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一路相望不相忘

一路相望不相忘

时间:2022-03-10 12:32:41

相关推荐

一路相望不相忘

离开上海已经快3天了,来到纽约也有60多小时。走走停停,睡睡醒醒,时光和记忆就这样肆无忌惮又百无聊赖地穿梭在这地球两端的双子城间。

(Washington Square)

格林威治村的初阳撩人心扉,淮海中路的细雨扣人心弦。丝丝缕缕,点点滴滴,就在我那清醒的困意与倦怠的追忆的交错往复中彼此勾连——上海,再见;你好,纽约。

我曾不止一次地在沪上水气氤氲的湿润里,同样黏着不已地想象着临降纽约之后的图景,更不厌其烦地在曼哈顿光怪陆离的明朗中,依旧迟疑不定地琢磨着告别上海之后的思念。星河湾的雨,五角场的夜,北外滩的风,武康路的影;还有,徐家汇的食客,新天地的酒肆,龙阳路的穿梭,静安寺的雍容;以及马勒别墅的别致,丁香公园的优雅,思南公馆的夜曲和季风书园的幕墙……这些串联起我在沪上近六百个日日夜夜的深深思念与恋恋不舍,连同我从西安到北京的一路追逐,和北京到上海的远去背影,依次往复地掩映在这双城记旖旎往事中最后的诗篇。

(外滩)

有时候,我在想,到底该以什么样的方式,挥别这六百个日夜光景的美好与痛苦;到底该以什么样的姿态,告别这有缘相识却又注定离别的可爱的人儿。我怕自己的心思太细,感情太浓,灼伤了这原本清淡如水的青春往事;我怕自己的志气太高,决心太硬,辜负了这本可明媚如花的昨日情缘。

我甚至不知道,号称我的“同龄人”的年轻的人们,究竟是丰富多彩的单调还是此起彼伏的雷同,更不知她们的少年心事,有多少是源自于梦中的假想,多少又是投射至时空的假象。对于习惯漂泊的浪子如我,对于离别,最好的方式或许正是在回家的路上一路向前,在离别的途中从不停歇——卷着乡愁,奔向远方。

(一)星河湾的雨

星河湾是我在上海栖居的大本营,也是我这一年半精神成长的Alma Mater。是偶然,抑或巧合;是缘分,抑或命数。就这样彼此选择,也终将转身告别。

(星河湾一隅)

我所居住的高科西路2111弄锦博苑小区,据说是03年前后的拆迁安置区,小区不大,住户不多,道路不宽,绿树不少。起先本来是想在陆家嘴附近的东昌路一带找个住处,离公司近些,通勤路上也图方便。谁承想,乳山、潍坊、崂山各村一带的老公房破旧不堪,旧纸箱,烂拖布,没人要的自行车。出租的房子往往是顶层,灯光昏暗,家具老旧,哪怕单身独居,早晚也要憋出病来。周遭环境更是让人哑然,不是修车铺,就是按摩房,和金融区咫尺相隔,却好似沪上折叠远在天边。

后来,偶然间在豆瓣小组上看到准中介出租房间,恰好是在日前去过一次就被惊艳圈粉的浦东图书馆对面。于是,在搬离南汇的倒数第二天,一大早兴冲冲地赶来看房,不经半晌就定下心意,签字画押。回想起6月底毕业之际在北京租房的经历,也有着惊人类似的桥段,不由得感慨命数与天定,就在这无意相遇的偶然和彼此选择的必然中徐徐展开。

就这样,从2月28日,至月7月31日,我就在这号称“便而不喧,远而不偏”的高科西路-锦绣路一带度过了在沪上的近六百个日日夜夜。对面是浦东图书馆,北边是星河湾健身房,西南角有上海唯一一家山姆会员超市,而且从家出发到地铁7号线锦绣路站只须3分钟不到。就这样,阅读的精神养料,健身的减脂塑形,生活的必备常需和通勤的四通八达,基本上可以说是完美成就。

(锦绣路/高科西路街角)

特别是浦东图书馆,对我而言,这或许是我过往一年半自我求索和精神成长最重要的阵地之一。100元押金的普通外借卡,同期10本的书籍借阅量,基本上能够满足我思想水平和阅读层次的全部需求。大气简朴的建筑风格,宽敞明朗的阅览空间,舒宜便捷的借阅服务以及健康可口的食堂餐品,让我不由得给浦东图书馆和上海市政文化服务一个大大的赞。

(浦东图书馆 读者证)

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的习惯,是看书不买书。一来没钱买不起,二来买来放不下,三来放下带不走。就这样,一年半来,从浦图(部分从上图、徐图和南图)共借阅99书次,基本上是本本精读,篇篇叙记,也是我在双城记Pathos多平台主题系列阅读的107本精读书目的主要组成部分(剩余或为出版社/媒体赠书,电子书自读和极少量私人购书)。

因而,如果说我在一年半多的半工半读的学思历程中,于文本阅读、智识累积,学术涵养和思想志趣等任何方面有一丝半点的进步和成长,那功劳无疑首归浦东图书馆,以及在这里无数次驻足往返中借过的书,吃过的饭,走过的路,哼过的曲以及淋过的雨。也正是这样,在这星河湾一隅的小小角落里,读进去的100多本书,减下来的40多斤肉,珍惜或荒废的近600个日夜,铭记或忘记的两三段感情,就这样连同我对上海的记忆渐行渐远,随同我虚弱的生命片片逝去。

(浦东图书馆 北门)

最后一次,8月8号下午,从西安回到上海,专程赶回浦东图书馆退卡销户。暑假的周中,还是惯常的人来人往,一座难求。递过去陪伴已久的借书卡,退出来崭新不已的百元钞,我顿时觉得有种莫大的讽刺和荒诞感暗暗袭来。5点半多,临走将别,又忍不住回头凝望了好几眼浦图,但却发现裤兜里的绿卡已变成了红钞,书本也换成了行李。可惜地是,那天傍晚,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我也再找不回那沪上雨夜的缠绵湿润,和趟过那生命之河的稀松点点。

(二)五角场的夜

去年底,感情纠缠,工作异动,加之申请压力和由此种种引发的焦虑和抑郁,倏然间,整个人陷入了慌乱颓圮的阴霾之中。

(复旦大学 光华双子星楼)

过完春节,周中有闲,便从2月27日新学期开始,每周一去复旦听课,寻师访友,求教问道,前后十次有余。上午9:55至11:35两节课在光华西辅楼HGX302听张汝伦老师讲《论语》,下午15:25-17:05两节课在第三教学楼H3309听丁耘老师讲《理想国》导读;中午见缝插针约学友见面吃饭,畅聊幽叙,夜晚隔三差五围观复旦讲座活动,旁敲侧击。

(张汝伦讲《论语》)

在复旦旁听的这几月,在五角场游荡的每周一,和学友相聚的相与情,无疑是上半年我人生低谷和成长漩涡中不可多得的光芒和温暖。听张汝伦讲《论语》,仁义敦化,学以成人,温习夫子教诲,聆听先师解读,面对现代性的困惑和转型期的危机,重新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做一个真正的中国人。听丁耘讲《理想国》,何为良性秩序,何为良好生活,在强者的利益和哲人的理念之间,面对两千年人类文明所作的注脚,重新梳理西方思想史源头对于正义、统治、教育、实践等基本问题的理解和表达。

(复旦大学 第四教学楼)

然而,比这些文本和内容更加重要的是,在沪上南国的春日里,我似乎又重新找回了那份校园生活的亲切和青春岁月的阳光。当我中午餐毕在光华楼前的草坪上蜷缱休憩时,当我课间前后在校园里的小径边看繁华盛开时,当我在傍晚凝望行色匆忙的二八少年时,当我和学友推心置腹共叙未来时,这份“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错置情境,让我无比奢侈又更加珍惜地拥有了一次坎坷后的前行,这份“相逢是首歌,歌声是你和我”的真诚美好,让我又倍感温和且久难忘怀地拥有了一段偶遇后的情缘——做自己,在一起,不如一同走下去。

(三)季风书园的墙

是还记得我在公号开篇的《双城记:为了重逢的离别》那篇长文中,曾这样说道:

“所谓‘一百年中国看上海’,这里想传达地无疑是对上海作为近代中国面向西方的窗口和改革开放新时期走进世界的前阜的高度肯认,而就我对上海的基本了解和有限接触,也对这种自下而上的视线、由己及人的视野以及以小见大的视界倍感好奇。在文化心态方面,我亟需将自己置于更加具有现代性文明和开拓性精神的国际化大都市中极速熏染,并为我明年或以后走向西方世界、出国留学深造做好准备……总之,一切还都是无知,一切也均有可能,一切将都在上海。”

(武康路)

不负初心,不枉青春。沪上一年半,我坚持自由阅读写作,搭建对话平台,集结同好学友,依托 “双城记Pathos”平台,围绕着转型期中国的社会重建和伦理重构的问题意识和近现代东西方思想史的思想关怀,通过线上和线下等多种方式,通过京沪两地各高校、出版社、媒体、文化空间等平台,集结同辈书友学人,展开各种形式的对话交流和文化活动,砥砺思想,相与情谊;通过读城游学、人文行走、历史探寻及各类在地文化活动,切身体悟沪上文化的腔调和口味,探寻近代百年以来上海在地方文化、近代历史和当代重建等不同维度上的风格和特色,并在此过程中完成了自己从西安到北京,从北京到上海这三地双城的文化之旅。

(上海东方艺术中心)

一年半来,我先后走访了卢湾区法租界、虹口区日租界、徐家汇老城区以及思南路、武康路、淮海中路、汉口路、福州路、多伦路等上海各地的人文风物,参加了思南公馆、复兴论坛、海上博雅、季风书园、上海图书馆(包括长宁区图书馆、徐家汇图书馆和浦东图书馆)、三辉图书、世纪文景、言几又书店、建投书局、申报馆、东方艺术中心、上海大剧院、朵云轩艺术中心、星期广播音乐会、魅力衡复、思想湃、一席等平台举办的文化艺术和读书交流活动,与华师大的刘擎老师、吴冠军老师、许纪霖老师、复旦的张汝伦老师、丁耘老师、王德峰老师、葛剑雄老师、包刚升老师以及白先勇老师、李零老师、鲍鹏山老师、钱乃荣老师、汪耀华老师、徐贲老师、张卜天老师等前辈学者有更进一步的交流、学习,并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和思想着作进一步理解上海之于中国近代百年历史举足轻重的作用和以上海为代表的南国文化的珍馐雨露。

一路走来,不禁感慨万千。半工半读,游学交友;读思写谈,集结同好。这些在自我求索和精神成长等方面取得的变化和进步,也算不枉费自己独居闲处,活在别处的这段青春;更难能可贵的是,结实了一大批真诚可爱,好读乐思的同好伙伴。

(StorySpace青年空间)

如果说“沪上活动部落”(群2)的微信群是我们的集结地,那么地铁10号线上图站的季风书园便当之无愧是我们的大本营。我们在这里看书、交谈、听讲座;我们在这里相识、相聚又相别。我们感受着季风“独立的文化立场,自由的思想表达”,我们经历着季风从较为宽松活跃的文化环境到从4月23日第283天倒计时开始的告别幕墙,我们在季风相遇,于季风相聚,因季风相念,留下的不仅是我们学思之旅的足迹,更是对于“何为青年”和“青年何为”这一严肃命题最庄严的回答——在自己心中活出这个时代的矛盾,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的痼疾。

(季风书园)

我们有或大或小的活动圈,也有或远或近的关系网,唯一遗憾的是,至少据我所知还没有CP出落(这不科学,哈哈!)。但无论如何,是你们让我在被生活抛弃之后还不愿抛弃生活,是你们让我在上海从形单影只到左携右伴。或许你们不是世俗意义上的“精英”或“才俊”,也面临着来自物质生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多重维度的压力和挑战,甚至是曾和我一样的“精神流浪汉”或和另一些人类似的“肉身寄居蟹”,然而,在你们身上,我感受到了你们关于重要性的感受,对于真实世界的好奇,对于本真自我的求索,以及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的慌慌乱乱又草草率率的所谓青春。

(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 “时间的种子”展览)

行文至此,拉拉杂杂五千字,浑浑噩噩六小时。纽约的天已大亮,上海的夜亦降临。不知此处明朝是否有风,不知彼处今夜是否有雨。风风雨雨,牵牵绊绊,我也将要前行,至少已经离开。

六百个日夜,一年半光景,在生命的旅途中或许只是一个片段,但在我青春的展开中确是一幕大戏,情志学思,相与相伴。回忆有时黏着得让你迈不开腿,有时,又稀松得让你立不住身,但回忆终究是回忆,人生依旧是人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季风书园 倒计时幕墙186天)

原谅我或许不能永远记住你们所有人的名字,原谅我或许不能让你们每一个人都欣赏、喜欢或满意,甚至原谅我可能与君此生永别,唯期来世再见。但无论如何,请允许我慷慨地祝福你们,在自我求索和精神成长的路上“永远进击”,在自我克服和负重前行的路上志远弘毅。

也请允许我自恋地祝福我自己,在沪上六百天的所有幸福与美好,痛苦与不堪,希望与失望,无奈与遗憾,都将随同我逝去的青春的老去的年华一同逝去,就像“跟在后面的夜色”,和“这样用去的生命”,终究成为我自我求索的火把和精神成长的养料,一同向着似乎可以生存的方向去——一路相望不相忘。

(纽约寓所窗外)

8月12日深夜-8月13日清晨

于纽约寓所

如果觉得《一路相望不相忘》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