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长篇散文连载|九月菊:魅力北大门(11)

长篇散文连载|九月菊:魅力北大门(11)

时间:2021-07-24 16:44:30

相关推荐

长篇散文连载|九月菊:魅力北大门(11)

陈卓,笔名九月菊等,云南省作协会员。诗文散见于《诗刊》《青年诗人》《青春诗选》《金沙水暖》《百家》《滇池》《西南军事文学》《星星》诗刊《昭通作家丛书(散文卷)(诗歌卷)》《山花烂漫》《昭通作家精品集(散文卷)(诗歌卷)》《蜀南新闻好作品集》《蜀南新闻优秀论文集》《云南日报》《四川日报》等报刊书籍。出版诗集《陈卓诗歌集》。《文化昭通·水富》执行主编及文字作者。曾获得省市各种文学类奖励60余次。

长篇连载

《魅力北大门》(11)

陈卓

一天的时间一晃而过,下山时太阳早已经隐于山后。夕阳余晖,暮色苍茫中,我们带着淡淡的清香回到家里,第二天赶紧买来饺子皮、剁碎的新鲜猪肉,把余下的荠荠菜洗净切碎,拌上常用的调料,与猪肉搅拌在一起,做成饺子。再用一小把烫在鸡蛋汤里,黄绿相间,一派春色满园的样子,还没有吃,就垂涎欲滴。只品尝一口,就一下子让我深深地恋上了它,而久久不能忘怀它的碧绿汤色、醇爽滋味、悠长香气……

没想到这看上去貌不惊人的荠荠菜,做法简单,风味却极其独特。我不得不感叹,难怪荠荠菜可以成为上海的一道价格不菲的名菜,难怪我国自古就有人采集野生荠荠菜食用,早在公元前300年就有关于荠荠菜的记载。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上海郊区开始人工栽培,至今已有 90 多年的栽培历史。目前国内不少大城市开始引种栽培。种植也分板叶荠荠菜和散叶荠荠菜两种。而且一样的具有药用价值,具有和脾、利水、止血、明目的功效。可用于治疗痢疾、水肿、淋病、乳糜尿、吐血、便血、血崩、月经过多、目赤肿疼等。看来荠荠菜不仅仅是口感好,还是治病的宝贝。难怪荠菜古称“护生草”,民谚有云:“三月三,荠菜当灵丹。”

荠荠菜,人们如此欢喜地爱着它,自有喜爱它的道理。如果你还没有吃过,不妨来水富。或许会吃出最本真的山乡的味道,淳朴的味道,原生态的味道,山野的味道。

侧耳根

侧耳根,可以说是已经从一道家喻户晓的美味野菜变成了

一道大片种植的家常菜。它有个学名叫蕺菜,又名截儿根、猪鼻

拱、鱼腥草,客家话称之狗贴耳,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提起侧耳根,我们这一带的人——云贵川的人都会为它吞一口唾沫。特别是野生的那种,远远地分明就闻到它扑鼻的香,冷冷的独特的涩味和辛味。便会想起凉拌它的作料,那暖暖的劲霸的麻辣,酸酸的老陈醋的悠长,都在味蕾上绽放。而自己亲自去山野挖的侧耳根,吃起来,感觉就更是不一般。洗净,阴干用或鲜用。凉拌、炖肉、干锅调味,无一不令人感到鲜爽。挖侧耳根的往事也常常清晰地向我走来。

侧耳根是一种生存能力超强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越是干旱的

地方,生长出来的侧耳根越是鲜美。唐·苏颂却说:“湿地,山谷阴处亦能蔓生,叶如荞麦而肥,茎紫赤色,江左人好生食,关中谓之菹菜,叶有腥气,故俗称:鱼腥草。”以我的经验来看,侧耳根确实是在夏秋交季开始生长,随处可见。在干旱地、向阳地侧耳根略稀疏,瘦而香;湿地,山谷阴处则肥壮密集。而最适宜自然生长的当属乡村的田埂,或许是田埂恰好结合了这两种的优点,既阳光充裕,又水分充足,生长的侧耳根又多又好,味道不腥,更脆口。但在我们的童年,那个年代,医疗条件差,药物匮乏,生活困难,欠缺油荤,凡是带苦味的,诸如苦瓜、苦笋这些食物都不受欢迎。侧耳根的吃法也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一般就是放点盐巴、辣椒,没有其他的调料,吃着寡油,吃多了糙寡寡的,更多的是被用来熬水喝,当药吃,侧耳根的药用价值就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当药吃,肯定是不喜欢的。但在没有玩具耍的情

况下,去山野疯跑是我们最大的乐趣。一般只要大人喊去挖侧耳根,我们都是跳梭梭地就去了,快乐又幸福。通常我们会约上几个小伙伴一起去,还很远我们就可以看见紫红色的侧耳根布满田埂的上上下下,扇着两只像耳朵一样的嫩嫩的叶子,它伸出泥土两三厘米,采摘容易,而藏于泥土深处的白色的、细长的、横走的根茎,要拔出来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得用锄头或者尖锐的工具撬,是不可多得的美味。要挖、要撬就要损坏田埂,我们最多也就是就近在山野里找些竹片、小树棍撬一撬罢了,对田埂的损坏不大。偶尔也会在山涧、野地、树荫等较阴湿的地方发现有大片蔓生的侧耳根,随便一挖就是一篮子,可以耍够了再回家……

唱着母亲教我的童谣:“侧耳根 , 遍坡生,我是家婆好外孙,家婆从我门前过,我请家婆吃花生。”长大成人,一晃就过去了几十年,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缺油少肉的日子一去不复返;相反地,油荤过甚,侧耳根也越来越受欢迎,越吃越觉得好吃,成了酒宴和家宴上必不可少的一道美味佳肴。凉拌也不只是盐巴、辣椒调和在一起了事,而是采用盐、酱油、醋、白糖、鸡精、红油、干辣椒 、花椒面等多种调料拌在一起,彻底剔除了腥味,既麻辣开胃、香脆可口,又回味无穷。吃法也越发丰富,什么侧耳根炒腊肉、侧耳根蒸鸡、侧耳根炒鸡蛋、侧耳根烧猪肺、侧耳根粥、侧耳根猪肺汤、侧耳根炒肉丝、侧耳根干锅鱼等等,吃出来的已经不是糙寡的味道、药物的味道,而是富足的味道、

美好的味道。

初次吃侧耳根的人,或许会觉得它不但臭,而且腥,但一吃上瘾,见到此菜,则非点不可。

蒲公英

去年在柳州菜市场看见有不少的野菜卖,那野菊花叶子与夜花香给我留下极深的印象。那翡翠般的汤色,悦目的有点像金银花的绿花,不涩不苦的清香,让人无比怀想。当时就想这两样野菜我们这里不知道有没有,有的话一定要自己做来吃。可惜至今也没有找到,山上满山遍野的野菊花倒是多,但叶子毛茸茸的,都不是在柳州买来吃的那种,故不敢贸然采食。

一天喜欢户外的女友到我家吃我做的野菜时问我,你吃过蒲公英没有,蒲公英做汤的味道比较特别,汤的颜色绿幽幽的好看。哦,蒲公英也可以做汤吃啊,我只知道它的花是漂亮的金黄色,它结的籽一粒一粒的像撑开的一把一把极小极小的伞,形成一个白色的毛茸茸的灯笼,生命力特别强,还是一味药。记得小时候唱过一首儿歌,大意是我是一颗蒲公英的种子,谁也阻挡不了我在风中自由快乐地飞翔,不管是山岗野地,还是石缝岩墙,飞到哪里,哪里就是我的家。每每唱起这首儿歌,心中总是充满无比的崇敬、无比的向往,希望自己变成蒲公英开的灯笼花一样的小伞,随风飞到自己想去的任何地方。光阴似箭,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首儿歌的歌词早忘记了,只知道我们谁也不可能想飞到哪里就能够到哪里。与很多人一样,在我眼里,蒲公英就是路边、田野上最常见、最普通的杂草,是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还真的没有想到蒲公英可以做汤当菜吃,而且好吃。

我们相约周末去采摘,女友强调说,蒲公英当然可以做汤,不过要摘刚发出来的那种嫩叶,不是说它的花和种子。开花结籽的就不好吃了,只能当药吃。采摘过程中,我仔细观察,蒲公英只有十至二十五厘米高。植株上有白色的绒毛,一掐植株就流出白色的乳汁,叶根生,外皮黄棕色,排列成莲座状;叶子从基部两侧扩大呈鞘状,叶片线状披针形,倒披针形或倒卵形,长六至十五厘米,宽两至三厘米,边缘浅裂或做不规则羽状分裂,裂片齿牙状或三角状,被白色蛛丝状毛。花单一,花托平坦,花冠黄

色,花开顶端,披针形。直径约四厘米,花朵虽不大,在杂乱的绿草中还是格外打眼,一眼就可以看见。采摘一大包,回家后,按照女友说的方法如法炮制,一尝,味道不错,苦而馥郁。在春夏吃野菜的季节,又多了一样野菜可以采摘。

重阳节那天去马脑山参加老年诗词协会的笔会,没想到在山上看见一株蒲公英,居然还在开花,那金黄色的花冠上卧着一只有黑色花纹的小小的牵牛,生动又美丽,忍不住将它拍了下来,传给一个喜欢摄影的朋友欣赏。朋友问,这是什么花,好漂亮。我说是蒲公英的花,朋友说,你怕是搞错了,蒲公英的花不是那种白色的可以飞的吗?哦,原来朋友把蒲公英的种子认成蒲公英的花了。我不禁笑了起来,说,那你知不知道蒲公英可以当美味吃呢?问了我才发现其实自己除了知道可以煮汤吃,其他有啥子吃法也是不知道的。立即上网查找,原来蒲公英岂止是可以做清

汤,用它与红枣、玉米、桔梗等一起熬汤,与韭菜凉拌,以及做馅、熬粥、当茶、炒肉都是可以的,除了味道鲜美、清香爽口、营养丰富,还具有非凡的药用价值,可预防感冒、腹泻,强肾,有着清热解毒、利湿退黄、消炎抗癌等功效。不过我要说的是,蒲公英虽好,也最好选择在四五月间,在开花之前采下,那个时候的蒲公英口感好,功效最佳。尤其要提醒的是,虽然这些野菜具有抗癌作用,但不要在城市人口密集地区、工厂和居民区附近以及受污染河流附近采摘。因为这些野菜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对身体有较大危害,严重者还会引起中毒。每每想到这些,我就会在心里弱弱地呐喊一声:爱护自然,回归自然,回归山野,唯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永远拥有一片干净地。

炎炎夏日突然就过去了,冷冷的深秋一下子就来了,山野

间的野菜没有春夏时节多。据说苣荬菜、穿心莲、车前草等野

菜,对防治肿瘤也有一定功效。这些东西我还不认得,也没有

品尝过。我想,这几样东西恐怕也只是春夏才有。现在的人吃

蒲公英,或许吃的就是一种放心与宽心,吃的就是一种希望与

向往……

三塔菌

林间出山菌,悠悠多少年。鸡 菌,用我们家乡土得掉渣的土话来称呼就是三塔菌,其中“三塔”的意思是说,只要在林间、山野的任何一个地点发现了它,就会在紧挨着它的附近再发现两处。这意思我们本土的人都懂,但字却写不出来,在网上搜来搜去都没有找到意思相近的字,不得不随便找个读音相同的字代替。本不想用这个土称呼,又担心直接用鸡 菌这样过于书面的语言表达,让一些人弄不懂它是啥子东西。况且我喜欢这土称呼。

熟悉三塔菌的人都知道,它完全有别于我前面写的那些漫山

遍野的任何一种野菜,夏末初秋的雨季时节是最适宜它生长的时

间,多生于林间、山野。刚出土时菌盖呈圆锥形,色黑褐或微黄,

菌摺呈白色,老熟时微黄,有独朵生,大者可达几两,也成片生。

其肉肥硕壮实,质细丝白,类似鸡肉,故名鸡 ,为菌中之王,

至今未成功实现人工栽培。采后过夜,则香味俱尽,所以为珍,

是真真切切的山珍,虽说是山珍,在童年时候每年总能吃上那么

几回,这与那个时代的环境有关吧!采摘它的人也没有觉得它有

多么的了不起、多么的珍贵,就算是经济比较困难的家庭都能吃

得起。我曾经想过雨后去山上找这种东西,已经下放去乡下教书

的母亲却告诉说,要找这东西不是那么容易,首先要在雨后的第

二天一大早就去,去晚了早被别人找去了。雨后的山路不是那么

好走,林深草茂,一般得有经验的人才能够顺利地找到。你小小

年纪,咋个找得到。你不要看我有时候带回来几朵,那只是偶尔

运气好,在路边草丛中碰见的。母亲的一番话断了我想找到它的

念头。后来我远去城里念书,寻找三塔菌的想法自然更是跑得无

影无踪,好像家里的餐桌上也逐渐少见这山珍的出现。唯有一到雨季总能看见有人提着一串或数串叫卖,因为自己年纪小没有当家,也就不可能买,只记得它质地滑嫩、鲜美无比的汤味。直到好几年前,一位女友请我去她家吃饭,她做的三塔菌才硬是巴适!烹调相当得法,至今想起来还满口生津,都还想得起那红白相间的鲜亮色彩,脆滑爽口的麻辣劲霸,扑鼻悠长的浓烈奇香。问起女友如何做成这样的美味,她轻描淡写地说,就是把上好的三塔菌撕成条状,放在碗里,把小米辣、蒜切碎放进去,再放猪油、盐巴与花椒进去,蒸好就是这味道了。女友倒是说得简单轻巧,我过后试过几次,完全没有那种味道,也在一些饭店吃过,却再没有吃到过她做出的那种令人食欲大开的味道。不知道是自己胃口吃高了,还是真的就没有谁能够做得那么好,尤其是近几年这三塔菌的价格一路攀升,贵得离谱,胜过猪肉价格数倍,便对这山珍失去了兴趣。如此贵的东西,对一般人家来说吃它已经成了一种奢侈,哪怕它具有钙、镁、铁、磷、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热量、灰分、核黄素、烟酸等多种营养成分,氨基酸含量多达十多种,磷含量也高,找到它的人都希望卖个好价钱,更是舍不得自己食用。

年 6 至 9 月的雨水多,三塔菌也多,在大街上随时有人提着一串串的三塔菌叫卖,问了问价格都在一斤七十元到一百元之间。一天,突然在轮牧民族 QQ 群里看见雨龙与龙妹两口子得意地在晒自己在山上找的一篮子三塔菌,说是每年都能在山上找到不少这种东西,安逸得很,三塔菌的味道便似乎从电脑里飘了出来……自己又有了找到它的念头,细想又觉得无从下手,也就只好想想而已。不经意间又看见一个朋友也在空间晒他买的一盆子三塔菌,说是自己吃够了这东西,吃多了也觉得没有啥子味道。这盆里的是要晾晒干,盐渍或用植物油煎制成干鸡 、腌鸡 或油鸡 ,再带去给他女儿,他女儿喜欢吃这种东西。这样制作后可以较长时间贮存,女儿也可以慢慢享用。我不知道他是否真的连三塔菌都吃够了,但父爱之深切,由此可见。

如果说连三塔菌都买来吃够了,只能证明我们现在的人真的是不缺吃穿了,越吃越好,胃口也越吃越高,以至于回过头来野菜又成了宾馆酒店、家庭餐桌上的上品。而我与其说是热衷于吃野菜,不如说是喜欢在大自然中采摘野菜的过程、吃苦锻炼的过程。大自然馈赠我们的野菜还有很多。比如,空桐菜、枸地芽、野菊花、野花生等等。只要乐意都可以一一去感受,感受这舌尖上的山野,吃出健康的味道、生活的味道,吃出自然的味道,时光的淀香。只不过野菜虽然好,却大部分都微苦,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故有些体质的人是不宜多吃的。吃多了也会起反作用,这就是事物和生活的辩证法。

后记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文化是一个地方的灵魂。文化记载过去,也昭示未来。

大江赐福水富,文化赋予文明。小城大象,硕果累累;墨客骚人,百花齐放;为爱奔跑,王者气质……悄然诉说着这方热土的丰富与奋进,在 年暖冬的日子里,《文化昭通·水富》顺利付梓,弥足珍贵。

末,《文化昭通·水富》的编撰工作正式启动。水富县委、县政府领导高度重视,组建了编撰委员会,落实了工作经费。县委宣传部扛实在肩,全力以赴,把握全书主题,立足“长江第一港,云南北大门”的文化定位,确定撰写提纲,聘请县文联陈卓同志撰写此书,在采编与创作上为其提供大力的支持。接到任务后,编撰人员在完成单位本职工作的同时,紧紧围绕历史文化、旅游文化、城市文化、饮食文化四大主题,认真学习思考,采编结合,精心创作,反复推敲,全身心地投入创作,常常废寝忘食、熬更守夜。在有关方面领导、专家、学者的关心、支持、帮助下,4 月完成初稿,后又进行了 3 次修改,历时一年,

终于成书。全书分四章,加上综述及后记,共六个部分,计二十余万字,倾注了笔者对水富的浓浓深情,是一次以文化散文的形式以点带面地呈现水富特色的文化之旅,以独特的风格,人文的精神,丰富、翔实的文化篇目,客观、全面地反映了水富文化的昨天与今天,填补了全面反映水富文化历史的空白,绽放出耀眼的光芒。事物的美来自一种关注和热爱,也包含某种敏锐和执着。《文化昭通·水富》历史部分的编撰完成,很大程度得益于《水富文史资料》等资料。三十多年来,一大批水富文化人士对水富文化倾注了太多的关注和热爱,他们的敏锐与执着,值得敬佩。在水富这块土地上,他们跋山涉水、四处寻访,一点一点在心中

垒砌,形成文字,表述出来,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一种对泥土、对光阴的柔软注视和诗意感悟,一种对祖先遗留下来的丰富文化、独有的人文精神义不容辞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文化昭通·水富》采用图文并茂的表现形式,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本书创作期间,得到了水富县摄影家协会及水富摄影爱好者的大力支持,丰富精彩的摄影图片,立体凸显了水富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是文本内容的直观反映和背景补充。

山水因文化而灵动,文化因山水而厚重。相信《文化昭通·水富》的出版发行,会让更多的人了解水富这片神奇热土辉煌灿烂的文化,从而更加向往水富、亲近水富、热爱水富,为水富的美好明天而努力奋斗、增添风采。诗人刘不伟说:“水富,我不是过客,我是你的还乡人。”我们当然希望,读到这本书的朋友和没读过这本书的朋友,都能够爱上水富、心系水富,真正做水富的还乡人。

长篇连载

第41期

如果觉得《长篇散文连载|九月菊:魅力北大门(11)》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