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从二战德国军事指挥官到组织管理者

从二战德国军事指挥官到组织管理者

时间:2018-11-11 21:19:59

相关推荐

从二战德国军事指挥官到组织管理者

"历史是由杀死英雄的人写的"这是一句英国的谚语,但是有些历史就是英雄本人写的,比如这本德国二战名将古德里安将军的回忆录《闪击英雄》就是如此。实际上,我认为历史学家编写的历史固然宏观而详细,但是掺加了太多的个人学术看法和评论,失去了历史本身的真实面目,相对而言,历史本身的亲历者回忆录更能让人从一个独特角度去看待历史的本来相貌,尽管它也不免深深地带有回忆者本身主观偏见的烙印。古德里安将军的回忆录几乎就是从一个军事指挥官的视野按纯粹军事角度,去观察和分析他所经历的这场人类近代最庞大的战争。从回忆录的主体内容来看,我们几乎可以将它作为一份关于战争进程的详细军报文献来参考研究,这或许正是专业军人与夸夸其谈的政治家的回忆录不同之处,前者你可以通过历史资料来考察印证,而后者只有作者本人知道他所讲的是真还是假。英国著名军事评论家李德哈特在该书的序言中感叹到,读古德里安将军的回忆录,"使人觉得就像坐在他的指挥车里看他如何指挥装甲部队,如何紧迫敌人。"可见其中透射的历史真实感,如何令人惊心动魄。

本书的翻译者,台湾著名军事战略研究家钮先钟先生在翻译序言中,与李德哈特一样肯定该书的在军事研究上的价值,这是不容置疑的,作为德国"装甲兵之父"的古德里安将军的回忆录无疑是研究德国二战军事发展最权威的文献。这是军事研究者研读此书时的分析观点,但是作为一个一般读者,笔者没有那么宏观的思想分析,然而却想从一个企业管理人员的角度来谈一下,从中获得的一些感触和教益,毕竟管理的理念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相通的,更何况作为组织管理,军事管理和企业管理更具相似之处。

一、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对于发挥团队力量至关重要

古德里安将军在分析德国每每在战争进程关键时刻功败垂成,其原因倒不是德国军事力量的不足,或者军事指挥官的无能,而是作为最高统帅的希特勒对德军陆军将领的不信任,从而造成最高指挥决策与实际战争状况完全偏离,而且因此而产生的军事指挥恶习,就是最高统帅喜欢越过高级指挥官直接指挥具体军事行动,自然导致指挥系统混乱,结果就是一败涂地。古德里安将军在书中屡次提到这种对军事指挥将领不信任导致的恶果。

实际上,古德里安将军对希特勒不信任陆军将领的原因上作了两个方面的分析:其一、是本身出身的低微,使希特勒与跟他同样出身的亲信们,在骨子里就有一种由于自卑而产生的对上层阶级的王公贵族们的厌恶和不信任感,这种感觉最使他们在获得权力之后得以有机会充分表现出来了,尽管是关于国家生死存亡的军国大事,也无不受此影响;其二,由于希特勒的军事独裁权力要求,使他对于阻碍他实现这一权力愿望,而又一直掌管德国陆军实际指挥权的参谋军官团具有政治本质上的不信任,即便到到战争末期他已经掌握了军事独裁权,这种臆测的习惯性不信任已经根深蒂固无法摆脱了。

所以,在波兰战役刚结束,希特勒和他的亲信们就毫不避讳地将这种不信任表现了出来。在一次面对三军将领的政治讲话中,戈培尔代表希特勒说道,"空军将领们,在戈林同志领导下,是绝对可靠的;海军将领也可以信任,但是党对于陆军的将领们却并不敢这样的信任。"德国陆军将领自然对这种评判感到不公平,他们认为是一种对他们在波兰战役中卓越表现的极大侮辱,古德里安将军自告奋勇个人亲自向希特勒提出抗议。

他在抗议中说道,"这种说法对于我们不仅是不公正,而且也是莫大的侮辱,假使对于某一将领——我想最多不过个人的问题——感到不信任,你可以把他免职。未来的战争一定是一个长期性的,我们在军事领导方面绝不可以有裂痕,彼此之间一定要建立起"互信",不要再像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兴登堡和鲁登道夫尚未接任最高统帅之前那样的一团糟。在那一次是坐失时机,等到兴鲁两人上台就已经太迟了。这一次我们的最高领导方面就一定要谨慎从事,不要再蹈过去的覆辙。"尽管希特勒对这位勇气可嘉的装甲兵将领的抗议,表现了很坦诚的解释,但是并没有丝毫改变他植根于内心深处的对陆军将领们的不信任感,结果可想而知,最高统帅与高级将领们间的不信任导致未来多次功败垂成的遗恨,以及最终走向军事灭亡。在法兰西战役中,因为这种不信任,让40多万英法联军从德国陆军的眼皮底下从容撤走;在对苏联战争中,因为这种不信任,面对近在咫尺的莫斯科,德国装甲军团不得不南下往回攻击,结果是不仅永远失去了攻陷苏联首都的机会,而且使东方战线陷入了无穷无尽的苦战中;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也是因为这种不信任,致使30多万德国陆军被围歼;甚至在战争后期,因为这种不信任,希特勒宁愿舍弃旧经沙场的陆军优秀的高级指挥官不用,而任命毫无军事指挥才能却忠心耿耿的党卫军首领希坶莱为东线一个重要集团军的司令官,结果东面防线一触即溃,等等。这种不信任单单在军事上造成的错误和失败,在本书中俯拾皆是。

在书中序言里,钮先钟先生和李德哈特一致认为,在二战中德国军队,无论是从士兵素质,还是军事将领的指挥才能,以及军事装备来说,都是当时世界一流的,可是由于最高统帅对将领们的不信任,导致"每每与胜利近在咫尺,却又因最高统帅的"亲自指挥"而功败垂成".可见,在一个军事组织指挥中,团队成员间的不信任将直接导致战争失败,而相同的道理,运用于企业组织管理中,这种缺乏"互信"的管理团队所经营的企业也必将失败。反言之,团队成员间的相互高度信任对于发挥团队的整体综合力量至关重要。

二、统一清晰的战略目标,以及对目标始终如一的坚持,是保持正确方向,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则

关于制定军事战略上,古德里安将军在回忆录的最后一章关于德军的参谋本部介绍中,对德国的军事战略有过精辟的论述,他写道,"由于可能同时跟几个敌人作战,所以在战略上必须有一个主从之分:在次要战场上取守势,而在主战场上取攻势。所以接着又面临一个问题——如何把这个攻势由第一战场移转到第二战场。"也就是说,军事战略目标即便在不断变化的主次战场上,也必须保持统一,便于集中力量,配合协调攻击。而且,德国军事战略历来的核心原则就是,避免两线作战。可是,在整个二战中,希特勒的战略决策不仅违反了德国传统的也是最为关键的战略原则,同时对既有局部战略目标也不清晰明确,并且对战略目标的坚持缺乏耐心和意志。他在没有完全解决西方战场战事的时候,就匆匆投入了东线对苏准备不足的战争中,结果早早埋下失败的苦果;即使是对苏不清晰的战略目标,在执行过程中又因为希特勒处于毫无军事理由的个人臆测的经济因素,而一再随意改动,结果不仅是前线的士兵往来奔波,徒耗实力,也使军事将领们对战争发展的方向无所适从,造成指挥混乱。

由于军事战略问题,古德里安将军经常与希特勒发生争执,因此对希特勒军事战略决策有直接深入的认识,他在书中关于希特勒的军事战略思想和态度有两处详细的评论。

"西方的战役又显出希特勒的另外一个特性。希特勒的计划总是十分勇敢。挪威的战役,和色当的突破战,都可以算作一种勇敢的行为。在这两次作战中,他都批准了最冒险的计划。不过当执行这些计划的时候,只要碰到一点困难,他就准备放弃(这与他在政治上的情形不同,他在政治上是绝不退让的),也许因为他在军事科学方面,自己也感到能力不够的缘故。" "在没有到达地中海之前,就结束了西线战场上的战役,和法国缔结了一个不完全的休战协定。不立即进行非洲战役,和不进攻直布罗陀与苏伊士运河。凡此种种都足以证明希特勒在拟订计划时极勇敢鲁莽,但是在执行时却常常会踟躇不前。假使他在计划的时候,能够更审慎和具有远见,而在执行的时候,能够迅速而坚决,那么他对于德国的贡献,也许就可以更高了。老毛奇元帅曾经说过:"先考虑而后冒险!"这本是德国陆军的传统教训。"这些关于希特勒军事战略的批评与指责当然不是没有事实理由的,最为突出的例子就是莫斯科战役的失败。本来在对苏战争的战略计划中,德军的三大集团军就没有明确的统一战略目标,可是由于以古德里安将军统帅的第四装甲军团为矛头的中央集团军进展超出意外般的神速,很快进攻到莫斯科郊外,此时若立刻发起围城攻击,就完全有把握在冬季来临之前占领莫斯科。莫斯科一旦被攻陷,不但使苏联失去了最为重要的战略要镇,而且在心理上给苏联人以沉重的战斗意志打击。然而,在这个乘着胜利的锐气可以一举功成的关键时刻,希特勒却垂涎南方乌克兰首都基辅被围困的近70万苏军主力,命令已经远远超过包围线的中央集团军暂时放弃莫斯科,先回师歼灭被围苏军,然后再向前推进,占领莫斯科。这样往来折腾,不仅使实现近在眼前的战略目标功亏一篑,而且大规模的往返军事行动,不仅极大消耗了有生力量,更致命的是失去了进攻战略目标的最好时机。为挽救保持现已取得的军事成就,抓住战略时机,古德里安将军为此当面详细陈述了放弃莫斯科,而攻击次要目标基辅的利害,可是由于德国军事当局最高统帅部被希特勒的战争经济理论所说服,实际上,与其说是由于希特勒的军事独裁使德国军事当局最高统帅部将领对他为命是从,使古德里安将军的陈述丝毫未能改变希特勒的决心,结果中央集团军不得不沿着攻击的老路线往回参加基辅战役。虽然此次战役取得聚歼苏军60多万人的辉煌军事成果,可是却永远失去了取得最后胜利的战略时机。从莫斯科战役开始,德国军事攻击逐渐走向了失败。

实际上,对军事战略的执行,古德里安将军在书中有过更为精当的阐述,他认为,"要想使战役获得成功,第一件具有决定性的重要大事,就是要不顾及战场上的一切意外和偶然的发展,而坚定地按原计划进行。我当然也知道这个计划是要冒着某些危险的。"可见,对于既定的战略目标的坚持何等重要,这一点适合于任何组织管理,当然企业管理也不例外,如果没有对达成目标的坚定意志,当企业遇到发展困难时往往轻易地就选择了放弃,而同时也就失去了进一步成功的机遇

三、只准集中,不准分散

"只准集中,不准分散"这是古德里安将军的军事口头禅,也是他使用和指挥装甲军团作战的核心原则。他认为,装甲军是陆军中最具攻击力的军种,应当作为军事打击矛头,集中使用,以充分发挥其难以阻挡的进攻优势;而分割使用,将装甲军分散配置到其他步兵军中,实施战术上辅助进攻,则使装甲军团作为军中利器的优势变得毫无意义。因此,在指挥装甲军团作战时,无一例外的要求集中使用,而且一直冲锋在最前头。

作为德国"装甲兵之父",古德里安将军在一战后,在基本不具备装甲车的困难条件下开始训练德国的第一批装甲兵时,就在军事理论上明确了这一装甲兵种使用原则,他在一篇反驳关于装甲兵战场作用有限的文章中坚定地指出,"为了得到最大的决战机会,所需要的不是集中的步兵,而是集中的战车。"由于他如此强烈地向他所训练的军官们灌输这种集中使用原则,以致于他的参谋官与他一样,将"只准集中,不准分散"当作军事口头禅,并且用于指导装甲兵的军事行动。古德里安将军当然不只是将这一原则停留在理论上讨论,而是一旦战争来临,他就立刻将这一原则发挥于实际的军事指挥中,正是因为如此,他和他的装甲兵们在二战初期就开创了一种著名的"闪击"战术,而且在战争实践中发挥了巨大的战略打击作用,取得了辉煌的军事战果。这种利用集中的大规模装甲战车军团作为攻击利器,迅速进行纵深突破和大迂回围歼作战的战略攻击方式,从德国引发世界大战的波兰战争,到攻陷法国的法兰西战争,到最后的对苏作战,德国陆军都将其威力发挥到极至,掀起了德国军队几乎不可战胜的军事狂飙。然而,由于两线作战使德国陷于腹背受敌的困局,希特勒对德国陆军将领的不信任日趋加深,以及古德里安将军因与希特勒发生冲突被免职,到战争后期这种装甲兵使用指挥原则被实际上抛弃,装甲兵被分割使用,浪费于各种无意义的次要军事行动中,德国装甲军团再也没有展示出战争初期那种不可阻挡的威力;相反,德国军队的对手们逐渐明白了这一装甲兵使用原则,并积极发挥于各条战线上,尤其是苏联军队对装甲兵大规模集中使用,为其快速取得东线战场胜利起到了极大作用。

实际上,"只准集中,不准分散"不仅是装甲兵的使用原则,也是任何军种必须遵循的重要战略指挥原则,它是军事理论中最重要的军事原则之一,即对于优势兵力的使用应当集中运用,才能发挥最大的军事打击威力。在企业管理中,我们也要求,将最优秀的人才和最充足的资源投入到对企业最具贡献意义的工作上,以期获取最优的企业效益;而对于个人,也应当将自己的优势发挥与,对自己的成长最为有益的地方,以达到自我价值的最大提升,从而为实现个人理想奠定最坚实的基础。可见,许多道理都是相通的。

四、品格的力量

德国军事指挥系统中,最与众不同的特点,也是最具优势的地方,就是设置了一个负责制定所有军事战略的统一的参谋本部。这不仅是德国的军事指挥机构,也是德国军事传统的最根本的体现。由于德国参谋本部本身的优秀传统,以及它在军事指挥中的核心作用,古德里安将军特意在本书最后开辟了一章,详细讲解了德国参谋本部的历史传统,以及在历次战争中的实际意义,尤其是在二战的军事指挥作用的表现,并且着重说明了参谋本部的参谋官选拔标准,一名优秀参谋官应当具备的品格和军事才干。他认为,德国著名军事理论家克劳赛茨的《战争论》对于德国参谋本部的几代军官都具有重大的影响作用,"它告诉军人们无论是对人对事,都要养成一种冷静而合于理性的观察力,这是德国参谋本部当中所有杰出的人才都共有的特殊品性。同时它也加强了军人们的爱国心,使他们具有奋发有为的思想。"关于德国参谋本部的整体精神和人才标准,古德里安将军写到:"德国参谋本部的首要目的,就是选择具有第一流好头脑和好人格的军官,使他们接受一种特殊的教育和训练,以便将来无论在任何困难的环境当中,他们都能领导德国的陆军实行作战。" "一个军官被派到参谋本部工作的先决条件,就是人格上的完整,以及无论在公私两方面,行为都绝对无弱点可加以指摘,其次才是军事上的才能,他应该在战场上有实际的表现,对于战术和技术等问题都具有充分的了解,具有组织力,并在精神上和体力上都要有相当的耐力。此外他还要勤勉好学,禀性严肃,和具有决断力。"他进一步详细分析:"一个理想的参谋本部军官应该具有下列各项美德:忠于自己的信仰,机智,有节制,有牺牲小我的精神,具有强烈的个人信念,并且有才能将这种信念告诉他的指挥官。假使指挥官已有定见,而没有接受他的建议,他们应忠实地执行主官的意见,一切都以合于主官的愿望为原则。他应该完全了解部队的需要,并且倾全力协助他们解决各种问题。他对于战略战术、技术等等问题,都应有相当的了解,在技术方面,他固然不一定要太注意细节,但是他的知识要以能够把这种技术上的发展,和战场上的作战指挥,互相配合为原则。" "当然,一个参谋本部军官,也一定要具有一切军人所应具有的道德,例如:勇敢、决断、责任感、应付的天才、身体的忍耐力以及相当的勤勉。"很显然,从上述关于参谋本部军官的严格细致的人才选拔标准中,我们可以清楚的明白德国参谋本部对德国军事指挥的意义,以及它为什么能具有这样巨大的影响作用。实际上,如此标准的优秀人才选拔,放到任何一个组织里,这个优良的组织团队所能产生的巨大对组织的影响力,是绝对不容忽视的。从这个层面上讲,一个优秀的组织来源于其精英团队成员的严格选拔和培养,而一名优秀人才的选拔其标准首要是人格品行的高尚正直,其次才是能力和技术的考核。由此而见,一名真正优秀的人才,道德的端正高尚,是其衡量的根本标准。

以上四个方面的思考总结,就其本质意义来说,是组织管理中的一些普遍原则,它们既适用于军事管理和作战指挥中,同时也是企业管理中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总而言之,在组织团队管理中我们应当遵循相互信任的原则;在目标管理中我们应当保持战略的统一性和持续性;而在具体的管理工作执行当中我们则应当集中优势力量,以保证目标的有效完成;而我们对管理人才的选拔,首要标准则是道德品质的评判,只有高尚的道德品行,才具备成为优秀人才的基本条件。当然,实际上看,这些原则并不深奥,甚至十分的普通常见,然而这样简单的原则为什么在一个优秀的军事指挥官的运用中会发挥无穷力量,相反,在一些言论凿凿的所谓理论家手中则显得毫无意义,这其中的问题和原因就需要我们进行自我反思了。

如果觉得《从二战德国军事指挥官到组织管理者》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