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药学》考点总结!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药学》考点总结!

时间:2022-07-13 12:13:54

相关推荐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药学》考点总结!

1、生姜: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

①被称为“呕家圣药”。

2、香薷: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

①被称为“夏月麻黄”。

3、羌活: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①善治上半身风寒湿痹;②善治风寒夹湿证;③善治太阳头痛。

4、白芷: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①善治阳明经头痛,眉棱骨痛,为治阳明头痛要药。

5、藁本:祛风散寒,除湿止痛。

①善治巅顶头痛。

6、辛夷:发散风寒,通鼻窍。

①为治鼻渊要药。

7、蝉蜕: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明目退翳,息风止痉。

①善疏散肝经风热而明目退翳;②小儿惊风。

8、柴胡:解毒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①善疏解半表半里之邪,为治少阳证的要药。

9、葛根: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

①善治颈项强痛。

10、石膏: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敛疮生肌、收湿止血。

①为清肺胃实热的要药。

11、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①善清肺胃胆及大肠之湿热;②尤善清中上焦湿热,肺火及上焦实热。

12、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①清中焦邪热而解毒;②心经实火,治心火亢盛;③为治湿热泻痢要药。

13、黄柏: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

①长于清下焦湿热;②清相火,退虚热如骨蒸盗汗。

14、金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①为治一切内痈外痈的要药;②善散肺经热邪。

15、连翘: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

①有“疮家圣药”之称;②长于清心火,散上焦风热。

16、蒲公英: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湿通淋。

①为清热解毒,消痈散结之佳品,为治乳痈要药。

17、鱼腥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

①既清肺热,又消痈排脓,为治肺痈要药。

18、射干:清热解毒,消痰利咽。

①为治咽喉肿痛常用之品。

19、白头翁: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①为治热毒血痢良药,如白头翁汤。

20、漏芦:清热解毒,消痈散结,通经下乳,舒筋通脉。

21、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①为清热凉血止血要药。

22、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祛瘀。

①为治无汗骨蒸要药;②凉血止血,散瘀消斑;③善清肝火。

23、青蒿:清透虚热,凉血除蒸,解暑,截疟。

①有截疟与解除疟疾寒热之功。

24、地骨皮:凉血除蒸,清肺降火,生津止渴。

①善清虚热,治有汗之骨蒸。

25、大黄: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

①为治积滞便秘要药,尤适于实热便秘;②善清泄上炎之火,兼能止血。

26、独活:祛风湿,止痛,解毒。

①为治风湿痹痛的主药,凡风寒湿痹证,无论新旧皆可用,尤以腰下寒湿痹痛为宜;②治少阴头痛!

27蕲蛇:祛风,通络,止痉。

①善走窜,祛风通络力强,透骨搜风,尤善治病深日久之风湿顽痹,经络不通;②小儿急慢惊风;③破伤风。

28、木瓜:舒筋活络,和胃化湿。

①为治风湿痹痛,筋脉拘急之要药,如木瓜煎;②本品祛湿舒筋,为治脚气水肿的常用药;③化湿和中,缓挛急,治吐泻转筋。

29、乌梢蛇:祛风通络,止痉。

①尤善治风湿顽痹;②中风半身不遂;③小儿惊风。

30、秦艽:祛风湿,通络止痛,退虚热,清湿热。

①为“风药中之润剂”风湿痹无论新久寒热均用,尤善热痹;②骨蒸潮热,疳积发热,为治虚热要药。

31、防己:祛风湿,止痛,利水消肿。

①尤治湿热痹,也治风寒湿痹;②水肿脚气,尤治下肢水肿,小便不利。

32、桑寄生: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①长于补肝肾,强筋骨,对痹症日久,肝肾不足之风湿痹痛尤宜。

33、藿香:化湿止呕,解暑。

①为芳香化湿要药;②多治寒湿困脾证;③善治湿浊中阻之呕吐。

34、苍术:燥湿健脾,祛风散寒。

①治湿阻中焦如平胃散;②长于祛湿,湿痹证尤宜。

35、厚朴:燥湿消痰,下气除满。

①长于行气,燥湿,为消除胀满要药,如平胃散。

36、砂仁:化湿行气,温中止泻,安胎。

①治脾胃虚寒吐泻;②气滞呕吐;③胎动不安。

37、白豆蔻:化湿行气,温中止呕。尤善治疗胃寒呕吐。

38、茯苓:利水消肿,渗湿,健脾,宁心。

①甘淡平和,利水而不伤正,为利水消肿要药。

39、薏苡仁:利水消肿,渗湿健脾,除痹,清热排脓。

①利湿健脾,功似茯苓,脾虚湿滞尤宜;②治湿痹拘挛,肺痈肠痈。

40、泽泻:利水消肿,渗湿,泄热。

①利水作用较强,性寒能泄肾与膀胱之热,对下焦湿热者尤为适宜。

41、车前子:利尿通淋,渗湿止泻,明目祛痰。

①尤宜治湿热淋证;②善清肝明目;③痰热咳嗽。

④分清浊而止泻,即利小便实大便,小便不利之水泻尤为适宜。

42、海金沙:利尿通淋,止痛。

①善清小肠、膀胱湿热,尤善止尿道疼痛,为治诸淋涩痛之要药。

43、茵陈:利湿退黄,解毒疗疮,

①功专清利脾胃肝胆湿热而退黄,为治湿热黄疸要药。

44、金钱草:利湿退黄,利尿退淋,解毒消肿。

①善消结石,善治石淋。

45、附子: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①上助心阳,中温脾阳,下补肾阳,“回阳救逆第一品药”。

②散寒止痛较强,走而不守,尤善治寒痹痛剧。

46、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①温中散寒,健运脾阳,为温暖中焦之主药。

47、肉桂: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经通脉,引火归源。

①补火助阳,益阳消阴,为治命门火衰要药;②引下元虚衰之上浮的虚阳回归故里,即引火归源。

48、吴茱萸: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

①既散肝之寒邪,又疏肝气之郁滞,为治肝寒气滞诸痛要药;②善治厥阴头痛如吴茱萸汤;③治虚寒泄泻,为治脾肾阳虚,五更泄泻之常用药。

49、小茴香:散寒止痛,理气和胃。

①治少腹冷痛,痛经,中焦虚寒气滞。

50、丁香:温中降逆,散寒止痛,温肾助阳。

①治胃寒呕逆,脘腹冷痛,阳痿宫冷。

51、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①治脾胃气滞,呕吐呃逆,湿痰寒痰咳嗽,为治痰要药。

52、枳实:破气除痞,化痰消积。

①治肠胃积滞,湿热泻痢,气滞胸胁疼痛,胸痹以及脏器下垂。

53、木香:行气止痛,健脾消食。

①善行脾胃气滞,既为行气止痛要药,又为健脾消食佳品;②善行大肠之滞气,治泻痢,里急后重,为治湿热泻痢要药。

54、香附:疏肝解郁,调经止痛,理气调中。

①治肝郁气滞、胁痛、腹痛,为疏肝解郁,行气止痛要药;②治月经不调,痛经,乳房胀痛,为妇科调经要药。

55、山楂:消食化积,行气散淤。

①消油腻肉食积滞要药。治产后瘀阻,痛经。

56、麦芽:消食健胃,回乳消胀,疏肝解郁。

①善消米面薯芋谷类或淀粉积滞。哺乳期慎用。

57、莱菔子:消食除胀,降气化痰。

①尤善消食,行气除胀。

58、鸡内金:消食健胃,涩精之遗。

①消食化积较强,临床广泛用治各种食积及小儿疳积。

59、使君子:蛔虫病,绕虫病,小儿疳积。

①最适用于小儿蛔虫病药物,忌与茶同服。

60、槟郎:杀虫消积,行气,利水,截疟。

①治肠道寄生虫病,对条虫疗效最佳;②善治胃肠之气,消积导滞,治泻痢后重。

61、小蓟: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

①善治尿血,血淋,治血热出血证。

62、大蓟: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

①解毒散瘀消肿,凉血止血力较小蓟强,治吐血,咯血及崩漏。

63、地榆:凉血止血,解毒敛疮。

①味苦主降,尤宜治下焦热的便血,痣血,血痢,崩漏等;②泻火解毒敛疮,为治烫伤之要药。

64、槐花:凉血止血,清肝泻火。

①治目赤,头痛,痔疮要药。

65、三七:化瘀止血,活血定痛。

①功善止血,又能化瘀生新,疗效卓著。有止血而不留淤,化瘀而不伤正之特点;②对人体内外各种出血,无论有无瘀滞,均可应用;③活血化瘀而消肿定痛,为伤科要药,④此外补虚强壮,可治虚损劳伤。

66、茜草:凉血化瘀,止血,痛经。

①既凉血止血又活血行血,血热血瘀出血尤为适宜;②为妇科调经要药。

67、白及:收敛止血,消肿生肌。

①味涩质黏,为收敛止血之要药可治体内外诸出血证,临床尤多用于肺、胃出血证;②治烫火伤,手足皲裂,疮痈。

68、艾叶:温经止血,散寒调经,安胎。

①能温经止血暖宫,适用于虚寒性出血,尤宜崩漏;②能温经脉,逐寒湿,止冷痛,尤善于调经,为治妇科下焦虚寒或寒客胞宫之要药;③治胎动不安,为安胎要药。

69、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①活血行气,为“血中气药”,治血瘀气滞要药;②善”下调经水,中开郁结“,为妇科要药;③“上行头目”,“头痛不离川芎”为治头痛要药。

70、延胡索:活血,行气,止痛。

①治血瘀气滞诸痛证。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故专治一身上下诸痛;②为活血化瘀止痛良药,各种痛症均用。其作用卓著,药力持久。

71、丹参:活血调经,祛瘀止痛,凉血消痈,除烦安神。

①活血祛瘀,去瘀生新而不伤正,善调经水,为调经常用药;②血热瘀滞尤为适宜;③善能通行血脉,祛瘀止痛,广泛用于各种血瘀证。

72、红花:活血通经,祛瘀止痛。

①为活血祛瘀,痛经止痛要药;②善治淤阻心腹胁痛;③善通利血脉,消肿止痛,为治跌打损伤、瘀滞肿痛要药。

73、桃红:活血祛瘀,润肠通便,止咳平喘。

①善泄血滞,祛瘀力强,为治多种淤血证的常用药。

74、益母草:活血调经,利尿消肿,清热解毒。

①苦泄辛散,主入血分,善活血祛瘀调经,作用平和,为经产要药。

75、牛膝:活血通经,补肝肾,强筋骨,利水通淋,引火(血)下行。

①活血祛瘀力较强,性善下行,长于活血通经,为治经产痛要药;②性善下行,能利水通淋,活血祛瘀,治淋证;③苦泄下行,引火(血)下行,以降上亢之火,治头痛,眩晕,虫症,齿痛,吐纽。

76、半夏:燥湿化痰,降气止呕,消痞散结,外痈消肿止痛。

①为燥湿化痰,温化寒痰要药;②善治脏腑湿痰。为止呕要药,治各种原因的呕吐;③辛开散结,化痰消痞,善治脏腑湿痰。④内服消痞散结,外用消肿止痛。

77、川贝母:消热化痰,润肺止咳,散结消肿。

①苦寒能清热化痰,又味甘质润能润肺止咳;②尤善治内伤久咳,为治燥痰热痰、咳嗽常用药。

78、瓜蒌:清热化痰,宽胸散结,润肠通便。

①善清肺润燥,用治肺热咳嗽或痰热咳嗽;②治肺痈、肠痈、乳痈。

79、桔梗:宣肺祛痰,利咽排脓。

①辛散苦泄性平,专入肺经,化痰善开宣肺气,咳嗽无论寒热有痰、无痰均可用;②宣肺化痰,以排壅肺之浓痰,为治肺痈常药;③被誉为“舟楫之剂”能载药上行之品。

80、苦杏仁: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①降肺气,兼有宣肺之功,为治咳喘要药。

81、紫苏子:降气化痰,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①能止咳平喘,降气化痰,痰消气降则咳喘自愈。

82、百部:润肺止咳,杀虫灭虱。

①功专润肺止咳,咳嗽无论外感内伤,新久均用。

83、紫菀:润肺化痰止咳。

①凡咳嗽无论外感、内伤,寒热虚实皆用,治肺虚久咳,痰中带血等。

84、款冬花:润肺下气,止咳化痰。

①为治咳嗽要药,常与紫菀相须为用;②紫菀长于化痰,款冬花长于止咳。

85、朱砂:清心镇惊,安胎解毒。

①甘寒质重,专入心经,寒能降火,重能镇怯,善治心火亢盛之心神不宁,烦躁不眠。

86、龙骨:镇惊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

①质重镇惊安神,可治各种神志失常之患。

87、柏子仁:养心安神,润肠通便。

①长于治心阴虚及心肾不交之心神不宁和肠燥便秘。

88、酸枣仁:养心益肝,安神敛汗。

①长于益肝血,善治心肝血虚志心神不宁、敛汗治虚汗。

89、石决明:平肝潜阳,清肝明目。

①治肝阳上亢,头晕目眩,为凉肝、镇肝要药。

90、代赭石:平肝潜阳,重镇降逆,凉血止血。

①质重沉降,长于镇潜肝阳,善清肝火。为重镇降逆要药。①尤善降胃气而止呕,止呃、止噫;③治血热、崩漏、尤宜气火上逆,迫血妄行之出血证。

91、羚羊角:平肝熄风,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①为治肝风内动,惊痫抽搐要药。尤宜于热极生风所致者。

92、牛黄:化痰开窍,凉肝熄风,清热解毒。

①治口疮、牙痛、咽痛、痈疽疗毒,为清热解毒良药。

93、钩藤:清热平肝,熄风定惊。

①既清热又平肝阳,故可用治肝火上攻或肝阳上亢之头痛、目眩如天麻钩藤饮;②有和缓息风止痉作用,为治肝风内动,惊痫抽搐之常用药。

94、天麻:息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

①治各种肝风内动,惊痫抽搐,不论寒热虚实皆可;②为治眩晕头痛之要药。

95、全蝎:息风止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

①治顽固性偏正头痛,痉挛抽搐,风湿顽痹。

96、蜈蚣:息风止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

①治顽固性头痛,痉挛抽搐,风湿顽痹。

97、麝香: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消肿止痛。

①走窜之性甚烈,有很强的开窍通闭、辟秽化浊作用,为醒脑回苏要药;②可用于各种原因所致之闭证神昏,无论寒闭、热闭用之皆效。

98、人参: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益智。

①为拯危救脱要药。为治脾肺气虚主药;②既能补气,又能生津,风热病气津两伤者皆可用,如生脉散。

99、太子参:补气健脾,生津润肺。

①治脾肺气阴两虚,为补气药中的清补之品。

100、黄芪:健脾补中,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脉,托毒生肌。

①补脾气虚,为补中益气要药,如补中益气汤。

101、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尿,止汗,安胎。

①治脾气虚证,为“补气健脾第1要药”;②善治脾虚气弱,卫外不固,表虚自汗。

102、鹿茸: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托疮毒。

①为温肾壮阳,补督脉,益精血要药。

103、杜仲: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①善治肾虚腰痛。治肝肾不足,胎动不安,习惯性堕胎。

104、续断:补益肝肾,强筋健骨,止血安胎,疗伤续折。

①善活血祛瘀,壮骨强筋,续伤接骨,疗伤止痛。

105、补骨脂:补肾助阳,固精缩尿,温脾止泻,纳气平喘。

①治肾虚滑精,遗尿尿频,脾肾阳虚,五更泄泻,肾不纳气。

106、菟丝子:补肾益精,益肝明目,止泻,安胎。

①治便溏泄泻,肾虚胎动不安,宫冷不孕,为平补阴阳之品。

107、当归:补血调经,活血止痛,润肠通便。

①治血虚诸症,为补血圣药;②既补血活血又调经,为妇科补血调经要药;③为活血行气要药。

108、熟地黄:补血养阴,填精益髓。

①治血虚诸症,为养血补虚要药;②治肝肾阴虚诸证,为补肾阴要药。

109、阿胶:补血,益阴,润肺,止血。

①治血虚诸证,为补血要药;②善治血虚出血症,为止血要药。

110、龟板:滋阴潜阳,益肾健骨,养血补心。

①长于滋补肾阴,滋养肝阴。

111、鳖甲:滋阴潜阳,退热除蒸,软坚散结。

①滋养之力不及龟板,长于退虚热,除骨蒸。

112、五味子: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

①性温而润,酸能收涩,上敛肺气,下滋肾阴,为治久咳虚喘要药;②善敛肺止汗,治自汗盗汗证;③善治脾胃虚寒,五更泄泻,遗精滑精。

113、乌梅: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安蛔止痛,生津止渴。

①味酸涩治久泻久痢,有良好的涩肠止泻作用;②蛔虫得酸则静,本品极酸,能安蛔止痛,和胃止呕如乌梅丸。

114、诃子:涩肠止泻,敛肺止咳,利咽开音。

①治久泻久痢,久咳失音。

115、山茱萸:补益肝肾,收敛固涩。

①既补肾益精,又温肾助阳,为平补阴阳要药;②治遗精滑精、遗尿、尿频,为固精止遗要药;③能收敛止汗,固涩滑脱,为防元气虚脱要药。

116、升药:拔毒,去腐。

①治痈疽溃后,脓出不畅,腐肉不去,新肉难生,湿疮,黄水疮,顽癣。有大毒。

如果觉得《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药学》考点总结!》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