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教综常考】理论解释:为什么在匿名状态下互撕更激烈?

【教综常考】理论解释:为什么在匿名状态下互撕更激烈?

时间:2018-07-07 18:17:50

相关推荐

【教综常考】理论解释:为什么在匿名状态下互撕更激烈?

↑点击蓝字关注了解更多教师资讯!

教招公示汇总:

蓟州|河西|河东|武清|南开|滨海新区(递补)|宝坻编外幼师(递补)|北辰|西青|河北|红桥|和平|北辰幼儿

加图图进百日学习群,天天刷题,报考问题无偿咨询

☞咨询微信:图小红(16622051486)

☞咨询微信:师图图(tjshitutu

招聘信息汇总:

回复【教师】☛查看天津各区教师招聘考情考务

回复【军队文职】☛查看军队文职招聘考情考务(含教师岗)

回复【三支一扶】☛查看三支一扶招聘考情考务(含教师岗)

回复【事业单位】☛查看事业单位招聘考情考务(含教师岗)

秋菊溢彩,桃李芬芳。收获成果播种希望的美好季节,祝大家榜上有名!

在网络上互撕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准确地说是时时刻刻在发生,而部分网友之所以肆无忌惮,正是因为有“匿名”这个保护壳,去个性化让他们更有胆量做出在正常单独条件下不会做的事情。实验流程1952 年,费斯廷格佩皮通纽康姆进行了去个性化的实验。他们要求各组男大学生在两种条件下议论自己父母的缺点。一种条件是,被试身戴名签,互称名字,在明亮的教室里进行,这是可辨认组;另一种条件下,被试身着长袍,头戴面罩,只露出眼睛和鼻孔,相互都不知姓名,在灯光昏暗的房间里进行,这是去个性组。结果表明,去个性组肆无忌惮地数落、辱骂自己的父母,充分表现对自己父母的厌恶与不满。在各组议论完了之后,以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被试对再次参加议论的喜欢程度,结果,去个性化小组比其他小组对群体成员更加富有吸引力。1970 年,津巴多对去个性化做了进一步的实验研究。他将女大学生四人组成一组,告诉她们,为了研究移情作用,要求她们对隔壁房间的两个女生实行电击。与费斯廷格等人的设计类似,一组是去个性化组(穿上特大号白色实验服,戴上头盔,不称姓名),一组是可辨认组(直呼姓名,戴姓名标签)。在实施电击之前,让被试听将被电击的两个女生的谈话录音。其中的一组听起来是举止文雅,心地善良,讨人喜欢的(她说自己的工作是教育智力迟钝的儿童,现时还在支持自己的未婚夫攻读医科学校);另一个听起来是自我中心、令人讨厌的(她说她特别讨厌犹太学生)。结果,去个性化小组实施电击的时间平均为900毫秒,可辨认组成员平均使用电击时间是470毫秒,前者是后者的2倍。实验进行 20次,当进行到第10次电击时,两个女生挣脱了绑在手上的皮带,但又都被被试重新绑好,继续完成后10次电击。在后10次电击中,去个性化组对两人的电击时间都延长了,而可辨认组则区别对待,延长了对讨厌者的电击,却缩短了对善良者的电击。

实验结论去个性化是指群体中个人丧失同一性责任感的一种现象,导致个人做出在正常单独条件下不会做的事情。津巴多的研究表明去个性化有两个重要特征,一个是群体成员的匿名性,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匿名者,别人认不出来自己;另一个特征是责任分散,责任分布在群体的每个人身上,由大家承担,个人责任丧失。对我们的启示是在社会中要使人们的行为更加符合社会行为规范,使人们循规蹈矩,遵纪守法,一个可行的办法是尽可能减少去个性化的程度,使责任分工明确,处在他人的监督之下,使每个人都难以逃避自己的责任。经典习题

1.(判断)去个性化是一种社会适应,是一种积极的行为。()

参考答案:×

2.(单选)在许多人“起哄”时候,平时文雅的学生也会表现得粗鲁无礼,这种行为是 ( )

A.服从

B.从众

C.去个性化

D.模仿

参考答案:C

3.(单选)在正常情况下,学生对违反校纪和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具有羞辱感、负罪感和自责感,因而能够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和学校纪律。但有一部分学生却往往将自己融于某群学生整体之中,导致自我导向功能的削弱或责任感的丧失,做出一些个人单独活动时不会出现的行为,他们喜欢集体起哄、相互打闹追逐、甚至成群结队地故意破坏公物、打架斗殴等。这种现象属于( )行为。

A.责任分散

B.从众现象

C.去个性化

D.群体促成

参考答案:C

送资料啦

#教资大礼包#免费等你领

拿证必备神器,速速来看~

如果觉得《【教综常考】理论解释:为什么在匿名状态下互撕更激烈?》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