通10克,竹叶10克,甘草6克。两剂分4次,一昼夜服完。

翌日家人来述,舌已缩回口内,但仍有灼热心烦之感,原方加麦冬15克。

2剂而安。

【理法方论】

心火炽盛之口疮,临床多见;而因心火炽盛之舌体肿胀至口中不能容纳,确属少见。

在外感热病或内伤杂病的过程中,虽然也有“舌胀”之兼证,但其证不若单纯“舌胀”之甚,经处理多随原发病的治愈而愈。

《辨舌指南》云:“舌 赤胀满而不得息,心经热甚而血壅……红舌胀出口外不饴(yi2)者热毒称心也”。并指出, 以三黄泻心汤主之。该患者因心阴虚心火炽盛,故以导赤散加减治疗而愈。

(5)阳痿症案

张某某,男,40岁,3月初诊。

自述患病年余,临房时阴茎弛张而不坚,间或梦遗,阴囊浸渍多汗,伴溲赤,

失眠心烦。在某中医院就医一年有余,阅所服中药处方,不外“固精丸” “参茸丸” “三鞭丸”以及淫羊藿、巴戟天等补肾助阳之品。查脉象沉数有力,舌红,中后部腻。

诊断为心火炽盛并兼肾经湿热。

《灵枢•经筋篇》载云:“足厥阴之筋病,阴器不用,伤于内则不起,伤于寒则阴缩入,伤于热则纵挺不收。”

自思导赤散加黄柏苦而燥以坚之,黄柏、木通相伍除下焦湿热之力尤盛。

处方:

生地黄15克,木通10克,甘草6克,竹叶10克,黄柏10克。连服8剂,阳痿之症遂愈,随访一年未复发。

【理法方论】

阳痿症,临床以“阳虚者居多”,湿热者亦多有之,尤以青壮年为多。

临证当认真分析,于“同中求异” “异中求同”,如勉强以一般规律硬套变化多端的病症,是很难收到预期效果的。

(6)滑精案:

徐某某,男,24岁,5月6日初诊。患者未婚,患遗精病3个月。患者因误受批评而起病,心烦失眠,梦遗,一夜或间夜必发一次,偶有白昼滑精。因羞于就医,延月余,方赴某院就医诊治。所用药物不外金锁固精、六味地黄、壮腰健肾之剂。调治月余而未效,病反而加剧。近十余日,每于上午10时连续滑精2〜3次,下午5时又发3〜6次,遗精之前先有小腹微热感。夜间不遗,但仍心烦失眠。脉沉数,舌质红,边尖尤甚,无苔,诊为心火下移,热扰精室。

处方:

生地黄30克,木通15克,甘草6克,竹叶10克,灯心草1克,川连4克。4剂。

5月11日复诊:诸症均减,每日遗精1〜2次。继进前方4剂。

6月22日三诊:前方尽剂后,未再遗精,唯觉腰膝酸软、头晕,又以知柏地黄汤以善其后。

【理法方论】遗精一症,有梦遗与滑精之分,以滑精为甚,素称:“有梦为心病,无梦为肾病”。滑精一症,如已婚男子多由色欲过度、下元虚惫、滑泄无禁或先天禀赋薄弱而致肾虚不藏。

《明医杂着》载有因痰火内郁,湿热下注,扰动精室而滑泄者。

此例青年,男性未婚,原为心火内盛扰动精室而遗泄,误认为肾气不能蛰藏,妄施补肾壮阳之剂,致心火益炽而滑泄无度,阴精愈耗则心肾之火愈盛,故以导赤散直折其心火,滋其阴而获愈。

编者按:

以上三则医案,均选自王氏《导赤散治验四则》一文。其中,舌胀症案虽然

比较奇特,但从“舌为心之苗”,以及表现为‘‘舌灼热而胀,烦燥而不得眠,舌

灼热难忍”来看,实为心经热盛,结合“色赤绛”来看,有热盛入血,阴液被耗

之虞。因此’导赤散药虽四味,但正可导心经热邪下行,并可清热凉血,滋水降火,药证相符,故能速愈。

至于后两则医案,无论是阳痿,还是滑精,医者均被“阳虚”的理念所惑,、愈补愈塞,’热阻湿蕴,则或宗筋驰缓不收,或精液被迫外泄。

因此,临证之际,治病之时,医者万不可先存一定见,执于一法一方,仍然要以临床实际为辨证的基础,从表里、虚实、寒热、阴阳等考虑,才不致犯“虚虚实实”的错误。

如果觉得《导赤散治疗湿热型阳痿滑精的理论分析和医案分享》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