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南阳张仲景医圣祠

南阳张仲景医圣祠

时间:2020-09-18 04:40:07

相关推荐

南阳张仲景医圣祠

游张仲景医圣祠

为了养生,近几年经常会服用几盒“六味地黄丸”,而且总是要选“仲景牌”的。这次到了南阳,了解到东汉名医张仲景的祠堂就在南阳城里。7月7日用过早餐,便决定去瞻仰一下张仲景的医圣祠。

从地图上看,医圣祠就在南阳市内的仲景路上。南阳城区并不大,但交通秩序不怎么样,一般的路上不设红绿灯。一条新修的仲景路路面很宽,双向三车道,中间还有隔离带,但不知什么原因,中段百来米路就是没有修通,造成了交通混乱,路边也不见“医圣祠”的旅游指示牌。到了这种地方导航仪也没有主意了。我们只得一边问讯,一边摸索着开车。绕了一个大圈子,闻到满街坊的草药味,看到路边空地上凉晒着草药,猜测医圣祠就在附近了。果真不错,一过“仁济桥”,便见一组

座北朝南、红瓦白墙的古建筑,平台上矗立着一对高高的汉厥,汉厥正面装饰一对紫铜朱雀,我们估计就是“医圣祠”了。

走近看时,正门上悬挂着郭沫若先生题写的“医圣祠”匾额。走进门厅,迎门立有一块长宽各有三、四米的青石照壁。照壁正面刻有张仲景生平介绍,背面是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序》。

穿过门厅,进入祠院内,宽敞的院落中间是一条青石板铺设的道路。路中央矗立着张仲景汉白玉雕像。两旁伫立着中国历代十大名医像。分别是:1、歧伯,相传

黄帝咨歧伯而作《内经》,后世称医药学为歧黄之术;2、扁鹊,战国时医学家。所著《扁鹊内经》、《外经》已佚,现仅存《难经》;3、医和,春秋时秦名医,创六气致病说;4、华佗,东汉末年医学家,擅长外科;5、王叔和,魏晋时太医,他收集民间散失的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加以整理,使仲景医著得以保存传世;6、皇甫谧,东晋医学家,著有《针灸甲乙经》,是针灸学鼻祖;7、葛洪,东晋炼丹家,著有《神仙传》、《抱朴子》等;8、孙思邈,唐代药学家,著有《千金翼方》、《千金要方》各十三卷,后世尊为药王;9、成元已,宋代医学家,著有《注解伤寒论》十卷,是我国最早的伤寒论全注本;10、李自珍,明代医药家。著有《本草纲目》、《频湖脉学》、《奇经八脉》流传于世。

祠院东西两侧是长廊。东长廊内镶嵌有张仲景生平事迹石刻组画49块,西长廊镶嵌有历代名医石刻像112幅。走过长廊,迎面是医圣祠山门,门前立有明代雕刻的石狮一对。山门两侧是“春台亭”和“秋风阁”,是祠院登高揽胜处。

后世将《伤寒杂病论》比作孔子作的《春秋》,故建亭、阁以纪念。

穿过山门便来到医圣墓前。这组建筑由墓、碑亭、祭殿三部分组成。仲景墓为仿汉代砖石结构墓冢,墓四角各嵌一只青石雕羊头。寓意“吉祥如意”。碑亭内立有

清同治年间题刻的墓碑“东汉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先生之墓”。碑亭柱联是:“民

命至贵,治人之术广济世;医道精深,伤寒大论独擎天”,另一柱联是“上工济民,下工治病,皆关百姓生死;圣人明道,常人敬法,同体天地经纶”,在墓碑旁还一联“诚为循吏,魂系桑梓,一官归去庭院草对丰茂;信是良医,心在生民,二着流传祠堂俎豆馨香”。墓后是祭殿,进入祭殿要经过三间门厅,门厅匾额为“心涵胞舆”意思是把病人当作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样看待。门联是“辨六经辨八纲心小胆大;反权豪反名利智圆行方”。祭殿正殿供奉张仲景塑像,殿柱对联是“善德善

心善行尤缘善医至善;名山名水名胜更因名人而名”。两侧分别供奉王叔和及孙思

邈塑像。据说,每逢农历初一、十五有不少老百姓前来朝拜医圣,祈求健康平安。

1988年,南阳医圣祠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经过参观,对张仲景及其医著《伤寒杂病论》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张仲景,名玑,字仲景,南阳人。自幼聪明好学,少有大志“不为良相,则为良医”。年轻时曾拜名医张伯祖为师。汉灵帝时举为孝廉,任长沙太守。东汉末年,战乱频仍,瘟疫流行,民不聊生。张仲景“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继承前人的医药理论,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创造性地总结出医药巨著《伤寒杂病论》,确立了中医学的辨证诊疗体系。张仲景说的“伤寒”并非现代医学的“肠伤寒”,而是泛指外感风寒导致的种种症状。甚至包括了内、妇、儿、外科的杂病。《伤寒杂病论》总结了秦汉以来300多年的医疗实践,和《内经》的基本理论相联系。《内经》认为“伤寒”是导致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疾病的根源。张仲景就直接把这类疾病称为“伤寒”。《内经》对这类疾病的发展过程、主要症候、治疗原则已经有了一个基本认识,但由于它的认识和治疗方法过于简单、机械。张仲景基本采取了《内经》六经转变的总原则,但更以辨证观点看待疾病的发展,认为“六经”病的任何一种类型都不是独立的病,而是外感热病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某个阶段呈现出的综合症状。正确的诊治应根据病变的表、里、阴、阳、虚、实、寒、热等不同情况,决定治疗原则。这就是被后人称为“八纲”的辨证论治方法。张仲景把通过“四诊”(望、问、闻、切)得来的病人各方面的信息,加以综合归纳,层层分析,仔细辨认,做出正确判断的方法称做“辨证论治”。把秦汉以前的诊治方法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辨证论治”直至今天仍然是中医界的基本诊治方法。张仲景还在实践中掌握了大量的中医药方。《伤寒杂病论》共选收375个药方,使用药物214种,大都具有用药灵活,疗效显著的特点。对每一味药的应用都比较明确、谨慎,并指出药物相互配合及增减的原则。对药物的煎法、服法也有明确的规定。总之,从辨证到立法,从立法到拟方,从拟方到用药,环环相扣,联系紧密,形成了一整套辨证论治的医疗原则。

看了这些介绍,我真正感到张仲景“医圣”之名,名至实归。《伤寒杂病论》传至千秋,惠及万民。古时犹有“不为良相而能为良医”者,今之新时代,能有弃官不当而作出科学发明者乎?

如果觉得《南阳张仲景医圣祠》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